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六岁便解属文。九岁父艰,孤贫,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补国子生。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朓尝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以革才堪经国,除广陵太守。时革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为魏人所执。魏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讨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诏曰:“广陵太守江革,临危不挠,可太尉。”
时武陵王在东州,颇自骄纵,上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非卿不可,不得有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 闻革至,并缘道迎候至郡。革不受饷,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属城震恐。上曰:“江革果能称职。”乃除都官尚书。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惟乘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寻监吴郡。于时境内荒俭,劫盗公行。革至郡,百姓皆惧不能静寇。革乃广施恩抚,明行制令,盗贼息,民吏安之。
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所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以文酒自娱。大同元年二月,卒。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
(《南史•梁•江革传》有删节)
【注】:①武陵王:即梁武帝的儿子萧纪。后称帝。 ②上:梁武帝。③臧盾:人名。 ④迮:狭小。迮轻艚,意为让船舱增加重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B.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C.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D.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岁父   艰,艰苦
B.乃脱所襦 著,穿着
C.广陵太守 除,任命,授官
D.上召革面曰 敕,吩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革敏而好学。他六岁便能写文章。父亲去世后,在贫困中仍能坚持读书,不知疲倦。母丧结束后,又赴太学学习,成绩很优秀。
B.江革临危不挠。他曾随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被魏人俘获。魏朝徐州刺史元延明软硬兼施,江革始终不从。元延明见不能使他屈服,只好放他还朝。
C.江革为官刚正。武陵王年少骄纵,高祖让江革辅佐他。江革任郡丞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畏服,连武陵王也怕他。
D.江革清正廉洁。他将要离开会稽时,百姓赠送的礼物江革概不接收,只乘坐官府给的一条小船返京。由于船不平稳,渡江危险,便在岸边搬取十多块石头来压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朓尝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
(2)郡境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06 03:2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忻,字仲乐,本朔方人,徙京兆。忻幼而敏慧,为儿童时,与群辈游戏,辄为部伍,进止行列,无不用命,有识者见而异之。年十八,从周齐王宪讨突厥有功,拜仪同三司,赐爵兴固县公。从武帝伐齐,攻拔晋州。及帝攻陷并州,先胜后败,帝为贼所窘,左右皆歼,帝挺身而遁,诸将多劝帝还。忻勃然而进曰:“自陛下克晋州,破高纬,乘胜逐北,以至于此。致令伪主奔波,关东响振,自古行兵用师,未有若斯之盛也。昨日破城,将士轻敌,微有不利,何足为怀。今者破竹,其势已成,奈何弃之而去?”帝纳其言,明日复战,遂拔晋阳。高祖龙潜时,与忻情好甚协,及为丞相,恩顾弥隆。尉迥作乱,以忻为行军总管,兵屯河阳,诸军莫敢先进。帝令高颎驰驿监军,与颎密谋进取者,唯忻而已。迥背邺城结阵,与官军大战,官军不利。时邺城士女观战者数万人,忻与高颎、李询等谋曰:“事急矣,当以权道破之。”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 急击之迥军大败。进封英国公。自是以后,每参帷幄,出入卧内,禅代之际,忻有力焉。上尝欲令忻率兵击突厥,高颎言于上曰:“忻有异志,不可委以大兵。”乃止。忻既佐命功臣,频经将领,有威名于当世。上由是微忌焉,以谴去官。忻与梁士彦昵狎,数相往来,士彦时亦怨望,阴图不轨。忻谓士彦曰:“帝王岂有常乎?相扶即是。公于蒲州起事,我必从征。两阵相当,然后连结,天下可图也。”谋泄伏诛,年六十四。

(节选自《隋书·宇文忻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B.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C.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D.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东,此处指山海关以东,即今天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等地区。
B.龙潜,出自《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后指阳气潜藏,龙蛇蛰伏。此处指帝王未即位。
C.河阳,在黄河北岸。“河”指黄河;“阳”指水北岸。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反之则谓之“阴”。
D.禅代,指帝位的禅让和接替。史书中“禅代”,往往是假帝王禅让之名,行臣子篡位之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忻自幼机敏聪慧,有指挥能力。与小孩们嬉戏玩耍时,常模拟军队操演,无人不服从他的命令,有见识的人看了都感到惊奇。
B.宇文忻性格坚韧,不轻易屈服。武帝伐齐遇挫,脱身逃跑,诸将大多劝武帝撤军,他力排众议,劝武帝坚持作战,最终攻克晋阳。
C.宇文忻精通兵法,善于应变。平定尉迥之乱时,在官军不利的情况下,他策划奇谋、运用诈术,振奋军心,大败贼兵。
D.宇文忻威名赫赫,功高自傲。他因与突厥有往来而引起皇上猜忌,于是获罪离职,最终因心怀不满而被诛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邺城士女观战者数万人,忻与高颎、李询等谋曰:事急矣,当以权道破之。
(2)忻与梁士彦呢狎,数相往来,士彦时亦怨望,阴图不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戎昱

昱,荆南人。美风度,能谈。少举进士不上,乃放游名都。虽贫士而轩昂,气不消沮。爱湖湘山水,来客。时李昌夔廉察桂林,寓官舍,月夜,闻邻居行吟之音清丽,迟明访之,乃昱也,即延为幕宾,待之甚厚。崔中丞亦在湖南,爱之,有女国色,欲以妻昱,而不喜其姓戎,能改则订议。昱闻之,以诗云:“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自谓李大夫恩私至深,无任感激。初事颜平原,尝佐其征南幕,亦累荐之。卫伯玉镇荆南,为从事。历虔州刺史。

至德中,以罪谪为辰州刺吏,后客剑南,寄家陇西数载。宪宗时,边烽累急,大臣议和亲。上曰:“比闻一诗人姓名稍僻者为谁?”宰相对以冷朝阳、包子虚,皆非。帝举其诗,对曰:“戎昱也。”上曰:“尝记其《咏史》云:‘汉家青史上,拙计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净沙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因笑曰:“魏绛①何其懦也!此人如在,可与武陵桃花源,足称其清咏。”士林荣之。

注①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晋悼公时,魏绛主张与戎狄讲和,并举出和戎的五种好处,被晋悼公采纳。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诗云 (______)    (2)为从事(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贫士轩昂     掩口胡卢
B.有女国色,欲妻昱 少父任,兄弟并为郎
C.闻邻居行吟音清丽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D.辟从事 使子婴相,珍宝尽有之
【小题3】下列加点词与“欲以妻昱”中的“妻”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人草行宿B.呈卷,即署第一C.而相如叱之D.武夫而拘诸原E.我固当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比闻一诗人姓名稍僻者为谁?
(2)以罪谪为辰州刺史,后客剑南,寄家陇西数载。
【小题5】文章详写皇上召大臣议和亲一事的主要用意是___________。
【小题6】简析戎昱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廉,字夷仲,洪州分宁人。第进士,历州县。熙宁初,或荐之王安石。安石与之言,问免役事,廉据旧法以对,甚悉。安石曰:“是必能办新法。”白神宗,召访时务,对曰:“陛下意在便民,法非不良也,而吏非其人。朝廷立法之意则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尽察也。河朔被水,河南、齐、晋旱,淮、浙飞蝗,江南疫疠,陛下不尽知也。”帝即命廉体量振济东道,除司农丞。还报合旨,擢利州路转运判官,复丞司农。为监察御史里行,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河决曹村。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转行者赋粮,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则役其力,凡所活二
十五万。相州狱起,邓温伯、上官均论其冤,得谴去,诏廉诘之,竟不能正。未几狱成,始悔之。加集质校理,提点河东刑狱。辽人求代北地,廉言:“分水画境,失中国险固,启豺狼心。”其后契丹果包取两不耕地,下临雁门,父老以为恨。王中正发西兵,用一而调二,转运使又附益之,廉曰:“民朘剥至骨,斟酌不乏兴,足矣!忍自竭根本邪?”即奏云:“师必无功,盍有以善其后?”既,大军溃归,中正嫁罪于转饷。廉诣上党对理,坐贬秩。元祐元年,召为户部郎中。明年,进为左司郎中,迁起居郎、集贤殿修撰、枢密都承旨。上官均论其往附蔡确为狱,改陕西都转运使。拜给事中,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黄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B.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C.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D.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同“神宗”一样同是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B.里行,官名。唐代开始设置,宋沿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皆非正官,也不规定员额。
C.中国,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D.郎中,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廉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他被王安石问及免役的事,用旧法对答。并上报神宗说新法不是不好,只是地方推行走样,让百姓深受其害。
B.黄廉恪尽职守,为官坚持原则。他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评论王中正任职的事,皇帝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C.黄廉办事灵活,生性宽厚仁慈。他在黄河曹村决口受灾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能根据灾民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使大量灾民存活下来。
D.黄廉认识精辟,理案效果欠佳。他对辽国人要求得到代北地区分析到位,因没能纠正相州的冤案,加之王中正将失败的罪名转嫁他而获罪贬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立法之意则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尽察也。
(2)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则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鸿门宴》节选)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B.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C.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D.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怀瑾握玉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列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B.形容枯槁C.何故至此D.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小题2】指出下列句子中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组是(   )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A.数十年竟为秦所灭B.不凝滞于物C.兵挫地削D.被发行吟泽畔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世混浊而我独清 贤以自佐
B.赴常流而葬鱼腹中耳  死不屈
C.是以放     望
D.葬江鱼腹中耳 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重在描写屈原愤而自沉汨罗江的详细经过,其中着重记叙了他”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两次对话。
B.屈原与渔父的第一次对话形象地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众人皆醉”,“清”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
C.第二次对话形象地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D.文中两问两答是一段精辟的人生哲理的议论,形象地展示了屈原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