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雍,字永熙,正统七年进士,授御史。砀山教谕某笞膳夫,膳夫逃匿,父诉教谕杀其子,取他尸支解以证。既诬服,雍踪迹得之,白其冤。大学士陈循荐为右佥都御史,代杨宁巡抚江西。岁饥,奏免秋粮。劾奏宁王不法事,王府官皆得罪。石亨既诛,锦衣指挥刘敬坐饭亨直房,用朋党律论死。雍言:“律重朋党,谓阿比乱朝政也。以一饭当之,岂律意?且亨盛时大臣朝夕趋门,不坐,独坐敬何也?”出之。七年议事入觐,留为兵部右侍郎。广西瑶、僮流剽广东,残破郡邑殆遍。成化元年正月大发兵,拜都督赵辅为总兵官,兵部尚书王竑曰:“韩雍才气无双,平贼非雍莫可。”乃改雍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雍曰:“贼已蔓延数千里,而所至与战,是自敝也。当全师直捣大藤峡,攻其腹心,巢穴既倾,余迎刃解耳。舍此不图,而分兵四出,贼益奔突,郡邑益残,所谓救火而嘘之也。”众曰:“善。”遂长驱至峡口。儒生、里老数十人伏道左,愿为向导。雍见即骂曰: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其果贼也贼大惊曰韩公天神也十二月朔,雍等督诸军水陆并进,拥团牌登山,殊死战。官军诱贼发矢石,度且尽,雍躬督诸军缘木攀藤上。别遣壮士从间道先登,据山顶举炮。贼不能支,遂大败。九年,柳、浔诸蛮复叛。兵部劾雍奏报不实。广西镇守中官黄沁素憾雍抑己,因讦雍。帝遣给事中张谦等往勘。谦还奏,事虚实交半,竟命致仕去。雍洞达闿爽,疾恶邪,坦中不为崖岸,挥斥财帛不少惜。两广人念雍功,尤惜其去,为立祠祀焉。家居五年卒,谥襄毅。

(节选自《明史·韩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其果贼也/贼大惊曰/韩公天神也/
B.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其果贼也/贼大惊曰/韩公天神也/
C.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其果/贼也/贼大惊曰/韩公天神也/
D.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其果/贼也/贼大惊曰/韩公天神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第一名称状元。
B.兵部,古代“六部”之一,长官为侍郎,掌管兵籍、军令、军械制造等及选用武官。
C.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到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D.祠,本义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建筑,引申义是为纪念名士伟人而修建的供舍(纪念堂)。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雍审案缜密,昭雪冤案。砀山教谕某某已被伙夫父亲诬告而屈服,身为御史的韩雍追查伙夫逃亡的踪迹,查得事情真相,为教谕昭雪冤情。
B.韩雍心系百姓,深受爱戴。他发现年成不好而引起饥荒,上奏要求免征秋粮,此后两广人因此怀念他,尤其惋惜他的离职,建立祠庙来祭祀他。
C.韩雍疾恶如仇,不畏豪强。他心中坦荡无城府,做右佥都御史时,弹劾宁王的不法行为,使王府的官员被判有罪,又为锦衣指挥刘敬仗义执言,使其得救。
D.韩雍胆识过人,有谋有勇。他辅佐赵辅平定叛乱,不仅提出直捣大藤峡、进攻盗贼的巢穴的策略,还身先士卒,亲自指挥士兵爬树攀藤而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律重朋党,谓阿比乱朝政也。以一饭当之,岂律意?
(2)而分兵四出,贼益奔突,郡邑益残,所谓救火而嘘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8:26: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贲,字子徵,涿郡范阳人也。贲略涉书记,颇解钟律。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高祖将之东第,百官皆不知所去。高祖潜令贲部伍仗卫,因召公卿而谓曰:“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往往偶语,欲有去就。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后承问进说曰:“周历已尽,天人之望,实归明公,愿早应天顺民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高祖甚然之。及受禅,命贲清宫,因典宿卫。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除名为民。岁余,贲复爵位,检校太常卿。贲上表曰:“臣闻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盖随时改制,而不失雅正者也。”上竟从之,即改七悬八,以黄钟为宫。诏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齐音律。
后迁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后数年,转齐州刺史。民饥,谷米踊贵,闭人粜而自粜之。坐是除名为民。后从幸洛阳,上从容谓贲曰:“我始为大司马时,卿以布腹心于我。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颎齐。坐与凶人交构,由是废黜。何乃不思报效,以至于此!吾不忍杀卿,是屈法申私耳。”贲俯伏陈谢,诏复本官。后数日,对诏失旨,又自叙功绩,有怨言。上大怒。苏威进曰:“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上曰:“然。”遂废于家。是岁卒,年五十四。
(节选自《隋书·卢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
B.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
C.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
D.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钟”是古代打击乐器,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多为庙堂所用。后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文中指王朝换代,新皇帝接受旧皇帝禅让的帝位。
C.“字子徵”中的“字”即“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
D.“俯伏”即俯首伏地,就是跪下后头趴在地上,身体向下接近地面,手前伸或者环于头前,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是古代礼仪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贲博览群书,精通音律。他在担任相关职务时,上表皇帝,修订音律,将黄钟定为宫音,后来又受皇帝诏命与人删定周齐的音律。
B.卢贲慧眼识人,助力高祖称帝。他在了解到高祖的不同寻常后,就与其深交,在高祖登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深受信任。
C.卢贲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被提拔任怀州刺史时,兴修了利民渠和温润渠,引沁河水东流,灌溉盐碱土地,百姓因此而受益。
D.卢贲追求名利,终遭皇帝废弃。因为追求权力利益,他多次犯错,虽然皇帝对他给以宽宥,但他自恃有功而心怀怨愤,被皇帝弃之不用。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盖随时改制,而不失雅正者也。
(2)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颎齐。坐与凶人交构,由是废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欲之    士兵  舆马者 凭借
B.扶而之 使……离开    而江河 断绝
C.伯夷叔齐之  以……为耻    贵无贱 没有
D.我安归矣    往,到 作《师说》以之 赠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怨是希     心一也
B.盍往归     风雨兴
C.不知非矣   皆出于此乎
D.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句读不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死。
C.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人,竟落得饿死的下场,也许他们心里没有怨恨,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了吗?司马迁在记叙先贤的事迹时也提出了疑问。
D.作者认为世俗浑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成为了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成为了清高之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2)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万石君罗文传
苏轼
①罗文,歙人也。资质温润,缜密可喜,隐居自晦,有终焉之志。里人石工猎龙尾山,因窟入见,文块然居其间,熟视之,笑曰: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於岩穴耶?乃相与定交,磨砻成就之,使从诸生学,因得与士大夫游,见者咸爱重焉。
②武帝方向学,喜文翰,得毛颖之后毛纯为中书舍人,纯一日奏曰:“臣幸得收录以备任使。然以臣之愚,不能独大用。今臣同事,皆小器顽滑,不足以置左右,愿得召臣友人罗文以相助。”诏使随计吏入贡。蒙召见文德殿,上望见,异焉。使待诏中书,久之拜舍人。
③是时,墨卿、楮先生皆以能文得幸,而四人同心,相得欢甚。时人以为文苑四贵。上尝叹曰:“是四人者,皆国宝也。”然厚重坚贞,行无瑕玷,自二千石至百石吏,皆无如文者。
④上得群才用之,诏书符檄礼文之事,皆文等预焉。上思其功,以歙之祈门三百户封文,号万石君。
⑤文为人有廉隅,不可犯,然搏击非其任,喜与老成知书者游,常曰:“吾与儿辈处,每虑有玷缺之患。”其自爱如此,以是小人多轻疾之。或谗于上曰:“文性贪墨,无洁白称。”上曰:“吾用文掌书翰,取其便事耳。虽贪墨,吾固知,不如是,亦何以见其才。”自是左右不敢复言。
⑥元狩中,诏举贤良方正。淮南王安举端紫,与文并用事。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上幸甘泉,祠河东,巡朔方,紫常扈从,而文留守长安禁中。上还,见文尘垢面目,颇怜之。文因进曰:“陛下用人,诚如汲黯之言,后来者居上耳。”上曰:“吾非不念尔,以尔年老,不能无少圆缺故也。”左右闻之,以为上意不悦,因不复顾省。
⑦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磾翼起之。日磾,胡人,初不知书,素恶文所为,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上悯之,令宦者瘗①于南山下。
注:①瘗:埋葬。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皆文等预焉
(2)文浸不用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最合适的一项。
(1)磨砻成就之
A.完成 B.造就 C.成果 D.成全
(2)文乞骸骨伏地
A.乞求尸骨    B.告老还乡    C.向尸骨拜    D.请求饶恕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隐居自晦,有终焉之意/上望见,异焉
B.因窟入见/因不复顾省
C.然以臣之愚/以是小人多轻疾之
D.而四人同心/而令色尤可喜
【小题4】请分条概述,造成罗文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
日磾,胡人,初不知书,素恶文所为,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
【小题6】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看似风趣幽默,实有辛酸之情。请结合文本赏析它的“别具一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六岁便解属文。九岁父艰,孤贫,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补国子生。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朓尝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以革才堪经国,除广陵太守。时革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为魏人所执。魏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讨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诏曰:“广陵太守江革,临危不挠,可太尉。”
时武陵王在东州,颇自骄纵,上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非卿不可,不得有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 闻革至,并缘道迎候至郡。革不受饷,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属城震恐。上曰:“江革果能称职。”乃除都官尚书。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惟乘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寻监吴郡。于时境内荒俭,劫盗公行。革至郡,百姓皆惧不能静寇。革乃广施恩抚,明行制令,盗贼息,民吏安之。
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所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以文酒自娱。大同元年二月,卒。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
(《南史•梁•江革传》有删节)
【注】:①武陵王:即梁武帝的儿子萧纪。后称帝。 ②上:梁武帝。③臧盾:人名。 ④迮:狭小。迮轻艚,意为让船舱增加重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B.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C.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D.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岁父   艰,艰苦
B.乃脱所襦 著,穿着
C.广陵太守 除,任命,授官
D.上召革面曰 敕,吩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革敏而好学。他六岁便能写文章。父亲去世后,在贫困中仍能坚持读书,不知疲倦。母丧结束后,又赴太学学习,成绩很优秀。
B.江革临危不挠。他曾随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被魏人俘获。魏朝徐州刺史元延明软硬兼施,江革始终不从。元延明见不能使他屈服,只好放他还朝。
C.江革为官刚正。武陵王年少骄纵,高祖让江革辅佐他。江革任郡丞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畏服,连武陵王也怕他。
D.江革清正廉洁。他将要离开会稽时,百姓赠送的礼物江革概不接收,只乘坐官府给的一条小船返京。由于船不平稳,渡江危险,便在岸边搬取十多块石头来压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朓尝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
(2)郡境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II,完成后面练习。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临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B.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C.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D.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愈手下任职;担任德清县丞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局面。
B.熊鼎面对威逼,正气凛然。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C.熊鼎治政有方,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把残暴的伪官悍将全部迁走,百姓得以安定;逮捕杀人犯陈德仲,审讯后立即治罪。
D.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丞相李善长劝谏皇上派御史查访,而熊鼎认为既已颁布赦令,就不应该失信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