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贤称善,即奏行之。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万安同在阁,结中贵戚畹,上下壅隔,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B.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C.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D.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是中国古代一种政治制度,多指皇帝外出时,由重要人物留守在宫廷处理国事。
B.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入阁”。
C.“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D.“尊号”是指加给皇帝或者皇后的称号,意在歌功颂德,赞美他们的文治武功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他先是考了进士第一名,后来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
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家人透露朝中政事;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2)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3)(武帝)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9 01:3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B.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另外祖父的父亲也称太祖。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通海擅长水战,深受太祖信任。他归顺太祖之后,太祖喜出望外,高兴地说"天赞我也!"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中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全力营救太祖脱险。
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赵豫,字定素,安肃人。宣德五年五月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②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益军,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③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后配享周忱祠。

④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⑤始与豫同守郡者,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并皦皦著名绩,豫尤以恺悌称。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松江太守赵豫居官慈惠。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始皆笑之,遂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不知讼者乘一时之忿,经宿气平,或众为劝解,因而获息者甚多。比之钩钜致人而自名英察者,其所存何啻霄壤!

(节选自《坚瓠续集卷之四》)

(注)①灶丁:旧称煮盐工。②恺悌:和乐平易。③钩钜:辗转推问,究得情实。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廷臣九人为知府(_____)(2)专益军(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及姻戚同姓(_____)
A.勾结    B.摄取    C.招引    D.征调
(2)留一履以识遗(_____)
A.爱护    B.喜好    C.恩惠    D.吝惜
【小题3】把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小题4】用“/”为第①段画直线部分断句。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小题5】根据第②段文意,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
【小题6】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请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节选自《明史·曾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B.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C.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D.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儒教国家化由此开始。
B.礼:含义丰富,主要有三,一指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指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指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C.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于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D.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的背诵《五经》,并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C.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高丽的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给予金帛赏赐;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 
(2)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玮,字纯玉,渭南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兵科给事中。劾中人魏朝及东厂办事官郑如金罪,如金坐下诏狱。二人皆中官冯保心腹也。初,张居正以刑部侍郎同安洪朝选轻辽王罪,衔之。后劳堪巡抚福建,希居正意,讽同安知县金枝捃摭朝选事,堪飞章奏之。命未下,捕置之狱,绝其饭食三日,死,禁勿殓,尸腐狱中。朝选子都察院检校竞诉冤阙下,堪复飞书抵冯保,削竞籍,廷杖遣归。至是,玮白发其事,并及堪诸贪虐状,堪免官。是时厂卫滥受民讼抚按访察奸猾多累无辜有司断狱往往罪外加罚帝好用立枷重三百余斤犯者立死。玮皆极陈奏其害。诏立枷如故,余从玮言。以母病,不候命擅归,坐谪桃源主簿。三十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初,军壁天津,月饷六万,悉派之民间。玮役军大治水田,以所入充饷,民方缓之。岁比不登,旱蝗大水相继,玮多方振救,民皆德之。进兵部侍郎,召为右都御史,督仓场。进户部尚书,督仓场如故。大僚多缺,命署戎政。已,又兼署兵部。玮乃举德立行修足备任使者,曰:“苟更阅数年,陛下即欲用之,不可得矣。”弗听。四十年,以兵部尚书掌左都御史事。玮素负时望,方欲振风纪,而是时朋党势成,言路大横。会南畿巡按御史荆养乔与提学御史熊廷弼相讦,玮议廷弼解职候勘。廷弼党官应震、吴亮嗣辈遂连章短玮。玮累疏乞休,帝皆慰留。无何,吏部以年例出两御史于外,不都察院。玮以失职,求去益力,疏十余上。明年七月稽首文华门,出郭候命,始予告归。天启四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庄毅。

(节选自《明史·孙玮传》)

【小题1】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厂卫滥受民讼/抚按访察奸猾/多累无辜/有司断狱/往往罪外加罚/帝好用立枷/重三百斤/犯者立死
B.是时厂卫滥受民讼/抚按访察奸猾/多累无辜/有司断狱/往往罪外加罚/帝好用立/枷重三百余斤/犯者立死
C.是时/厂卫滥受民讼抚按/访察奸猾/多累无辜/有司断狱/往往罪外加罚/帝好用立枷/重三百余斤/犯者立死
D.是时/厂卫滥受民讼抚按/访察奸猾/多累无辜/有司断狱/往往罪外加罚/帝好用立/枷重三百所/犯者立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可供瞭望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阙下,此处指朝廷。
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官职多种多样,是对不同职位各种官吏的统称;也泛指官吏。
C.关,古代公文的一种,如“关文札牒”,意为官府颁行的文书;本文意为用公文告知。
D.稽首,古代人将头触碰在地且稍加停留的一种跪拜礼,“稽”是“停留、拖延”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玮敢言,勇于检举揭发。他弹劾东厂办事官郑如金,郑如金被皇帝下诏定罪入狱;揭发劳堪各种贪婪暴虐的罪状,劳堪也被免去官职。
B.端耿直,能够进谏举荐。他对有关部门治理现状的危害极力陈述,并进言皇帝:推举道德品行端正足以担当重任的人,建议要及时任用。
C.骈爱民,治理有方利民。军队驻扎在天津时,他组织士兵大修水田,用所收获的粮食充当军饷,这一举措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D.受诋,请求告老还乡。巡按御史荆养乔和提学御史熊廷弼一起攻击孙玮,廷弼同党也连章诋毁孙玮;孙玮多次请求,最终被批准告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张居正以刑部侍郎同安洪朝选轻辽王罪,衔之。
(2)岁比不登,旱蝗大水相继,玮多方振救,民皆德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曹邦辅,字子忠,定陶人。生而颖异,器量宏深,嘉靖十一年进士。历知元城、南和,以廉干称。擢御史,巡视河东盐政。巡按陕西,劾总督张珩等冒功,皆谪戍。
柘城贼师尚诏反,陷归德。检校董伦率民兵巷战,手刃数贼,与其妻贾氏俱死之。又陷柘城,劫举人陈闻诗为帅。不听,斩从者协之。闻诗绐曰:“必欲我行,毋杀人,毋纵火。”贼许诺,拥上马。不食三日,至鹿邑自缢。贼围太康,都指挥尚允绍与战鄢陵,败绩。允绍复击贼于霍山贼围之兵无敢进邦辅斩最后者士卒竞进贼大渍擒斩六百余人尚诏走莘县,被擒。
三十四年,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倭聚柘林,遂犯南京,破溧水,抵宜兴。为官军所迫,奔浒墅。副总兵俞大猷、副使任环数邀击之,而柘林余贼已进据陶宅。邦辅督副使王崇古围之。贼走太湖,追及之,尽歼其众。副将何卿师溃,邦辅援之。以火器破贼舟,前后俘斩六百余人。侍郎赵文华欲攘其功,邦辅捷书先奏,文华大恨。既而与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会邦辅攻陶宅贼,诸营皆溃。贼退,邦辅进攻之,复败,坐夺俸。文华奏邦辅避难击易,致师后期,总督杨宜亦奏邦辅故违节制。给事中夏栻、孙濬争之,得无罪。文华还京,奏余贼且尽,而巡按御史周如斗又奏失事状,帝颇疑文华。文华因言:“贼易灭,督抚非人,致败。臣昔论邦辅,栻、溶遂媒蘖臣。东南涂炭何时解。”乃逮系邦辅,谪戍朔州。
隆庆元年(1567年),杨博为吏部,起邦辅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进兵部右侍郎,理戎政。寻以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言修治边墙非上策,宜急练兵;兵练而后边事可议。以给事中张卤言,召为右都御史,掌院事。未几,转南京户部尚书。奏督仓主事张振选不奉约束。穆宗深然其言,为黜振选,饬内外诸司,然迄不能变。
邦辅累乞骸骨,不听。万历元年给由赴阙,复以病求去,且言辛爱有窥觎志,宜慎防之。遂致仕去。居三年,卒。赠太子少保。
邦辅廉峻,历官四十年,家无余赀。抚、按奏其状,诏遣右评事刘叔龙为营坟墓。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诗绐曰 绐:欺骗
B.贼走太湖,追及之 及:赶得上
C.邦辅进攻之,复败,坐夺俸 坐:因……犯罪
D.为黜振选,饬内外诸司   饬:通“敕”,告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都指挥尚允绍与战鄢陵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B.①文华还京,奏余贼且尽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C.①以给事中张卤言,召为右都御史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D.①诏遣右评事刘叔龙为营坟墓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允绍复击贼于霍山/贼围之兵/无敢进/邦辅斩最后者/士卒竞进/贼大溃/擒斩六百余人
B.允绍复击贼于霍山/贼围之/兵无敢进/邦辅斩最后者/士卒竞进/贼大溃/擒斩六百余人
C.允绍复击贼于霍山/贼围之兵/无敢进/邦辅斩最后者士卒/竞进/贼大溃/擒斩六百余人
D.允绍复击贼于霍山/贼围之/兵无敢进邦辅/斩最后者/士卒竞进/贼大溃/擒斩六百余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邦辅在应天做巡抚时,倭寇聚集在柘林,曹邦辅督促副使王崇古包围敌贼,敌贼逃跑到太湖,被官军追上,并在此将贼寇全部歼灭。
B.隆庆元年,曹邦辅担任左副都御史协助处理院务,后来又晋升为兵部右侍郎,管理军政。他认为修治边墙不如紧急练兵,兵练成之后才能谋议边事。
C.曹邦辅与赵文华有矛盾,在攻打陶宅贼众失败一事上,被赵文华奏告,说他避难击易,负有责任,并因此被剥夺俸禄,贬谪到朔州。
D.曹邦辅刚正不阿,清正廉明,曾经弹劾总督张珩,检举督仓主事张振选不听管束,做官四十年,死后家里没有余钱。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易灭,督抚非人,致败。臣昔论邦辅,栻、濬遂媒蘖臣。
(2)复以病求去,且言辛爱有窥觎志,宜慎防之。遂致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