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读《孟子》

恽敬

真西山先生因《史记》言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遂以七篇之言一一比之《中庸》,此宋儒之勤也。虽然,圣贤之学,有所自则可矣。敬观《中膚》求端于天命,其终篇所言,皆性道教也,至末章始要之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子思之言,盖圣人之至极,天地以合,万物以成,与异端所言本不同,然至此则性道教无可言,而归之命,命无可言,而归之天,天 无 可 言 而 归 之 无 声 无 臭 矣 后 人 复 附益 之 何 怪 异 端 之 扬 其 波 而 他 流 煽 其 焰 而 旁 烛 哉!《孟子》七篇,未尝一言及之者,盖不敢导其波之窦而投其焰之薪也。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孟子》《中庸》、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研究《孟子》渊源的正确做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0 02:50: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曲全子,予之母弟也。少颖悟,天资孝友。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②性坦率,与人略无崖岸。当酒酣耳热,视世闲富贵儿皆卧之百尺楼下。然不喜场屋之学,人或勉之,曰:“吾兄已世其家,吾亲已享其禄,吾事济矣。谁能踽踽从原夫辈觅官耶?”
识者以为达。平居季孟间,把酒赋诗,对床听雨,眷眷然不忍舍去。当是时,吾二亲康健,岁时上寿,斑衣罗拜。里人荣之,指以为庆门,故榜其堂曰“双橘”。一时名卿大夫士争相歌咏其事。自尔洊罹忧患,生寡食众,贫不能生,兄弟狼狈,糊口于四方。渠亦澠俛,赴调,得监亳州酤,意愈不乐,自是日饮,无何似与世相忘者。未几,疾作,竟不起。
③平生所为诗,无虑数百篇。既没之后,而二子方啼笑梨栗,岂知乃父之遗文当珍赏深藏,以保于不朽哉?已而旅榇北归,予屡索于残编断稿中,了不可得。以是予与季弟每兴言及此,辄声与涕俱出,盖痛其不复见矣。况九原之恨其能已乎!
④阅再岁,饭素于大清安禅寺。偶于稠人中得故人李仲佐,握臂道旧。且复谓予曰:“元捕不幸今十年矣!念一死一生之际,未能忘情。时令人诵《曲全子集》制,如对晤语。”予惊闻其说,愿请一见。既而得之,长篇短章凡四十有七,惜乎所得之不多也。虽然,尝一脔鼎味知矣。奚以多为?
⑤吾弟名宷,字元辅,曲全子盖道号云。明昌改元之明年春正月中浣日。
(节选自王轩《拙轩集》)
(注)①原夫辈:乡愿一类人。②洊罹:遭遇。③澠俛:努力。④榇:棺木。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渠亦澠俛( )   (2)阅再岁( )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斑衣罗拜(  )。
A.招纳  B.排列  C.分布  D.轻软的丝织品
(2)况九原之恨其能已乎(  )。
A.恐怕  B.还是  C.难道  D.调节节奏,无实义
【小题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B.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C.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D.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不喜场屋之学,人或勉之,曰:“吾兄已世其家,吾亲已享其禄,吾事济矣。谁能踽踽从原夫辈觅官耶?”
【小题5】纵观全文,从体裁看这是一篇(  )(选择),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A.序言B.悼词C.文学评论D.游记
【小题6】简要概括第②段中曲全子的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先孺人韩妣状
林云铭①
①不孝云镶等,早岁多病。顺治己丑五月,先后以寒疾委顿。先孺人忽以是月抱沉疴,越七日见背,僮竖受先府君戒,匿不以闻。当弥留之际不能跪受教命,既而力疾号恸,晕绝床箦。
②谨按孺人出韩族,讳懿卿,世居闽之会城,外王父讳应清,以德量器识,见推乡阊。孺人少患河鱼之疾,久治不痊,有习唐举之术者,见而奇之曰:是女年十四,疾当瘳,且适名阀,能大其宗,可勿药也。如期果瘳。
③天启乙丑,当前妣陈孺人见背之后,归先府君,举不孝云镶、云铭二人,时府君方贫落。孺人欣然执爨。有时乏绝,不肯向人告贷升斗。日拮据女红以佐饘粥。夜分犹搰搰不眠,所御麄布襦裙,斡濯补缀,至敝不易,人问之,则曰:吾所安也。性谦谨耻衒其能,于人无所谯责。与府君处道山之麓,十有八年,环堵之外,人不闻其语声,凡里妇相过,即屠沽负贩之属靡不善遇之。常以府君刚直为忧,从容谏曰:君遇人多所诟厉,随不复记忆,恐人终不能忘情于君。窃为君危之。又晓诗书文义,不孝云镶等幼时不能就外传,皆从孺人点授章句,训勉俱有条理,稍长,府君延师教督,孺人复为减食治供,久而不怠。师闻之叹曰:有母如此,子有不成令名者哉。时不孝云镶等粗学为文,偶有得当,府君或持以夸客,孺人辄止之曰:君何为者?若他年二子明珠暗投,徒资人笑柄耳。人皆服其量。
④顺治丁亥七月,海寇入犯省城,孺人谋曰:贼固知其无能为,但彼众我寡,援兵一时未集,必有雎阳茶纸之祸。因悉出簪珥衣襦之属,售之得数锾易米密储复阁,越数月,城中米价果涌至十数倍,人饥相食,死者僵尸塞途。而吾家八口独无恙,迨戊子五月米甫尽而围解。其料事之审类如此。
⑤卒时四十一。辛丑与陈妣俱以单恩勅赠孺人。呜呼!孺人已矣,追思音容,而今远矣,敬其梗概以俟作者。
(注)林云铭与文中的云镶为兄弟关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孺人出韩族 按:考查B.且名阀 适:适合
C.不肯向人告升斗 贷:借入D.子有不成名者哉 令:美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即“行状”,是请人撰写墓志铭时的逝者生平资料,后演变为传记的一种。
B.府君:古时用于称太守或尊称其他官吏,但文中“府君”是对神的敬称。
C.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年号创于汉武帝,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女红:旧时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先孺人忽以是月抱沉疴,越七日见背,僮竖受先府君戒,匿不以闻。
⑵孺人辄止之曰:君何为者?若他年二子明珠暗投,徒资人笑柄耳。
【小题4】依据文章,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箫洞虚小传

傳占衡

今箫非箫也,盖古“尺八”。近予临川车衮擅其巧,今世称“洞虚子”者是也。

衮,戴湖村人,字龙文。幼涉学,凡艺近文史者皆工,而尤妙于竹,凡竹之属皆善,而最善者窍尺八也。自言年七岁,弄俗箫成声,辄恶其声。十岁时得吴市箫吹之,亦不厌已意。然好弥甚,至妨语食。剡刳刻镂,大变旧法。昼则操造水滨怪石旁,或入幽岫林樾苍蒨中。当月野霜庭、鸟睡虫醒之际,启塞按,未尝去手。一日悟其法,起舞拍床,骂前人聋钝,不闻此妙矣。

顷之,其乡人持一管万里外,遇解音客,购之万钱双绢。自是洞虚子箫闻天下。顾产僻左,足不到吴越歌舞场,客居十指不给。其后俗箫稍稍窃其粗似,丹碧之,名“洞虚”,乱吴市中,暴得。而真洞虚子家故贫自若也。时澹荡以酒人客高门雅士间,语次骂座,众欲殴之。已而闻箫声,满坐皆欢,又相与洗盏更酌。盖其为人如此。

四方之知洞虚子者,至今莫知其何许人也。其箫表里濯治,得议制之妙;无瑕声,无累气,饰以行草秀句,山水渔钓,宫观烟树,人物花鸟虫豸杂工,写描勒入神。而其独得之妙在选竹,竹至千尺取十一,盖有柯亭、爨下遗识乎?啸咏之顷,辄以斤锯自随。园公林监或病之,好事者赏其僻,不问也。

予尝得二焉,其一潇湘合流,八景分峙,隙间题咏,毫发可数;其一十八尊者图,李龙眠笔、苏子瞻赞、秦太虚记皆具。尝置酒倚琴而吹之,因谓:“子是艺如北方佳人,绝世独立,余粉黛皆土耳。昔人品庾信月明孤吹,然非洞虚箫,宁称子山文乎?”衮大喜,遂别作一枝遗予,以一丘一壑,一觞一咏,而题其上云:“青筠欲托王褒赋,明月吹成庾信文。”且曰:“箫之寿计年计十,人之寿计十计百,先生作传,洞虚之寿不可计。敢请!”予笑诺之,因访其利病最要处。衮乃曰:“箫孔下出贯纶者两,宜差后而斜睨,勿作中而径往。”予爱其聪巧绝伦,戏为《箫洞虚传》传之。嗟夫!恐亦如流马木牛,尺寸具诸葛书中,人不能用也

(选自张潮《虞初新志》,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塞按,未尝去手   抑:或者
B.乱吴市中,暴得     直:价值
C.园公林监或病之     訾:指责
D.以一丘一壑 彤:用红色涂饰器物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虚子自己介绍说,他在年少的时候就能吹奏市面上的箫,但他并不喜欢那些箫发出的声音。然而他对制箫的痴迷却越来越深,不断地探索着技术的革新
B.洞虚子箫里外都处理得法,吹奏起来音色完美无瑕,气息流畅而不呆滞,用来装饰的书法及绘画都很精美,而最重要的在于所选用的竹子质地优良。
C.作者曾经拥有两支洞虚子箫,一支箫上刻绘潇湘合流、八景分峙的美景及题咏的文字,另一支箫上刻绘李龙眠的十八罗汉图,以及苏东坡题写的赞和秦观作的记。
D.洞虛子清楚一支箫的使用年限不长,人的寿命也有限,而传主的声名却会随着文字而永远流传,所以请求作者为他作传,并主动向作者介绍了箫制作的关键。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其乡人持一管万里外,遇解音客,购之万钱双绢。
(2)恐亦如流马木牛,尺寸具诸葛书中,人不能用也。
【小题4】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洞虚子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杂说
(清)周实①
浅草不盈寸,微风荡成波,倚楼睨之,不忍遽去,则吾之爱此草也为何如?东园桃与李,香色袭人魂,有时日坠游倦,便欲和衣宿其下,则吾之爱此花也为何如?
虽然,吾尝见世之爱草者,往往踏之以足;爱花者,往往折之以爪。夫至踏之折之,与桎梏之蹂躙之将毋同?揆②诸爱之初心,讵不大相背谬哉?在踏之折之者之心,固以为吾之踏之折之,正吾所以爱之,而不意其踏之折之之时,已刁民爱之之心南辕北辙也。
于是得一解焉。方爱之之心之初萌,乃天性之流露于莫知其然而然者.;及其踏之折之,则不免济以人欲之私矣。夫自私者,未有能爱物者也,虽间有貌似爱物之顷,亦非真能爱物,特以物足供一己之愉快耳。踏草折花者,非此类而何?
噫,天下之真能爱物者,至不惜身殉物。试问踏草折花者,能以身殉花草也否耶?不能以身殉花草,而徒桎梏花草,蹂躙花草,此其人早溢乎爱之分际,而流于纵欲矣。
是故善用其.爱者,能保存天性而扩充之,而天下民物,无不在胞与之中③;不善用其爱者,遂狭小其天性而戕贼之。后世战争盗窃之纷纭,畴④非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乎?踏草折花,其小焉者也。呜呼噫嘻!
注释:
①周实(1885-1911),周实(1885—1911),字实丹,号无尽,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曾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读书,接触新学和革命思想。1909年参加南社,并组织淮南社。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乡组织学生军,宣布光复,被当地县令杀害。他是南社中有成就的诗人。②揆(kuí):揣度。③“而天下民物”二句:宋朝张载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言泛爱一切人与物。④畴:谁。
材料二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小题1】对以上两则材料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讵不大相背谬哉?    讵:难道
B.无不在胞与之中 胞与:同胞和朋友
C.植木之性    性:方法
D.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蕃:茂盛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方爱之之心之初萌 则又爱之太恩
B.不惜以身殉物  以致其性焉尔
C.乃天性之流露于莫知其然而然者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D.是故善用其爱者 不抑耗其实而已
【小题3】对以上两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剖析生活中常见的踏草折花现象是出于“人欲之私”,推广而论“后世战争盗窃”的行为也是由于“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
B.材料一以小喻大,卒章显志,批判了当时发动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者的本性。
C.材料二运用了类比衬托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D.材料二种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是:种树者对树木要满怀深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细心呵护,根要舒展,土要常换,培土要平、要捣筑结实;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树木的生长天性。
【小题4】将上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之真能爱物者,至不惜以身殉物。
②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小题5】材料二中他植者与材料一中踏草折花者行为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