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郭申锡传
①郭申锡字延之,魏人。自言唐代公元振之后。第进士,为晋陵尉。民诉弟为人所杀,申锡察其色惧而哭不哀,曰:“吾得贼矣,非汝乎?”执而讯之,果然。久之,知博州。州兵出戍,有欲胁众为乱者,申锡戮一人,黥二人,乃定。奏至,仁宗曰:“小官临事如此,岂易得?”即为御史台推直官。数上疏论事。鞫狱庆州。京东盗执濮州通判井渊,迁知州事,未阅月,悉擒凶党,斩以徇
②召为侍御史,遂知杂事。张贵妃追册、起园陵,张尧佐为使相,陈执中嬖妾杀婢,余靖引胡恢有丑行,高若讷引范祥启边衅,申锡皆奏劾之。屡诋权幸无所避,帝谓之曰:“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③谍称契丹遣泛使,命体量安抚河北,还为盐铁副使。相视决河,坐讼李参失实,黜知濠州。帝明榜朝堂,称其欺诬,以儆在位。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④种谔取绥州,申锡曰:“边患将自此始。”及谅祚死,请捐前故,听其子袭爵,且言曰:“二虏赖岁币甚厚,渝平岂其所利,必有以致之。但得重将守边,不要功生事,则善矣。”著《边鄙守御策》。以给事中致仕,卒,年七十七。
(《宋史·列传八十九》)
[注]①鞫狱:审理案件。②徇:示众。③种谔:北宋著名将领。④谅祚:姓李,西夏国国君。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执而讯之 (2) 以给事中致仕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l)坐讼李参失实(    )
A.定罪    B.因为    C.即将    D.恰好
(2) 不要功生事(    )
A.要求    B.应该    C.希望    D.通“徼”,求取
【小题3】对第③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B.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C.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D.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小题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小题5】第④段对种谔和李谅祚的评价反映了郭申锡________________的边疆政策。
【小题6】结合②③两段和下面材料,分析郭申锡的性格特点。
(李参)与安抚使郭申锡相视决河,议不协;又与真定吕溱相恶,二人皆得罪,参移使河东,知荆南。(《宋史·列传八十九》)
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赵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宋史·列传七十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3:3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希纯,字子进,吕公著子。登第,为太常博士。元祐祀明堂,将用皇祐故事,并飨天地百神,皆以祖宗配。希纯言:“皇祐之礼,事不经见,嘉祐既已厘正。至元丰中,但以英宗配上帝,悉罢从祀群神,得严父之义,请循其式。”从之。历宗正、太常、秘书丞。哲宗议纳后,希纯请考三代昏礼,参祖宗之制,博访令族,参求德配。凡世俗所谓勘婚之书,浅陋不经,且一切屏绝,以防附会。迁著作郎,以父讳不拜。擢起居舍人,权太常少卿。宣仁太后崩,希纯虑奸人乘间进说摇主听,即上疏曰:“自元祐初年太皇听断所用之人皆宿有时望所行之事皆人所愿行唯是过恶得罪之徒日伺变故捭阖规利今必以更改神宗法度为说。臣以为先帝之功烈,万世莫掩。间有数事,为小人所误,势虽颇有损益,在于圣德,固无所亏。且英宗、神宗何尝不改真宗、仁宗之政,亦岂尽用太祖、太宗之法乎?小人既误先帝,复欲误陛下,不可不察。”未几,拜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内侍梁从政、刘惟简除内省押班,希纯以亲政之始,首录二人,无以示天下,持不行。由是阉寺侧目,或于庭中指以相示曰:“此缴还二押班词头者也。”章惇既相,出为宝文阁待制、知亳州。谏官张商英憾希纯,攻之力。又以外亲嫌,连徙睦州、归州。自京东而之浙西,自浙西而上三峡,名为易地,实困之也。公著追贬,希纯亦以屯田员外郎分司南京,居金州。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俄改颍州,入崇宁党籍。卒,年六十。

(节选自《宋史· 吕希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分)
A.自元祐初年 / 太皇听断 / 所用之人皆宿有时 / 望所行之事皆人所愿行/ 唯是过恶 / 得罪之徒日伺变故 / 捭阖规利 / 今必以更改神宗法度为说
B.自元祐初年 / 太皇听断 / 所用之人皆宿有时 / 望所行之事皆人所愿行/ 唯是过恶得罪之徒 / 日伺变故 / 捭阖规利 / 今必以更改神宗法度为说
C.自元祐初年 / 太皇听断 / 所用之人皆宿有时望 / 所行之事皆人所愿行/ 唯是过恶得罪之徒 / 日伺变故 / 捭阖规利 / 今必以更改神宗法度为说
D.自元祐初年 / 太皇听断 / 所用之人皆宿有时望 / 所行之事皆人所愿行/ 唯是过恶 / 得罪之徒日伺变故 / 捭阖规利 / 今必以更改神宗法度为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常博士,议礼之官,掌议定五礼仪式,拟议谥号,撰定谥文,祭祀时监视仪物,掌赞导之事。
B.故事,古代有旧事、旧业、典故、先例等意思,其在文中意为“旧事”,即以往的事情。
C.昏礼,是成家之礼。昏与婚同,源于婚姻缔结仪式举行于黄昏之际,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
D.吕希纯因父亲吕公著的名字中有“著”字,因此不接受著作郎的官职,这在古代叫做“避家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希纯关心朝事,屡次提出自己的见解。宋哲宗娶皇后,他建议要参考祖宗的制度,广泛地察考有名望的家族,以求有道德足以为皇帝配偶的女子。
B.吕希纯对朝廷法度有理性的判断。他认为神宗的功绩,万世都无法掩盖,但形势变了,朝廷法度自然应有变化,并且以宋朝历代皇帝为例来证明其观点。
C.吕希纯能够坚持原则,即使是皇帝也不能贸然任用私人。他坚决不同意皇帝刚开始亲政就将宦官梁从政、刘惟简任命为内省押班,因为无法宣示天下。
D.吕希纯命运多舛。他多次遭人忌恨,屡次被贬,而且贬谪地不断变换。谏官张商英恨吕希纯,很激烈地攻击他,后来曾布也暗中阻止他朝见徽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阉寺侧目,或于庭中指示曰:“此缴还二押班词头者也。”
(2)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郎、直史馆。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迁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选为大理少卿,俄拜右谏议大夫。

许王元僖尹开封,又为判官。王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鞫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安可在堂上对制使?”即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会置考课院,群官有负谴置散秩者,引对,皆泣涕,以饥寒为请。至端,即奏曰:“臣前佐秦邸,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今有司进退善否,苟得颍州副使,臣之愿也。”太宗曰:“朕自知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端姿仪瑰秀,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意豁如也。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己。及端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
B.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
C.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
D.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是一种变相的世卿世禄制度,荫补官员与其他途径出身的官员共同构成了封建官僚队伍。
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财政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C.薨,《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后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文中的许王为诸侯,故用“薨”。
D.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常见庙号,庙号始于秦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忠心为主,目光长远。太宗征讨河东之时,命令廷美居守京师,吕端力劝赵廷美不要留守京城,而要上表替太宗出征,廷美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吕端敏悟好学,遇事沉稳。他年少时敏捷聪悟爱好学习,后来出使高丽,暴风吹折了船的桅杆,船员们惊惧害怕,吕端读书还像在房间中一样。
C.吕端低调谦和,谨慎稳重。和寇准轮流执掌宰相事务时,同朝的大臣在上奏及回答皇帝的问题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
D.吕端心胸豁达,为人正直。李惟清从掌管枢密改任御史中丞,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就交结一些人来中伤吕端,但吕端对此襟怀坦荡,毫不在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鞫于府。
(2)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磨勘是古代政府通过勘察官员政绩,任命和使用官员的一种考核方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轼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C.轼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D.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 狱:刑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母程氏亲授书  焉用亡郑陪邻
B.泛梁山泊 其身也,则耻师焉
C.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可 臣敢上璧
D.卒不得大用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B.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C.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D.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B.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等。
C.《春秋》,即《春秋经》,是儒家的经书,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宗政,字德夫,绛州人。宗政自幼豪伟,有胆略,常出没疆场间。开禧二年,金将完颜董犯襄、郢,宗政率义士据险游击,夺其辎重。宣抚使吴猎奇之,补承节郎。京西路分赵方荐其才,转秉义郎。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枣阳。宗政与统制扈再兴、陈祥分为三军,设覆三所,蹀血以战,金兵败走。寻报枣阳围急,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突如神。金人大骇,宵遁。方时移帅京西,闻捷大喜,差权枣阳军。初视事,一爱仆犯新令,立斩之,军民股栗。于是筑堤积水,修治城堞,简阅军士。十一年,金帅完颜赛不拥步骑围城,宗政与再兴合兵角敌,历三月,大小七十余战,宗政身先士卒。金人战辄败,忿甚,周城开濠,四面控兵列濠外,飞锋镝。宗政厚募壮士,乘间突击,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宗政随方力拒。随守许国援师至白水,鼓声相闻。宗政率诸将出战,金人奔溃。十二年,金人摘强兵,扔云梯径抵西北圜楼登城。城中军以长戈春其喉,敢勇军自下夹击金兵。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天反风,金人愈忿,炮愈急。会王大任领锐卒一千冒重围转斗入城,内外合势,士气大振,贾勇八金营,自晡至三更,金人横尸遍地,获辎重牛马万计。制置司以湖阳县迫境金兵,檄宗政图之。宗政一鼓而拔,夷荡营砦,金人自是不敢窥襄、汉、枣阳。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宗政发廪赡之,为给田,创屋与居。金人呼为“孟爷爷”。俄病疽卒。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赏,有罪者亲必罚。未尝学兵法,而暗与之合。死之日,边城为罢市恸哭。
(节选自《宋史·孟宗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B.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C.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D.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路,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来转化为行政区,在宋朝和元朝都是最高行政区划。
B.堞,城墙上外侧所设墙垛,可抵挡敌人的箭石攻击,可从孔隙中对敌人射箭发炮。
C.三更,即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3:00至第二天1:00。
D.罢市,文中是指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停止买卖以表示对逝者的悲痛哀悼之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宗政久经历练,屡克金兵。他从小有胆略,常在边界战场出入,后因才能获得重用。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恶战,力克强敌。
B.孟宗政善于协作,战功卓越。他与其他将领合作抗敌,曾和增援的扈再兴一起与金军进行了七十多次战斗,和王大任内外结合,大败金兵。
C.孟宗政行动果敢,出击迅猛。枣阳危急,他带领部队很快抵达枣阳,金兵恐慌逃走。金兵压境湖阳,他一鼓作气扫荡金兵营寨,震慑了金人。
D.孟宗政军纪严明,公正无私。他曾将触犯新法令的爱仆斩首,使军民惊骇。他绝不考虑亲疏关系,做到了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政厚募壮士,乘间突击,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宗政随方力拒。
(2)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宗政发廪赡之,为给田,创屋与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