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各句中都有“之”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②及其所之既倦
③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⑦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前往⑧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⑤/③⑥⑧/①④⑦/②B.⑤/③④⑥/②⑧/①⑦
C.⑤/①②/③⑥⑧/④⑦D.⑤/①②/③④⑥/⑦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1-11 08:4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归去来兮辞》,完成各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荒 就:即便
B.将有事于西 畴:田地
C.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D.或植杖而耘 耔:培苗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悦亲戚情话 胡为乎遑遑欲何
B.门虽设常关 鸟倦飞知还
C.胡为遑遑欲何之  已矣
D.眄庭柯怡颜 倚南窗寄傲
【小题3】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②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A.①向出征的士兵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
②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到达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没有希望的。
B.①向出征的士兵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
②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C.①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
②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D.①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
②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到达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没有希望的。
【小题4】本文多处志托于物,情寓于景。如,“____”这两句,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真实生命状态。作者以这样的景象表现归隐田园所追求的生活理想。又如,“____”这两句,表现了春天草木茂盛、山泉始流的自然蓬勃的气象。作者以这样的景象表现归隐田园的快乐之情。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

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③餔:吃饭。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者C.焉D.耳
【小题2】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小题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小题4】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B.作者认为学者要通过积累善才能继承圣人之道,进而才能行仁义于天下。
C.作者认为读书人不能只听君主意见不了解百姓民情,否则会曲解圣人之道。
D.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
【小题5】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西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关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渍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觉之,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非战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诸君渍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另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周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壁:修筑营垒
B.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C.马童之   面:背
D.吾为若   德:感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项王上马骑  汉军觉之
B.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无
C.此天亡我 非战罪也
D.愿诸君快战 吾公取彼一将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说明,耽溺美色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B.项王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让自己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这说明他至死都不觉悟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
C.东城一役,项羽替部下杀出一个缺口,为的是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耶”的论断。这真是可赞又可叹。
D.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放弃逃生机会,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