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A.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这五人,是周顺昌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励而牺牲的。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陪伴邻国呢?
C.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拿不定,想找人去回复秦王,又找不到。
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5-08 05:5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阿哥潘,土播思乌臧掇族氏。始附宋,赐姓赵氏。世居临洮。祖巴命,富甲诸羌。父阿哥昌,貌甚伟,有力兼人,金贞祐中,以军功至熙河节度使。金亡,保莲花山,以其众来归。皇子阔端之镇西土也,承制以阿哥昌为叠州安抚使。时兵兴,城无居人,至则招逃亡,立城垒,课耕桑以安辑之,年八十,卒于官。

阿哥潘事亲以孝闻,从伐蜀,与宋都统制曹友闻屡战,胜负略相当,以破大安功最,授同知临洮府事。斩朝天关,乘嘉陵江至阆州,获蜀船三百艘。攻利州,生得其刘太尉,战败宋师于川。宋制置使刘雄飞进攻青居山,阿哥潘击之,宵溃,四川大震。进逼成都,略嘉定,平峨眉太平寨,擒其将陈侍郎、田太尉,余众悉降。大小五十余战,皆先陷阵,皇子赐以金甲、银器。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而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时宋兵屯两川,堡栅相望,矢石交击,历五年而城始完。宪宗出蜀,以阿哥潘为选锋,攻西安,下之,赐金符,授临洮府元帅。帝驻钓鱼山,合州守将王坚夜来斫营,阿哥潘率壮士逆战,手杀数十百人,坚遂引去。明日陛见,帝喜曰:“有臣如此,朕复何忧!”赐黄金五十两,名曰拔都。中统建元,诏还镇临洮。岁饥,发私廪以赈贫乏。给民农种粟二千余石、芜菁子百石,人赖不饥。郡当孔道,传置旁午,有司敝于供给。阿哥潘以私马百匹充驿骑,羊千口代民输。帝闻而嘉之,诏京兆行省酬其直。阿哥潘曰:“我岂以私惠而邀公赏耶!”卒不受。以军事赴青居山,道为宋兵所邀,遂死于敌。谥曰桓勇。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而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
B.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面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
C.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而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
D.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而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是天子根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以国姓赐之,以示褒宠。
B.“节度使”,古代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初廷赐以旌节,故称。
C.“同知”即知府,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其办事衙署称“厅”。
D.“传”,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舍相如广成传舍”的“传舍”即驿站所设供行人休息的房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哥潘出身名门,家世显赫。祖父巴命富甲一方,父亲阿哥昌因军功而官至河节度使,归附蒙古政权后又任叠州安抚使,有治政安民之才。
B.阿哥潘作战勇猛,屡建战功。他跟从蒙古军伐蜀,攻克大安,夺取朝天关,缴获蜀船,生擒宋将,大败宋军,占领嘉定,平定峨眉太平赛,战功累累。
C.阿哥潘身先陷阵,深受器重。蒙古皇子、世祖、宪宗伐蜀时,都任用阿哥潘为先锋;帝驻钓鱼山时,阿哥潘又护驾有功,获得赏赐。
D.阿哥潘体恤百姓,以私济公。发生灾荒,阿哥潘打开私人粮仓赈济贫民;他用自己的马和羊为公办事,皇帝嘉奖他,他没有接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招逃亡,立城垒,课耕桑以安辑之,年八十,卒于官。
(2)阿哥潘以私马百匹充驿骑,羊千口代民输。帝闻而嘉之,诏京兆行省酬其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謇之字公正。謇之身长七尺五寸,仪容甚伟,风神爽亮,进止可观。为童儿时,周齐王宪尝遇謇之于途,异而与语,大奇之。因奏入国子,以明经擢第,拜宗师中士,转守庙下士。武帝尝有事太庙,謇之读祝文,音韵清雅,观者属目。帝善之,擢为宣纳上士。及高祖作相,引为田曹参军,仍谘典签事。

开皇初,拜通事舍人,寻迁内史舍人,历兵部、司勋二曹侍郎。朝廷以謇之有雅望,善谈谑,又饮酒至一石不乱,由是每梁、陈使至,辄令謇之接对。后迁光禄少卿。出入十馀年,每参掌敷奏。会吐谷浑来降,朝廷以宗女光化公主妻之,以謇之兼散骑常侍,送公主于西域。俄而突厥启民可汗求和亲,复令謇之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謇之前后奉使,得二国所赠马千馀匹,杂物称是,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仁寿中,出为肃州刺史,寻转息州刺史,俱有惠政。后二岁,以母忧去职。

炀帝践阼,复拜光禄少卿。大业初,启民可汗自以内附,遂畜牧于定襄、马邑间,帝使謇之谕令出塞。及还,奏事称旨,拜黄门侍郎。

时元德太子初,朝野注望,皆以齐王当立。帝方重王府之选,大业三年,车驾还京师,拜为齐王长史。帝法服临轩,备仪卫,命齐王立于西朝堂之前,北面。遣吏部尚书牛弘、内史令杨约、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从殿廷引謇之诣齐王所,西面立。牛弘宣敕谓齐王曰:"先帝立我于西朝堂,从内送王子相于我。于时诫我曰:'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吾受敕,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微子相之力,吾无今日矣。若与謇之从事,一如子相也。"又敕謇之曰:"今以卿作辅于齐,善思匡救之理,副朕所望。"时齐王正擅宠,左右放纵,乔令则之徒,深见昵狎。謇之虽知其罪失,不能匡正。及王得罪,謇之竟坐除名。

卒于洭口,时年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
B.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
C.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
D.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本意为“公卿大夫的子弟”,文中指“国子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B.明经,是科举的科目之一,隋朝时设明经、进士两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C.薨,古代诸侯、王后、王子、公主或有爵位的高官等死去曰“薨”。帝王死曰“崩”,而一般平民死去则曰“卒”
D.社稷,社为土神,稷曰谷神,均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历代封建王朝建立,必先立社稷坛台,因以之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謇之擅长朗读,而获提拔。周武帝曾到太庙举行祭典,柳謇之读祝文,声韵清雅,皇帝认为很好,升他为宣纳上士。
B.柳謇之素有雅望,善谈能饮。朝廷因其声望出众,善于言谈戏谑,又饮酒一石而不迷失本性,每有梁国、陈国使者来,总是派他接待应对。
C.柳謇之不吝钱财,慷慨大方。先后奉命出使,得到两国所赠送的马两千多匹,及数量与此相当的其他物品,他都发给宗族人,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
D.柳謇之善理政事,颇受重用。任肃州和息州刺史时均有惠民之举;被皇帝挑选辅助齐王,却因齐王宠信乔令则之徒而未能对其规正一事,获罪被除名。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启民可汗自以内附,遂畜牧于定襄、马邑间,帝使謇之谕令出塞。
(2)微子相之力,吾无今日矣。若与謇之从事,一如子相也。

同类题4

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于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选自《古文观止》)

(简注)
①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他是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擅长写诗赋杂文。文章写得健迈凌厉,受到过苏轼的赏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文集45卷(据《文献通考》),但现仅存《洛阳名园记》。②崤(xiáo)渑: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③走集:往来必经的险要之地。④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⑤治忽:这里指治乱。
(阅读指要)

北宋后期,统治阶级的生活更腐化,他们到处建造园林台榭以供享乐。李格非从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利益出发,写下了《洛阳名园记》,逐一描写洛阳十九处名园的盛景。《书<洛阳名园记>后》是写在十九篇文章后的跋。文中明确指出,从园圃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从洛阳的盛衰,又可以看出天下的治乱。从而告诫当时的公卿大夫,不可图一己之私而走上“唐之末路”。二十多年后,洛阳果然陷于女真统治者之手,北宋覆灭了,繁丽多姿的众多洛阳名园顿然变成废墟。文章见微知著,立意高远,运思缜密,推论清晰;文章末句“唐之末路是矣”,振聋发聩。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挟崤渑之(___________)    (2)公卿贵戚开馆列于东都者(___________)
(3)其池塘竹树、兵车践(___________)  (4)乎一己之私以自为(___________)
【小题2】请按要求解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中“候”与“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中“候”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必躬造左公第,太公太母起居 B.阳嘉元年,复造风地动仪
C.僮仆欢迎,稚子门 D.于园圃之度兴而得
(2)下列句中“徒”与“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徒”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B.秦城恐不可得,见欺
C.然步则开出浃背   D.蔺相如以口舌为劳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洛阳处天下之中,崤绳之阻
B.飞仙以遨游
C.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天子而令诸侯.
D.将兵力以行大事
【小题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
B.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
C.高事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
D.公卿大夫方进于朝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2)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小题6】本文是写在《洛阳名园记》后的跋。简述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涧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回:“太守犹不避涂潦,吾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二年”是以皇帝年号纪年,“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时,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侪”,是“等辈,同类”的意思,相当于“伦”“徒”“属”“辈”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文章,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