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溏罢,倪岳代溏,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B.练士卒以备不虞 虞:意料
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发动
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B.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C.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D.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名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9 11:1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释菜周元公祠。修白鹿书院学舍,处学者。其教,以致知力行为本。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浙江按察使,再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及会勘通州城濠归,奏称旨。寻疏请终养归,御史唐凤仪、叶忠请用之留都便养,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久之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学以洛、闽为的,尝曰:“吾愿为真士大夫,不愿为假道学。”举南畿,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至于原本经术,粹然一出于正,则其所自得也。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所著《学史》、简端二录,巡抚吴延举上于朝,外《定性书说》、《漕政举要》诸集若干卷。学者称二泉先生。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
B.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
C.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
D.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因此也称新月。
B.阴阳家,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无积极作用。
C.漕运,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D.经术,犹经学,原泛指先秦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汉代独尊儒术后特指儒家经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宝关注民生疾苦。任许州知州时,他亲自考查农业生产状况,建立社仓,实行计口浇田法,以防备灾荒。
B.邵宝很重视孝道。少年时十分孝顺母亲,做官后为养亲多次辞官,任江西提学副使时,他改变了当地不安葬双亲的陋习。
C.邵宝为人正直。宁王宸濠向他求取诗文,被他严厉拒绝;他还说过,宁愿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士大夫,而不愿做假道学。
D.邵宝在文学上很有成就。他的诗文风格典雅,他留下的文学作品有《学史》《定性书说》《漕政举要》以及简端二录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白鹿书院学舍,处学者。其教,以致知力行为本。
(2)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又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进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竞辨出之。成化初,用王翱荐,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夷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曼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节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送俸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指官职升迁。它与“授”“拜”“迁”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授”“拜”是关于任职授官的,“迁”是关于职务调动的。
B.宾礼,是古代五礼之一,指接待宾客的礼节。此处“宾礼”与《荆轲刺秦王》中“乃朝服,设九宾”中的“九宾”之意相同。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我国曾有宦官专权的史实。
D.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悯民爱民,善断疑狱。任刑部主事时,对囚犯讲人道,按时提供饮食,还叫他们洗浴;办案认真,避免了很多冤假错案。
B.杨继宗重视教育,讲究礼仪。在嘉兴,他大兴社学,并注意落实到实处,对于“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虽贵为太守,仍对地方学官待以宾客之礼。
C.杨继宗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对孔儒清军的暴行,他据理力争,即使孔儒刻意刁难,也无奈他何;他敢于抵制过路中官及皇帝亲信汪直的勒索。
D.杨继宗治政有法,慧眼识才。任浙江按察使,明察仓官案,使案件顺利解决;他监察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预言这两位考生都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2)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荆轲刺秦王》)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定之,字主静,永新人。幼有异禀。父授之书,日诵数千言。不令作文,一日偶见所为《祀灶文》。大异之。举正统元年会试第一,殿试及第,授编修。京城大水,应诏陈十事,言:“号令宜出大公,裁以至正,不可苟且数易。公卿侍从,当数召见,察其才能心术而进退之。降人散处京畿者,宜渐移之南方。郡县职以京朝官补,使迭相出入,内外无畸重。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守令牧养为先务,毋徒取干办。群臣遭丧,乞永罢起复以教孝。僧尼蠹国当严绝。富民输粟授官者,有犯宜追夺。”疏入留中。十三年,弟寅之与乡人相讦,辞连定之。下狱,得白。秩满,进侍讲。景帝即位,复上言十事。书奏,帝优诏答之。三年,迁洗马。也先使者乞遣报使,帝坚不许。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宪宗立,进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江西、湖广灾,有司方征民赋。定之言国储充积,仓庾至不能容。而此张口待哺之氓,乃责其租课,非圣主恤下意。帝感其言,即命停征。四年,进礼部左侍郎。万贵妃专宠,皇后希得见,储嗣未兆。郕王女及笄未下嫁。定之因久旱,并论及之。筵兼讲太祖御制诸书,斥异端邪教,勿令害政耗财。帝留其疏不下。五年,卒官。赠礼部尚书,谥文安。定之谦恭质直,以文学名一时。尝有中旨命制元宵诗,内使却立以俟。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又尝一日草九制,笔不停书。有质宋人名字者,就列其世次,若谱系然,人服其敏博。
(选自《明史·刘定之传》,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
B.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
C.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
D.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京畿,指京城及其附近的地区。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汉魏时期始有“京畿”之称。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别设置的御前讲席,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D.及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所以称女子15岁为“及笄”,举行及笄礼时要为女子正式起名。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定之天赋极高,科考顺遂。他幼时每天诵读数千言,所写文章让父亲感到惊异;他参加会试获第一名,殿试及第,被授予编修的职位。
B.刘定之忧心国事,敢于谏言。京城水灾他应诏陈事,从号令颁布、公卿侍从升降、归降之人的安排、推举朝臣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C.刘定之体恤灾民,为民请命。江西、湖广受灾,有关官员还在征收老百姓的赋税,他向皇帝提出减轻赋税的建议,被皇帝采纳。
D.刘定之聪敏博学,文采斐然。他能一次写出百首绝句,一天起草九份诏书;有人问他宋人的名字,他能列出被问之人的世次。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卿侍从,当数召见,察其才能心术而进退之。
(2)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B.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C.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D.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小题2】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B.姻戚犹姻亲。姻亲是指因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它与血亲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C.宣德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本文中还有永乐、正统、景帝、英宗等都是年号。
D.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等各郡长官深受百姓爱戴。本文除了赵豫之外又写了七位受百姓爱戴的长吏,其中没有被百姓乞留的只有两位。
C.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D.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2)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新,南海人。初名志断,字日新。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
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勤。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一日视事,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见妇人尸。鞫实,磔僧。一商暮归,恐遇劫,藏金丛祠石下,归以语其妻。旦往求金不得,诉于新。新召商妻讯之,果商妻有所私。商骤归,所私尚匿妻所,闻商语,夜取之。妻与所私皆论死。
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谢罪,劾罪之。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夏原吉为原任解。帝命覆视,得蠲振如新言。当是时,周廉使名闻天下。
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伞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
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后纪纲以罪诛,事益白。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蠲(juān)振:免除徭役,赈济灾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见妇人尸。
B.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见妇人尸。
C.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见妇人尸。
D.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见妇人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为中央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
B.成祖,明朝皇帝朱棣的庙号。庙号是在帝王临终前朝廷为以后祭祀他而起的名号。
C.印,用作取信之物。历史悠久,种类很多,上面的字迹常见的有阴文、阳文两种。
D.微服,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通常指帝王或官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新为官正直敢言。成祖登基后,他曾担任监察御史,弹劾过许多官吏,权贵们都很害怕他。
B.周新善于判决案件。他由马前群飞的虫蚋循踪发现死尸并最终破案,又从失金商人的投诉中觉察到商人之妻的嫌疑。
C.周新为政体恤百姓。浙西发生水灾,通政赵居任隐匿不报,在周新的奏报下,百姓才得到赈济。
D.周新为人不畏权贵。锦衣卫指挥纪纲攫取财物作威作福,周新想要查处他,他听说后就逃跑了。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2)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