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建安十八年,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又越隽夷率(指越隽的少数民族首领)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指部署处理政务)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八年,迁骠骑将军。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严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严违错章灼。严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严曰:“自先帝崩后,严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严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严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严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严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乃废严为民,徙梓潼郡。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严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严之厚也/
B.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时之务/严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严之厚也/
C.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严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严之厚也/
D.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严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任臣待严之厚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民族或中原以外各民族的称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句,“四夷”指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
B.尚书令是古代官职名称,始于秦,最初为掌管文书奏章,在后来的不同朝代,其职权地位并不相同,明朝废除这一官职。
C.将军是古代官名,战国时为武官名,汉代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等,《张衡传》中有“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句。
D.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而且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死”亦有不同的讳称,天子、皇后之死称崩、甍、驾崩等,士人死称不禄,一般人死称涅槃、圆寂、仙逝,仙游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严归降先主,讨贼有功。他归降刘备后,被任命为副将军,盗贼马秦、高胜聚人马闹事,李严率本郡士兵五千人讨伐贼人,斩杀了贼首。
B.李严辅佐后主,受到重用。他与诸葛亮一起接受先主遗诏辅佐刘禅,做了中都护,负责内外军事指挥,后又做前将军,深受信任和重用。
C.李严履职不力,玩弄心计。他负责督办运输事务时,军粮中断,他假传圣旨,让诸葛亮退兵,亮退兵,他又说军粮充足,为何退兵,欲摆脱责任,嫁祸于人。
D.李严因亮上表,被废为平民。诸葛亮拿出确凿证据揭发了李严的错误后,又上表后主,历数李严种种问题,陈述自己的一些做法,后主接受亮的建议,废李严为平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
(2)然谓严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严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3 01:0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国,字平甫,安石之弟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年十二,出所为诗、铭、论、赋数十篇示人,语皆警拔,遂以文章闻于世,士大夫交口誉之。于书无所不通,数举进士, 又举茂材异等,有司考其所献序言为第一,以母丧不试,庐于墓三年。

熙宁初,韩绛荐其材行,召试,赐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官满,至京师,上以安石故,赐对。帝曰:“卿学问通古今,以汉文帝为何如主?”对曰:“三代以后未有也。”帝曰:“但恨其,才不能立法更制尔。”对曰:“文帝自代来,入未央宫,定变故俄顷呼吸间,恐无才者不能。至用贾谊言,待群臣有节,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帝曰:“王猛佐苻坚,以蕞尔国而令必行,今朕以天下之大,不能使人,何也? ”曰:“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又问:“卿兄秉政,外论谓何?”曰:“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尔。”帝默然不悦,由是别无恩命,止授崇文院校书,后改秘阁校理。屡以新法力谏安石,又质责曾布误其兄,深恶吕惠 卿之奸。

先是,安国西京,颇溺于声色,安石在相位,以书戒之曰:“宜放。”安国复书曰 "亦愿兄远佞人。”惠卿衔之。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诏以谕安石,安石对使者泣下。既而复其官,命下而安国卒,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这里指的是国子学,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髙学府。
B.祚,福分,国祚是王朝理论上维持的时间,与王朝实际维持的时间有区别。这里的“秦祚”即前秦的国运。
C.教授,本意是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和现代大学的教授完全一样。
D.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ZXXK
A.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B.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傲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C.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柞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D.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国天资很高,少年时就因所写的诗、铭文、文论、词赋受到士大夫们的交口称赞。
B.因为王安石的缘故,王安国受到皇帝的另眼相看,只可惜他的应对不符合皇帝的心意,最终没有得到提拔重用。
C.王安国认为王安石不能知人善任,指责曾布误了他的哿哥,也非常讨厌吕惠卿的奸诈,并劝谏王安石远离小人。
D.王安国在西京任职时,沉溺于声色之中,因此被罢免了官职,放还家乡。不久虽被官复原职,然而诏令下达时王安国已死了,当时他年仅四十七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
(2)惠卿衔之。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也。祖昧,光禄大夫。父珪,正员外郎。松之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义熙初,为吴兴故鄣令,在县有绩。入为尚书祠部郎。
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事实,上表陈之曰:“碑铭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异德,无以允应兹典。大者道勋光远,世所宗推;其次节行高妙,遗烈可纪。而自时厥后,其流弥多,预有臣吏,必为建立,勒铭寡取信之实,刊石成虚伪之常,真假相蒙,殆使合美者不贵,但论其功费,又不可称。不加禁裁,其敝无已。 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则义信于仰止,道孚于来叶。由是并断。
高祖北伐,领司州刺史,以松之为州主簿,既克洛阳,高祖敕之曰:“裴松之廊庙之才,不宜久尸边务,今召为世子洗马,可令知之。”征为国子博士。
太祖元嘉三年,分遣大使巡行天下。松之使湘州。反使。奏曰:“臣闻天道以下济光明,君德以广运为极。伏惟陛下神睿玄通,道契旷代,清问下民,哀此鳏寡,垂心八荒,周爰四达。臣谬蒙铨任,忝厕显列,猥以短乏,思纯八表,无以宣畅圣旨,肃明风化。伏见癸卯诏书,礼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谨依事为书以系之后。”松之甚得奉使之议,论者美之。
转中书侍郎。上使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记,增广异闻,既成奏上。上善之,曰:“此为不朽矣!”二十八年,卒,时年八十。子骃,南中郎参军。松之所著文论及《晋纪》,骃注司马迁《史记》,并行于世。
(取材自《宋书·列传·卷六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B.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C.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D.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B.“义熙初”,意思是“义熙”这个年号的第一年。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法之一,一般由皇帝发起,兼有祈福和改朝换代的含义。
C.“八荒”,古代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也指远古的洪荒时代,意思大致相当于“天下”。
D.“癸”,为十干之一,顺序排在第10; “卯”,为十二支之一,顺序排在第4。我国农历用干支配合来纪年,60年为一甲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松之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幼聪慧博学,曾从事考古,博览出土典籍。又曾担任故障县令,后又入朝担任了尚书祠部郎。
B.裴松之上表批评当时私自立碑的乱象,指出世人刊刻碑铭的内容多虚假不实,流弊甚重,并提出治理的建议,制止了此风。
C.裴松之曾作为钦差大使巡行湘州,在归来的奏章中援引太祖故事、表明自己只是效法,表现了对奉使职责的深刻理解。
D.高祖认为裴松之是朝堂之才,后他的史学著作果然流行于世,这既表现他的史学才华,也表现了高祖的学养与眼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假相蒙,殆使合美者不贵,但论其功费,又不可称。
(2)臣谬蒙铨任,忝厕显列,猥以短乏,思纯八表,无以宣畅圣旨,肃明风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频典二部,皆有声绩。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从胜攻梁下溠戍,破之,迁武卫将军。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泸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即赐信御马一匹,进爵浮阳郡公,食邑一千户。时荆州虽陷东魏,民心犹恋本朝。乃以信为卫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信至武陶,东魏遣其弘农郡守田八能,率蛮左之众,拒信于浙阳;又遣其都督张齐民,以步骑三千出信之后。信谓其众曰:“今我士卒不满千人,而首尾受敌。若却击齐民,则敌人谓为退走,必来要截。未若先破八能。”遂备击,八能败而齐民亦溃。信乘胜袭荆州。东魏刺史辛纂勒兵出战。士庶既怀信遗惠,信临阵喻之,莫不解体。寻拜领军。仍从太祖复弘农,破沙苑。改封河内郡公,增邑二千户。
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B.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C.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D.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B.进爵,晋升爵位,升官。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C.修禊,古代传统民俗。三月三日,人们都到水边洗濯,嬉游,以消灾祈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
D.蛮左,即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戎、西狄和东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孤信任职多地,皆有声绩。他出京任职,多次担任地方要职,主持军政事务,有很高的声望和功绩。
B.独孤信为人忠诚,深受器重。孝武帝西迁,事发突然,独孤信单骑追随不舍,因此,深得孝武帝器重。
C.独孤信善于用兵,颇有谋略。受命招怀荆州,东魏遣郡守和都督前后夹击,独孤信分兵突破,以勇谋取胜。
D.独孤信为政有方,百姓拥护。担任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治政为民,处事果决,流民归附,信著遐迩。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
(2)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归崇敬,字正礼,苏州吴人。治礼家学,多识容典,擢明经。遭父丧,孝闻乡里。调国子直讲。天宝中,举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迁四门博士。有诏举才可宰百里者,复策高等,授左拾遗。肃宗次灵武,再迁起居郎、史馆修撰,修国史、仪注。以贫求解。未几,有事桥陵、建陵,召还参掌仪典。代宗幸陕,召问得失,崇敬极陈:“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时百官朝朔望,皆服袴褶,崇敬非之,建言:“三代逮汉无其制,隋以来,始有服者,事不稽古,宜停。”诏可。时有方士巨彭祖建言:“唐家土德,请以四季月郊祀天地。”诏礼官儒者杂议。崇敬议:“礼以先立秋十八日祀黄帝,黄帝于五行为士。彭祖牵纬候说,事诡不经,不可用。”事皆施行。大历初,充吊祭册立新罗使。海道风涛,舟几坏,众惊,谋以单舸载而免,答曰:“今共舟教十百人,我何忍独济哉?”少选,风息。先是,使外国多贵金帛,贸举所无,崇敬囊案惟衾衣,东夷传其清德。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送往。皇太子欲临国学行齿胄礼,崇敬以学与官名皆不正,乃建议: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祭酒、司业之名,非学官所宜。请以祭酒为太师氏,位三品;司业为左师、右师,位四品。有诏尚书省集百官议。皆以习俗久,制度难分明,国学非世官,不得名辟雍省、太师氏。大抵惮改作,故无施行者。坐史给禀钱不实,贬饶州司马。德宗立,召还,复拜国子司业,稍迁翰林学士,充皇太子侍读。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宜慰,称旨,宠赐缯帛,儒先以为荣。迁工部尚书,仍前职。年老,以兵部尚书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尚书左仆射,益曰宣。论撰数十篇。

(节选自《新唐书·归崇敬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造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销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B.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C.八年造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日/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D.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是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意思是通晓经学,考试时以通经的比例来决定等第。
B.朔望:即朔日和望日,也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古代每逢朔望常行朝谒之礼。
C.国子监:又称“太学”,在元、明、清三代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D.致仕:指的是交还官职,被迫辞官回家。一般致仕的年龄是七十岁,有疾患则会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崇敬科考优异,对策出众。他先是考中明经科,后又考中博通坟典科;其后两次对策,分别名列第一和高等,并因此几次得官。
B.归崇敬学识渊博,熟悉典制。桥陵、建陵有事,他参与掌管礼仪典章;方士巨彭祖建议在四季月郊祀天地,他据《礼》予以反驳。
C.归崇敬直言进谏,均被采纳。百官上朝时穿袴褶,他勇于批评并建议停止。他认为国子学的名称与官名都不正规,建议修改。
D.归崇敬临危不惧,义不独生。出使新罗,遇到风暴,船几乎被毁,众人打算用小船载他先走,他与大家同生共死,不愿独自偷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
(2)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宜慰,称旨,宠赐缯帛,儒先以为荣。
【小题5】归崇敬与苏轼均为学识渊博的古代官员,请结合本文与《赤壁赋》等相关材料,简要概括两人在“学识渊博”方面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