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必喜而见臣善:心地仁爱,品质淳厚
B.秦之遇将军,可谓矣深:狠毒
C.秦王之金千斤,邑万家购:购买
D.进兵北地略:大略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丹不忍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③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
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小题3)下面加线的词语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
A.太子丹恐惧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小题4】(小题4)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小题5】(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11 02:5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初,承宗令祖大寿筑宁远城,大寿度中朝不能远守,筑仅十一,且疏薄不中程。崇焕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桂,良将,而崇焕勤职,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遭父忧,夺情视事。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我大清兵将讨朝鲜,欲因此阻其兵,得一意南下。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大寿尝有罪,孙承宗欲杀之,爱其才,密令崇焕救解。大寿以故德崇焕,惧并诛遂叛。帝取崇焕狱中手书,往召大寿,乃归命。 
方崇焕在朝,尝与大学士钱龙锡语,微及欲杀毛文龙状。及崇焕欲成和议,龙锡尝移书止之。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节选自《明史·袁崇焕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B.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C.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D.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小题2】对文中加横线字所涉及到的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谓。并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忧”,指丁忧,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而“夺情”意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C.“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是对皇帝庙号和谥号的并称;二者皆为君王驾崩后才获得的称谓
D.“朔”指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与之相类似的说法还有“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既望”,农历每月的十六。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袁崇焕为人正义凛然,有胆量,好谈兵,有边才。他动不动就和退役老校谈边塞之事。当广宁的军队溃败之际,他单骑出关了解关内外形势,决定只身扼守山海关。
B.袁崇焕规定了修筑宁远城的规制,在他和满桂等其他边将的共同努力下,宁远城成为了商旅、流民以及移民聚集的地方,远近之人都将其视为乐土。
C.袁崇焕解救过曾经犯罪的祖大寿,因此祖大寿很感激他,在袁崇焕被捕下狱后,祖大寿害怕自己会被和袁崇焕一起诛杀,于是便叛变,但崇祯皇帝却用袁崇焕的手书召回了他。
D.袁崇焕最终被判处了图谋叛逆之罪,曾经阻止他和议的钱龙锡也被判为死罪。袁崇焕在闹市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放三千里,家产也被抄没。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冤屈。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2)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3)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同类题2

(题文)苏武传(节选)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小题1】(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舆归营 舆:抬、扛
B.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治罪 相坐指相连坐(治罪)
C.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 背叛
D.空以身膏草野 膏:肥料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武使匈奴明年,陵降B.本无谋,又非亲属
C.且陛下春秋D.我丈人行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引佩刀自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见犯乃死,B.何以汝为见?C.为降虏于蛮夷D.汝为人臣子
【小题4】(小题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弥逊字似之,苏州吴县人。弱冠登进士第。宣和末,知冀州。金人犯河朔,诸郡皆惊备。弥逊损金帛,致勇士,修城堞,决河护堑,邀击其游骑,斩首甚众,兀术北还,戒师毋犯其城,靖康二年,建康府牙校周德叛,势猖獗,弥逊以江东判运领郡事,单骑扣贼围,以蜡书射城中招降,贼通款开关迎之,弥逊谕以祸福,勉使勤王。时李纲行次建康,共谋诛首恶五十人,抚其余党,一郡帖然。知饶州,高宗召对,首奏“当坚定规模,排斥好言”,帝嘉其谠直。绍兴七年冬,试中书舍人,时驻跸未定,有旨料舟给卒以济宫人,弥逊缴奏曰:“时方孔艰,宜以宗社为心。不宜于内幸细故,更勤圣虑,事虽至微,惧伤大体。”帝嘉纳之,迁户部侍郎。秦桧再相, 惟弥逊与吏部侍郎晏敦复有忧色。八年,赵鼎罢相,桧专国,赞帝决策通和,弥逝逊请对,言金使之请和,欲行君臣之礼,有大不可。帝以为然,诏廷臣大议,即日入奏。弥逊手疏力言,力陈不可者三。桧尝邀弥逊至私第,曰:“政府方虚员,苟和好无异议,当以两地相浼。”答曰:“弥逊受国恩深厚,何敢见利忘义,顾今日之事,国人皆不以为然,独有一去可报相公,”桧默然。次日,弥逊再上疏,言愈切直,检大怒。弥逊引疾,帝谕大臣留之。时和议已决,赖弥逊廷争,桧虽不从,亦惮公论。再与金使者计,议和不受封册,如宰相就馆见金使,受其书纳入禁中,多所降杀,惟君臣之礼不得尽争。九年春,再上疏乞归田,改知漳州。十二年,桧乘金兵既败,收诸路兵,复通和好,追仇向者尽言之臣。嗾言者论弥逊沮和议,于是弥逊落职,二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李弥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朔”本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这里指北方。
B.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年号是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的年号有一个的也有多个的。
C.驻跸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也指皇帝后妃外出,途中停留暂住。
D.乞归田指古代官员向朝廷委婉表达辞官归里的请求,类似说法还有“乞骸骨”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弥逊有胆有识,威慑敌军,金军进犯河朔,各州郡都惊恐戒备,时任冀州知州的他重金招募兵士,修筑城防,截击金兵,使金军心存忌惮。
B.李弥逊正直无畏,直言进谏。担任饶州知州时,他直言朝廷弊政,并进言皇上不应因为宫中宠幸之人的小事影响大局,他的劝谏得到高宗赞许。
C.李弥逊一心为国,不为利诱。秦桧辅助高宗做出与金议和的决策,他极力申说君臣之礼不可接受;当秦桧以官位相许拉拢他时,他断然拒绝
D.李弥逊年少得志,深受赏识,他弱冠之年即考中进士,并累迁至户部侍郎,深受高宗赏识;后因得罪秦桧而称病辞官时,宋高宗让大臣挽留他。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李纲行次建康,共谋诛首恶五十人,抚其余党,一郡帖然。
(2)桧乘金兵既败,收诸路兵,复通和好,追仇向者尽言之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李憕,太原文水人。早聪敏,以明经举,开元初为咸阳尉。张说为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引憕常在幕下。九年,入为相,憕又为长安尉。属宇文融为御史,括田户,奏憕为判官,摄监察御史,分路检察,以并迁监察御史。憕历兵、吏部郎中。憕有吏干,明于几案,甚有当官之称。
二十八年,为河南少尹。时萧炅为尹,依倚权贵,莅事多不法。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炅及甑生患之,而于朝廷。天宝初,出为清河太守。十一载,累转河东太守、本道采访。谒于行在所,改尚书右丞、京兆尹。十四载,转光禄卿、东京留守,判尚书省事。
其载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人心震惧。玄宗遣安西节度封常清兼御史大夫为将,召募于东京以御之。憕与留台御史中丞卢奕、河南尹达奚珣,绥将士,完缮城郭,遏其侵逼。迁憕礼部尚书,依前留守。自逆徒发范阳,至渡河,令严,觇候计绝。及渡河,陷陈留、荥阳二郡,杀张介然、崔无诐,数日间已至都城下。禄山所统,皆蕃汉精兵,训练已久;常清之众,多市井之人,初不知战。及兵交之后,被铁骑唐突,飞矢如雨,皆魂慑色沮,望贼奔散。憕谓奕日:“吾曹荷国重寄,誓无避死,虽力不敌,其若官守何!”奕亦便许愿守本司。于是憕居留守宅,奕独居台中。
及常清西奔,禄山领其众,椎鼓大呼,以入都城,杀掠数千人,箭及宫阙。然后住居于闲厩中,令擒憕及奕、判官蒋清等三人,害之,以威于众。禄山传憕、奕、清三人之首,以河北。信宿,至平原,太守颜真卿斩其使,浴其首,殓以木函,祭而瘗之,以闻。玄宗赠憕司徒,仍与一子五品官。
(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三十七》,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并迁监察御史    课:考核。
B.而于朝廷  构:陷害。
C.绥将士    辑:招集。
D.以河北    徇:巡查。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B.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C.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D.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憕从小聪敏,考中明经科,开元初年为咸阳尉。后得到张说的提携,任长安尉。又得到宇文融的推荐,任判官,代理监察御史。
B.李憕任东京留守时,正值安禄山起兵反叛。李憕与封常清、卢奕、达奚珣等人修缮城郭,率兵抵御,军令极严,在洛阳与叛军展开了激战。
C.封常清所率领的军队,多半是些市井之人,本来并不懂得打仗。遇到安禄山所统领的训练已久的精兵,吓得魂飞魄散,神色沮丧,望风奔逃。
D.洛阳被攻破后,李憕和卢奕、蒋清被安禄山杀害。三人头颅被辗转传送各地,后来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斩杀了使者,把三人的头颅安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曹荷国重寄,誓无避死,虽力不敌,其若官守何!
(2)太守颜真卿斩其使,浴其首,殓以木函,祭而瘗之,以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永宁,唐兰州地,元置永宁路,领筠连州及腾川县,后改为永宁宣抚司。洪武四年平蜀,永宁内附,置永宁卫。六年,筠连州滕大寨蛮.编张等叛,诈称云南兵,据湖南长宁诸州县,命成都卫指挥袁洪讨之。洪引兵至叙州庆符县,攻破清平关,擒伪千户李文质等。编张遁走,复以兵犯江安诸县。洪追及之,又败其众,焚其九寨,获编张子伪镇抚张寿。编张遁匿溪洞,余党散入云南。帝闻之,敕谕洪曰:“南蛮叛服不常,不足罪。既获其俘,宜编为军。且驻境上,必以兵震之,使詟天威,无遗后患。”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遂降筠连州为县,属叙州,以九姓长官司隶永宁安抚司。七年,升永宁为宣抚使司,秩正三品。八年以禄照为宣抚使。十八年,禄照遣弟阿居来朝,言比年赋马皆已输,惟粮不能如数。缘大军南征,蛮民惊窜,耕种失时,加以兵后疾疫死亡者多,故输纳不及。命蠲之。二十三年,永宁宣抚言,所辖地水道有一百九十滩,其江门大滩有八十二处,皆石塞其流。诏景川侯曹震往疏凿之。二十四年,震至泸州按视,有枝河通永宁,乃凿石削崖,以通漕运。二十六年,以禄照子阿聂袭职。先是,禄照坐事逮至京,得直,还卒于途。其子阿聂与弟智皆在太学,遂以庶母奢尾署司事。至是,奢尾入朝,请以阿聂袭,从之。宣德八年,故宣抚阿聂妻奢苏朝贡。九年,宣抚奢苏奏:“生儒皆土僚,朝廷所授官言语不通,难以训诲。永宁监生李源资厚学通,乞如云南鹤庆府例,授为儒学训导。”诏从之。景泰二年,减永宁宣抚司税课局钞,以苗贼窃发,客商路阻,从布政司请也。
(节选自《明史• 永宁宣抚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B.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C.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D.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元代的“永宁路”相当于明代的“永宁府”。
B.蛮,是中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或南方人的称呼,一般不带有文化上的歧视。
C.漕运,是古代利用河道和海道调运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文中指“河运”。
D.朝贡,即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敬献礼物,以表示顺从或臣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宁宣抚司的地位几经变更。明初朝廷平定蜀地时因归附有功,设立永宁卫,后升为永宁安抚司,再后来提升永宁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宣抚使司。
B.永宁路在元代时负责治理筠连州及腾川县,洪武六年时筠连州滕大寨的少数民族编张等人叛乱,受此事影响,平叛之后筠连州的级别有所下降。
C.永宁宣抚司经常受到朝廷的抚慰与帮助。例如朝廷免除其无法按时缴纳的粮食,命令景川侯曹震帮助他们凿通河道,并减少其税课局的纸币等。
D.永宁宣抚司在文化上积极向朝廷靠拢。宣抚使禄照的儿子阿聂和弟弟禄智都在太学,禄照还请求朝廷将学识渊博的永宁监生李源任命为儒学训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八年,禄照遣弟阿居来朝,言比年赋马皆已输,惟粮不能如数。
(2)先是,禄照坐事逮至京,得直,还卒于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