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围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廪中有数千斤曲,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十日当至。东南隅之敌,众以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救军至,贼宵溃。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顺,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朝,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

李希烈陷汴州,人心震恐。时昌以三千人守宁陵,希烈率五万众阵城下,昌深堑以遏地道,凡四十五日,不解甲胄,躬励士卒,大破希烈。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贞元三年,委昌北出五原。岁余,授泾州①刺史。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受诏城平凉,扼弹筝峡口。旬余毕。平凉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

昌初至平凉,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瘗之。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葬于浅水原。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冢”。昌盛陈兵设幕次,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诸道师徒,莫不感泣。

昌守西边十五年。及婴疾,约以不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刘昌传》,有删改)

(注)①泾州:地名。辖区在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北。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救军至,贼宵溃   今其智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B.希烈率五万众阵城下 徘徊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C.扼弹筝峡口 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贾谊《过秦论》)
D.旬余毕  余固笑不信也(苏轼《石钟山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B.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C.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D.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昌有勇有谋,临危主动请缨。宋州被围数月,危在旦夕,他提出以酒曲充饥的建议,主张坚守城池,等待援军,并主动要求守卫东南角。
B.刘昌御敌有方,率部以少胜多。他率三千人抵御李希烈的五万大军,对外据天堑防守,对内激励士气,军队坚持四十五日,终于打败敌军。
C.刘昌尽职尽责,戍边不辱使命。他任泾州刺史时,亲率士兵耕作,保障了军粮的供应;他奉命修筑平凉城,并派兵把守,保障了边地的安定。
D.刘昌有情有义,善待阵亡官兵。他初到平凉之时,将收集到的一百多位官兵的骸骨安葬好,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他身穿素服到场祭奠。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3 09:0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高,字公颐,少慷慨,慕名节。登进士第,累辟使府,有赞佐裨益之誉。代宗登极,征入朝,累官至给事中、御史中丞。建中二年,擢为京畿观察使。以论事失旨,贬韶州长史,复拜为给事中。贞元元年,德宗复用吉州长史卢杞为饶州刺史,令高草诏书。高谒宰相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三年,矫诈阴贼,退斥忠良。朋附者咳唾立至青云、睚眦者顾盼已挤沟壑。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高又于正殿奏云:“陛下用卢杞独秉钧轴,前后三年,弃斥忠良,附下罔上。杞罪合至死,陛下好生恶杀,赦杞万死,唯贬新州司马,旋复迁移。今除刺史,是失天下之望。伏惟圣意裁择。”上谓曰:“卢杞有不逮,是之过。”复奏曰;“卢杞奸臣,常怀诡诈,非是不逮。”上曰:“朕已有赦。”高曰:“赦乃赦其罪,不宜授刺史。今饶州大郡,若命奸臣作牧,是一州苍生独受其弊。上良久谓曰:“若与卢杞刺史太优,与上佐可乎?”曰:“可矣!”遂追饶州制。贞元二年,上以关辅禄山之后,百姓贫乏,田畴荒秽,诏诸进耕牛,待诸道观察使各选拣牛进贡,委京兆府劝课民户,勘责有地无牛百姓,量其地着,以牛均给之。其田五十亩已下人,不在给限。高上疏论之:“圣慈所忧,切在贫下。有田不满五十亩者尤是贫人,请量三两家共给牛一头,以济农事。”疏奏,从之。寻卒于官,年六十,中外叹惜。宪宗朝,诏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袁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B.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C.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D.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极,原指登上屋顶或高处,这里的意义与“登基”基本相同,是指皇帝即位。
B.司马,古代职官名称,常用来安置贬谪及闲散官员。“江州司马青衫湿”即是证明。
C.朕,秦代以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我”或“我的”,自汉武帝始成为皇帝的自称。
D.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朝的“州”,“道”的最高长官为观察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高年少慷慨,入仕途有挫折。袁高年少时志气昂扬,仰慕名节,进士及第后多次被征召并获美誉,到朝中任职后步步晋升,但也有被贬的情况。
B.袁高直言品评,未获权臣欢心。袁高向卢翰、刘从一两位宰相进言卢杞不适合担任饶州刺史,希望二人上奏改变皇帝决定,但此举动却导致两位宰相不悦。
C.袁高劝诫皇帝,使其最终妥协。袁高向皇帝阐明不应授予卢杞刺史职位的原因,皇帝多次辩解后虽然改变了原有任命决定,但是仍然欣赏饶州施行的制度。
D.袁高心系百姓,扩大供给范围。皇帝为京城及附近地区有地无牛的百姓分配耕牛,但却不包括土地不足五十亩的人,袁高上奏皇帝这些人也应在考虑范围之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用卢杞独秉钧轴,前后三年,弃斥忠良,附下罔上。
(2)今饶州大郡,若命奸臣作牧,是一州苍生独受其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之,令与诸子。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
王茂元镇河阳,为书记,茂元爱其才,以女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令狐楚、李宗闵、杨嗣复大相仇怨。商隐既为茂元书记,楚党大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巡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翰林,共排李德裕。郑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南累载。
大中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其为掾曹,令掌典籍。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卢弘正镇徐州,又从为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大中末,柳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
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B.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C.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D.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小题2】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与诸子   游:交往B.深之  礼:礼节
C.为掌书记   辟:征召D.宗闵党大之    薄:轻视,看不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自幼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因为年少英俊,又颇有文才,所以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
B.李商隐多次以文章求取官职,一次是他辞去徐州府职入朝,以文章干谒令狐楚,从而被补为太学博士。
C.李商隐一方面得到令狐楚的礼遇,并随之为官;一方面又深得王茂元的喜爱,为王茂元书记,但两方面有仇,所以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非常厌恶李商隐。
D.李商隐擅长写古文,但不喜欢讲究对偶,后来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得到了擅长写奏章的令狐楚的指点,从这个时候起他才开始写今体奏章。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来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B.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C.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D.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后文中的拜、出、补也都是调动官职之意。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C.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D.绯鱼袋:是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五品以上为佩鱼符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景俭,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吏为之语曰 人吏:百姓官吏
B.除书未到,即欲视事   视事:就职理事
C.转凤阁侍郎 寻:不久
D.漏泄禁中语 坐:徒,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B.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C.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D.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B.“出”,京官外调。古代涉及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如“拜” “除”,授予官职;“迁”“ 谪”,贬官降职;“陟”“徙”,提升官职。
C.“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常见的敬辞有台、尊、贤、仁、令等。
D.“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景俭从政谨慎。房嗣业在诏令未正式下来之前,就想大权独揽,景俭首先是劝说,劝说未果,于是叱散左右以防祸事发生。
B.杜景俭怀公正悲悯之心。天授中,他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的时候,人们传言称遇到景俭审案,就可以活下来。
C.杜景俭正直而不趋炎附势。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寻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杜景俭敢于为他人请命。当时,外族入侵,国土沦丧。等到事已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将沦陷地的百姓全部判罪,景俭向武则天提出自己看法,建议最终被采纳。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椽曹,令典片戈奏,明年令狐作相,商隐屡启陈情,不之省。弘政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所业文干之 干:求取
B.令与诸子游 游:结交
C.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累:多
D.为当涂者所薄 当涂:糊涂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商隐仕途不如意的一组是
①调补弘农尉 ②又以书判拔萃 ③久之不调
④亦贬循州刺史 ⑤累为宾佐 ⑥商隐屡启陈情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受惠于令狐楚,却娶了王茂元的女儿,故而陷入党争之中,仕途坎坷就在所难免了。
B.李商隐先后在天平、汴州、长安、弘农、岭南、徐州一带为官,一生郁郁不得志。
C.令狐楚父子先前与李商隐关系十分友好,后来鄙薄李商隐的为人,不愿意举荐他为官。
D.李商隐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都有成就,但在文思方面,却不及温庭筠的清雅秀丽。
【小题4】把第三题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2)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3)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