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也。祖朗,东阳太守。父重,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兄绚,高祖镇军长史,蚤卒。晦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昶死,高祖问刘穆之:“孟昶参佐,谁堪入我府?”穆之举晦,即命为太尉参军。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晦分判扬、豫民户,以平允见称。入为太尉主簿,从征司马休之。时徐逵之战败见杀,高祖怒,将自被甲登岸,诸将谏,不从,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会胡藩已得登岸,贼退走,乃止。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永初二年,寻转领军将军,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三月,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与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并侍医药。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与羡之、亮共辅朝政。少帝既废,司空徐羡之录诏命,以晦行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欲令居外为援。太祖即位,加使持节,依本位除授。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进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让进封。又给鼓吹一部。太祖惮其功高,欲诛羡之等,并讨晦。及将行诛,于是诏道济入朝,委之西讨。道济既至,晦大军一时溃散。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晦死时,年三十七。
(节选自《宋书·谢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
B.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
C.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
D.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
A.高祖,为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太祖也是庙号。 |
B.行,代理官职的意思,它可以是代理、兼任、暂任,也可以是低位兼高职。 |
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隋以后大多是虚衔。 |
D.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食邑原为世袭。 |
A.谢晦出身名门,熟悉刑狱诉讼。谢晦出身阳夏谢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身居要职,他在代理刑狱参军的时候一看审讯的记录,便能作出判决。 |
B.谢晦善于治理,办事秉持公平。义熙八年,朝廷按地域划定郡县安置侨流,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谢晦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升为太尉主簿。 |
C.谢晦忠于皇帝,敢于以死明鉴。将领们阻止高祖为徐逵之报仇,但高祖更加气愤,谢晦上前抱住高祖,高祖扬言要杀死他,但他并不惧怕,可见其忠心。 |
D.谢晦在宋历职三朝,受皇帝重视。谢晦深受高祖重视,其他官员难以达到,并且辅佐少帝即位。太祖又封他为建平郡公,他接受了晋封,还被赐予鼓吹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