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2)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5 02:0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①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②丁丑会试,江陵公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③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④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⑤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 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小题1】请从以下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合适的释义。
A.类别B.连接C.委托、交付D.劝请E.隶属、归属
(1)五岁能对。(   )
(2)江陵公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   )
(3)举酒客。(   )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教坊第一部。(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庚午举于乡B.谪粤之徐闻尉
C.句读之不知D.不拘于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B.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
C.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
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小题5】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壁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日:“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它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日:“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鸽在也。太史公曰:淳于覺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岂不亦伟哉!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禳田:耕种时设察,祈求丰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壁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B.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壁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C.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壁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D.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壁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即对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国国君的统称,后多用来比喻掌管地方军政大权的地方官。
B.威王八年,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的方法还有年号纪年法、千支纪年法等。
C.驷,指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四匹马拉的车,在古代也叫做“乘”
D.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史官官职名称,也是在《史记》中对司马迁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髡出身低下,但能力不凡。他是入赘齐国的女婿,但却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没有受过屈辱。
B.淳于髡有勇有谋,敢于进谏。齐威王不理国政,国家内忧外患却无人敢进言劝谏。淳于髡挺身而出,进谏威王,成功劝说齐威王,一鸣惊人。
C.淳于髡风趣幽默,善用隐语。楚国加兵于齐,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求救。淳于髡通过故事,让齐威王增加了礼物,成功借兵,打败楚国。
D.淳于髡机敏善辩,不辱使命。他曾奉命向楚国献鹄,途中鸿鹄飞走,淳于髡编造套说辞,楚王不仅没有责罚他,反而给了他更多的赏赐。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2)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飨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官军。仲文背城结阵,设伏于麻田中,毗罗军大溃。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日: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许,平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节选自《隋书• 于仲文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就学,阅不倦    耽:沉迷B.仲文军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仲文伪,让军颇骄    北:败逃D.毗罗恃众来官军   薄:轻视
【小题2】下列选项中,句子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
B.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
C.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
D.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青时候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对他实施进攻。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阻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于仲文可谓深谙此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懈之时,挑选精锐骑兵,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出谋划策,力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勒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小题4】把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溃围而遁,
(2)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飨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同奏曰:“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上以章示两军。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颐浩罢相。论张俊丧师失地,遂诏俊福州居住。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同奏,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俊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辞。七年秋,以礼部侍郎召还。未数日,除御史中丞。车驾自建康回临安,同奏:“旋跸之初,去淮益远,宜遣重臣出按两淮,询人情利病,察官吏侵扰,纵民耕垦,勿收租税。数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国亦足矣。”乃遣枢密使王庶视师,同乞以此奏付庶,询究罢行。又言:“江、浙困于月桩钱,民不聊生。”上为减数千缗。同乞郡,除显谟阁直学士、知湖州。复召,请祠,诏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年卒。  
(选自《宋史·卷三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之结盖缘/ 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则邪/ 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B.朋党之结/ 盖缘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 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C.朋党之结/ 盖缘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 实察其朋附之/ 私则邪正分/ 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D.朋党之结盖缘/ 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 实察其朋附之私/ 则邪正分/ 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B.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C.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
D.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同因其父被授予官职。常同是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的儿子,常安民坚持节操、刚直不阿,因为触怒权贵而被排斥致死,皇帝出于怜悯,将他的儿子常同任命为大宗丞。
B.常同能透过现象分析根源。在韩世忠屯兵镇江、刘光世屯兵建康时,两人因为个人恩怨想要互相动用武力,常同就上奏皇帝说,这是他们二人的幕属挑拨造成的。
C.常同敢于弹劾同僚。在吕颐浩第二次担任宰相时,常同上书论说他的十件事情,最终吕颐浩被罢相;张俊损失军队、失守土地,常同上书论说,使他最终闲居福州。
D.常同关心民生。绍兴七年,皇帝回到临安,常同上书请求放任百姓耕种土地,不收田租赋税,后又上书说江、浙一带的百姓因为支应军费的问题,生活艰难,皇帝就有所减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2)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