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更法

孝公平,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我也。”

鞅曰:“臣阐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图之。”

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平 画:谋划B.恐天下之我也 议:非议
C.何古之 法:法度D.不古而兴  循:遵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固见负世 日削月割,以趋
B.更礼教民 作《师说》贻之
C.君图之 皆出于此乎
D.寡人不疑矣   蚓无爪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商鞅、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就变法问题展开的一场辩论。最终,秦孝公采纳了商鞅和杜挚的建议,决心变法。
B.文末秦孝公的话不仅表明了他不拘泥于世俗偏见而决意变法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变法反对者的讽刺。
C.商鞅引用古代帝王“不循古而兴”“不易礼而亡”的事实,说明当时应该实行变法才能强国利民的道理。
D.文中商鞅的语言错落有致,多用对偶、对比手法;论证多用举例、引用等方式,严谨而缜密,很有说服力。
【小题4】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余 读 先 生 之 文 见 其 境 象 如 太 空 之 浮 云 变 化 无 迹 又 如 飞 仙 御 风 莫 窥 行 止 私 尝 拟 之 古 人 以 为 庄 周 之 文 李 白 之 诗 庶 几 相 似。
请同学们列出三种断句的办法?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2)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3 04:52: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1。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2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3,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
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4,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5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1. 聝(guó):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古人以获取耳朵多少来计功。2. 赐:子贡,名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3. 缟衣白冠:兵,凶事,故白冠服,战争中穿这样的衣服表示奋死一战。4. 薮:水浅草茂的湿地。5. 抗手:举手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B.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   释:消除
C.吾将择焉 择:区别
D.敷其五教 敷:施行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北游于农山 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
B.孔子四望,喟然而叹 颜渊退而不对
C.以其类异也 铸剑戟以为农器
D.室家无离旷之思 则颜氏之子有矣
【小题3】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
孔子向四面望了望,感叹地说:“在这里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什么想法都会涌现啊。”
B.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
我听说,薰草(香草)和莸草(野草)不能在同一个容器里收藏,尧和桀不能治理同一个国家。
C.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
我希望得到这样的打仗机会:白色旌旗像月亮,红色旌旗像太阳,钟鼓之声震动上天,繁多的旌旗遍及大地。
D.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孔子说:“不耗费财物,不危害百姓,不费太多的言辞,这就是颜子有的想法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之裘敝    敝:破旧
B.乃夜发书,篋数十     陈:摆开
C.练以为揣摩  简:选择
D.当秦之 隆:隆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父母不言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B.黄金万镒用  当横行天下,汉家除残去秽
C.转毂连骑,炫煌道     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D.以季子位尊而多金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苏秦“合纵”之策产生的政治影响的一组是
①革车百乘,锦绣千纯    ②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③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④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⑤山东之国,从风而服    ⑥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A.①②④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⑤⑥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2)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