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太祖 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降 趣:归顺
D.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攻占、掠取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③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经艰险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1 09:3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永宁,唐兰州地,元置永宁路,领筠连州及腾川县,后改为永宁宣抚司。洪武四年平蜀,永宁内附,置永宁卫。六年,筠连州滕大寨蛮.编张等叛,诈称云南兵,据湖南长宁诸州县,命成都卫指挥袁洪讨之。洪引兵至叙州庆符县,攻破清平关,擒伪千户李文质等。编张遁走,复以兵犯江安诸县。洪追及之,又败其众,焚其九寨,获编张子伪镇抚张寿。编张遁匿溪洞,余党散入云南。帝闻之,敕谕洪曰:“南蛮叛服不常,不足罪。既获其俘,宜编为军。且驻境上,必以兵震之,使詟天威,无遗后患。”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遂降筠连州为县,属叙州,以九姓长官司隶永宁安抚司。七年,升永宁为宣抚使司,秩正三品。八年以禄照为宣抚使。十八年,禄照遣弟阿居来朝,言比年赋马皆已输,惟粮不能如数。缘大军南征,蛮民惊窜,耕种失时,加以兵后疾疫死亡者多,故输纳不及。命蠲之。二十三年,永宁宣抚言,所辖地水道有一百九十滩,其江门大滩有八十二处,皆石塞其流。诏景川侯曹震往疏凿之。二十四年,震至泸州按视,有枝河通永宁,乃凿石削崖,以通漕运。二十六年,以禄照子阿聂袭职。先是,禄照坐事逮至京,得直,还卒于途。其子阿聂与弟智皆在太学,遂以庶母奢尾署司事。至是,奢尾入朝,请以阿聂袭,从之。宣德八年,故宣抚阿聂妻奢苏朝贡。九年,宣抚奢苏奏:“生儒皆土僚,朝廷所授官言语不通,难以训诲。永宁监生李源资厚学通,乞如云南鹤庆府例,授为儒学训导。”诏从之。景泰二年,减永宁宣抚司税课局钞,以苗贼窃发,客商路阻,从布政司请也。
(节选自《明史• 永宁宣抚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B.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C.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D.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元代的“永宁路”相当于明代的“永宁府”。
B.蛮,是中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或南方人的称呼,一般不带有文化上的歧视。
C.漕运,是古代利用河道和海道调运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文中指“河运”。
D.朝贡,即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敬献礼物,以表示顺从或臣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宁宣抚司的地位几经变更。明初朝廷平定蜀地时因归附有功,设立永宁卫,后升为永宁安抚司,再后来提升永宁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宣抚使司。
B.永宁路在元代时负责治理筠连州及腾川县,洪武六年时筠连州滕大寨的少数民族编张等人叛乱,受此事影响,平叛之后筠连州的级别有所下降。
C.永宁宣抚司经常受到朝廷的抚慰与帮助。例如朝廷免除其无法按时缴纳的粮食,命令景川侯曹震帮助他们凿通河道,并减少其税课局的纸币等。
D.永宁宣抚司在文化上积极向朝廷靠拢。宣抚使禄照的儿子阿聂和弟弟禄智都在太学,禄照还请求朝廷将学识渊博的永宁监生李源任命为儒学训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八年,禄照遣弟阿居来朝,言比年赋马皆已输,惟粮不能如数。
(2)先是,禄照坐事逮至京,得直,还卒于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丁元荐,字长孺,长兴人。父应诏,江西佥事。元荐举万历十四年进士。丁父忧,请告归。家居八年,始谒选为中书舍人。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可浩叹者七:征敛苛急也,赏罚不明也,忠贤废锢也,辅臣妒嫉也,议论滋多也,士习败坏也,褒功恤忠未备也。坐视而不可救药者二,则纪纲、人心也。其所言专斥首辅王锡爵,元荐座主也。
二十七年京察。元荐丁母忧家居,坐浮躁论调。阅十有二年,起广东按察司经历,移礼部主事。甫抵官,值京察事竣,尚书孙丕扬力清邪党,反为其党所攻。副都御史许弘纲故共掌察,见群小横甚,畏之,累疏请复察典,语颇示异。群小借以攻丕扬。察疏犹未下,人情杌隉,虑事中变,然无敢言者。元荐乃上言弘纲持议不宜前却,并尽发诸人隐状。党人恶之,交章论劾无虚日。元荐复再疏辨晰,竟不安其身而去。其后邪党愈炽,正人屏斥殆尽,至有以“《六经》乱天下”语入乡试策问者。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疏虽不报,党人益恶之。四十五年京察,遂复以不谨削籍。天启初,大起遗佚。元荐格于例,独不召。至四年,延臣交讼其冤,起刑部检校,历尚宝少卿。明年,朝事大变,复削其籍。
元荐初学于许孚远,已,从顾宪成游。慷慨负气,遇事奋前,屡踬无少挫。通籍四十年,前后服官不满一载。同郡沈淮召入阁,邀一见,谢不往。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遽别去。天启五年去世,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B.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C.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D.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座主,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明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
B.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城和地方所有官员的一种制度。明代一般六年举行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通籍,指做官。“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官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官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元荐忠贞爱国,敢于痛陈时弊。他初居官位,就以万言书上奏朝廷,抨击令人寒心之三事,叹息时政七事,以及不可救药之二事。
B.丁元荐孝顺敬亲,尽心为父母守孝。父亲去世时,他尚未居官,但坚持为父守孝八年,之后又为母守孝十二年,为此主动中断仕途。
C.丁元荐正直不阿,因而卷入党争。当时朝臣结党营私,在京察中肆意妄为。丁元荐上疏许弘纲应该坚持直议,于是遭众党憎恶。
D.丁元荐不慕名利,不愿结交权贵。同郡人沈淮被召入内阁,邀请他相见,但他辞谢不去。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也被他谢绝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
(2)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任学,安岳人,天启五年进士。授太原知县,以才调榆次。崇祯四年,举治行卓异入为御史。陈蜀中私税、催科、讼狱三大苦,帝为饬行。出视两浙盐法,数条奏利弊。八年,流贼陷凤阳,诏逮巡按吴振缨,命任学往代。还朝,复按河南,监军讨贼。时群盗纵横,而诸将缩朒不敢击。任学慨然曰:“事不辞难,臣职也。贼势如此,我辈可雍容坐镇耶!”遂上疏极诋诸将。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时熊文灿专主抚,张献忠降,罗汝才、马进忠、李万庆等躏中原如故。河南人据坞壁自保者数十,贼悉摧破之,任学不能大创也。进忠佯求抚,文灿及巡抚常道立许之,乘间逸去。事闻,任学与文灿、道立并镌秩。七月,任学督岱等赴罗山,合左良玉军击汝才、万庆,大败之。九月,进忠寇开封。岱奋击,贼尽弃辎重遁入大隗山,获其妻子。其冬,京师戒严,任学入卫,道谒文灿,言:“献忠狼子野心,终为国患,我以勤王为名,出其不意,可立缚也。”文灿不能用。抵畿南,有诏却还。巡抚道立调良玉兵于陕州,贼乘卢氏虚,遁入内乡、淅川,为文灿所劾。明年除道立名,任学亦镌一秩。寻与左良玉蹙李万庆于内乡。万庆方降,献忠已叛,文灿尽调河南军援剿,独任学留汝南。川贵总督李若星论文灿主抚之谬,请复任学原官,摄行大将,督察军事。不从。七月,献忠合汝才自房县西走,岱偕良玉追之。贼伏兵要害,岱陷于贼,良玉军亦大败。事闻,任学坐褫职。十五年,言官请起废,任学与焉,未及用而卒。
(选自《明史·张任学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文中则波浪线部分的肤句.正确的一項是
A.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
B.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
C.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
D.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
A.知县,明、清时指主管全县的行政官员。因官阶多是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得名,多指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
C.中原,文中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的“中土”“中州”与其同义。
D.勤王,文中是指在封建时代中,君王有难,而臣子起兵救援君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张任学正直敢言。张任学巡按河南时,各位将领面对贼寇的强横猖獗,畏缩不敢进击,他生发感慨,并上疏指责诸位将领。
B.张任学坚持上奏。在担任御史时,张任学陈述蜀中三大苦处,皇上不采纳,但他不放弃,审察两浙盐政时仍多次上奏。
C.张任学曾被贬职。马进忠假装接受招抚,趁机逃走。张任学被削降官阶;贼寇乘卢氏空虚逃入内乡、浙川,第二年张任学被降一级官阶。
D.张任学有远见。他认为张献忠投降是狼子野心,会成为祸患,就想设计抓捕献忠,可惜文灿不答应,后來献忠果然叛变。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不辞难,臣职也。贼势如此,我辈可雍容坐镇耶!
(2)事闻,任学坐褫职。十五年,言官请起废,任学与焉,未及用而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遨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自讨之,自旦及暮不下,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感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B.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C.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D.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纬之学,指的是象数谶纬之类的学问,古人研究星象经纬等的天文现象,也研究谶纬ト象吉凶预兆等。谶纬属于儒家文化的神学内容。
B.江西,元代指江西行中书省,为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江西”或“江西省”,辖境与今天的江西省范围多有不同
C.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设都御史、副都御史,行使监察职责,也有似反腐机构。
D.顿首,古时的一种最重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及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以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臣子上朝见君王时所用的拜礼,拜师礼、拜祖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善于谋略,明太祖多用其策,龙兴守将胡美意欲投降后要求不解散旧部,用钱财买通关节,对此太祖很不高兴,刘基暗地踢了床榻提醒,太祖终于答应。
B.当太祖询问继任宰相人选时,刘基提出了一些见解,评论胡惟庸时用一比喻,就像驾车时可能掀翻车辕一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暗示不可用。
C.刘基与李善长有些构怨,但在太祖责罚李善长时,刘基为他说好话,用大柱木喻之,而把自己比喻为小木柱。
D.胡惟庸拿刘基家乡的一块地做文章,唆使一些官员在太祖面前诋毁攻讦刘基,皇上虽然没有罪怪,但心存芥蒂,停了他的俸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2)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八岁能诗古文,弘治十一年举于乡,年方十五,宗籓贵人争遗人负视,所至聚观若堵。十五年第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辈倡诗古文,梦阳最雄骏,景明稍后出,相与颉颃。正德改元,刘瑾窃柄。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语极激烈。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瑾诛,用李东阳荐,起故秩,直内阁制敕房。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九年,乾清宫灾,疏言义子不当畜,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留中。久之,进吏部员外郎,直制敕如故。钱宁欲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留经年,终掷还之。寻擢陕西提学副使。廖鹏弟太监銮镇关中,横甚,诸参随遇三司不下马,景明执挞之。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嘉靖初,引疾归,未几卒,年三十有九。
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諆。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然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
(选自《明史》)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屈服
B.用李东阳荐:任用
C.众莫敢为直:伸冤
D.初相得甚欢:投合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阁制敕房舍人:明代中书舍人的一种,掌书办制敕、诏书、诰命、题奏等机密文书,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
B.进士:明代殿试中选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合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若干人,二甲第一名叫传胪。
C.吏部:吏部为管理文武官员的机关,负责考授、升调、封爵、世职、恩荫、出继、入籍、终养等事务。
D.书院:起自明朝的书院有考课式和会讲式。考课式书院重授课、考试;会讲式书院强调讲会、论辩。东林书院便是会讲式书院。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何景明年少扬名,仕途曲折。十五岁中举,十九岁成进士,做官之后经历了被免官和久不提拔之事。
B.何景明为人正直,宁折不阿,刘瑾窃权,上书许进,劝诫语气激烈;乾清宫受灾,上疏直言皇帝为政之失。
C.何景明精于治理,善于教学。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何景明惩治了廖銮的随从人员。又选拔优秀生员,亲自为他们讲经,让更多学生了解了经学。
D.何景明蜚声文坛,成就显著,与李梦阳不仅在诗文上相互唱和,在文学观点上也一致,同属“四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
(2)钱宁欲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留经年,终掷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