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4 10:0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节选自《陈情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蒙国恩,臣洗马。 除:开除B.则刘病日 笃:病重
C.诏书切峻,责臣逋 慢:怠慢D.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自夸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以供养无主B.臣具以表闻
C.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D.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所陈之情,有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还有对祖母刘氏的孝情等。
B.文章用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有不事二主之心。
C.作者说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是祖母风烛残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
D.文章层层推进,直截了当,情真意切地陈说了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显达,南彭城人也。仕宋以军功封彭译县,隶齐高帝讨桂阳贼于新亭垒,大战于宣阳津阳门,大破贼,矢中左目而镞不出。事平,封丰城侯,再迁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沈攸之事起,显达遣军援台,长史到遁、司马诸葛导劝显达保境蓄众,密通彼北。显达于坐手斩之,遣表疏归心齐高帝。帝即位,拜护军将军。后御膳不宰牲,显达上熊蒸一盘,上即以充饭。后拜都督、益州刺史。武帝即位,进号镇西将军。益部山险,多不宾服。大度村獠,前刺史不能制,显达遣使责其租赕。獠帅曰:“两眼刺史尚不敢调我。”遂杀其使。显达分部将吏,声将出猎,夜往袭之,自此山震服。永明二年,为侍中、护军将军。显达累任在外,经高帝之忧,及见武帝,流涕悲咽。上亦泣,心甚嘉之。八年,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显达谦厚有智计,自以人微位重,每迁官常有愧惧之色。子十余人,诫之曰:“我本意不及此,汝等勿以富贵陵人。”家既豪富,诸子与王敬则诸儿并精车牛,丽服饰。显达知此不悦。及子休尚为郢府主薄,过九江拜别,显达曰:“凡奢侈者鲜有不败,塵尾蝇拂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逐。”即取于前烧除之。其静退如此。明帝即位,进太尉,封鄱阳郡公。上欲悉除高、武子孙,微言问显达,答日:“此等岂足介虑。”上乃止。显达深自贬退,车乘朽败,导从卤簿皆用羸小。以年老告退,不许。后以为江州刺史,镇盆城。东昏侯立,显达闻都下大相杀戮,传闻当遣兵袭江州。显达惧祸,十一月十五日举兵。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南史,陈显达传》)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B.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C.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D.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子,爵位等级之一,有多种称号,如“县子”“开国子”等。
B.夷,原指游猎为生的东方部族,泛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C.征,指征聘人才到朝廷任职,本文指征召显达入朝担任要职。
D.导从,专指帝王出行时的前驱者与后随者,也泛指皇帝随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陈显达勇敢无畏,作战有功。随齐高帝讨桂阳贼寇时,他大败敌军,被箭矢射中左眼,凭借军功被封为丰城侯,后来升任为广州刺史。
B.陈显达忠于高帝,深得信任。沈攸之事件中,他坚决派兵支援高帝,并将持异议的属下斩杀;在御膳不宰杀牲畜时,他给高帝送上熊蒸。
C.陈显达智谋过人,降服夷部。益州一带部落凭借山险大多不服管制,陈显达杀了獠帅使者,并部署偷袭大度村,从此益州部落畏惧屈服。
D.陈显达谦退律己,严于治家。他自降身份,乘坐旧车。面对儿子乘坐精美牛车,穿华丽服饰的行为,他严加训诫,并烧毁塵尾蝇拂等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达累任在外,经高帝之忧,及见武帝,流涕悲咽。
(2)上欲悉除高、武子孙,微言问显达,答曰:“此等岂足介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注]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③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④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犀牛一类的野兽。⑤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蔡伯坚    师:以……为师B.弃疾间与之  游:游玩
C.时虞允文国  当:主持、掌管D.京壮之 益:更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B.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C.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D.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
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D.辛弃疾在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得到留守叶衡的赏识,认为他胸有大志谋略过人,叶衡做丞相后,大力举荐他,辛弃疾因此得到皇帝召见。
【小题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说”是一种记叙文的文体,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都属于“说”一类文体。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属于唐宋八大家。
D.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2)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