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05-15 10:08: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注),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古文观止新注》,有删改)

(注)辟书:招聘文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B.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C.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D.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
B.六经:孙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后人称之为“六经”。
C.雅、颂:源于《诗经》对音乐的分类,“雅”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铭:铸刻在器物上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变为一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认为,诗人常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而不是写诗导致诗人穷困潦倒。
B.王文康高度赞扬了梅圣俞的诗作,但他也未把梅圣俞推荐给朝廷。
C.梅圣俞失意,到老也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羁旅愁思、心中感慨。
D.梅圣俞去世后,谢景初担心其诗作散失,就选取梅圣俞从洛阳到吴兴期间的诗,编为十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真,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为衡州,留迁本乡,监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

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然犹意气自若。武乃执送京师。太祖谓之曰:“何不早归国家,乃劳师旅?今为俘虏,不亦愧乎?”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太祖深嘉之。

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连结为乱。太祖遣雁门公田弘出梁汉,开府贺若敦趣直谷。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仍与贺若敦南出徇地。军次鹿城,城主遺使请降。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作也?”遂不许之。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迁哲每率骁勇为前锋,所在攻战,无不身先士卒,凡下十八州,拓地三千余里。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迁晢入据白帝。贺若敦等复至,遂共追击五子王等,破之。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迁哲亦自取供食。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有疾患者,又亲加医药。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

建德二年,进安康郡公。三年,卒于襄州,时年六十四。赠金州总管。谥曰壮武。

(节选自《周书·李迁哲传》,卷四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B.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C.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D.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
B.转,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调”“徙”等,而“迁”一般指官职提升。
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称为“建元”。
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
B.李迁哲少年英雄,有所作为。二十岁时,其父担任衡州刺史留他镇守本乡,他能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C.李迁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山南一带叛乱,叛兵据险顽抗,太祖派他前去平乱,叛车闻风归服,余寇也被迅速荡平。
D.李迁哲关心下属,宅心仁厚。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掺上米,和大家一起吃,若有美味,就分赏给士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
(2)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子楚,秦诸庶孽孙①,于诸侯,车乘进用不,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嗣②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幸,久质诸侯。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注:①庶孽孙:不是正妻所生,姬妾所生的子孙适嗣:②嫡嗣,正妻所生或长子,继承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于诸侯 做人质B.车乘进用不饶  饶恕
C.吕不韦邯郸  做买卖D.此奇货可居    囤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子贫,于此,     做门客
B.窃闻安国君爱华阳夫人 宠爱
C.子楚曰:“。为之奈何?   是这样,对
D.安国君及华阳夫人 侍奉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子又居中,不甚幸 看见
B.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    假使
C.请千金为子西游  介词,拿
D.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 你,对对方尊称
【小题4】下列文中划线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
A.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
你姑且先在自己的门前自大,竟敢在我的门前自大!
B.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
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
C.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那你也不要指望能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
D.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小题5】对原文理解错误的是(   )
A.子楚是个不受秦王重视的王子,如果没有遇到吕不韦,他可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B.吕不韦很同情子楚,他只想帮助这个落魄王孙得到王位,从没有想过自己的利益,可是子楚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C.当时在秦国,最有可能当上国王的是安国君。
D.吕不韦想利用大量金钱帮子楚先做太子宠爱的华阳夫人的儿子。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