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光实,雅州百丈人,少武勇,有胆气,不事细行,意豁如也。光实嗣职,迁永平军节度管内捕盗游奕使。乾德中,太祖命王全斌等平蜀。俄而盗贼群起,夷人张忠乐者,尝群行攻劫,且憾光实杀其徒党,率众数千,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贱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又发冢墓,坏其棺椁。光实诣全斌,具以事白,誓雪冤愤,全斌壮其志,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获忠乐而甘心焉。全斌乃署光实为义军都指挥使,残寇犹据沈、黎。光实以所部尽平之。遂以光实知黎、雅二州兼都巡检使,安集劳来,蛮族怀之。六年秋,全斌遣入贡京师,遂言境内安乂、乞罢义军归农。太祖喜,谓左右曰:“此蜀中杰俊也,”诏升殿,劳问久之,以为黎州刺史。及平交、广,群盗未息,以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既至,捕逐群盗,海隅以宁,车驾征河东,以光实知威胜军事,令调军食,光实入告,愿提一旅奋锐先登,帝曰:“资粮事重,亦足宣力也。”河东平。李继捧之入朝也,以光实为银、夏、绥、麟、府、丰、宥州都巡检使。继捧弟继迁逃入蕃落,为边患,光实乘间掩袭至地斤泽,破其族帐,获继迁母妻及牛羊万计。继迁仅免,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因致情款,陈甥舅之礼,期某日降于葭芦川。光实信之,且欲专其功,不与人谋。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卒。年五十五.帝闻之惊悴,帽赙加等。

(节选自《宋史·曹光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B.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C.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D.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多指开国之君的庙号,开国之君居功甚伟,故而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棺椁,棺即棺材,椁指套在棺外的外棺,古代死者身份和等级不同,棺椁的规格不同。
C.岭南,秦岭以南,古时岭南地区为烟瘴之地和官宦贬谪之所,因而产生了“贬官文化”。
D.甥舅,外甥和舅舅,或指女婿和岳父,因异姓诸侯间多有通婚关系,故也用来指外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光实为人武勇,颇有胆气。盗贼张忠乐因怨恨曹光实杀其党羽,便率众数干,半夜里突袭包围他的居所,他背着母亲突围而出,盗贼们都纷纷避开,不敢靠近。
B.曹光实平治有力,能得人心。他擒获张忠乐报仇雪恨后担任义军都指挥使,奉部平定沈、黎,后主事黎、雅二州并兼任都巡检使,安抚慰劝百姓,以至蛮族感怀他。
C.曹光实平蜀有功,皇帝器重。其谏言得到皇上赏识,皇上称赞他是蜀中俊杰,下诏让他登上宝殿,询问筹策并委以重任,他遇害后,皇上惊悼,加等发放抚恤金
D.曹光实性倩豁达,立功心切。他随皇上出征河东,他的职责本是调运军粮,却禀报皇上,希望率军打先锋,被皇上拒绝,征讨李继迁时,他不与人谋,想独占其功。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全斌壮其志,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获忠乐而甘心焉。
(2)六年秋,全斌遣入贡京师,遂言境内安乂,乞罢义军归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8 08:4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继和字周叔,少以荫补供奉官,三迁洛苑使。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曰:“吾门不坠者在尔矣。”初,继隆之请城镇戎军也,朝廷不果于行。继和面奏曰:“平凉旧地,旁扼夷落,为中华襟带,城之为便。”太宗乃许焉。后复不守。咸平中,继和又以为言,乃命版筑,以继和知其军,兼原、渭、仪都巡检使。城毕,建议募贫民及弓箭手,垦田积粟,又屡请益兵,朝议未许。上曰:“苟缓急,不为济师,则或至失援矣。”命继和兼泾、原、仪、渭钤辖。时继迁未弭,命张齐贤、梁颢经略,因访继和边事。继和上言:“镇戎军为北面捍蔽,又为熟户所依。诚能常用步骑五千守之,泾、原、渭州苟有缓急,会于此军,并力战守,则贼必不敢过此军。臣虑议者以调发刍粮扰民为言。赖圣谟深远,不惑群议,复置此军,一年以来,蕃部咸以安集,边民无复愁苦。以此较之,则存废之说,相失万倍矣。”真宗以其精心戎事,甚嘉之。戎人伺警巡驰备,一夕,塞长壕,越古长城抵城下。继和与都监史重贵出兵御之,贼据险再突城隍,列阵接战,重贵中重创,败走之,大获甲骑。有诏嘉奖,别出良药、缣帛、牢酒以赐。继和习武艺,好谈方略,颇知书,所至干治。然性刚忍,御下少恩,部兵终日擐甲,常如寇至,人多怨焉。真宗屡加勖励,且为覆护之。时朝廷每诏书约束边事,或有当行极断之语,官吏不详深意,即处大辟。继和言其事,乃诏:“自今有云重断、极断、处斩、决配之类,悉须裁奏。”先是,继隆卒,继和耻以遗奏得官。久之,迁西上阁门使。大中祥符元年卒,年四十六。赠镇国军节度,遣诸王率宗室素服赴吊。

(节选自《宋史·李继和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B.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C.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D.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文中指继和因上辈功劳任供奉官。
B.城隍指城墙或护城河,从《过秦论》“因河为池”看,古代就是以天然河流作护城河。
C.牢酒即牢牲和酒,古代用作赏赐慰劳的物品,其中牢作祭祀用时,有太牢少牢之分。
D.素服指白色的冠服,居丧或遭到其他凶事时所穿,表示悲痛的心情和对死者的悼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和深谋远虑,见识不同一般。有人以调拨粮草烦扰百姓为理由反对保留镇戎军,继和表示反对,认为镇戎军是北部边境的屏障,军事意义重大。
B.继和精忠报国,很受朝廷重视。敌人夜里翻越长城进攻,形势危急,继和英勇迎战,得到朝廷嘉奖;他去世后,皇帝派遣诸王去吊唁。
C.继和治军严厉,得到皇帝理解。继和对待部下缺少恩德,因敌寇经常到来,他命令士兵终日穿着铠甲,士兵对此不满,真宗却勉励他并替他掩盖不足。
D.继和熟悉边务,敢于上书进言。当时朝廷下诏令严禁发生边境冲突,官吏没有准确理解诏令,随意执行死刑,继和上书反映,使朝廷下诏纠正官吏错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凉旧地,旁扼夷落,为中华襟带,城之为便。
(2)上曰:“苟缓急,不为济师,则或至失援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问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政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

(注)①革:通“亟”,病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季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B.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C.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D.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登第,就是登进士第,或者是进士及第,指的是考中进士。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C.两宫,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
D.赠,指皇帝赐给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以官爵、荣誉称号和财富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诲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多次弹劾枢密副使程戡,因此程戡怀恨在心;他还敢弹劾公主,认为守门官吏和公主府中的宦官皆有罪。
B.吕诲明大义言别人所难言。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后来太后归还政权,皇帝治守忠罪。
C.吕诲多因弹劾大臣被贬。他曾三次居于谏官之职,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如曾因弹劾王安石被贬为邓州知州,当时人们推崇他的耿直。
D.吕诲心忧国事至死不渝。他即使生病在家,仍然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他还勉励司马光,让他努力。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辅政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2)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

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二年二月,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馀辈,颁行天下。

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辨,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曰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所以:用来…
B.帝出海    为:为了
C.但当人事以应之    修:整顿,整治
D.侠又窜岭南 坐:被判罪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B.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C.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D.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
B.“视事”,旧指新官刚到任,现指官吏到任开始工作。
C.“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抚州临川人,从小喜欢读书,一旦过目则终生不忘,他写文章下笔如飞,见者叹服其文章精妙。
B.王安石力主变法,先后在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方面采取了变法措施。
C.韩琦的规谏奏章呈送给皇上后,皇上有所感而醒悟,想听从他的意见,把被贬到外地任官的吕诲调回。
D.王安石的变法遇到了重重阻力,从朝中许多大臣,到两宫太后,都反对变法,于是王安石被罢免,变法失败。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2)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倬,字汉章,唐宰相敬则之后,七世祖避地闽中,为闽县人。宣和五年,登进士第,调常州宜兴簿。金将犯边,居民求避地,倬为具舟给食,众赖以济。未几,民告涝于郡,郡檄倬考实,乃除田租什九,守怒,不能夺。张浚荐倬,召对,除福建、广东西财用所属官。宣谕使明橐再荐于朝,时方以刘豫为忧,倬因赐对,策其必败。高宗大喜,诏改合入官。与丞相秦桧忤,出教授越州。用张守荐,除诸王府教授。桧恶言兵,倬论掩骼事,又忤之。
梁汝嘉制置浙东,表摄参谋。有群寇就擒,属倬鞫问,独窜二人,余释不问。曰:“吾大父尉崇安日,获寇二百,坐死者七十余人。大父谓此饥民剽食尔,乌可尽绳以法?悉除其罪,不以徼赏。吾其可愧大父乎?”通判南剑。建寇阿魏众数千,剑邻于建,兵忄耎不可用,倬重赏募卒擒获,境内迄平。
除知惠州。陛辞,因言尝策刘豫必败,高宗记其言,问:“卿久淹何所?”倬曰:“厄于桧。”上愀然慰谕,目送之。旬日间,除国子监丞,寻除浙西提举,且命自今在内除提举官,今朝辞上殿,盖为倬设也。既对,上曰:“卿以朕亲擢出为部使者,使咸知内外任均。”又曰:“人不知卿,朕独知卿。”除右正言,累迁中丞。尝言:“人主任以耳目,非报怨任气之地,必上合天心。”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如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率焚稿不传。
绍兴三十一年,拜尚书右仆射。金兵犯江,倬陈战、备、应三策,且谓兵应者胜,上深然之。又策敌三事:上焉者为耕筑计,中焉者守备,下则妄意绝江,金必出下策。果如所料。史浩、虞允文、王淮、陈俊卿、刘珙之进用,皆倬所荐也。
高宗自建康回銮,有内禅意。倬密奏曰:“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心不自安,屡求去。诏孝宗即位。明年致仕,卒。
(选自《宋史·朱倬传》,有删改)
注①鞫(jū):审问。②大父:祖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如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率焚稿不传
B.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如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率焚稿不传
C.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如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率焚稿不传
D.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如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率焚稿不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文中指科举时代会试考取后通过殿试的人。进士有等级之分。
B.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宗、武帝、康熙。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倬为人刚正,敢于得罪权贵。他在常州任取时,上司让他核实灾情,他免除大部分田租,让太守生气;他与丞相秦桧不和,因议事得罪秦桧。
B.朱倬为官刚柔相济。有一群盗匪被抓,交给他审理,他仿效自己祖父的做法,全部免除他们的罪行;他在南剑时,却采取强硬办法对付盗匪。
C.朱倬深得皇帝信任。他去惠州任职时与皇帝对话,皇帝得知他长时间不得升迁的原因后,感到忧虑,并安慰他,还目送他离开,不久就提升他。
D.朱倬有谋略,有见识。金国人侵犯长江,朱倬陈述计策,得到皇帝的赞同,朱倬又预测金国人的策略,事实果如他所料;他推荐了很多官员。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父谓此饥民剽食尔,乌可尽绳以法?
(2)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庞迪,仲由,延安人。少倜傥,喜读兵书,习骑射,学推步孤虚之术,无所效用。应募,隶泾原路第三副将,破贼有功,保义郎。尝从百余骑经行山谷遇夏人数千众皆骇惧请避迪遂跃马犯阵敌皆披靡身被重创神色自若完军以还自是知名,为正将。

伪齐国建,泾原路经略使张中孚举迪知怀德军,兼沿边安抚使。夏人合军五万薄怀德城,迪开门待之,夏人不敢入。因以数千骑分门突出,遂破之,斩首五百级,获军资羊马甚众。复破关师古兵,擢知泾州。未到官,改知镇戎军、沿边安抚使。已而权淮南东路马步军副总管,总制沂、密、淮阳,兼权知沂州。丁父忧,去官。齐国废,改华州防御使。顷之,军变,被执入山。已而贼众悔曰:“公为政素善,岂宜劫辱。”遂纵之还,复州事。

天眷元年,除永兴军路兵马都总管兼知京兆府,徙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陕右大饥,流亡四集,迪开渠溉田,流民利其食,居民藉其力,各得其所,郡人立碑纪其政绩。官制行,吏部以武功大夫、博州团练使特授定远大将军。七年,除庆阳尹。历三考不易,以治最闻,诏书褒美,西人荣之。正隆元年,迁凤翔尹,屡上章求退,不许。

海陵南伐,征敛烦急,官吏因缘为奸,富者用贿以免,贫者破产益困。迪悉召民使共议增减,不加威督而役力均,人情大悦。五年,徙汾阳军节度使。大定初,复为临洮尹,迁南京路都转运使,以省事惜费,安静为政,河南称之。徙绛阳军节度使。官,年七十。

迪性纯孝,父病,医药弗效,迪仰天泣祷,刲股作羹,由是获安。昆弟析家财,迪尽以与之,一无所取。官爵之荫,率先诸侄。疾革,沐浴朝服而逝。

(选自《金史·庞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从百余骑经行山谷/遇夏人数千/众皆骇惧/请避/迪遂跃马犯阵/敌皆披靡/身被重创/神色自若/完军以还/
B.尝从百余骑经行/山谷遇夏人/数千众皆骇惧/请避/迪遂跃马犯阵/敌皆披靡/身被重创/神色自若/完军以还/
C.尝从百余骑/经行山谷遇夏人/数千众皆骇惧/请避/迪遂跃马犯阵/敌皆披靡/身被重创/神色自若/完军以还/
D.尝从百余骑经行山谷/遇夏人数千众/皆骇惧请避迪/遂跃马犯阵/敌皆披靡/身被重创/神色自若/完军以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丁忧,又称丁艰,是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丁内忧指的是为母亲守孝。丁忧的时间一般是三年。
C.授,是授予官职;擢,是提拔,指官职的晋升;权,指临时代理官职;领,指的是兼任较高的官职。
D.卒,古指大夫的死。古代天子的死,称为崩,诸侯的死称为薨,士的死叫不禄,百姓的去世叫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迪喜读兵书,熟悉军事。他熟习骑马射箭,率领军队先后打败夏军和关师古的军队,显示了他突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B.庞迪为政一向和善、廉洁。为了减少劳役开支,他招募百姓共同商议征收增减,不加责罚而平均分配劳役,百姓拍手称快。
C.庞迪理政有方,政绩卓然。大灾之年,庞迪开渠灌溉田地,不仅救济了逃荒的百姓,灾民们也凭借庞迪的力量各得其所。
D.庞迪既能尽孝,又能尽忠。父亲生病哭着为父亲祈祷,割自己大腿的肉做汤给父亲喝;他病情严重后,沐浴穿上官服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历三考不易,以治最闻,诏书褒美,西人荣之。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