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初,承宗令祖大寿筑宁远城,大寿度中朝不能远守,筑仅十一,且疏薄不中程。崇焕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桂,良将,而崇焕勤职,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遭父忧,夺情视事。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我大清兵将讨朝鲜,欲因此阻其兵,得一意南下。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大寿尝有罪,孙承宗欲杀之,爱其才,密令崇焕救解。大寿以故德崇焕,惧并诛遂叛。帝取崇焕狱中手书,往召大寿,乃归命。 
方崇焕在朝,尝与大学士钱龙锡语,微及欲杀毛文龙状。及崇焕欲成和议,龙锡尝移书止之。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节选自《明史·袁崇焕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B.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C.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D.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小题2】对文中加横线字所涉及到的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谓。并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忧”,指丁忧,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而“夺情”意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C.“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是对皇帝庙号和谥号的并称;二者皆为君王驾崩后才获得的称谓
D.“朔”指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与之相类似的说法还有“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既望”,农历每月的十六。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袁崇焕为人正义凛然,有胆量,好谈兵,有边才。他动不动就和退役老校谈边塞之事。当广宁的军队溃败之际,他单骑出关了解关内外形势,决定只身扼守山海关。
B.袁崇焕规定了修筑宁远城的规制,在他和满桂等其他边将的共同努力下,宁远城成为了商旅、流民以及移民聚集的地方,远近之人都将其视为乐土。
C.袁崇焕解救过曾经犯罪的祖大寿,因此祖大寿很感激他,在袁崇焕被捕下狱后,祖大寿害怕自己会被和袁崇焕一起诛杀,于是便叛变,但崇祯皇帝却用袁崇焕的手书召回了他。
D.袁崇焕最终被判处了图谋叛逆之罪,曾经阻止他和议的钱龙锡也被判为死罪。袁崇焕在闹市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放三千里,家产也被抄没。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冤屈。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2)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3)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5 03:0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褚,字仲康,谯人也。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勇力绝人。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石置四隅。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陈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从讨袁绍于官渡。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溯船,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超不敢动,乃各罢。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太祖崩,褚号泣呕血。文帝践阼,进封万岁亭侯,甚亲近焉。明帝即位,进封牟乡侯。褚薨,曰壮侯。

(选自《三国志·许褚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B.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C.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D.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围,两臂合抱或两手拇指、食指相合为一围,一般形容树木或人腰身的粗大,在文中指许褚腰身粗壮。
B.太祖,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例如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文中指的是曹操。
C.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位制度是古代的一种封赏制度,常用来赏赐皇亲功臣。
D.谥号是对死去的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褚智勇双全。汝南葛陂率领万余贼人攻打他所在的壁垒,许褚掷石杀敌,敌人不敢前进,他还假装与敌人议和,获取食物。
B.许褚官运亨通。许褚投靠太祖后,受到太祖赏识,当天就被任命为都尉,做了近身侍卫,后来因征讨张绣,以军功升任校尉。
C.许褚为人心细。常从士徐他等人想要刺杀太祖,许褚提前察觉而守在太祖帐中,击杀了徐他等人,太祖更加亲近和信任许褚。
D.许褚谨慎重义。奉守法度,持重话少;但在太祖去世时,许褚哭泣得吐血,以报答太祖的知遇之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溯船,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
(2)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革字义夫,华州华阳人,国初勋臣廷祚七世孙也。少好学,喜谈兵,再试礼部不中,乃从泾原军,以秉义郎干办经略司公事。
金人南牧,帅兵解辽州之围,使粘罕军,见之庭, 揖不拜,责其贪利败约,词直气劲,粘罕少屈,为追回威胜诸屯兵,授书使归。钦宗问割地与不割地利害,对曰:“金人有噬之意,愿悉起关中士马赴都为备。”诏以为武功大夫、閤门宣赞舍人,持节谕陕西。行至朱迁,闻金人犯京师,复还。与张叔夜同入城,请于帝,乞幸秦州;又乞出城劫之,使不敢近;又乞诸门同出兵牵制、冲突,尾袭、应援,可一战而胜。时众言已入,皆不果。后金兵攻安上门,填道度壕,革言之守将,使泄蔡河水以灌之,不听。及填道将合,欲用前议,则水已涸矣。
车驾幸金营,革以为堕其诈,往请叔夜,欲身见大酋计事,叔夜回其故,曰:“兹行有三说:一则天子还内,二则金骑归国,三则革死。”叔夜为言之,不报。 上皇妃后太子出郊革白孙傅乞留之不得乃为傅谋于启圣僧院置振济局募士民就食一日之间至者万计阴以军法部勒,将攻金营。久之,迁于同文馆,所合已至数万,多两河骁悍之士。既而有立张邦昌之议,革谋先诛范琼辈,以三月八日起兵,谋既定,前期二日,有班直甲士数百人排闼入言:“邦昌以七日受册,请亟起事。”革乃被甲上马,至咸丰门,四面皆琼党,绐革入帐,即执之,胁以从逆。革骂之极口,引颈受刃,颜色不变。其麾下百人皆同死。 
(选自《宋史·吴革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皇妃后太子出郊/革白孙傅乞留之/不得乃为/傅谋于启圣僧院/置振济局/募士民就食 /一日之间至者万计/
B.上皇妃后太子出郊/革白孙傅乞留之/不得乃为/傅谋于启圣僧院/置振济局/募士民就食 一日之间/至者万计/
C.上皇妃后太子出郊/革白孙傅乞留之/不得/乃为傅谋/于启圣僧院置振济局/募士民就食 一日之间/至者万计/
D.上皇妃后太子出郊/革白孙傅乞留之/不得/乃为傅谋/于启圣僧院置振济局/募士民就食 /一日之间全者万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古代的一种官名,也指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文中指待从宾客。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作为凭证。苏武杖汉节牧羊,即是此意。
C.幸,封建时代指皇帝亲临为幸,如临幸、巡幸,文中指宋钦宗到金营去。
D.受册,接受册命,册命指封立太子等的命令,文中指张邦昌接受册封称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革科举不顺,从军报国。吴革从小爱好学习,喜欢谈论军事,两次参加礼部考试 都未考中,于是投身军旅,并做了秉义郎。
B.吴革奉命出使,富有气节。出使粘罕军,他揖而不拜,对粘罕贪利背约的行为严词 斥责,维护了北宋朝廷的尊严。
C.吴革多有谋略,无由施展。在宋金对峙中,他多次提出迎敌之策,无论皇帝、守将 还是众人,都没有人听从他的建议。
D.吴革忠肝义胆,功败垂成。在有人主张拥立张邦昌时,他谋划起兵阻止,先杀掉范 琼等人,结果反而受害,英勇就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革乃被甲上马,至咸丰门,四面皆琼党,绐革入帐,即执之,胁以从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之,谓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注,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以济事,咸此类也。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

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之。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有删改)

注汧(qiān):千河的古称,源出甘肃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B.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C.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D.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之  异:认为不同一般
B.以济事,咸此类也  权:暂且,暂时
C.文帝从之,深自砥砺  砥砺:磨砺,磨炼
D.天下之论智计者之  归:归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诩处事灵活,通达善变。他因病辞官返乡途中,被叛变的氐人抓获,同行的人都被杀死,唯独他打出外祖父的旗号,使氐人不但不敢害他,反而送他回去。
B.贾诩谋略高深,算无遗策。他先建议太祖假意答应韩遂、马超“割地质子”的要求,然后又提出“离间”的策略,帮助太祖打败韩遂、马超。
C.贾诩审时度势,善于讽谏。在曹丕和曹植争王位继承权时,他借袁绍和刘表的悲剧暗示曹操不宜废长立幼,坚定了曹操立曹丕为太子的决心。
D.贾诩低调处世,明于自保。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私下里不结交大臣;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2)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先生行状
姚永概
先生讳汝纶,字挚甫,世居桐城之南乡。父征君居乡里,孝友任恤,勇于作事,不顾利害。先生犹其风类也。弱冠中同治甲子科举人,乙丑成进士,以内阁中书用。曾文正公见先生文于方先生宗诚所,大奇之。又闻征君善教,遂延教其孙,而奏留先生于幕府十余年。
文正公薨,李文忠公继之,复致礼焉。世传曾、李奏议,多出先生手。当文正公办天津教案时,从容谓先生,曰:“吾大臣任国事不当计毁誉。子年少,名甫立,盍稍避乎?”先生笑不应。及李公用事,其所经画皆前古未尝有,而当外交之冲,操纵应付,尤惊骇世俗,非庸人所易知。先生佐佑其间,竭思虑自効,不肯诿谢。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
尝补深州直隶州知州,丁父忧,服阙天津府知府,补冀州直隶州知州。乾隆时,方恪敏公为总督,下教建立义仓。方公薨,仓储浸坏。咸丰兵燹以后,乃尽耗矣。同治十年,钱敏肃公为布政使,复修方公仓制,先生在深州独进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钱公曰:“何谓也?”先生曰:“方公当国家全盛,上下交和,名器贵重,故给七品以次,即争纳粟。今富人亡虑皆四五品矣,安肯为劝其积也,必箕敛,甚者威之。其储也,责之仓正耗减取偿焉。其散而复敛也,敦率之不还。若息不足,必勾摄而敲朴之,故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钱公曰:“子之言然。”深州独止不复。其在冀也,开渠四十余里,导积水入滏,商旅既便,田得河流,变为肥沃,又少水潦患,民大便之。
先生所著尚有《写定尚书》、《尚书故》、《易说》、诗、铭碑、论书、杂文、笔记、评论诸书。闿生偕门人方编次刊行。谨闿生所述,参以见闻,稍加撰次,以待名公卿上闻,付史馆编录。谨状。
(选自《慎宜轩文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容谓先生 从容:不慌不忙
B.不肯诿谢 诿:推脱
C.及李公用事 用事:到任
D.谨闿生所述     就:借助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B.服阙:守丧期满除服。古人守丧期间要穿用本色的粗布或麻布做成的丧服。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习俗,是一种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
⑵今富人亡虑皆四五品矣,安肯为劝其积也,必箕敛,甚者威之。
【小题4】请简要概括曾文正公和李文忠公都重用吴先生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攻武关,至霸上,斩都尉一人,首十级,捕虏百四十六人,降卒二千九百人。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置车骑,从间道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更赐爵列侯,号为舞阳侯。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郎中守宫门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为武侯。子伉代侯。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项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舞阳”是其封地。在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在封地内行使统治权。后代封侯多无封地无食邑。
B.禁中,也称“禁省”、“禁内”、“宫禁”等。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由此称。
C.古代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为“崩”。“卒”是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卒”则用作“死”的通称。
D.古代的君王、大臣或后妃死后,根据他们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就是谥号,例如“汉高祖”中的“高祖”。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樊哙出身低微,原本是一个杀狗卖狗肉的屠户,在刘邦起兵之初就一直跟随他,作战勇敢无畏,曾经在攻城战中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池。
B.樊哙对刘邦非常忠诚,在范增设计要杀死刘邦的时候,樊哙得知消息,便带着铁盾冲入营帐,当面斥责项羽的过失。
C.刘邦的妻子吕后的妹妹叫吕须,嫁给了樊哙,刘邦对自己的妹夫比其他将领更亲近,因此在汉朝建立时,册封樊哙做了舞阳侯。
D.在绛侯和灌婴等重臣不敢劝谏的时候,樊哙曾率群臣闯入皇宫,痛哭劝谏,并以秦朝赵高为例说明皇帝不该亲近宦官。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置车骑,从间道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
(2)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郎中守宫门者无得入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