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正伦,相州洹水人。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为世歆美。太宗素知名,直秦王府文学馆。贞观元年,魏征荐其才,擢兵部员外郎。俄迁给事中,知起居注。帝尝曰:“朕坐朝,不敢多言,必待有利于民,乃出诸口。”正伦曰:“臣职左史,陛下一言失,非止损百姓,且笔之书,千载累德。”帝悦,赐彩段二百。进累中书侍郎。与韦挺、虞世南、姚思廉论事称旨,帝为设宴具,召四人者,谓曰:“我闻神龙可扰以驯,然颔有逆鳞,婴者死人。君亦有之,卿属遂犯吾鳞,裨阙失,朕其虑危亡哉。思卿至意,故举酒以相乐也。”各赐帛有差。

太子监国。诏正伦行左庶子,兼崇贤馆学士。帝谓正伦:“吾儿幼,未有就德。今当监国。不得朝夕见,故辍卿于朝以佐太子。慎之勖之。”它日又言:“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且人主不可自骄,今若诏天下,敢谏者死,将无复发言矣。故朕孜孜延进直言。卿其以是晓太子,冀裨益之。”擢中书侍郎,封南阳县侯,仍兼太子左庶子。出入两宫,典机密,以办治称。后太子稍失道,帝语正伦:“太子数私小人,卿可审喻之。教而不徒,其语我来。”故正伦显谏无所避。太子不从,辄道帝语督切,太子即表闻。帝责曰:“何漏泄我语?”对曰:“开示不入,故以陛下语怖之。冀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

显庆元年,迁中书令,封襄阳县公。正伦与城南诸杜昭穆素远,求同谱,不许,衔之。诸杜所居号杜固,世传其地有壮气,故世衣冠。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

(节选自《新唐书·杜正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
B.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
C.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
D.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魏时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本文中的秀才与明清科举制度中的“秀才”所指一样。
B.表,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奏章,《出师表》《陈情表》都是这一类文体。此处指上表。
C.起居注,指皇帝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因此,亦为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
D.中书令,宫名。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唐朝初年,唐太宗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正伦身具才华,颇有名声。他先被尚为秦王的李世民网罗在自己门下,后来又得到魏征的推荐,走上仕途。
B.杜正伦能言善谏,论事称旨。他和韦挺、虞世南、姚思廉议论事务,深合太宗心意,因而受到嘉奖。
C.杜正伦思虑不周,祸从口出。他在教导太子时,指导不力,太子不从,引起皇帝不满,结果被贬为谷州刺史。
D.杜正伦心胸狭隘,公报私仇。他因城南诸杜拒绝他的要求,就破坏其风水,此后南杜渐渐衰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亦有之,卿属遂犯吾鳞,裨阙失,朕其虑危亡哉。
(2)正伦与城南诸杜昭穆索远,求同谱,不许,衔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6 03:47: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之。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2】下列选项中的加横线字,与例句中的加横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例:有能则
A.一成名 B.一反三
C.国同庆 D.唯才是
②例:事则不
A.患难共 B.人为善
C.欲取先 D.时俱进
【小题3】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甲:且乙:而
B.甲:则乙:而
C.甲:且乙:则
D.甲:则乙:则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小题5】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小题6】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
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第五琦,字禹珪,京兆长安人。少以吏干进,颇能言强国富民术。天宝中,事韦坚。坚败,不得调。久之,为须江丞,太守贺兰进明才之。安禄山反,进明徙北海,奏琦为录事参军事。时贼已陷河间、信都,进明未战,玄宗怒,遣使封刀趣之,曰:“不亟进兵,即斩首。”进明惧,不知所出。琦劝厚以财募勇士,出贼不意。如其计,复收所陷郡。

肃宗驻彭原,进明遣琦奏事,既谒见,即陈:“今之急在兵,兵强弱在赋,赋所出以江淮为渊。若假臣一职,请悉东南宝赀,飞饷函、洛,惟陛下命。”帝悦,拜监察御史、勾当江淮租庸使。迁司虞员外郎、河南等五道支度使。迁司金郎中,兼侍御史、诸道盐铁铸钱使。盐铁名使,自琦始。进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当军兴,随事趣办,人不益赋而用以饶,于是迁户部侍郎、判度支,河南等道支度、转运、租庸、盐铁、铸钱、司农、太府出纳、山南东西、江西、淮南馆驿等使。乾元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初,琦请铸乾元重宝钱,以一代十。既当国,又铸重规,一代五十。会物价腾踊,饿馑相望,议者以为非是,诏贬忠州长史。会有告琦纳金者遣御史驰按琦辞曰位宰相可自持金邪若付受有状请归罪有司御史不晓以为具服狱上之遂长流夷州。

宝应初,起为朗州刺史,有异政,拜太子宾客。吐蕃盗京师,郭子仪表为粮料使,兼御史大夫、关内元帅副使。改京兆尹。俄加判度支、铸钱、盐铁、转运、常平等使。累封扶风郡公。复以户部侍郎兼京兆尹。坐与鱼朝恩善,贬括州刺史。徙饶、湖二州。复为太子宾客、东都留守。德宗素闻其才,将复用,召之。会卒,年七十一,赠太子少保。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有告琦/纳金者遣御史驰按/琦辞曰/位宰相/可自持金邪/若付受有状/请归罪有司/御史不晓/以为具服狱/上之/遂长流夷州
B.会有告琦纳金者/遣御史驰按/琦辞曰/位宰相/可自持金邪/若付受有状/请归罪/有司御史不晓/以为具服/狱上之/遂长流夷州
C.会有告琦/纳金者遣御史驰按/琦辞曰/位宰相/可自持金邪/若付受有状/请归罪有司/御史不晓/以为具服狱/上之/遂长流夷州
D.会有告琦纳金者/遣御史驰按/琦辞曰/位宰相/可自持金邪/若付受有状/请归罪有司/御史不晓/以为具服/狱上之/遂长流夷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中丞,是唐代最高监察部门御史台的长官,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B.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唐代时曾有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和亲。
C.户部,是中国古代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财政部。
D.太子,是古代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的皇位继承人,依其居所亦可称之为“东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五琦才能突出,有勇有谋。他曾在安禄山叛乱期间为太守贺兰进明出谋划策,成功收复失地。
B.第五琦勇于担当,擅长应变。他对管理财政颇有见地,主动向皇帝请命;管理盐铁,成效显著。
C.第五琦改革货币,受人攻击。有人把物价上涨、百姓饥馑的问题归责于他,致使他被朝廷贬官。
D.第五琦深得重用,政绩斐然。他先后在唐代三位皇帝在位期间任职,三位皇帝都对他委以重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假臣一职,请悉东南宝赀,飞饷函、洛,惟陛下命。
(2)当军兴,随事趣办,人不益赋而用以饶,于是迁户部侍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世表,字景升,东魏郡魏人也。魏大司马休九世孙。祖谟,父庆,并有学名。世表少丧父,举止有礼度。性雅正,工尺牍,涉猎群书。

太和二十三年,尚书仆射、任城王澄奏世表为国子助教,颇失意。后转司徒记室。与武威贾思伯、范阳卢同、陇西辛雄等并相友善。侍中崔光,乡里贵达,每称美之。遇患归乡。永平中,除兖州左将军府司马,非其所愿,复以病解。延昌中,除清河太守,治官省约,百姓安之。正光中,拜前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大将军、京兆王继西征,以为从事中郎,摄中水兵事,自当烦剧,论者皆称其能。还都,拜司空长史。孝昌中,青齐频年反乱,诏世表持节慰喻。还都,转尚书右丞。

后加征虏将军、出行豫州刺史。值萧衍将湛僧珍陷东豫州,州民刘获、郑辩反于州界,为之内应。朝廷以源子恭代世表为州,以世表为东南道行台,率元安平、元显伯、皇甫邓林等讨之。于时贼众强断小殷关,驿使不通。诸将以士马单少,皆败散之余,不敢复战,咸欲保城自固。世表时患背肿,乃舆病出外,呼统军是云宝谓之曰:“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获破,则僧珍自走,东南清服,卿之功也。”乃简选兵马,付宝讨之,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亦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世表召诸将吏,众责子恭,收辩斩之,传首京师。敕遣中使宣旨慰喻,赐马二匹、衣服被褥。复以世表行豫州事,行台如故。还朝,加左将军,兼尚书东道行台,沿河分立镇戍,以备葛荣。行达青州,遇患卒,时年五十四。永熙中,赠平东将军、齐州刺史。

(选自《魏书·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B.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C.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D.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九世孙,也称耳孙。因耳孙离高、曾祖父很远,只能耳闻,故称。后多泛指远代子孙。
B.助教,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职责是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C.节,指符节,也称旄节。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作为使臣气节的象征。
D.行台,一般指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或执掌该机构的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世表出身望族,性情高雅正直。他出身读书世家,博览群书,举止有礼仪法度,获侍中崔光赞誉;与贤达交游,早年任国子助教、左将军府司马等职,多不如意。
B.曹世表为政简约,理政能力高超。他担任清河太守,为政简约有效,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随元继西征,特别善于处理复杂繁巨的工作,显示了高超的理政才能。
C.曹世表建功立业,颇有军事才能。面对紧张的讨逆形势,他见识不俗;他亲率奇兵,一举击溃湛僧珍,获得朝廷宣旨嘉奖;他沿黄河分设戍镇,以防备葛荣入侵。
D.曹世表忠于职守,抱病指挥讨逆。当湛僧珍攻陷东豫州、刘获与郑辩谋反之时,他奉命率军讨伐叛逆;他当时身体患病,背部肿胀,却抱病登车出城,安排战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以士马单少,皆败散之余,不敢复战,咸欲保城自固。
(2)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注释:①晏驾,指古代帝王死的讳称。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沛公”“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沛公”是因起兵于沛,群众拥立。“汉王”源于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所以才有“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的情形。
C.在我国古代,“迁”可以指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是升官,如“升迁”,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文中提到樊哙迁左丞相,指的是升官。
D.樊哙死后,被追封为“武侯”。候,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自此确定,再无更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战功卓著,地位却得不到提高,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下令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捉拿到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一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自伯升(1)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异独叩头宽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异复因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惠泽。”光武纳之。至邯郸,遣异乘传抚循属县,录囚徒,存鳏寡,亡命自诣者除其罪,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异与赤眉遇于华阴,相拒六十余日,战数十合,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

夏,遣诸将上陇,为隗嚣所败,乃诏异军栒邑。未及至,隗嚣乘胜使其将王元、行巡将二万余人下陇,因分遣巡取栒邑。异即驰兵,欲先据之。诸将皆曰:“虏兵盛新乘胜,不可与争,宜止军便地,徐思方略。”异曰:“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辅动摇,是吾忧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击鼓建旗而出。巡军惊乱奔走,追击数十里,大破之。于是北地诸豪长,悉隗嚣降。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

(取材于《后汉书•冯异传》)

注释:(1)伯升:汉光武帝刘秀的兄长,骁勇善战,更始帝刘玄忌惮其才干,将其杀害。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复因进说曰间:暗中
B.惠泽布:陈述
C.每所止舍:宿营
D.悉隗嚣降畔:通“叛”,背叛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易充饱何以汝
B.重赤眉、延岑之酷申之孝悌之义
C.虏兵盛新乘胜倚歌和之
D.击鼓建旗而出惶急不知所为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
天下百姓同受王莽之苦,思念汉室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B.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
你考虑整顿队伍,不要给郡县百姓带来痛苦
C.因分遣巡取栒邑
乘机分派行巡攻取栒邑
D.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
敌兵压境,习惯于争夺小利,我们就乘势深入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②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帝虽然因兄长之死伤心,但是不敢在人前显露,冯异进言宽解,也被他阻止了。
B.无论是行军还是驻扎,冯异率领的军队都在适当的地点立有标志,表现得十分规矩。
C.赤眉、延岑暴乱,大司徒邓禹不能平定,所以光武帝就起用了冯异前来平定暴乱。
D.在与隗嚣的军队作战时,冯异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建议,避开敌军锋芒,抢先攻下栒邑。
【小题6】唐太宗李世民对冯异有过这样的评价:“前史称其高致,昔贤以为美谈。”请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说明唐太宗做出这样评价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