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谭纶,字子理,宜黄人。历职方郎中,迁台州知府。纶沉毅知兵。时东南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倭复由松门、澶湖掠旁六县,进围台州,不克而去。转寇仙居、临海,纶擒斩殆尽。进海道副使,益募浙东良家子教之。倭自象山突台州,纶连破之。加右参政,会忧去。四十二年春再起纶。道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倭屯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倭遂据平海卫,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纶自将中军,大破贼,复一府二县。诏加右副都御史。纶以延、建、汀、邵间残破甚,请缓征蠲赋。又考旧制,建水寨五,扼海口,广东境内悉定。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纶练兵事,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迨南寇略平,而边患方未已。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练兵。诏征纶还部,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纶相度边隘冲缓,道里远近,分蓟镇为十二路,路置一小将,总立三营。诸将以时训练,互为掎角,节制详明。是岁秋,蓟、昌无警。异时调陕西、河间、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罢。纶初至,按行塞上,谓将佐曰:“秣马厉兵,角胜负呼吸者,宜于南;坚壁清野,坐制侵轶者,宜于北。”遂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纶召入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会台工成,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以功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协理如故。其冬,予告归。万历五年卒官。太子太保,谥襄敏。
(节选自《明史·谭纶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
B.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 精锐/倭犯栅 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
C.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
D.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 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倭,我国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明代常有日本海盗船到沿海武装掠夺,史称“倭寇”。
B.中军,古代军制有左、右、中或上、中、下三军,中军为主力,主将在中军指挥发令。
C.行服,就是服丧、守孝,尊亲死后,在服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D.赠,指皇帝给在位任职的官吏本人或其父母和祖先等授予爵位、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谭纶沉着刚毅,懂得用兵。他在总督蓟、辽、保定的军务期间,考察研究地形,分路建营,形成掎角之势,确保了蓟镇、昌平地区的稳定。
B.谭纶不畏凶险,身先士卒。尽管倭寇伏击了都指挥欧阳深,攻陷多地,但他毫无畏惧,围起栅栏截断其海上退路,亲率军队进攻,收复了失地。
C.谭纶仁爱宽厚,体恤民生。他担任右副都御史后,看到延平、建宁、汀州、邵武地区民生凋敝,十分残破,于是请求朝廷缓征、减免其他赋税。
D.谭纶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他担任边帅,一方面修筑防备敌人的楼台控制要害地区,另一方面又增招浙江兵士驻守,使边境防备得到增强。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纶练兵事,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
(2)秣马厉兵,角胜负呼吸者,宜于南;坚壁清野,坐制侵轶者,宜于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9 10: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由此日夜怨 望,埋怨,责怪
B.乃谋畔逆,灭宗族    夷,消灭
C.吾淮阴 如 ,到,往
D.不其能 矜,矜持,慎重
【小题2】用“/”为划曲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B.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C.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D.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B.本文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是通过细节和语言描写来实现的。
C.蒯通游说韩信叛乱,认为韩信功高震主,形势危急。
D.司马迁认为,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选择“其旁可置万家”的高地安葬他的母亲。后来他果然图谋叛乱,以至于被诛灭宗族。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胄,河南洛阳人,魏昭成帝之六代孙也。胄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齐王宪见而壮之,引致左右。隋文帝初被召入,将受顾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恒宿卧内。及为丞相,每典军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卫。
周赵王招谋害帝,帝不之知,乃将酒肴诣其宅。赵王引帝入寝室左右不得从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赵王令其二子进瓜因将刺帝及酒酣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刺瓜连啖帝将为不利。胄进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赵王呵之曰:“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叱之使却。胄瞋目愤气,扣刀入卫。赵王问其姓名,胄以实对。赵王曰:“汝非昔事齐王者乎?诚壮士也!”因赐之酒,曰:“吾岂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赵王伪吐,将入后阁,胄恐其为变,扶令上座,如此者再三。赵王称喉干,命胄就厨取饮,胄不动。会滕王逌后至,帝降阶迎之,胄耳语劝帝速去。帝犹不悟,曰:“彼无兵马,复何能为?”胄曰:“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邪?”复入坐。胄闻屋后有被甲声,遽请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帝下床,趣而去。赵王将追帝,胄以身蔽户,王不得出。帝及门,胄自后而至。及诛赵王,赏赐不可胜计。
帝受禅,封武陵郡公,拜左卫将军。寻迁右卫大将军。帝从容曰:“保护朕躬, 成此基业,元胄功也。”历豫、亳、淅三州刺史。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
蜀王秀之得罪,胄坐与交通,除名。炀帝即位,不得调。时慈州刺史上官政坐事徙岭南,将军丘和亦以罪废。胄与和有旧,因数从之游。酒酣,谓和曰:“上官政诚壮士也,今徙岭表,得无大事乎?”因自拊腹曰:“若是公者,不徒然矣!”和明日奏之,胄竟坐死。于是征政为骁骑将军。拜和代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元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引帝入寝室 / 左右不得从 / 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 / 赵王令其二子进瓜 / 因将刺帝 /
及酒酣 / 赵王欲生变 / 以佩刀刺瓜连啖 / 帝将为不利
B.赵王引帝入寝室 / 左右不得从 / 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 / 赵王令其二子 / 进瓜因将刺 /
帝及酒酣 / 赵王欲生变 / 以佩刀刺瓜 / 连啖帝 / 将为不利
C.赵王引帝入寝室 / 左右不得从 / 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 / 赵王令其二子进瓜 / 因将刺帝 /
及酒酣 / 赵王欲生变 / 以佩刀刺瓜 / 连啖帝 / 将为不利
D.赵王引帝入寝室 / 左右不得从 / 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 / 赵王令其二子 / 进瓜因将刺帝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古代皇帝谥号之一。谥号含有表扬、批评、同情的不同类别,“文帝”“武帝”属表扬类,后文的“炀帝”属批评类。
B.因为帝王所居之地门禁森严,臣民不得任意出入,所以皇宫又可以称作“禁中”或者“禁内”。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D.“封武陵郡公”和“若是公者”中的“公”都是古代爵位名。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胄出生世家,年少时便有英才。他年纪轻轻,就练就一身武艺,且容貌非凡,威风凛凛,齐王见其人才难得,便招致身边。
B.元胄勇悍孔武,危难中刚毅果敢。他在赵王宴请文帝的“鸿门宴”中,毅然闯入内室,气壮如牛,怒目圆睁,大有樊哙之风。
C.元胄处事机警,随时保持警惕性。他察言观色,发现赵王假装呕吐,是欲伺机谋杀,便扶文帝至上座,巧妙履行了护主之责。
D.元胄功勋卓著,先后受封升迁。他不仅护驾有功,深得帝心感激;而且威名远播,就连多次入侵的外族人,也因此很是忌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胄闻屋后有被甲声,遽请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 因扶帝下床,趣而去。
(2)胄与和有旧,因数从之游。酒酣,谓和曰:“上官政诚壮士也,今徙岭表,得无大事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更法

孝公平,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我也。”

鞅曰:“臣阐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图之。”

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平 画:谋划B.恐天下之我也 议:非议
C.何古之 法:法度D.不古而兴  循:遵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固见负世 日削月割,以趋
B.更礼教民 作《师说》贻之
C.君图之 皆出于此乎
D.寡人不疑矣   蚓无爪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商鞅、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就变法问题展开的一场辩论。最终,秦孝公采纳了商鞅和杜挚的建议,决心变法。
B.文末秦孝公的话不仅表明了他不拘泥于世俗偏见而决意变法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变法反对者的讽刺。
C.商鞅引用古代帝王“不循古而兴”“不易礼而亡”的事实,说明当时应该实行变法才能强国利民的道理。
D.文中商鞅的语言错落有致,多用对偶、对比手法;论证多用举例、引用等方式,严谨而缜密,很有说服力。
【小题4】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余 读 先 生 之 文 见 其 境 象 如 太 空 之 浮 云 变 化 无 迹 又 如 飞 仙 御 风 莫 窥 行 止 私 尝 拟 之 古 人 以 为 庄 周 之 文 李 白 之 诗 庶 几 相 似。
请同学们列出三种断句的办法?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2)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元祯,字廷祥,南昌人。五岁能诗,宁靖王召见,命名元徵。巡抚韩雍器之曰“人瑞也”,乃易元祯。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宪宗嗣位,疏请行三年丧,不省。其年五月,疏陈三事:“一,勤讲学。讲官,令大臣公举刚明正大之人,不拘官职大小。一,公听政。天下章奏,命诸臣详议面陈可否,陛下亲临决其是非。暇则召五品以下官,随意问以时事得失利病,令下情得以毕达。一,广用贤。中外群臣,有刚正敢言者,举为台谏,不必论其言貌、官职、出身。”疏入,以言多室碍难行,寝之。预修《英宗实录》,与执政议不合,引疾家居,讲求性命之学。阅二十年,中外交荐,皆不赴。弘治初,召修《宪宗实录》,进左赞善。上言:“人君不以行王道为心,非大有为之主也。陛下毓德青宫,已负大有为之望。迩者颇崇异端,嬖近习,以蛊此心;殖货利,耽玩好,以荒此心;开幸门,塞言路,以昧此心,则不能大有为矣。愿定圣志,一圣学,广圣智。”疏反复累万言,帝颇纳之。《实录》成,迁南京侍讲学士,以养母归。久之,召为《会典》副总裁。至则进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帝甚倾向。元祯体清㿑,长不逾中人,帝特设低几听之。数月,以母忧去。服阕,迁南京太常卿。已,修《通鉴纂要》,复召为副总裁。以故官兼学士,改掌詹事府。帝晚年德益进。元祯因请讲筵增讲《太极图》《通书》诸书。帝亟取观之,喜曰:“天生斯人,以开朕也。”欲大用之,未几晏驾。武宗立,擢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入东阁,专典诰敕。元祯素有盛誉。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元祯七疏乞休,刘健力保持之。健去,元祯亦卒。天启初,追谧文裕。

(节选自《明史·张元祯传》)

(注释)弘治: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B.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娜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C.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D.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又可以称为庶常,通常由科举考试中有潜质的进士担任,是皇帝的近臣。
B.学士,即文学侍从之臣,既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又是一种荣誉称号。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母亲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追谥,古代帝王、大臣、百姓等死后,据其平生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炀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元祯直言劝谏,恪尽臣子之责。他劝谏宪宗广用贤才,从朝廷内外大臣中选拔刚正不阿又敢于直言的人担任台谏,而不必考虑其官职、出身等。
B.张元祯身为人子,奉行传统孝道、他编募完成《宪宗实录》后,升任南京侍讲学士,因母亲年老需要赡养而回家;后母亲去世,他又离职守丧。
C.张元祯推崇王道,主张广增圣智,他劝谏孝宗不要推崇异端、宠幸身边亲信,不要耽乐于玩好,不要堵塞言路,希望孝宗坚定圣志,进言多被采纳。
D.张元被担任讲官,颇受皇帝信赖,他担任御前讲官,因体貌清瘪,身材矮小,孝宗特意给他准备矮小的桌椅,他推荐书目,皇帝立刻找来阅读。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暇则召五品以下官,随意问以时事得失利病,令下情得以毕达。
(2)预修《英宗实录》,与执政议不合,引疾家居,讲求性命之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①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周乱,以为偏将。与宋金刚袭破(唐)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金刚败奔突厥,敬德合余众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耶?”
②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勣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①。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杀数十人,众益进。伏发,大破之。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④(玄武门之变后)王为皇太子。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⑤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②。太宗不怿,罢,召让曰:“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③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悔可及乎!”敬德顿首谢。
⑥显庆三年卒,年七十四。“忠武”。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致师:叫阵挑战。 ②眇:眼瞎。 ③韩彭:汉初大将韩信、彭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
B.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
C.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
D.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是唐高祖年号。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这两种纪年法不能混用)
B.隐太子尝以书招之(指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渊称帝后被立为皇太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杀死。贞观二年,李世民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追谥“隐”,史称隐太子)
C.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指宴席座次居前者。古人宴会时以座次表示地位的高低,座次在前,地位就高)
D.谥“忠武”(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通过尉迟敬德投秦王、救王驾、擒王琬、拒收买、闹御宴等情节,多角度表现人物性格,将尉迟敬德这一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活。
B.尉迟敬德作战勇猛,曾打败过唐军,归顺秦王后有人怀疑他谋反,将他囚禁了起来,要杀他。秦王不仅下令放了他,还送给他一些金银。
C.尉迟敬德将隐太子收买自己的事告诉了秦王,秦王断定隐太子一方不会就此罢休,果然后来又发生了尉迟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诬陷等事情。
D.尉迟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时为了座次而对前来解说的任城王李道宗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十分不满,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
【小题4】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
(2)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