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光启传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万历四十六年,时方东顾,四处进兵。光启疏上:“此法大谬!”杨经略镐必败,且曰:“杜将军当之,不复返矣!”及全覆,叹曰:“吾姑言之,而不意其或验也。”

天启改元,辽警,起光启兵。一再投书辽抚熊廷弼,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且曰:“足下欲空沈阳之城,并兵合势,亦无不可。第断不宜以不练之卒,浪营城外,致丧锐气,寒城守。”盖自廷弼受命而东,其指在守,与光启颇合。只以庙无成画,议论纷沓,群以党事相左,挠廷弼者众。未几,沈、辽相继失守。光启请急用前法,坚壁广宁。十一月,遵化不守,都城惊甚。光启应召平台,曰:“臣故言之而不意其或验也。”急请晋升垛守,毖火器,走敕招徕。及事定,请终练兵、除兵器之说,不果用。

辛未八月,大凌河兵覆。光启疏万全之策,云:“用战以为守,先步而缓骑,宜聚不宜散,宜精不宜多。”陈车营之制甚悉。不果。

光启宽仁果毅,淡泊逢好,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尝曰:“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大指率以退为进,曰:“此先子‘勇退’遗教。”因权之诸大政,无不以此。

(节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 擢:提拔B.魏忠贤智铤劾之   党:勾结
C.杨经略镐必败 策:谋划D.辽警,起光启兵   知:掌管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全都直接表现徐光启“雅负经济才”的一组是
①练兵通州,列上十议 ②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
③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    ④急请晋升垛守,毖火器,走敕招徕
⑤尝曰:“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   ⑥光启宽仁果毅,淡泊逢好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⑤⑥D.③④⑥
【小题3】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第断不宜以不练之卒,浪营城外,致丧锐气,寒城守。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3)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2 05:1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 即儒学“六经”,具体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太史令:秦朝开始设置太史令,西汉因之,掌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俸禄六百石。
C.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D.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为人谦虚,洁身自守,辞谢了多次征召,“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强调了他的不慕利禄,无意仕途。
B.传记从地动仪的质地、尺寸、规模、形体、文饰以及制作过程的精细、测定时的效验,做了井然有序的说明介绍。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地震发生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张衡狠狠打击了河间王的恶势力后,他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极明智的决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擢进士,理苏郡报最①,召入西台。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抗疏归。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绣、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两台急诇之。公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问沈帅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曰:“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②再见之矣。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公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阚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政府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
(节选自《明史·节寰袁公传》,有删改)
袁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生而警颖,有奇质。登进土,初授苏州府推官。石守昆玉,治苏有清卓声。以强项忤中丞某,中丞劾其不职。得旨,下所司勘问。一时理官惧获罪中丞,无敢直石守者。公独直书其枉,而石得无罪。中丞因自劾归,公论快之。
壬戌三月,擢通政司左通政署司事。时东夷犯顺,上谓弹压登莱非公不可,于是以节钺授公。时虏尽有南卫,常出没于长山、旅顺间,漕艘多为所梗。公于皇城岛请设参将、守备各一员,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迨秋,虏复至,南卫收获,大肆侵略。公命将设伏,乘风纵火刍茭,糗粮尽归一炬。虏忿甚,于秋杪载火炮,分兵二道以图报复。而公先期集兵分道以应,并夜酣战,俘斩无数,虏为夺气。东人以为设镇以来自未有此捷也。
(孔贞运《节寰袁公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报最:旧时长官考察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给朝廷。②整暇:形容既严谨而又从容不迫。
【小题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B.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C.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D.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讼牒,诉状的旧称,即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在法庭上争辨是非曲直;牒,文书,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
B.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卒”,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称帝王和王后的死为“崩”,称诸侯王的死为“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作“死”。
D.“壬戌”是干支之一,夏历中用干支来编排年号和时日,选文中指的是壬戌年。壬戌年的前一年是辛酉年,后一年是癸亥年。
【小题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年轻时考中进士,任苏州府推官,官员考察时政绩第一,被召入西台。当时皇上不喜欢大臣频繁议论朝政,袁公却直言上疏,得罪皇帝而罢官。
B.袁公为官时,倭寇出没,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一琦等人迅速集结,以保家护国自许,却遭到仇家诬告,而袁公认为他们只是狂放并无罪责。
C.石昆玉因某项能力突出遭到中丞嫉恨,被弹劾为不称职,在苏州府任职的袁公,不畏权势,直言上奏,秉公处理,为石昆玉雪冤,中丞终自离职。
D.袁公曾上疏针砭朝政时弊,抨击京郊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事,加之触怒辅臣,而被贬职,再用再贬,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
(2)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弟槃女妻之。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会议袷禘礼,同议当,遂用之。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还,进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纪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七年五月书成,自起兵临濠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四十类,凡五卷,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焉。是年赐敕致仕,语极褒美。未行,帝复命与濂议大祀分献礼。久之,起承旨,卒。同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
    (节选自《明史·詹同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B.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C.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D.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 /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才,原作秀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两代,秀才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
B.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有的朝代又称“太学”“国子学”等。
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是历代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还可指撰写起居注的官员,在文中“起居注魏观”一句中则指官职名。
D.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用致事、致政、致士、休致等称官员辞职归家,古代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詹同聪颖异常,深为他人赏识。他先被虞集称道;后仕陈友谅处;太祖攻下武昌后召他为国子博士,他自己改名为“同”。
B.詹同学识渊博,讲授《易》《春秋》讲得最好。他应诸王之命和诗作文,才思如泉涌,一时间天下无人能比。
C.詹同履职勤勉,深得皇帝赞许。他主持编修《日历》《皇明宝训》,记录皇帝事迹,用以宣示天下,退休时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D.詹同长于作诗写文,反应敏捷,富有才华,他凭借文章结交知己朋友,受到朋友称赞。皇帝却批评他的文章不应浮夸浅薄,而要通俗易懂,解决当前的重大问题。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贯通。
(2)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

同类题4

课外文言文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怒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
B.所经复然,竞不得。 竞:始终
C.愿霁怒  霁:停止
D.除知台州 除:罢免
【小题2】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诗。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时雨。”
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九年冬,晋文公卒,子襄公欢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戈欲杀咎犯 引:拿起
B.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 阴:暗中
C.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 拒:抵抗
D.赏从亡者及功臣 亡:死亡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B.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C.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D.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在齐国时苟且偷安,贪图享乐。他因喜欢齐女而不愿离开齐国,但齐女与赵衰等人商量后,设计让他离开了齐国。
B.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逐渐成为了一名政治家。为了得到秦缪公的支持,重耳委曲求全,主动联姻,结成了秦晋之好。
C.咎犯在重耳流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他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便请求离开,但重耳对河盟誓,打消了其担心。
D.重耳在流亡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理相待,后来他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穆公,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小题4】翻译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2)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