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武风子传
(清)方享咸
武风子者,滇南武定州人也,名恬。先世以军功官于卫①。恬以胄子,少学书,已弃弗学。性好闲,不谋荣利。嗜酒,日唯谋醉,箪瓢屡空,晏如也。凡游艺杂技,过目即知之。
滇多产细竹,坚实可为箸。武生以火绘其上,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夺鬼工。人奇之,每得其双筹,争购钱数百。于是武生之交戚贫者,因以为利。生顾未尝售也,颇自矜重,一箸成,辄把玩不释,保护如头目。或醉后痛哭,悉焚之,醒复悔,悔而复作。然不轻与人。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为之,虽累百不倦。于是滇之士夫或相馈遗,皆以武生箸为重。王公大人游于滇者,不得武生箸即不光。
生固落落儒生耳,未尝以“风子”名。丁亥之岁,流贼从蜀败奔,假号于滇,滇士民慴于威,披靡以从。生独匿深菁中不出。贼于民间见其箸,异之,遍召不得,因悬赏索之。或告曰:“曷出以图富贵?”生大笑曰:“我岂作奇技淫巧以悦贼者耶?”侦者闻于贼,系以来。至则白眼仰天,喑无一语。贼命作箸,列金帛于前,设醇醪于右以诱之,不应;陈刀锯以恐之,亦不应。贼怒,挥斩之。缚至市曹,而神色自如,终无一语。时贼帅有侍侧者曰:“腐鼠何足膏斧钺?曷纵之?徐徐当自逞其技也。”释之,而生自此病矣。披发佯狂,垢形秽语,日歌哭行市中,夜逐犬豕与处,人遂皆呼“武风子、武风子”云。
及王师定滇,风子病少瘥,亦稍稍为人作箸以谋醉,人重之逾常时。安定守某者,受贵人属,召为之,不应。守怒,挞之于庭,血流体溃,终不应。自此风子之踪迹无定矣,或琳宫梵舍,或市肆田家,往必数日留,留必作数十箸以谋醉。然出入无时,于是其箸可得而不可得矣。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节)
注:卫:明代军队编制名。清初曾沿用。于要害地区设卫,大致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由都司率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一般驻地在某地即称某卫,如威海卫、金山卫等,后相沿成为地名。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
B.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
C.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
D.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风子者,……名恬”,古人幼时命名,字和名使用有别,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供长辈呼唤。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则在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B.“先”,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妣,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考,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C.“丁亥”,丁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4个。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D.“王师”,意即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如 陆游《示儿》一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王师”就是“国家的军队”这个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恬贫贱不能移,生性喜好闲散,嗜酒,每天都要谋得一醉,虽然穷困潦倒,却不改其乐。
B.武恬擅长用火绘筷子,巧夺天工,人们对此感到很惊奇,就争相高价购买;武恬不轻易给别人,有时遇到贫苦僧道求助,他却欣然为之做筷子。
C.滇地流寇作乱,贼人悬赏捉拿武恬,后武恬被抓捕,在贼人的利诱与威逼之下却不为所动,甚至贼人威胁要杀他,他也坚决不为贼人制作筷子。
D.武恬威武不能屈,安定太守要他为他自己制作筷子而武恬不答应,结果太守大怒,在庭院里鞭挞他,把他打得血流体溃,但武恬最终还是没有答应,表现出极高的骨气。
【小题4】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为之,虽累百不倦。
(2)时贼帅有侍侧者曰:“腐鼠何足膏斧钺?曷纵之?徐徐当自逞其技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1:09: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柳敬亭传

清吴伟业

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盖曹姓。年十五,犷猂无赖,名已在捕中。走之盱眙,困甚。挟稗官一册,非所习也,耳剽久,妄以其意抵掌盱眙市,‘则已倾其市人。久之,过江,休大柳下,生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日:“嘻!吾今氏柳矣!”

②后二十年,金陵有善谈论柳生,衣冠怀之,辐辏门巷,车常接毂,所到坐中皆惊。或问生何师,生日:“吾之师乃儒者云间莫君后光。”莫君言之日:“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非天下至精者,其孰与于斯矣?”柳生乃退就舍,养气定词,审音辨物,以为揣摩。期月而后请莫君。莫君曰:“子之说未也。闻子说者,欢咍嗢噱,是得子之易也。”又期月,日:“子之说几矣。闻子说者,危坐变色,毛发尽悚,舌桥然不能下。”又期月,莫君望见惊起日:“子得之矣’!目之所视、手之所倚,足之所跋,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此说之全矣!”于是听者傥然若有见焉:其竞也,恤然若有亡焉。

③已而柳生辞去,之扬州,之杭,之吴。吴最久。之金陵,所至与其豪长者相结,人昵就生。其处己也.虽甚卑贱.必折节下之;即通显,敖弄无所诎

④未几而有左兵之事。左兵者,宁南伯良玉军。噪而南,寻奉诏守楚,驻皖城待发。宁南尝奏酒,思得一异客,乃檄生至。进之,左以为此天下辩士,欲以观其能,帐下用长刀遮客,引就席,坐客成震慑失次。生拜讫,索酒,诙啁谐笑,旁若无人者。左大惊,自以为得生晚也。

⑤阮司马怀宁,生旧识也,与左郄而新用事。生还南中,请左日:“见阮云何?”左无文书,即令口报阮,以捐弃故嫌,图国事于司马也。生归,对如宁南旨,且约结还报。及闻坂矶筑城,则顿足日:“此示西备,疑必起矣!”后果如其虑焉。

⑥初,生从武昌归,以客将新道军所来,朝贵皆倾动;顾自安旧节,起居故人无所改。逮江上之变,生所携及留军中者,亡散累千金,再贫困而意气自如。或问之,日:“吾在眙市上时,夜寒藉柬藁卧,屝履踵决,行雨雪中,窃不自料以至于此。今虽复落,尚足为生,且有吾技在.宁渠忧贫乎?”乃复来吴中,每被酒,常为人说故宁南时事,则欷歔洒泣。既在军中久,其所谈益习,而无聊不平之气无所用,益发之于书,故晚节尤进云。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同行数十人日 顾:回头看
B.子之说几矣   几:屡次
C.以捐弃故嫌   捐;舍弃
D.逮江上之变   逮:等到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敬亭年轻时,是个市井无赖之徒,名在捕快捉拿之列,无奈逃亡盱眙;但他喜读稗官野史,耳剽口熟,竟能在盱眙市中凭借说书使市人倾倒。
B.柳敬亭师从云间莫后光钻研说书技艺,通过一段时间的苦练,他的说书能够使听众进入忘我的境界。一时间门庭若市,社会名流对其怀想赞叹。
C.柳敬亭不仅誉满艺坛,他和左良玉的遇合也颇具传奇色彩。面对左良玉的“长刀遮客”,他面不改色,谈笑风生,显示出了雄辩家的胆识和气度。
D.柳敬亭的一生亲历沧桑,目睹兴亡。南明王朝江上之变后,江山易主。他复来吴中,仍然时时忆起宁南之事,唏嘘落泪,无所事事,孤寂无聊。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处己也,虽甚卑贱,必折节下之;即通显,敖弄无所诎。
(2)夜寒藉束藁卧,屝履踵决,行雨雪中,窃不自料以至于此。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柳敬亭说书技艺精进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换心记

徐芳

万历中,徽州进士某太翁,性卞急,家故赀,而不谐于族。其足两腓瘦削无肉,或笑之曰:“此相当乞。”翁心恨之。生一子,即进士公,教之读书,咿唔十数载,寻常书卷,都不能辨句读。或益嘲笑之曰:“是儿富贵,行当逼人。”翁闻益恚。

有远族侄某,负文名,翁厚币延致,使师之。曰:“此子可教则教,必不可,当质语予,无为久羁。”侄受命,训牖百方,而懵如故。岁暮辞去,曰:“某力竭矣。且叔产固丰,而弟即,不失田舍翁,奈何以此相强?”翁曰:“然!”退而嗔语妇曰:“生不肖子,乃翁真乞矣!”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靠壁间,若有所待。盖公恨进士辱己,意且扑杀之,而以产施僧寺,作终老计。母知翁方怒,未可返。呼进士窃语,使他避。

进士甫新娶,是夜合户筹议:欲留,恐祸不测;欲去,无所之。则夫妇相持大哭,不觉夜半。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次日,翁延侄饮为别。翁先返,进士前送至数里,最后牵衣流涕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师何忍某之归而死?”师矍然曰:“安得此达者言?”进士曰:“此自某意。且某此时,颇觉胸次开朗,愿更从师卒业。”因述夜来梦。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

翁闻剥啄声,掣梃门俟。已闻师返,则延入。师具以途中所闻告。翁以为谬,试之良然,乃大喜。自是敏颖大著,不数岁,补邑诸生。又数岁,联捷成进士。报至之日,翁坐胡床,大笑曰:“乃公自是免于乞矣!”因张口哑哑而逝。

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进士之奇颖,进士之奇愚逼而出也。所谓德慧,存乎疢①疾者也。或曰:“今天下之心,可换者多矣,若能一一捽其胸剖之,易其残者而使仁,易其污者而使廉,易其奸邪佞者而使忠厚正直,则天下垂拱而治矣。”

愚山子曰:“若是,神之斧日不暇给矣!且今天下之心皆是矣,又安所得仁者、廉者、忠者、直者而纳之,而因易之哉?”

张山来②曰:有形之心不能换,无形之心未尝不可换。人果肯换其无形者,安知不又有神焉并其有形者而换之耶?则谓进士公为自换其心也可。

(取材于清·张潮的《虞初新志》)

(注释)①疢:chèn,热病,亦泛指病。②张山来:张潮,清代著名文学家。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故赀,而不谐于族   饶:丰富
B.且叔产固丰,而弟即   鲁:愚鲁
C.师何忍某之归而死   就:接近
D.易其奸邪佞者   回:回复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翁与族人关系不佳,因自己形体怪异而被讥讽,后又因为儿子读书难见成效,更加被人嘲笑。
B.太翁厚礼邀请同族饱学之士当儿子的老师,并提醒老师如不能教也不必勉强,就赶快告诉自己。
C.进士公梦到神人为自己“换心”,从此突然开悟,后连考连中,成为进士,太翁哑然,羞赧而逝。
D.文章以“拥”“排”“摔”“劈”“抉”“纳”系列动作写换心过程,简练而神奇,充满寓言色彩。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靠壁间,若有所待。
(2)已闻师返,则延入。师具以途中所闻告。翁以为谬,试之良然,乃大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浪游记快

(清)沈复

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也。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自以为妙者。

余年十五时,吾父稼夫公于山阴赵明府幕中。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赵明府教其子,吾父命余亦拜投门下。暇日出游,得至吼山。近山见一石洞,豁然空其中,四面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园”。临流建石阁五椽,对面石壁有“观鱼跃”三字,水深不测,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阁后有道通旱园,拳石乱矗,有横阔如掌者,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一无可取。游览既毕,宴于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此幼时快游之始。

至山阴之明年,先生以亲老不远游,设帐于家,余遂从至杭,西湖之胜因得畅游。结构之妙,予以龙井为最,小有天园次之。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水取玉泉,以水清多鱼,有活泼趣也。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其余湖心亭,六一泉诸景,各有妙处,不能尽述,然皆不脱脂粉气,反不如小静室之幽僻,雅近天然。

苏小小墓在西泠桥侧,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余思古来烈魄忠魂堙没不传者,不可胜数,即传而不久者亦不为少,小小一歌妓耳,自南齐至今,尽人而知之,此殆灵气所,为湖山点缀耶?

桥北数武有崇文书院,余曾与同学赵缉之投考其中。时值长夏,起极早,出钱塘门,过昭庆寺,上断桥,坐石阑上。旭日将升,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步至书院,题犹未出也。午后交卷,偕缉之纳凉于紫云洞,大可容数十人,石窍上透日光。有人设短几矮凳,卖酒于此。解衣小酌,尝鹿脯甚妙,佐以鲜菱雪藕,微酣出洞。缉之曰:“上有朝阳台,颇高旷,盍往一游?”余亦兴发,奋勇登其巅,觉西湖如镜,杭城如丸,钱塘江如带,极目可数百里。此生平第一大观也。

(节选自《浮生六记》)

(注)①武,量词,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数武,即不远处,没有多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父稼夫公于山阴赵明府幕中    馆:馆舍
B.赵明府教其子 延:请
C.不可胜数     固:本来
D.此殆灵气所   钟:集聚
【小题2】下列全都能体现作者畅游风景“自以为妙”的一组是(   )
①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
②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③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
④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
⑤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
⑥白莲香里,清风徐来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凡事都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人云亦云。有的名胜,并不觉得它有何妙处,有的虽不是名胜,却自认为妙不可言。
B.作者的父亲让他到杭州拜宿儒赵省斋先生为师,在杭州作者趁着闲暇之时游览了吼山的美景。
C.作者认为西湖的水最佳的是玉泉,因为那里水清鱼多,有活泼的趣味,而湖心亭,六一泉则不够“雅近天然”。
D.在紫云洞喝酒至微有醉意,作者登上紫云洞上面的朝阳台之顶极目远眺,觉得眼前是有生以来所见的最妙之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
(2)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问  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B.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C.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D.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指圣明的君主或道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的人,先秦时并非儒家专有。
B.《周礼》所涉及的内容很丰富,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C.庶人,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后世逐渐被“民”“百姓”“庶民”等称谓所取代。
D.“文”在此处是谥号。谥号是古代给予帝王将相等有地位的人的褒奖性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首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接着分析“问”与“学”的关系,论述了“问”的重要性。
B.第二段,古人“不择事”“不择人”而问的态度,与后人“有学而无问”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C.第三段阐述今人不问的原因,指出不问的严重后果是师心自用,批评了那些错误的发问者。
D.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人深思,在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上与韩愈的《师说》有相似之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2)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②《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小题1】汉字是表意文字。请根据对三个加点字本意的解说,推断其在文中的意思。
①裕:“裕,外衣内谷,衣物饶也”(《说文解字》)。“好问则,自用则小”一句中“裕”字的意思是:________。
②隆:“隆”字的篆文由降和生组成,意思是地势下降生成的地形。“岂料后之以帝称哉”一句中“隆”的意思是:________。
③“垂”是象形字,象草木花叶下垂之形,含有“下垂”的意思。“岂料后之为法令哉?”一句中 “垂”字的意思是: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料后之垂法令哉/方悔古人所囿
B.以求合圣人道乎/尊宋者过也
C.仁见之谓之仁/凡此,皆非尊宋儒也
D.岂孔子之道大博/若一闻异己者即怒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悬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D.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②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小题5】尹似村写信责怪作者,认为他违背宋儒的认识来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