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桂芳,字子实,新建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有崔鉴者,年十三,忿父妾凌母,手刃之。桂芳为著论拟赦。尚书闻渊曰:“此董仲舒《春秋》断狱,柳子厚《复雠议》也。鉴遂得宥。及渊入吏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俸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两广总督张臬以非军旅才被劾罢,改桂芳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两广群盗连岁为患,潮州旧倭屯据邹塘。桂芳先讨倭。以降贼伍端为前驱,官军继进,一日夜克三巢。帝深嘉之。降贼王西桥、吴平已抚复叛。西桥掠东莞,桂芳擒斩之,进讨平。平初据南澳,为戚继光所败,奔饶平凤凰山,掠民舟出海。桂芳檄安南万宁宣抚司进剿,遣汤克宽以舟师会之,夹击平。乘风纵火,平军死无算。隆庆初,以疾乞归。万历三年冬,即家起故官,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明年春,桂芳以淮、扬洪潦奔流,惟云梯关一径入海,致海涌横沙,河流泛溢,而高、宝诸州县所在受灾,请益开草湾及老黄河故道以广入海之路,修筑高邮东西二堤以蓄湖水。未几,草湾河工告成。是年秋,河决,给事中刘铉疏议漕河,语侵桂芳。桂芳疏辩曰:“草湾之开,以高、宝水患冲啮,疏以拯之,非能使上游亦不复涨也。”因请罢。御史邵陛言:“诸臣以河涨归咎草湾,阻任事气,乞策励桂芳,益底厥绩,而诘责河臣傅希挚旷职。”从之。其明年,命桂芳兼理河漕。六年正月,诏进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居职如故。未逾月,卒。寻以高邮湖堤成,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渊入史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奉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
B.及渊入吏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奉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
C.及渊入吏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奉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
D.及渊入吏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奉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中国封建工朝纪年用的一个年号。年号始于汉,后传至东南亚,至今仍有沿用。
B.进土,一般指封建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进士的第一名又常被人称为“状元”。
C.《春秋》,儒家五经之一,相传山孔子编著,因寓褒贬于史实,成就了它的“微言大义”。
D.漕运,古代政府将各地所征收的粮食等财物经水路运往首都或指定地的一项经济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桂芳不拘成法,深明大义。他做刑部主事时,少年崔鉴怒杀父妾,他为崔鉴撰文打算宽赦其罪行,尚书闻渊对此表示赞扬,崔鉴于是得到了豁免。
B.吴桂芳抗倭平乱,善用谋略。两广盗贼众多,他任用降贼为前锋,官兵随后,很快克敌三巢;后平叛时,又采用左右夹击和火攻的战术,杀敌无数。
C.吴桂芳因势利导,治水有方。淮扬一带洪水成灾,他建议借助云梯关一径入海的优势,增开草湾并疏通老黄河旧道,加速洪水人海,并建议筑堤蓄水。
D.吴桂芳疏辩请罢,仍守旧职。黄河决堤,有人乘机疏议漕河,他上疏辩解,并以辞职来证明自己,最后,在御史的支持下,朝廷让他继续管理河漕事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桂芳檄安南万宁宣抚司进剿,遣汤克宽以舟师会之,夹击平。
(2)草湾之开,以高、宝水患冲啮,疏以拯之,非能使上游亦不复涨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07:03: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陈音,字师召,莆田人。天顺末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成化六年三月,以灾异陈时政,言:“讲学莫先于好问。陛下虽间御经筵,然势分严绝,上有疑未尝问,下有见不敢陈。愿引儒臣赐坐便殿,从容咨论,仰发圣聪。异端者,正道之反,法王、佛子、真人,宜一切罢遣。”越数日,又奏:“国家养士百年,求其可用,不可多得。如致仕尚书李秉,在籍修撰罗伦、编修张元祯、新会举人陈献章皆当世人望,宜召还秉等,而置献章台谏。言官多缄默,愿召还判官王徽、评事章懋等,以开言路。”忤旨切责。
②司礼太监黄赐母死,廷臣皆往吊,翰林不往。侍讲徐琼谋于众,音大怒曰:“天子侍从臣,相率拜内竖之室,若清议何!”京愧沮。秩满,进侍讲。江直党韦瑛夜帅逻卒入兵部郎中杨士伟家,缚士伟,考掠及其妻子。音与比邻,乘墉大呼曰:“尔擅辱朝臣,不畏国法耶!”其人曰:“尔何人,不畏西厂!”音厉声曰:“我翰林陈音也。”久之,迁南京太常少卿。刘吉父丧起复,音贻书劝其固辞,吉不悦。后吏部拟用音,吉辄阻之曰“腐儒”,以故十年不得调。尝与守备中官争事,为所劾,事卒得直。弘治五年,吉罢,始进本寺卿。越二年卒。
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世多以不慧事附之以为笑,然不尽实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如致仕尚书李秉(__________) (2)掠及其妻子(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儒臣赐坐便殿
A.拉,牵挽
B.延长,延续
C.退避
D.延请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为所効,事卒得
A.公正
B.伸雪
C.面对
D.担任
【小题4】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
B.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
C.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
D.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
【小题5】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刘吉父丧起复,音贻书劝其固辞,吉不悦。后吏部拟用音,吉辄阻之曰“腐儒”,以故十年不得调。
【小题6】分析第②段“琼愧沮”的原因。
【小题7】当时人“多以不慧事附之以为笑”,从①②两节看,除了规劝刘吉辞官守丧,陈音还有哪些“不慧”事?作者有什么理由判断世人所说“不尽实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庆远蛮,督采木四川。从北征,巡视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为通政使。宣德三年,诸御史不称者黜之,御史有缺,举送吏部补选。佐视事,即奏黜严暄、杨居正等二十人,谪辽东各卫为吏,降八人,罢三人; 而举进士邓柒、国子生程富、谒选知县孔文英、教官方瑞等四十余人堪任御史。帝使历政三月而后任之。居正等六人辨诉。帝怒,并诸为吏者悉戍之。既而皚自戍所潜还京,胁他贿,为佐所奏,且言皚谋害己。诏戮暄于市。帝北巡,命偕尚书张本等居守。还复赐敕。令约束诸御史。于是纠黜贪纵,朝纲肃然。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遣归。帝密示士奇日:“尔不尝举佐廉乎?”对日:“中朝官俸薄,仆马薪刍资之隶,遣隶半使出资免役。隶得归耕,官得资费,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叹日:“朝臣贫如此。”因怒诉者日:“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士奇对日:“细事不足干上怒。”帝乃以吏状付佐日:“汝自治之。”佐顿首谢。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改行,吾当贷汝。”帝闻之益喜,谓佐得大体。或告佐不理冤诉。帝日:“此必重囚教之。”命法司会鞠,果千户臧清杀无罪三人当死,使人诬佐。帝日:“不诛清,则佐法不行。”磔清于市。八年秋,佐有疾,乞归,不许。以南京右都御史熊概代理其事。逾年而概卒。佐疾良已,入见。帝慰劳之,令免朝贺,视事如故。正统初佐上章致仕去。赐敕奖慰,赉钞五十贯,命户部复其家。十一年九月卒。后追谥端肃。
(选自《明史·卷一百五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
B.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
C.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
D.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又有字。无论男女,到成年才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或用于自称,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永乐是帝王年号,帝王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始于西汉刘彻继位,年号不能任意改换,一帝只能一年号 。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触地而时间短暂,故称之,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D.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有名望的学者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所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佐文武双全,使得守将拜服。端午日,守将召集官员比试技艺,故意为难他,但他作为文官,却拿起弓箭一发中的,令守将大为佩服。
B.顾佐刚正不挠,不为权贵所屈。他上奏废黜了严瞪等二十人,后严瞪从成守之地偷跑回京师,逼迫贿他人,被顾佐上奏揭发。
C.顾佐颇识大体,深得皇上赞赏。有奸吏上奏诬陷他,皇上将该奸吏交给他处治,他叩头替奸吏谢罪,皇上很高兴,觉得顾佐识大体。
D.顾佐雷厉风行,极富实干精神。皇上升他为右都御史,命他考察各个御史,他刚上任,即上奏废黜了二十人,推举有才之士四十余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改行,吾当贷汝。”
(2) 佐疾良已,入见。帝慰劳之,令免朝贺,视事如故。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乡举入国学。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母忧归。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服阕,改刑科。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争罗拜,有泣下者。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成化中,赐谥恭惠。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
【小题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信民深受军民拥戴的一组是(  )
①诣阙下乞留信民 ②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 ③得杨公一言,死不恨 ④城中皆缟素 ⑤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 ⑥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A.①③⑥B.②③⑤
C.①④⑤D.②④⑥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信民性格刚直不阿。在担任广东左参议时,他弹劾了郭智,揭发了其继任者黄翰,又弹劾了佥事韦广,使他们都受到应有的处理。
B.杨信民军事才能出色。他守备过白羊口,在贼寇围困广州的紧急时刻,临危受命,担任右佥都御史,他单车赴约,平息了贼寇之乱。
C.杨信民体恤百姓。他进入广州城,分发仓粮,让百姓能出入;他富有仁心,贼寇见他,也欢呼并争相下拜,有的甚至哭泣流泪。
D.杨信民受到朝廷的褒扬。他去世后,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答应百姓建其祠堂并赐谥号恭惠;皇上还命主管部门每年在其忌日祭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
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皆尊约束 约束:规约,规章
B.会编类礼书 会:恰逢
C.鲁让曰:“袭帕误耳……”  让:谦让
D.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其:大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儒教国家化由此开始。
B.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于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C.礼:含义丰富,主要有三,一指礼制,即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指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指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D.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五经》,并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给予金帛赏赐;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C.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高丽的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
(2)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待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匱,而内供日繁。岁増金花银二十万,宮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掲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情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侧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B.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C.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D.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B.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蘼。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
(2)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