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①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②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③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选自《史记·项羽本记》)
注:①绐:dài欺骗、哄骗。②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③舣:使船靠岸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驻扎
B.汉军乃觉之觉:发觉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罪:过错
D.项王亦身被十余创被:介词,表被动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然今卒困于此以其无礼于晋
C.以故汉追及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项王瞋目而叱之秦王还柱而走
【小题3】(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哀。
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为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重现神威,斩将刈旗,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小题4】(小题4)将第Ι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4分)
译文: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6分)
译文:
也具有历史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27 04:4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完颜守贞本名左靥。大定改元,除彰德军节度副使,迁北京留守。二十五年,起为西京警巡使。世宗爱其刚直,授中都左警巡使,迁大兴府治中。御史台奏守贞治有善状,世宗因谓侍臣曰:“守贞勋臣子,又有材能,全胜其兄守道,它日可用也。”章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时上新即政,颇锐意于治,尝问汉宣帝综核名实之道,其施行之实果何如。守贞诵“枢机周密,品式详备”以对。上曰:“行之果何始?”守贞日:“在陛下厉精无倦耳。”久之,进尚书左丞。明昌三年夏,旱,天子下诏罪己。守贞惶恐,表乞解职。乃出知东平府事。命参知政事夹谷衡谕之曰:“东平素号雄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卿其为朕往绥抚之。”赐金币、厩马,以宠其行。它日,上问宰臣:“守贞治东平如何?”对曰:“亦不劳力。”上曰:“以彼之才,治一路诚有余矣。”四年,召拜平章政事,封萧国公。上尝叹文士卒无如党怀英者,守贞奏进士中若赵讽、王庭筠甚有时誉。上曰:“出伦者难得耳。”守贞曰:“间世之才,自古所难。然国家培养久,则人材将自出矣。”守贞读书,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毂善类,接援后进。朝廷正人,多出入门下。承安元年,降授河中防御使。
五年,改部罗火扎石合节度使。久之,迁知都府事。时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安抚,乃移知济南府,卒。上闻而悼之。谥曰肃。守贞刚直明亮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选自《金史•完颜守贞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贞刚直明亮/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B.守贞刚直明亮/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C.守贞刚直明亮/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D.守贞刚直明亮/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同辈所忌/竟以直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兴府”中“府”是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比县高一级,明清时相当于汉朝的郡,府的长官称知府。
B.“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
C.“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D.“萧国公”中“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完颜守贞博闻强识。当章宗锐意于治,询问关于汉宣帝综核名实方面的情况时,他能够诵出史书上的句子,准确回答皇帝的问题。
B.完颜守贞善于理政。做大兴府治中时,因“有善状”受到御史台推崇;担任被认为难以治理的东平府的知府时,治理起来也并不费力。
C.完颜守贞才能不凡。两代皇帝都赏识他的才华,比较器重他,世宗曾表扬他,章宗则因其才能卓越、治绩出众而封他为萧国公。
D.完颜守贞见解独到。在世宗感叹像党怀英那样的文士极难得到的时候,他认为只要国家尽力培养,时间一长,就会有杰出人才出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上新即政,颇锐意于治,尝问汉宣帝综核名实之道,其施行之实果何如。
(2)守贞读书,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毂善类,接援后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谪交阯为吏。居九年,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畊,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着兜鍪处,颠发尽秃。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B.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C.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D.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溢号,如汉武帝、陏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朱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享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C.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D.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于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教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日:“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日:“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已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日:“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搅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小题5】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奚陟字殷卿,其先自谯亳西徙,故为京兆人。少笃志,通群书。大历末,擢进士、文辞清丽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德宗立,谏议大夫崔河图持节使吐蕃,表陟自副,以亲老辞不拜。杨炎辅政,召授左拾遗。居亲丧,毁瘠过礼。朱泚反,走间道及车驾于兴元,拜起居郎、翰林学士,不就职。贼平,改太子司议郎,历金部、吏部员外。会左右丞缺,转左司郎中。
贞元八年,迁中书舍人。于是江南、淮西皆大水,诏陟劳问循尉,所至人人便安。中书史倚宰相势,常姑息,独陟遇之无假借。先是,右省杂给视职田禀,主事与拾遗等,陟以奉稍为率,由是吏官有差。中书令李晟有纸笔猥料积于省,它日以遗舍人,而杂事舍人常私有之,陟均舍寮无厚薄。虽细务,皆身亲其劳,久益强力,人以为难。
迁刑部侍郎。京兆尹李充有美政,裴延龄恶之,诬劾充比陆贽,数遗金帛,当抵罪,又干没京兆钱六十八万缗,请付比部钩校。时郎中崔元翰怨贽,揣延龄指,逮系搒掠甚急,内以险文。陟持平无所上下,具狱上,且言“京兆钱给县馆传,馀以度支符用度略尽”。充既免,元翰不得意,以恚死。
陟寻知吏部选事,迁侍郎。铨综平允,时谓与李朝隐略等,不能擿发清明如裴行俭、卢从愿也。十五年,病痈,帝遣医疗视,敕曰:“陟,贤臣,为我善治之。”卒,年五十五,赠礼部尚书。
陟少自厎厉,著名节。常荐权德舆为起居舍人知制诰,杨于陵为郎中,其后皆有名。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奚陟年轻时做事专心,并十分孝顺父母。大历年间,考中进士,授任弘文馆校书郎。德宗时期,皇帝诏令他出使吐蕃,但他都因为父母年老而辞不接受。
B.奚陟判案依据实际情况,不徇情枉法。裴延龄诋毁京兆尹李充,用诬告的手段检举李充,但奚陟坚持公正审理,使李充得以免罪。
C.奚陟十分忠诚,面对危险也不退缩。朱泚谋反时,很多将官因害怕而逃跑,而奚陟却抄小路追赶上皇帝,保护皇帝的车驾,后担任了起居郎、翰林学士。
D.奚陟选拔人才公平得当,深得人们的称赞。当时的人认为奚陟与李朝隐在选拔人才的做法上是大致相同的,他为国家选拔出了很多清正廉洁的人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更法

孝公平,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我也。”

鞅曰:“臣阐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图之。”

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平 画:谋划B.恐天下之我也 议:非议
C.何古之 法:法度D.不古而兴  循:遵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固见负世 日削月割,以趋
B.更礼教民 作《师说》贻之
C.君图之 皆出于此乎
D.寡人不疑矣   蚓无爪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商鞅、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就变法问题展开的一场辩论。最终,秦孝公采纳了商鞅和杜挚的建议,决心变法。
B.文末秦孝公的话不仅表明了他不拘泥于世俗偏见而决意变法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变法反对者的讽刺。
C.商鞅引用古代帝王“不循古而兴”“不易礼而亡”的事实,说明当时应该实行变法才能强国利民的道理。
D.文中商鞅的语言错落有致,多用对偶、对比手法;论证多用举例、引用等方式,严谨而缜密,很有说服力。
【小题4】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余 读 先 生 之 文 见 其 境 象 如 太 空 之 浮 云 变 化 无 迹 又 如 飞 仙 御 风 莫 窥 行 止 私 尝 拟 之 古 人 以 为 庄 周 之 文 李 白 之 诗 庶 几 相 似。
请同学们列出三种断句的办法?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2)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