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颂,字子容。第进士,知江宁县。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颂在馆下九年,奉祖母及母,养姑姊妹与外族数十人,甘旨融怡,昏嫁以时。妻子衣食常不给,而处之晏如。擢知制诰。大臣荐秀州判官李定,召见,擢太子中允,除监察御史里行。宋敏求知制诰,封还词头。复下,颂当制,颂奏:“虽朝廷急于用才,度越常格,然隳紊法制,所益者小,所损者大,未敢具草。”次至李大临,亦封还。神宗曰:“台官有阙,不拘官职高下。”颂与大临执奏不已,于是并落知制诰,归工部郎中班。知婺州。方溯桐庐,江水暴迅,舟横欲覆,母在舟中几溺矣,颂哀号赴水救之,舟忽自正。母甫及岸,舟乃覆,人以为纯孝所感。徙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既而妇死,元孚惭。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拜刑部尚书,迁吏部兼侍读。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绍圣四年,拜太子少师致仕。
(节选自《宋史·苏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
B.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
C.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
D.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它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有许多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本文中“迁”是升职,“擢”是提拔官职, “徙”是调动职务,“拜” 是指授予官职。
C.封驳制度以“封还词头”等形式制约皇帝的权力,对尚未正式起草的诏书封还词头或对已经起草成文的诏书封还并加驳正。
D.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侍郎为正长官,以尚书为副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颂孝顺长辈,敢于担当家族责任。他奉养祖母及母亲,养活姑姊妹和外亲几十人,虽
然自家衣食不足,日子过得清贫,但内心依然安定。
B.苏颂为官正直,坚持按法规办事。神宗想破格提拔李定,他认为这样会毁坏法制,拒绝起草任命书,他和李大临的知制诰一职都因此被免。
C.苏颂仁厚待民,体谅百姓的苦衷。不论是犯了罪却装病的豪强妇人,还是欠了钱还闹事的吴越饥民,他都能以其悲悯之心去感动、转化他们。
D.苏颂通晓律历,善于借用他人长处。吏部令史韩公廉通晓算术,有精巧的构思,苏颂教给他古代的方法,重新改造出了测量精准的浑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溯桐庐,江水暴迅,舟横欲覆,母在舟中几溺矣,颂哀号赴水救之,舟忽自正。
(2)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7 11:0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②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帷盖:受恩乞恩之典(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十八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不对。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小题4】翻译句子。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谐再疏争,皆不听。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①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时南京御史马扬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谐初入仕途,注重经义。他于弘治八年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从此踏上仕途,于是他请一些儒臣每天讲解《大学衍义》,皇帝也非常支持。
B.陶谐不畏权贵,正直敢言。他请求朝廷治罪刘瑾,得罪了宦官集团,后被诬告,贬谪肃州。刘瑾伏诛后,朝廷被刘瑾的党羽把持,所以一直得不到朝廷征召。
C.陶谐善于地方理政。他让人沿着河岸种植柳树,又在岸旁种植芦苇,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利用这些草木筑成堤坝、工事。后来这个方法推广出去,每年省下巨大的开支。
D.陶谐爱惜民力,关心百姓疾苦。他认为原本已有多项徭役,编审里甲后又开征了许多新的课税,百姓的负担太重,请求朝廷免去部分税赋。他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
(2)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①,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②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③,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①小极:困倦、小病。②叶:同“协”。③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B.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C.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D.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孩子未举行加冠礼时的发型,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就像头顶两只角。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从中原向南望,其地处在长江之外,所以称其为“江表”。
C.“夺服”指的是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的意义基本相近。
D.“卒”指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说法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确实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规劝皇帝予以纠正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郭申锡传
①郭申锡字延之,魏人。自言唐代公元振之后。第进士,为晋陵尉。民诉弟为人所杀,申锡察其色惧而哭不哀,曰:“吾得贼矣,非汝乎?”执而讯之,果然。久之,知博州。州兵出戍,有欲胁众为乱者,申锡戮一人,黥二人,乃定。奏至,仁宗曰:“小官临事如此,岂易得?”即为御史台推直官。数上疏论事。鞫狱庆州。京东盗执濮州通判井渊,迁知州事,未阅月,悉擒凶党,斩以徇
②召为侍御史,遂知杂事。张贵妃追册、起园陵,张尧佐为使相,陈执中嬖妾杀婢,余靖引胡恢有丑行,高若讷引范祥启边衅,申锡皆奏劾之。屡诋权幸无所避,帝谓之曰:“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③谍称契丹遣泛使,命体量安抚河北,还为盐铁副使。相视决河,坐讼李参失实,黜知濠州。帝明榜朝堂,称其欺诬,以儆在位。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④种谔取绥州,申锡曰:“边患将自此始。”及谅祚死,请捐前故,听其子袭爵,且言曰:“二虏赖岁币甚厚,渝平岂其所利,必有以致之。但得重将守边,不要功生事,则善矣。”著《边鄙守御策》。以给事中致仕,卒,年七十七。
(《宋史·列传八十九》)
注①鞫狱:审理案件。②徇:示众。③种谔:北宋著名将领。④谅祚:姓李,西夏国国君。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执而讯之 (2) 以给事中致仕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l)坐讼李参失实(    )
A.定罪    B.因为    C.即将    D.恰好
(2) 不要功生事(    )
A.要求    B.应该    C.希望    D.通“徼”,求取
【小题3】对第③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B.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C.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D.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小题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小题5】第④段对种谔和李谅祚的评价反映了郭申锡________________的边疆政策。
【小题6】结合②③两段和下面材料,分析郭申锡的性格特点。
(李参)与安抚使郭申锡相视决河,议不协;又与真定吕溱相恶,二人皆得罪,参移使河东,知荆南。(《宋史·列传八十九》)
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赵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宋史·列传七十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昇州。陛辞,有旨,民事有不便者,许骑置以闻,赐钱二十万。代还,会征太原,召见行在,授著作郎,加左拾遗。未几,迁都官郎中,入为翰林学士,擢参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蒙正质厚宽简,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俄丁内艰,起复。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日:“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老于岩穴,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膺此宠命,恐罹阴遣,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朝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蒙正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闻者叹服。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许,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选自《宋史·吕蒙正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B.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C.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D.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即“行在所”,原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即京都。以后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B.左拾遗,谏官名,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净机构。
C.一纪,古代天文学认为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十二年,故称十二年为一纪。
D.起复,这里指的是官员开缺、革职或因有病康复后,朝廷再次起用担任官职的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蒙正进士出身,深受重视。他考中进士第一,授任监丞、昇州通判,上殿辞行时,皇帝有旨,允许他遇到难以处理的事务时,可以骑驿马上奏。
B.吕蒙正气量宏大,荐举贤能。他初入朝堂任参知政事时,受朝士嘲笑而不在意;他不谄媚,不附和,坚持推荐皇帝不认可但有才能的人出使北方。
C.吕蒙正质朴宽厚,为官清廉。作为新进宰相,很受开国元老赵普的推崇;对朝士送古镜以求教于他的事情,他笑着妙语拒绝,众人无不敬佩叹服。
D.吕蒙正坚持正道,敢于纠错。有不当之处的时政,必定坚持反对,如他做宰相时认为以前宰相之子首授郎官的惯例不妥,仅仅只授九品京官即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
(2)朝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