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丕,字叔陵,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遂杜绝交游,不答候问之礼。士友常以此之,而丕欣然自得。遂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世名儒。建初元年,肃宗诏举贤良方正,大司农刘宽举丕。时对策者百有余人,唯丕在高第,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元和元年征,再迁,拜赵相。门生就学者常百余人,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赵王商尝欲避疾,便时移住学官,丕止不听。王乃上疏自言,诏书下丕。丕奏曰:“臣闻《礼》,诸侯薨于路寝,大夫卒于嫡室。死生有命,未有逃避之典也。学官传五帝之道,修先王礼乐教化之处,王欲废塞以广游宴,事不可听。”诏丕言,王以此惮之。其后帝巡狩之赵,特被引见,难问经传,厚加赏赐。在职六年,嘉瑞屡降,吏人重之。
永元二年,迁东郡太守。丕在二郡,为人修通溉灌,百姓殷富。数荐达幽隐名士。明年,拜陈留太守。视事三期,后禀贫人不实,征司寇论。十一年复征,再迁中散大夫。时侍中贾逵荐丕道艺深明,宜见任用。和帝因朝会,召见诸儒,丕与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相难数事,帝丕说,罢朝,特赐冠帻履袜衣一袭。十三年,迁为侍中,免。永初二年,诏公卿举儒术笃学者,大将军邓骘举丕,再迁,复为侍中、左中郎将,再为三老。五年,年七十五,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鲁丕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禀贫人不实    坐:因…获罪
B.诏丕言  从:听从
C.帝丕说  善:赞许
D.士友常以此之    短:短处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B.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C.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D.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丕沉稳好学,孜孜不倦。为了求学,他不惜和朋友断绝交往,对别人的问候也不答礼,由此引发了儒士朋友们的不满。
B.鲁丕知书达理,坚持原则。面对赵王躲疾,鲁丕制止并给皇上上书,严正指出学校是修习先王礼乐教化的地方。
C.鲁丕学有所成,终成名儒。他兼通《五经》,用《鲁诗》《尚书》教授学生,成为当时著名儒者,后来通过科举考试做了官。
D.鲁丕才能突出,多次得到皇上的厚爱。朝廷会见,他的辩论得到皇上的认可,退朝后,他得到皇上的衣物赏赐。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侍中贾逵荐丕道艺深明,宜见任用。(见文中划线处)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1 10:4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遂奔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 !必死 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 ,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诗。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时雨。”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 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 。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 ,雍季曰:“竭泽而渔 ,岂不 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 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 “临难用诈,足 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 德。文 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戈欲杀咎犯 引:拿起
B.皆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 阴:暗中
C.虽今可,后将无复    偷:暗中袭击
D.君用其言而赏其身    后:使……在后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B.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C.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D.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在齐国时苟且偷安,贪图享乐。他因喜欢齐女而不愿离开齐国,但齐女与赵衰等人商量后,设计让他离开了齐国。
B.重耳身不由已离开齐国后,对他的舅舅赵衰等人非常恼怒,发狠说,如果以后不能成功回国做国君,就要吃了他的肉。
C.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逐渐成为 了一名政治家。结成秦晋之好后,得到秦缪公的支持,出亡十九年后终于做成晋国国君。
D.咎犯在重耳流亡以及后来的霸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晋楚城濮一战中,虽献计有方被晋 文公采纳却未能获得首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请先上。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还,迁为郎中,亮北驻汉中,请祎为参军。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祎至,贼遂退,封成乡侯。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驻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候。

(选自《三国志•蜀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B.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C.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D.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践位,文中指后主刘禅承继皇位。与“践位”意思相近的还有“履至尊”“君临天下”等词语。
C.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刺史,官职,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祎出生于江夏鄳地,小时候父亲死了,靠族父伯仁拉扯成人。后来,刘璋召见费祎,伯仁就将他带人蜀地。
B.费祎与董允一同乘坐简陋的车子前往许靖儿子的墓地。董允脸上露出难以乘坐的神色,而费祎“从前请先上”,始终无怨言,神态泰然自若。
C.魏延与杨仪反目成仇,每次一见面都争论不休。费祎对他们直言劝说,晓以利害,让两人都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作用。
D.费祎退魏军后封侯,主持国事政绩名望堪比蒋琬,即使在地方任职,朝廷重要的事情也要先征求他的意见请他决断,深受后主信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2)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灊(qián):今作“潜”。古水名。在今四川境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之亡楚而吴也   如:到,往
B.欲卒国于季子札 致:到达
C.公子光为足疾 详:通“佯”,假装
D.专诸鱼 擘:掰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B.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C.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D.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一般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嗣”有接续、继承人、子孙等意思,“王嗣”指王位继承者。
C.“骨鲠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官员,他们立朝刚正,疾恶如仇,敢于直谏,对奸臣丝毫不留情面。
D.“丙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3个。前一位是乙亥,后一位是丁丑。
【小题4】以下五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公子光能“自立为王”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光真适嗣,当立
②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
③夹立侍,皆持长铍
④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A.①②④B.②④⑤C.②③④D.②③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来到吴国,他游说吴王攻打楚国,被公子光说成是为了报私仇,动机不纯,因此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对此伍子胥并没反驳。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想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吴王僚,吴王僚最终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专诸的功劳,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之臣,是无如我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澳,字子裴,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温曰:“元裕端士,若轻之邪?”澳曰:“然恐无呈身御史。”竟不诣元裕之门。周墀节度郑滑,表署幕府。会墀入相,私谓曰:“何以教我?”澳曰:“愿公无权。”墀愕然,不喻其旨。澳曰:“爵赏刑罚,人主之柄,公无以喜怒行之,俾庶官各举其职,则公敛衽庙堂上,天下治矣,乌用权?”墀叹曰:“吾先居此,得无愧乎!”擢考功员外郎,进学士称旨,改京兆尹。帝舅郑光主墅吏豪肆,积年不输官赋,澳逮系之。帝问其故,澳具道奸状,且言必置以法。帝曰:“可贷否?”答曰:“陛下自内署擢臣尹京邑,安可使画一法独行于贫下乎?”太后为输租,乃免。由是豪右敛迹。会户部阙判使,帝以问澳。曰:“臣老矣,力疲气耗,烦剧非所任者。”帝默不乐。出谓其甥柳玭曰:“吾不为时相所信,忽自宸旨委以使务,必以吾他歧得之,何以自明?今时事浸恶,皆吾辈贪爵位致然。”未几,授河阳节度使。懿宗立,宰相杜审权素不悦澳,坐吏部时史盗簿书为奸,贬秘书监,分司东都。就迁河南尹,辞疾不拜,逾年卒,赠户部尚书,谥曰贞。澳在河阳累年,宣宗遣使以簿纸手作诏赐澳曰:“密饬装,秋当见卿。”盖将以为相也。因问辅养术,澳具言金石非可御,方士怪妄,宜斥远之。其八月,帝崩,不果相。为学士时,帝尝曰:“朕每遣方镇刺史,欲各悉州郡风俗者,卿为朕撰一书。”澳乃为《处分语》。后邓州刺史薛弘宗中谢,帝敕戒州事,人人惊服。

(摘编自《新唐书·韦澳传》《旧唐书·韦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
B.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
C.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
D.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指节度使幕府,其编制是法定的,幕府官员一般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
B.敛衽,本指整理衣襟,表示恭敬。在文中意思接近于“垂拱”,指不需亲自处理事务。
C.内署,皇帝的近侍机构,唐代也称内侍省,参用宦官和士人,是掌管宫廷内部事务的部门。
D.宸旨,宸,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引申为帝王的代称,故称皇帝的旨意为宸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澳洁身自好,不汲汲于职位。高元裕想推荐他,他却不愿因此登门拜访高元裕;皇帝想任命他担任户部判使,他却因担心影响官场风气而婉言拒绝。
B.韦澳为人正直,执法不避权贵。皇帝舅舅的属官横行不法,不缴朝廷赋税,韦澳秉公执法,直到太后代缴赋税,韦澳才将其释放,使京城豪强敬畏收敛。
C.韦澳明晓政体,熟知法度风俗。他建议周墀不要滥用权力,而应让百官各行其职;认为执法应一视同仁;撰写关于各地风俗的书籍,其内容让时人惊叹。
D.韦澳能力卓异,才干为人所重。周墀认为韦澳见识高明,能胜任宰相之职;宣宗打算秋天去见他,任用他为相,可惜因为宣宗突然去世,他未能担任宰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问其故,澳具道奸状,且言必置以法。帝曰:“可贷否?”
(2)因问辅养术,澳具言金石非可御,方士怪妄,宜斥远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光实,雅州百丈人,少武勇,有胆气,不事细行,意豁如也。光实嗣职,迁永平军节度管内捕盗游奕使。乾德中,太祖命王全斌等平蜀。俄而盗贼群起,夷人张忠乐者,尝群行攻劫,且憾光实杀其徒党,率众数千,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贱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又发冢墓,坏其棺椁。光实诣全斌,具以事白,誓雪冤愤,全斌壮其志,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获忠乐而甘心焉。全斌乃署光实为义军都指挥使,残寇犹据沈、黎。光实以所部尽平之。遂以光实知黎、雅二州兼都巡检使,安集劳来,蛮族怀之。六年秋,全斌遣入贡京师,遂言境内安乂、乞罢义军归农。太祖喜,谓左右曰:“此蜀中杰俊也,”诏升殿,劳问久之,以为黎州刺史。及平交、广,群盗未息,以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既至,捕逐群盗,海隅以宁,车驾征河东,以光实知威胜军事,令调军食,光实入告,愿提一旅奋锐先登,帝曰:“资粮事重,亦足宣力也。”河东平。李继捧之入朝也,以光实为银、夏、绥、麟、府、丰、宥州都巡检使。继捧弟继迁逃入蕃落,为边患,光实乘间掩袭至地斤泽,破其族帐,获继迁母妻及牛羊万计。继迁仅免,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因致情款,陈甥舅之礼,期某日降于葭芦川。光实信之,且欲专其功,不与人谋。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卒。年五十五.帝闻之惊悴,帽赙加等。

(节选自《宋史·曹光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B.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C.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D.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多指开国之君的庙号,开国之君居功甚伟,故而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棺椁,棺即棺材,椁指套在棺外的外棺,古代死者身份和等级不同,棺椁的规格不同。
C.岭南,秦岭以南,古时岭南地区为烟瘴之地和官宦贬谪之所,因而产生了“贬官文化”。
D.甥舅,外甥和舅舅,或指女婿和岳父,因异姓诸侯间多有通婚关系,故也用来指外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光实为人武勇,颇有胆气。盗贼张忠乐因怨恨曹光实杀其党羽,便率众数干,半夜里突袭包围他的居所,他背着母亲突围而出,盗贼们都纷纷避开,不敢靠近。
B.曹光实平治有力,能得人心。他擒获张忠乐报仇雪恨后担任义军都指挥使,奉部平定沈、黎,后主事黎、雅二州并兼任都巡检使,安抚慰劝百姓,以至蛮族感怀他。
C.曹光实平蜀有功,皇帝器重。其谏言得到皇上赏识,皇上称赞他是蜀中俊杰,下诏让他登上宝殿,询问筹策并委以重任,他遇害后,皇上惊悼,加等发放抚恤金
D.曹光实性倩豁达,立功心切。他随皇上出征河东,他的职责本是调运军粮,却禀报皇上,希望率军打先锋,被皇上拒绝,征讨李继迁时,他不与人谋,想独占其功。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全斌壮其志,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获忠乐而甘心焉。
(2)六年秋,全斌遣入贡京师,遂言境内安乂,乞罢义军归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