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小题2】下列对课内文学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在古代指男子二十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B.簪笏,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C.孔鲤是孔子的儿子,所以“鲤对”是指接受孔子的教诲。
D.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望,阴历每月十五;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繁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小题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4 09:1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永州韦使君1新堂记

①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②永州实惟九疑之麓2。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3,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4。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5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④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6。

(注)①韦使君:韦宙,公元812、813年(元和七、八年)间任永州刺史。②九疑: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内。③蛇虺(huǐ悔):一种毒蛇。蟠:盘屈而伏。④蠲(juān捐):清洁,使动用法。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⑤溶漾:水动荡的样子。纡(yū迂)余:曲折萦绕。⑥“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汉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

【小题1】从上下文看,第③段韦使君眼中的“异”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
【小题2】文章立意与《种树郭橐驼传》有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分析文末柳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罗彦,清苑人。父纯臣,由武进士历官署参将、神机营左副将。生六子:罗俊、罗彦、罗士、罗善、罗喆、罗辅。举崇二年进士。累迁吏部文选郎中。杨嗣昌数借封疆事引用匪人,罗彦多驳正。帝疑吏部行私,厂卒常充庭,曹郎多罹谴者,罗彦独无所染。秩满,迁光禄少卿,被诬落职归。罗彦少从父塞上,习兵事。初官行人,奉使旋里,乡郡三被兵,佐当事守御,三著功。给事中时敏奉使过其地夜半欲入城罗彦不许十七年二月贼逼京师众议守御罗彦兄弟与同知邵宗元等歃血盟誓死守总兵官马岱谒罗彦曰:“贼分两道,一出固关,一趋河间。吾当出屯蠡县扼其冲,先杀妻子而后往,其城守悉属公。”罗彦曰:“诺。”诘旦,岱果杀妻孥十一人,率师去。罗彦等纠乡兵二千分陴守。罗俊守东城,罗彦西北,罗辅为游兵。公廪不足,出私财佐之。贼遣骑呼降,罗俊顾其下曰:“欲降者,取我首去。”后卫指挥刘忠嗣挺剑曰:“有不从张氏兄弟死守者,齿此剑。”怒目,发上指。闻者咸愤厉,守益坚,贼为引却。已,闻京师变,众皆哭,北向拜,又罗拜相盟誓。而贼攻益急,城中多异议。罗彦曰:“小民无知,非鼓以大义,气不壮。”乃下令人缀崇祯钱一枚于项,以示戴主意。贼谓罗彦主谋,呼其名大诟,且射书说降,罗彦不顾。贼死伤多,攻愈力。李建泰亲军为内应,城遂陷。罗俊犹持刀欲贼,刀脱,两手抱贼啮其耳,血淋漓口吻间。贼至益众,遂遇害。罗彦见贼入,急还家,大书官阶、姓名于壁,投缳死。
(节选字《明史·张罗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时敏奉使过其地/夜半欲入城/罗彦不许/十七年二月/贼逼京师/众议守御/罗彦兄弟与同知邵宗元等歃血盟/誓死守/
B.给事中时敏奉使/过其地夜半/欲入城/罗彦不许/十七年二月/贼逼京师/众议守御/罗彦兄弟与同知邵宗元等歃血/盟誓死守/
C.给事中时敏奉使/过其地夜半/欲入城/罗彦不许/十七年二月/贼逼京师/众议守御/罗彦兄弟与同知邵宗元等歃血盟/誓死守/
D.给事中时敏奉使过其地/夜半欲入城/罗彦不许/十七年二月/贼逼京师/众议守御/罗彦兄弟与同知邵宗元等歃血/盟誓死守/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彦为人正直,做官清廉。任职吏部文选司郎中期间,他多次对杨嗣昌用人不当进行批驳纠正;吏部许多官员因办事徇私而受到谴责,只有他没有受到牵连。
B.罗彦出身军门,颇懂军事。他的父亲曾任官署参将、神机营左副将;他少年时便随父在边塞,熟悉军事,曾辅佐家乡官员御敌,立下功勋。
C.罗彦积极防守,抵抗敌军。他集合民兵两千人分守城墙,积极抵御流贼的进攻;当官府仓库中钱粮不足时,他们兄弟取出自家私财进行资助。
D.罗彦忠君爱国,为国捐躯。在流贼攻城猛烈,将士人心思降之时,他以每人颈上挂一枚崇祯钱币的方式鼓舞士气;后流贼破城,他宁死不屈,上吊自杀。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目,发上指。闻者咸愤厉,守益坚,贼为引却。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3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未兆者哉?就之义,非在今矣。”及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
②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
③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遂得免。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注)①探赜(zé):探索深奥的道理。②大辟:死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道之义(________)(2)启申其(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鲜有焉(    )
A.委屈B.屈服C.理亏D.屈辱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唯《易》乎  谁不知
B.皆诵口 万钟我何加焉
C.多豪俊所尚  今为宫室之美
D.遂得免 风雨兴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
【小题5】胡叟“学不师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联系全文,分析胡叟的人物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也。绾生聪惠,年四岁,处群从之中,敏识过人。尝夜宴亲宾,各举坐中物以四声呼之,诸宾未言,绾应声指铁灯树曰:“灯盏柄曲”。众咸异之。及长,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九流七略,无不览。养母以孝闻,甘旨或阙,忧见于色。亲友讽令干禄,举进士。安禄山反,肃宗即位于灵武。绾自贼中冒难,披榛求食,以赴行在。时朝廷方急贤,及绾至,众心咸悦。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故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公廨杂料归阁老者五之四绾以为品秩同列给受宜均悉平分之甚为时论归美。代宗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贪冒日甚,上深知之,以载久在枢衡,未即罢遣。仍迁绾为太常卿,充礼仪使,以郊庙礼久废,藉绾振起之也,亦以观其效用。是年三月,载伏诛,上乃拜绾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绾久积公辅之望,及诏出,朝野相贺。绾素以德行著闻,质性贞廉,车服俭朴,居庙堂未数月,人心自化。御史中丞崔宽,剑南西川节度使宁之弟,家富于财,有别墅在皇城之南,池馆台榭,当时第一,宽即日潜遣毁拆。中书令郭子仪在邠州行营,闻绾拜相,座内音乐减散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以承恩,每出入驺驭百余,亦即三日减损车骑,唯留十骑而已。其余望风变奢从俭者,不可胜数。绾有宿痼疾,居职旬日,中风,优诏令就中书省摄养,每引见延英殿,特许扶入。绾累抗疏辞位,频诏敦勉不许。及绾疾亟,上日发中使就第存问,尚书御医,旦夕在侧,上闻其有间,喜见容色。数日而,中使在门,驰奏于上,代宗震悼久之,辍朝三日。
(节选自《旧唐书·杨绾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是(  )
A.故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公廨杂料/归阁老者五之四/绾以为品秩/同列给受宜均/悉平分之/甚为时论归美/
B.故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公廨杂料归阁老者五之四/绾以为品秩/同列给受宜均悉/平分之/甚为时论归美/
C.故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公廨杂料/归阁老者五之四/绾以为品秩同列/给受宜均/悉平分之/甚为时论归美/
D.故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公廨杂料归阁老者五之四/绾以为品秩同列/给受宜均悉/平分之/甚为时论归美/
【小题2】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声,指古代汉语中的四种声调:平、上、去、入;其中,平声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
B.九流,是我国古代对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个学术流派的总称。
C.行在,天子所在之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号令天下,平定叛乱,所以灵武就是唐肃宗的行在。
D.薨,古代称皇帝或有爵位的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绾聪明博学,出类拔萃,年少时即熟识四声,以聪慧闻名;长达后,更是博览群书,勤学不倦,为人称奇。
B.杨绾品性高洁,坚守正道,不去依附当时贪慕恩宠荣耀又炙手可热的元载,并在代宗授意下,最终让元载伏法。
C.文章以崔宽拆毁城南别墅,郭子仪减少宴会排场为例,说明杨绾崇尚节俭之行,高山仰止之德使朝中奢靡之风大减。
D.杨绾宠命优渥,备享尊荣,患病期间,特别允许由人扶入延英殿参政议政;病重时,皇上派御医在其身旁时刻守候。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甘旨或阙,忧见于色。亲友讽令干禄,举进士。
(2)数日而薨,中使在门,驰奏于上,代宗震悼久之,辍朝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