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武风子传
(清)方享咸
武风子者,滇南武定州人也,名恬。先世以军功官于卫①。恬以胄子,少学书,已弃弗学。性好闲,不谋荣利。嗜酒,日唯谋醉,箪瓢屡空,晏如也。凡游艺杂技,过目即知之。
滇多产细竹,坚实可为箸。武生以火绘其上,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夺鬼工。人奇之,每得其双筹,争购钱数百。于是武生之交戚贫者,因以为利。生顾未尝售也,颇自矜重,一箸成,辄把玩不释,保护如头目。或醉后痛哭,悉焚之,醒复悔,悔而复作。然不轻与人。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为之,虽累百不倦。于是滇之士夫或相馈遗,皆以武生箸为重。王公大人游于滇者,不得武生箸即不光。
生固落落儒生耳,未尝以“风子”名。丁亥之岁,流贼从蜀败奔,假号于滇,滇士民慴于威,披靡以从。生独匿深菁中不出。贼于民间见其箸,异之,遍召不得,因悬赏索之。或告曰:“曷出以图富贵?”生大笑曰:“我岂作奇技淫巧以悦贼者耶?”侦者闻于贼,系以来。至则白眼仰天,喑无一语。贼命作箸,列金帛于前,设醇醪于右以诱之,不应;陈刀锯以恐之,亦不应。贼怒,挥斩之。缚至市曹,而神色自如,终无一语。时贼帅有侍侧者曰:“腐鼠何足膏斧钺?曷纵之?徐徐当自逞其技也。”释之,而生自此病矣。披发佯狂,垢形秽语,日歌哭行市中,夜逐犬豕与处,人遂皆呼“武风子、武风子”云。
及王师定滇,风子病少瘥,亦稍稍为人作箸以谋醉,人重之逾常时。安定守某者,受贵人属,召为之,不应。守怒,挞之于庭,血流体溃,终不应。自此风子之踪迹无定矣,或琳宫梵舍,或市肆田家,往必数日留,留必作数十箸以谋醉。然出入无时,于是其箸可得而不可得矣。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节)
注:卫:明代军队编制名。清初曾沿用。于要害地区设卫,大致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由都司率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一般驻地在某地即称某卫,如威海卫、金山卫等,后相沿成为地名。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
B.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
C.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
D.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风子者,……名恬”,古人幼时命名,字和名使用有别,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供长辈呼唤。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则在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B.“先”,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妣,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考,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C.“丁亥”,丁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4个。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D.“王师”,意即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如 陆游《示儿》一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王师”就是“国家的军队”这个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恬贫贱不能移,生性喜好闲散,嗜酒,每天都要谋得一醉,虽然穷困潦倒,却不改其乐。
B.武恬擅长用火绘筷子,巧夺天工,人们对此感到很惊奇,就争相高价购买;武恬不轻易给别人,有时遇到贫苦僧道求助,他却欣然为之做筷子。
C.滇地流寇作乱,贼人悬赏捉拿武恬,后武恬被抓捕,在贼人的利诱与威逼之下却不为所动,甚至贼人威胁要杀他,他也坚决不为贼人制作筷子。
D.武恬威武不能屈,安定太守要他为他自己制作筷子而武恬不答应,结果太守大怒,在庭院里鞭挞他,把他打得血流体溃,但武恬最终还是没有答应,表现出极高的骨气。
【小题4】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为之,虽累百不倦。
(2)时贼帅有侍侧者曰:“腐鼠何足膏斧钺?曷纵之?徐徐当自逞其技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1:09: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下列各题。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乙】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节选自清·吴敏树《书谢御史》 )
【注】①用事:掌权。②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③削其籍:革去他的官职。④筇屐:筇,竹杖。 屐,登山用的鞋。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 .  详:知道
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辈(同类)
C.人避之,莫敢诘   诘:质问(责问)
D.先生文章名一时   名:名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为号焉 . 故自号曰醉翁也
B.或置酒而招之 .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小题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乃 遍 游 江 浙 所 至 人 士 争 奉 筇 屐 迎
【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②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小题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空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甲文中第二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赞语呼应了第一段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了五柳先生的隐士性格。
②乙文中人们称赞谢御史“此真好御史矣”,是有感于谢御史,可以看出谢御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③两文都写了主人公______________的兴趣爱好,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沧河老兵

沧州南一寺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水中,不可得,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ǐ):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杮(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河干(面对)
B.二石兽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二石兽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坎穴 酿泉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数里外 则移其民河东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 ②沿河求,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 ④果得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焉    豫:参与
B.学士欲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之     归:归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顽,闭空室中  臣壮也,犹不如人
B.杂出经义目试之  不如善遇之
C.持之而泣,告户部  若舍郑为东道主
D.知先生之深于经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汀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魁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问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于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余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额④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余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 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剐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余篇,其锓板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是擒③;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存乎人,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选自《刘大椭集》)

注:①疵颖(lèi ):缺点。②锓(qīn)板:雕板刻书。③拚( yǎn):通“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卒不获一以终其身 售:考中
B. 余出文相质 间:问或
C. 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 假:借助
A.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本来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项是(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 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   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 ①③⑥    8.②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难。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退职归乡。
B. 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辞官后回到家乡。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见到。
C. 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流传。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惆怅忧伤。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
译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
译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