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道南疏辨乞休,颇侵文炳。文炳遂极诋,御史张至发助之。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帝雅重道南,谪文炳外任,夺嵩等俸。御史韩浚、朱堦救文炳,复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天启初,以覃恩即家进太子太保。居二年卒。
(《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0 10:1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时勉,名懋,安福人。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时方招徕远人。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及远国入贡人不宜使群居辇下。忤帝意。已,观其他说,多中时病,抵之地;复取视者再,卒多施行。寻被谗下狱。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

(选自《明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画线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 / 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 撒金钱赐诸/ 学士皆俯取/ 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
B.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 迁侍读学士/ 帝幸史馆/ 撒金钱赐/ 诸学士皆俯取/ 时勉独正立/ 帝乃出余钱赐之
C.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 迁侍读学士/ 帝幸史馆/ 撒金钱赐诸学士/ 皆俯取/ 时勉独正立 /帝乃出余钱赐之
D.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 成迁侍读学士/ 帝幸史馆/ 撒金钱赐诸/ 学士皆俯取/ 时勉独正立/ 帝乃出余钱赐之
【小题2】下列与本文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明内阁辅臣的重要之一
B.古代的纪年方式有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多种方法,文中的永乐、洪熙、宣德、正统都是用的年号纪年法。
C.封建等级制在语言上有很多表现, 如“辇”是指本来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平民一般出无车,士大夫有车但不能称辇。
D.古代“仕”多与官职有关,像做官叫“出仕”,做官的经历叫“仕途”,宫女或上流社会的女子叫“仕女”,获得的最终官职叫“致仕”。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祖决定迁都北京,李时勉上书指出大兴土木的过错,又认为有远国的使者入京进贡不应该让他们在京城群居,触怒皇上,不但建议没被采纳,不久还因谗言入狱,一年多后才官复原职。
B.洪熙元年李时勉又因上书触怒仁宗,仁宗召他问话,他也不屈服,获罪降职,后来又被投进锦衣卫监狱,几乎丢掉了性命,仁宗直到临终时都没有原谅他。
C.宣帝即位一年多后,准备亲自审讯李时勉,先派使者去把李时勉绑来,又令王指挥直接捆他到西市问斩,不必面见,好在两拨使者没有碰面,这才使事情有了转机。
D.李时勉刚正不阿,仕途几起几落,是有明历史上著名的忠直大臣,还对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编纂或参与编纂了《成祖实录》和《宣宗实录》。
【小题4】文言翻译
①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② 已,观其他说,多中时病,抵之地;复取视者再,卒多施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天下土崩瓦解。法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溆州,为参谋,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太祖。复为太祖布诚,使皆得自安。有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遂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其罪奏黜之。中丞刘基争法而诟。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元纲既紊:混乱
B.机画     预:参与
C.复为太祖布诚 款:诚意
D.即其罪奏黜之 按:依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法所为    吾还也
B.言太祖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
C.有事力相龃龉者     卒吾郡之发愤一击
D.中丞刘基争法而诟   嬴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
(2)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
(3)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
【小题4】根据选文最后一段,概括李善长在为人方面的缺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

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瞏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籓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竞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

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籓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官,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B.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C.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D.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
B.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D.,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刚满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到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两次不参加会试。嘉靖二年,会试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
B.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C.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D.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 高兴,也原谅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
(2)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徐石麒,字宝摩,嘉兴人。天启二年进士。授工部营缮主事,管节慎库。御史黄尊素坐忤忠贤下诏狱,石麒为尽力。忠贤怒,执新城侯王鼻子下狱,令诬贿石麒,捕系其家人,勒完赃而削其籍。

崇祯三年起南京礼部主事。八年佐尚书郑三俊京察,澄汰至公。历尚宝卿应天府丞十一年春入贺三俊时为刑部尚书议侯恂狱不中得罪石麒疏救释之

当是时,帝以威刑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附会。石麒奉命清狱,推明律意,校正今断狱之不合于律者十余章,先以白同官。以次审理十三司囚,多宽减。然廉公,一时大法赫然,无敢倖免者。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朝士多营救。石麒持之曰:“人臣无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专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国,当失陷城寨律,斩。”帝曰:“未中,可覆拟。”乃论新甲陷边城四,陷腹城七十二,陷亲藩七,从来未有之奇祸。当临敌缺乏,不依期进兵策应,因而失误军机者斩。奏上,新甲弃市,新甲党皆大恨。

石麒寻擢本部尚书。中官王裕民坐刘元斌党,元斌纵军淫掠,伏诛,裕民以欺隐不举下狱。帝欲杀之初令三法司同鞫,后专付刑部,石麒议戍烟瘴。奏成,署院寺名以进。帝怒其失出,召诘都御史刘宗周,对曰:“此狱非臣谳。”徐曰“臣虽不与闻,然阅谳词,已曲尽情事。刑官所执者法耳,法如是止,石麒非私裕民也。”帝曰:“此奴欺罔实甚,卿等焉知?”令石麒改谳词,弃之市。无何,宗周以救姜垛、熊开元获严谴,佥都御史金光辰救之,夺职。石麒再疏留,不纳。

福王监国,召拜右都御史,未任,改吏部尚书。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时方考选,与都御史刘宗周矢公甄别,以年例出御史黄耳鼎、给事中陆朗于外。朗贿奄人得留用,石麒发其罪。朗恚,诋石麒,石麒称疾乞休。耳鼎亦两云辩,求去益力。疏劾石麒,并言其枉杀陈新甲。石麒疏辩马士英拟严旨,福王不许,命驰驿归。

石麒刚方清介。扼于权奸,悒悒不得志。士英挟定策功,将图封,石麒议格之。中官田成辈纳贿请嘱,石麒悉拒不应。由是中外皆怨。

明年,南都亡。石麒时居郡城外,城将破,石麒曰:“吾大臣也,城亡与亡!”复入居城中,以同月二十六日朝服自缢死,年六十有八。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深文附会: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历尚宝卿/应天府丞/十一年春入贺/三俊时为刑部尚书/议侯恂狱不中/得罪/石麒疏救/释之
B.历尚宝卿/应天府丞/十一年春入贺/三俊时为刑部/尚书议侯恂狱不中/得罪/石麒疏救/释之
C.历尚宝卿/应天府丞/十一年春入贺/三俊时为刑部尚书/议侯恂狱不中得/罪石麒疏救/释之
D.历尚宝卿/应天府丞/十一年春入贺/三俊时为刑部尚书/议侯恂狱不中/得罪/石麒疏/救释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君父,天子、君主的特称。臣下对君主的称呼还有主公、人主、主上等。
C.吏部,古代官署,掌管天下文官武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与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及工部合称“六部”。
D.三法司,明代时,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个审判机关合称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任吏部尚书后,徐石麒向皇帝陈奏了有关官吏考核任用的七件事,并公正地对官吏进行考选。
B.徐石麒奉命查案,廉明公正。他认为陈新甲擅自行事,未上报朝廷便私自议和,有辱国格,应斩首。
C.马士英上疏向皇帝讨要封赐,徐石麒坚决反对,宦官田成等人收受贿赂,为他人求情,徐石麒不答应,因此朝廷内外都有人怨恨他。
D.徐石麒明晓典律,公正严明,却因奸臣当道,屡遭排挤打击,做官时郁郁不得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黄尊素坐忤忠贤下诏狱,石麒为尽力。
(2)刑官所执者法耳,法如是止,石麒非私裕民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文,字千之,初名强,束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持廉奉法,为都御史顾佐所称。宣德末,奉命治彰德妖贼张普祥狱。还奏称旨,赐今名。

英宗即位,迁陕西按察使。遭父忧,命奔丧,起视事。正统三年正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五年召为大理寺卿。明年与刑部侍郎何文渊录在京刑狱,寻迁右都御史。九年出视延绥、宁夏边务。劾治定边营失律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罪,边徼为肃。明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饥,奏免其租。寻进左都御史。在陕五年,镇静不扰。

景泰改元,召掌院事。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诸御史畏之若神,廷臣无敢干以私者,然中实柔媚。初,按大理少卿薛瑄狱,希王振指,欲坐瑄死。至是治中官金英纵家奴不法事,但抵奴罪。给事中林聪等劾文、镒畏势长奸,下诏狱。二人俱伏,乃宥之。

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循举其乡人萧维祯,谷遂举文。而文得中官王诚助,于是诏用文。寻自江、淮还朝,改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直文渊阁。二品大臣入阁自文始。寻遭母丧,夺哀如前。文虽为谷所引,而谷迟重,循性明决,文反与循合而不附谷。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五年进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英宗复位,即日与于谦执于班内。言官劾文与谦等谋立外籓,命鞫于廷。文力辩曰:“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廷臣遂坐谦、文召敬谋未定,与谦同斩于市,诸子悉戍边。敬亦坐知谋反故纵,减死,戍铁岭。成化初,赦其子还,寻复官,赠太保,谥毅愍。

(节选自《明史·王文传》有删节)

(注)忮:zhì,刻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
B.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
C.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
D.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元,为古代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改元”。有新君即位次年改用新号;有一帝在位屡次更改年号;有实行一帝一元制,如明清两代。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D.“夺哀”犹“夺服”,也叫“服除”,指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文持廉奉法,为政崇尚清简。镇守陕西五年,百姓安宁。
B.王文深得皇帝倚重。父亲、母亲去世,两次均未能守孝至服除就被起用处理政事。
C.给事中林聪等人弹劾王文、陈镒畏惧权势助长邪恶,关他们到诏狱。二人全都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们。
D.王文谋立外藩。王文和于谦同斩于闹市,并祸及后代。王文虽然最后被平反昭雪,但也是他咎由自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虽为谷所引,而谷迟重,循性明决,文反与循合而不附谷。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