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杞,字伟长。父镐,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建阳县。强敏有才。闽俗,老而生子辄不举。杞使五保相察,犯者得重罪。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杞言:“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愿择文臣识权变练达岭外事者,以为牧守,使经制边事。”改通判真州,徙知解州。盗起京西,掠商、邓、均、房,焚光化军,其旧职,兼京西转运、按察使。居数月,贼平。

会广西区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反,有众数千,袭破环州、带溪普义镇宁砦,岭外骚然。擢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次宜州,蛮无至者。杞得州校,出狱囚,脱其械,使入洞说贼,不听。乃勒兵攻破白崖、黄坭、九居山砦及五峒,焚毁积聚,斩首百余级,复环州。贼散走,希范走荔波洞,杞遣使诱之,赶来降。杞谓将佐曰:“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乃击牛马,为曼陀罗酒,大会环州,伏兵发,诛七十余人。后三日,又得希范,醢之以遗诸蛮,因老病而释者,才百余人。御史梅挚劾杞杀降失信,诏戒谕之,为两浙转运使。明年,徙河北,拜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庆州。杞上言:“杀降者臣也,得罪不敢辞。将吏劳未录,臣未敢受命。”因为行赏。蕃酋率众千余内附,人以兵索酋而劫边户,掠马牛,有诏责杞。杞言:“彼违誓举兵,酋不可与。”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则酋不可得,既而兵亦罢去。

杞性强记,博览书传,通阴阳数术之学,自言吾年四十六死矣。一日据厕,见希范与赶在前诉冤,叱曰:“尔狂僭叛命,法当诛,尚敢诉邪!”未几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B.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C.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D.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小题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也称奏荫、补荫、恩荫等,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的权利。
B.“署”表示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权等。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夏,宋朝的藩属党项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杞聪敏有才,长于地方治理。担任建阳知县时,针对当地的不良风俗,他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并规定若再发生便处以重罪。
B.杜杞足智多谋,战功赫赫。他先后镇压多地叛乱,善于与西夏周旋。围剿区希范、蒙赶时,先劝降,后进攻,最终迫使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其杀害。
C.杜杞性格倔强,敢于坚持原则。蕃人首领率众降宋,夏派兵索要那位首领,乘机抢劫边民,朝廷下诏责备杜杞。杜杞坚持原则,不交回抢走的财物,则得不到酋长。
D.杜杞博闻强识,通晓阴阳术数。他能算出自己四十六岁就死。一天上厕所时,见被他残杀的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严词斥责,不久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
(2)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1 04:2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齐田单卒败燕军。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乐毅使人献书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选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先王过举,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 “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于甲兵,习于战攻。王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使人献书燕王曰 报:答复
B.于甲兵 闲:同“娴”,熟悉
C.之乎宾客之中   擢:奖赏
D.毁辱之非 离:同“罹”,遭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故不敢辞说 ②窃大王不取也
B.①不禄私其亲 ②勇气闻于诸侯
C.①王欲伐之 ②以所为,求若所欲
D.①而立之群臣之上    ②相与枕藉舟中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B.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C.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D.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B.燕惠王继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怀疑乐毅,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作大将,在这种情况下,乐毅逃到了赵国。
C.乐毅认为古代的君子,在交往中决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即使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
D.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主要称赞燕昭王的好处,这实际上委婉地表达了对燕惠王的不满。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敞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2)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胡世宁,永清,仁和人。德安推官。岐王初就籓,从官骄,世宁裁之。他日复请湖田,持不可。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籍遍穷乡。臣恐良民不安,皆起为盗。臣下畏祸,多怀二心,礼乐刑政渐不自朝廷出矣。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章下兵部。尚书陆完议,令谏往计贼情抚剿之宜,至所言违制扰民,疑出伪托,宜令王约束之。得旨报可。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
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松潘所部熟番将吏久不能制率输货以假道番杀官军惮不敢诘官军杀番辄抵罪。世宁陈方略,请选将益兵,立赏罚格,严隐匿禁,修烽堠,时巡徼,以振军威,通道路。诏悉行之。以父忧归。及掌宪,务持大体。中官刚聪诬漕卒掠御服,坐二千人,世宁劾其妄。已,聪情得抵罪,帝乃益信世宁。九年秋卒。赠少保,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注:熟番,少数民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潘所部/熟番将吏久不能制/率输货以假道/番杀官军/惮不敢诘/官军杀番/辄抵罪
B.松潘所部/熟番将吏久不能制/率输货以假道/番杀/官军惮不敢诘/官军杀番/辄抵罪
C.松潘所部熟番/将吏久不能制/率输货以假道/番杀官军/惮不敢诘/官军杀番/辄抵罪
D.松潘所部熟番/将吏久不能制/率输货以假道/番杀/官军惮不敢诘/官军杀番/辄抵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字很有讲究。名是刚生下来不久即起,字是长大后才取的。名是阶段性称呼,长大后名就该避讳,相称时就要称字了。
B.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除”是降官或者罢免官职。“迁”指官职调动,一般是升官。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指古代君主、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给予的一个寓含褒贬善恶性质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世宁制裁岐王下属,坚决不允准岐王要求良田,敢于与刚聪做斗争,这充分显示出他不畏强权。
B.胡世宁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密令龙英知州逮捕了他。
C.胡世宁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遭受迫害,并被宸濠逮捕入狱,但毫不屈服,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尚书陆完认为宁王违法乱民之事可能是坏人托名伪装,应由宁王管制他们。皇上同意了陆完的建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2)中官刚聪诬漕卒掠御服,坐二千人,世宁劾其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宣和六年举进士。授湖州司士曹事,俄除太学博士

建炎初,乘舆南渡。调抚州宜黄县丞。时四境傲扰,溃卒相挺为变,令大恐,不知所为,执羔谕以祸福,皆敛手听命。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擢权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往岁奉使官得自辟其属,赏典既厚,愿行者多纳金以请,执羔始拒绝

之。知贡举。旧例,进士试礼部下,历十八年得免举。秦桧既以科第私其子,士论喧哗,为减三年以悦众。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御史劾罢之。

起知眉州,改夔州,兼夔路安抚使。夔部地接蛮獠,易以生事。或告溱、播夷叛,其豪帅请遣兵致讨,

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召还,复为礼部侍郎。孝宗患人才难知,执羔曰:“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舌相高,殆成风俗,岂

可使之得志哉!”上曰:“卿言是也。”一日侍经筵,自言“学《易》知数,臣事陛下之日短”,已乃垂涕,上恻然。即拜本部尚书,固辞,不许。

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逾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未也。”命却其章。复申前请。上度不可夺,

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时闽、粤、江西岁饥盗起,执羔陛辞以为言,诏遣太府丞马希言使诸路振救之。卒,年七十七。

执羔有雅度,立朝无朋比。治郡廉恕,有循吏风。手不释卷,尤通于《易》。

(选自《宋史·周执羔传》,有删改)

(注)①贳shì:宽纵,赦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炎初,乘舆南渡    南渡:南迁。此处指宋高宗渡长江迁于南方建郡。
B.兼夔路安抚使 夔路:夔路路。路,宋朝地方行政单位。
C.复为礼部侍郎。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科举考试、官员俸禄。
D.立朝无朋比  朋比:勾结在一起。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B.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C.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D.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执羔铁腕治乱。他在宜黄任职,社会动荡不安,他指明利害关系,控制了局面;有少数民族作乱,他严责相关人员,使局势稳定下来。
B.周执羔铁面无私。他担任生辰使,这个职位是个肥差,愿意跟随的大多要交钱,他却拒绝请托;他因事得罪了秦桧,被秦桧弹劾罢免。
C.周执羔反对官场不良风气。周执羔回朝廷任职,皇帝感觉人才难以了解,周执羔批评当前的用人风气,并提出建议,皇帝表示赞同。
D.周执羔不恋权位,心系朝廷。他两次请求退休,第一次被皇帝挽留,第二次才得以实现愿望;他临走时还关心福建、广东等地的饥荒问题。
【小题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羔曰:“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舌相高,殆成风俗,岂可使之得志哉!”上曰:“卿言是也。”
(2)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时闽、粤、江西岁饥盗起,执羔陛辞以为言,诏遣太府丞马希言使诸路振救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通古,字乐之,易州易县人。辽天庆二年进士第,补枢密院令史。丁父忧,起复,恳辞不获,因遁去,屏居兴平。太祖定燕京,割以与宋。宋人欲收人望,召通古。通古辞谢,隐居易州太宁山下。
宗望复燕京,侍中刘彦宗与通古素善,知其才,召为枢密院主奏。除中京副留守,为诏谕江南使,宋主欲南面,使通古北面。通古曰:“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天子以河南、陕西赐之宋,宋约奉表称臣,使者不可以北面。若欲贬损使者,使者不敢传诏。”遂索马欲北归。宋主遽命设东西位,使者东面,宋主西面,受诏拜起皆如仪。使还,闻宋已置戍河南,谓送伴韩肖胄曰:“天子裂壤地益南国,南国当思图报大恩。今辄置守戍,自取嫌疑,若兴师问罪,将何以为辞?江左且不可保,况齐乎?”肖胄惶恐曰:“敬闻命矣。”
未几,诏宗弼复取河南,通古请先行至汴谕之。比至汴,宋人已去矣。或谓通古曰:“宋人先退,诈也,今闻将自许、宿来袭我。”通古曰:“南人宣言来者,正所以走耳。”乃使人觇之,宋人果溃去。宗弼抚髀笑曰:“谁谓书生不能晓兵事哉?”
河南卒孙进诈称“皇弟按察大王”,谋作乱。是时海陵为相内怀觊觎欲先除熙宗弟胙王常胜因孙进称皇弟大王遂指名为胙王以诬构之熙宗以为信然不疑遣护卫特思就汴京鞫治通古执其咎,极力辩止。及孙进引服,盖假托名称,将以惑众,规取财物耳,实无其人也。特思奏状,海陵谮之曰:“特思且将徼福于胙王。”熙宗益以海陵为信,遂杀胙王,并特思杀之。行台诸人乃责通古曰:“为君所误,今坐死矣。”通古曰:“以正获罪死,贤于生。”
正隆元年,以司徒致仕,进封曹王。是年,薨,年六十九。
(节选自《金史·张通古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海陵为相/内怀觊觎/欲先除熙宗弟胙王常胜/因孙进称皇弟大王/遂指名为胙王以诬构之/熙宗以为信然/不疑遣护卫特思就汴京鞫治
B.是时海陵/为相内怀觊觎/欲先除熙宗弟胙王常胜/因孙进称皇弟大王/遂指名为胙王以诬构之/熙宗以为信然不疑/遣护卫特思就汴京鞫治
C.是时海陵为相/内怀觊觎/欲先除熙宗弟胙王常胜/因孙进称皇弟大王/遂指名为胙王以诬构之/熙宗以为信然不疑/遣护卫特思就汴京鞫治
D.是时海陵/为相内怀觊觎/欲先除熙宗弟胙王常胜/因孙进称皇弟大王/遂指名为胙王以诬构之/熙宗以为信然/不疑遣护卫特思/就汴京鞫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父忧,指遭受父亲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亲去世需要离职守丧。
B.南面,指坐北朝南之位。古代一般地位较低者面向南坐,而地位较高者面向北坐。
C.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退休。不同朝代对致仕官员的年龄有不同规定,也称“休致”。
D.薨,指诸侯的死。古人对“死”有不同称谓,如帝王之死称“崩”,士大夫之死称“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通古素有才名,屡受任用。太祖把燕京割让给宋朝后,宋朝因为通古的声望召见他;宗望收复燕京后,侍中刘彦宗知道他的才能,让他担任枢密院主奏。
B.张通古不卑不亢,维护尊严。他任诏谕江南使时,宋朝皇帝违反了接见使者的礼仪,张通古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宋朝皇帝的要求,维护了尊严。
C.张通古虽是文臣,却通晓军事。宗弼准备攻取河南时,他请求先行,但到达汴京时宋军已经离去,有人认为其中有诈,但他准确判定宋军撒退。
D.张通古不惧强权,秉公持正。孙进图谋作乱,海陵王想借此诬陷以除掉胙王常胜,但张通古查明了真相却未能改变结果,最终熙宗杀了胙王和特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辄置守戍,自取嫌疑,若兴师问罪,将何以为辞?
(2)通古曰:“南人宣言来者,正所以走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老僧辨奸【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寒,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谩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 ① 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阅历世事。③ 祖龙:指秦始皇。 ④ 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知不济 济: 成功
B.又阅至白衣送别时  冠: 戴帽子
C.继阅囊剑斫,箕踞高骂 提:  投掷,掷击   
D.后王中牟县令,颇有政声    官: 官员、官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复遣之使去    遂私见樊於期
B.不环柱时杀之  燕王拜送庭 
C.一老僧倾听久  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D.老僧预知之,不能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