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鲍竹溪先生传
袁枚
乾隆乙未,余过真州,同年沈椒园廉使以所撰《同老会序》示余。同老者,六老人同庚,为会以聊昆季之欢也。会主为鲍竹溪先生,余心钦迟之,未由修士相见礼。今岁乙卯矣,余小住邗江,先生之子志道以先生《行状》乞传。余不禁谡然敛袂而起,曰:“有是哉!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①其奚辞?”
先生讳宜瑗,号景玉,一字竹溪,新安棠樾村人。世为望族,幼习《四字书》,听人讲解,憬然夙悟。侍母疾,穷昼夜不出。塾师疑其惮于勤,诇知其故,乃异目视之。亡何,生母不禄,太公与继妣在堂,家贫甚。先生出贾于外,岁终必冲风雪归,具甘旨为堂上欢。晚年,子志道善经纪,家业渐裕,先生益得行其志。凡有裨于乡党戚里者,赴之若嗜欲之切于身。先是,宋元鼎革间,族祖宗岩、寿孙路遇贼劫,父子争死,贼义而两释之。又有名邦灿者,亦以孝称。村故有二坊:曰慈孝,曰孝子。岁久倾夷,先生葺治如初。里中大母堨②,畜水溉田,亦渐淤圮,先生并无升种在焉,而亦为之疏滞、宣流,岁以大稔。常曰:“为善最乐,安得仿古人置书院以育人才,置义田以瞻宗族乎?”
先生卒时年六十五。恭人郑氏未笄来归,值先生未得志时,拔钗市谷,勤针黻以养尊章③,安行仁义。送子读书,必以一师,曰:“吾欲其教之专也。”先生子二,女一,以子志道贵,与恭人同受诰赠如其官。论者谓志道才流经通,为上游所器重,故能恢宏其声光,而不知皆先生之积善贻谋有以基之也。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勖毖。可谓大行不加之君子矣。
注:①衋然:伤痛的样子。注:①旧史官:作者的谦称。②堨(è):拦水的土堰。③尊章:对公婆的敬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塾师疑其惮于勤   惮:敬畏B.凡有裨于乡党戚里者   裨:益处
C.岁以大稔 稔:成熟D.恭人郑氏未笄来归 归:出嫁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年:古代科举制度凡应各种正式考试同榜登第的,都互称同年。
B.昆季:指弟兄,长为昆,幼为季。
C.不禄:死的讳称,古代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D.未笄:笄,簪子。古代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加笄,一般是指女子二十岁时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未笄即表示女子未满二十岁。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2)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勖毖。
【小题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鲍竹溪先生品格上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9 10:17: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潘荆山
袁枚
潘荆山讳兆,吾浙孝廉也。静深有谋,浙闽总督满保辟入幕府。康熙五十四年,台湾反,以立朱一贵为名。朱,农家子,幼养鸭为业,每叱鸭,鸭皆成伍,路不乱行。乡人异之。游民之无赖者倡为乱,拥一贵据南路,杀守备及官兵二百,总兵欧阳凯、副将许云讨贼战死,台湾陷。事闻,省城大震。
时漏下二鼓,满公不知所为,登荆山床为诀,哭声乌乌。荆山披衣起,笑曰:“公止哭,贼即平矣。台湾贼皆乌合,何能为?第兵机贵速,须尽此夜了之。”公曰:“如何?”曰:“公持印,荆山持笔,两侍儿供纸墨,群奴张灯听遣,足矣。”
如其言,书一牒下中军曰:“发两标兵各千,五鼓集辕,旌旗、器械、战船缺者斩。”一牒下司、道曰:“运粮若干,集厦门听取,误者军法从事。”一牒下府、县曰:“明早部院出兵,送者斩。各吏民安堵毋动。”荆山每书牒,笔飒飒如风雨。毕一纸,请公加印,印毕即发。未三鼓而部署定。荆山复解衣卧,咍台大鼾。
黎明拔营,行两日至厦门。时承平日久,兵不善橹桨,公忧之。荆山下令传呼曰:“凡海贾船能捐货载兵者,与五品官。”有一贾奋前,即褫守备蟒服与之。继来者分给牌札、豹豸绣补。众贾大喜,争自棹船,船衔尾布列,兵依队而上,不敢哗,甲光耀日。五日抵鹿耳门,贼大怖,以为神兵从天而下,骇散无斗者,互相攻杀。守红毛城仅十六人,诛之。进剿竹箐城,禽朱一贵,槛车送京师。兵不血刃,粮不支给,凡七日而台湾平。满公欲奏荆山功。荆山辞曰:“某性懒,非能吏事者也。贼平,仗国家威灵,不可贪天功、袭人爵,请事公终其身。”满公卒,潘复佐浙督李公卫,以名闻。
——《袁枚文选》
注释:褫:强行脱下。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浙闽总督满保辟入幕府  征召
B.台湾陷,事闻,省城大震  听说
C.各吏民安堵毋动 居处
D.众贾大喜,争自棹船,船衔尾布列  划动
【小题2】下列语句中,能分别表现潘兆“静深”和“有谋”的一组是
A.满公不知所为,登荆山床为诀,哭声乌乌
第兵机贵速,须尽此夜了之
B.荆山复解衣卧,咍台大鼾。
进剿竹箐城,禽朱一贵,槛车送京师。
C.公止哭,贼即平矣。
凡海贾船能捐货载兵者,与五品官。
D.时承平日久,兵不善橹桨,公忧之。
某性懒,非能吏事者也。
【小题3】下列语句中,对原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康熙五十四年,台湾朱一贵谋反,总兵欧阳凯、副将许云等战死,台湾陷落,震惊福建全省。
B.总督满保懂弱无能,听到台湾事变,只知道抱头痛哭,而他的幕僚潘兆临事不乱指挥若定。
C.因为多年没有经历战争,士兵不会划船,潘荆山很头疼,后来他想出了用官位激励商人的办法,收到奇效。
D.事变平定之后,满保想要保举潘荆山做官。潘荆山以自己并不是做官的材料为由拒绝了。满保去世后,潘荆山还作了李卫的幕僚。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朱,农家子,幼养鸭为业,每叱鸭,鸭皆成伍,路不乱行。
(2)贼平,仗国家威灵,不可贪天功、袭人爵,请事公终其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说
【清】袁枚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资。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ěi。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蕊丛丛以百数  数:计算
B.宜黜汝旧 黜:除掉
C.性果而识暗也  暗:隐蔽
D.请具砚削牍    具:准备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怒而移之山     不自怒而怒花
B.牡丹之来也     君将哀而生之乎
C.记之以自警焉   卷石底以出
D.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人重金买来牡丹,对其倍加珍视,引以为傲,可花开后却大失所望,于是怒而迁之。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文中的主人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仅凭一己喜怒决定花的命运,这是新花旧花枯死的根本原因。
D.善相花者明白,花各有其适合的生长环境,如果移植要选择适宜的季节,这样它才能更好地生长。
【小题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揭示的哲理。(限20字以内)
【小题5】翻译文言文中划线句子。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
(2)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散书后记

(清)袁枚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B.尔
C.矣
D.焉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3】赏析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之所以藏书散去,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若有助于著作,书越多越好,若备于参考,书越少越好。
D.作者散书的原因是: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苦于当时考据太盛。
【小题5】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了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守村先生传
袁枚
圣人之道大而博,学者各以其学学圣人,要其至焉耳。后世河北宗郑,江左宗王,尚未闻其有所拘阂也。天下而崇宋儒,自元明始。于是高才生退有后言,且过激。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
乾隆甲戌,高先生守村访余于白下,年七十许,清臞蘁立,高睨而大谈,解孔孟,专挡抃宋儒。其所见亦未必尽是,要皆的的然有心得者。余洒然异之。别六年,陶明府京山从滇归,道先生守姚安事甚具。又十余年,蒋苕生太史来,贤先生不绝口。二人非妄誉人者,余亦信先生果奇男子也。
苕生授二石刻,曰:“此先生知平彝、剑川二州《德政碑》也。滇人不,序事不识体制,又过欲扬颂,如郗鉴见王导,意满口重,言殊不流。子其采而传之。”其一碑曰:先生廉不言贫,勤不言劳。王师征乌蒙,运饷六千石,而民不知。理傜讼,可和者和之,可决遣者决遣之,罔不当。其一碑曰:征剑川粮,减额外公件银两若干。引老君山水溉西庄,亩收增数鬴。丈鹅雅场,清其界,酋夷皆拜曰:“从此百年无事矣。”呜呼!能奇其口,为无穷之闻,以存先生,然则碑愈俚,民情愈真。
想先生之经德哲,殆不愧其言者。先生亡已久,子弟才下,无所发明。门生故吏,又惧大于俗,不敢张其说。余闻而悲之。
夫犯众敌,抗令甲①,以追取圣人之心,此其志直和万世为一朝者,而卒之身甫殁,姓氏就湮;然则与夫庸庸然曹出曹入者,何以异也?天之所以生斯人,使独异于众人者,又何也?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而余亦岂料十余年后,尚有先生两知己在耶?夫儒者闇然之学,原不为名计,而卒其所以常存于天地间者,又舍名曷以哉?嘻!古之人所以重后死者也。先生名为阜,铅山人。
注:①令甲:法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天下而崇宋儒 束:限制
B.滇人不文 文:文字
C.想先生之经德秉哲 秉:操持
D.又惧大忤于俗   忤:违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即江东,相当于现在的江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B.王师,朝廷的军队,如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体制,指一定的规则、制度,文中指文章的体裁、格式等。
D.门生,指亲授学业的学生。后考生得中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
⑵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
【小题4】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高守村为政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题古迹能翻陈出新最妙。河南邯郸壁上或题云:“四十年中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严子陵钓台或题云;“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凡事不能无弊,学诗亦然。学汉、魏《文选》者,其弊常流于假;学李、杜、韩、苏者,其弊常失于粗;学王、孟、韦、柳者,其弊常流于弱;学元、白、放翁者,其弊常失于浅;学温、李、冬郎者,其弊常失于纤。人能吸诸家之精华,而吐其糟粕,则诸弊尽捐。大概杜、韩以学力胜,学之,刻鹄不成,犹类鹜也。太白、东坡以天分胜,学之,画虎不成,反类狗也。佛云:“学我者死。”无佛之聪明而学佛,自然死矣。

(选自《袁枚诗话》卷四,有删改)

【小题1】在“学王、孟、韦、柳者”中,“王孟”往往并称,王维、孟浩然是盛唐“________诗派”的代表;在“太白、东坡以天分胜”中,太白的诗,本学期,我们学过《梦游天姥吟留别》,其诗风可概括为________。
【小题2】“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语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分层的标志句有两句,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说“凡事不能无弊”,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各种弊端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