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4 10:0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明根,字志远,广平任人也。父幼,冯跋假广平太守。和龙平明根乃得归乡里游雅称荐之世祖擢为中书学生性贞慎寡欲综习经典及恭宗监国与公孙叡俱为主书高宗践祚,迁都曹主书,赐爵安乐男。高宗以其小心敬慎,每嗟美之。使于刘骏,直使明僧暠相对。前后三返,骏称其长者,迎送之礼,有加常使。显祖初,以本将军出为东青州刺史。高祖初,入为给事中,加散骑常侍。清约恭谨,号为称职。诏以与萧赜绝使多年,今宜通否,群臣会议。尚书陆叡曰:“先以三吴不靖,荆梁有难,故权停之,将观衅而动。今彼方既靖,宜还通使。”明根曰:“中绝行人,是朝廷之事,深筑醴阳,侵彼境土,二三之理,直在萧赜。我今遣使,于理为长。”高祖从之。又参定律令,屡进谠言。明根以年逾七十,表求致仕,诏不许。频表固请,高祖曰:“夫七十致仕,典礼所称;位隆固辞,贤者达节。但季俗陵迟,斯道弗继。卿独秉冲操,居今行古,有魏以来,首振颓俗。进可以光我朝化,退可以荣慰私门。”高祖命之令进,言别殷勤,仍为流涕。赐青纱单衣、委貌冠、被褥、锦袍等物。其年,以司徒尉元为三老,明根为五更,行礼辟雍。后明根归广平,赐绢五百匹、安车一乘、马二匹、幄帐被褥,为造甲第。国有大事,恒玺书访之。旧疹发动,手诏问疾,太医送药。太和二十三年卒于家,年八十一。世宗遣使吊祭,赙钱一十万、绢三百匹、布二百匹,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谥靖侯。明根历官内外五十余年,处身以仁和,接物以礼让,时论贵之。高祖初,明根与高闾以儒老学业,特被礼遇,公私出入,每相追随,而闾以才笔时侮明根,世号高、游焉。

(选自《魏书·游明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和龙平/明根乃得归/乡里游雅称荐之/世祖为中书学/生性贞慎寡/欲综习经典/及恭宗监国/与公孙俱为主书/
B.和龙平/明根乃得归/乡里游雅称荐之/世祖为中书学生/性贞慎寡欲/综习经典/及恭宗监国/与公孙俱为主书/
C.和龙平/明根乃得归乡里/游雅称荐之/世祖为中书学生/性贞慎寡欲/综习经典/及恭宗监国/与公孙俱为主书/
D.和龙平/明根乃得归乡里/游雅称荐之/世祖为中书学/生性贞慎寡/欲综习经典/及恭宗监国/与公孙俱为主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用为地方官职名称。始设于西汉武帝时。
B.三老: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也指国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之。文中为前种意思。
C.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东汉以后,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
D.玺书:古代长途递送文书易于破损,故书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缚以绳,绳结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明根出使刘骏,颇受礼遇。高宗时,他前后三次出使刘骏,刘骏让当值官员明僧暠接待他,并称赞他有长者风度,迎送的礼节超过普通使者。
B.游明根主张通使,屡进直言。高祖命群臣讨论能否与萧赜通使,他认为之前虽错在潇赜,但如今应既往不咎;参加制定律令时,他多次直言进谏。
C.游明根为官多年,受人称道。他历任内外官职五十多年,用仁爱和顺自处,以礼貌谦让待人,受到当时舆论敬重;高祖也特别器重他,常令随从左右。
D.游明根去世之后,极享哀荣。世宗不但派使者前往吊唁祭祀,还赠送大量钱物助办丧事,并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加授金印紫色绶带,谧号为靖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以三吴不靖,荆梁有难。故权停之,将观衅而动。
(2)卿独秉冲操,居今行古,有魏以来,首振颓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

曾巩

夫将之于兵,犹弈之于棋。善弈者置棋虽疏,取数必多,得其要而已。故敌虽万变,途虽百出,而形势足以相援,攻守足以相赴,所保者必其地也。非特如此,所应者又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也。不善弈者,置棋虽密,取数必寡,不得其要而已。故敌有他变,途有他出,而形势不得相援,攻守不能相赴,所保者非必其地也。非特如此,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也。守边之臣知其要者所保者必其地故立城不多则兵不分兵不分则用士少所应者又能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犹之善弃也。不得其要者,所保非必其地,故立城必多,立城多则兵分,兵分则用士众,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犹之不善弈也。

昔张仁愿度河筑三受降城,相去各四百余里,首尾相应,由是朔方以安,减镇兵数万。此则能得其要,立城虽疏,所保者必其地也。仁愿建三城,皆不为守备,曰:“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域,犹须斩之,何用守备?”自是突厥遂不敢度山,可谓所应者合其变也。

今五路新立之城,十数岁中,至于再倍,则兵安得不分?士安得不众?殆疆场之吏,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以弈棋况之,则立城不必多。臣言不为无据也。以他路况之,则北边之备胡,遵誓约之故,数十年间,不增一城一堡,而不患戍守之不足,则立城不必多,又已事之明验也。臣以此窃意,城多则兵分,故谓西北之兵已多,而殆恐守边之臣,未有其任者也。况由其所保者未得其要,所应者未合其变,顾使西北之兵独多,而东南不足。

夫公选天下之材,而属之以三军之任,以陛下之明,圣虑之绪余,足以周此。臣历观世主,知人善任使,未有如宋兴太祖之用将英伟特出者也。故能拨唐季、五代数百年之乱,使天下大定,四夷轨道,可谓千岁以来不世出之盛美。以陛下之聪明睿圣,有非常之大略,同符太祖。则能任天下之材以定乱,莫如太祖;能继太祖之志以经武,莫如陛下。臣诚不自,得太祖任将之一二,窃尝见斯文,敢缮写以献。万分之一,或有以上当天心,使西北守边之臣,用众少而得算多,不益兵而东南之备足,有助圣虑之纤芥,以终臣前日之议,惟陛下之所裁择。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他路之   况:情形。
B.未有其任者也   称:配得上。
C.四夷轨道 轨道:遵循法度。
D.臣诚不自   揆:估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用力少得算多也  涂有饿莩不知发
B.仁愿建三城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遵誓约之故   勇气闻于诸侯
D.窃尝见斯文   予之及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下棋作比方,说明城堡设置贵在占据战略要点,而非单纯追求数量;如果城堡设置不当,就会导致立城多而士兵分散,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B.曾巩以张仁愿渡过黄河只修筑了三座受降城而安定北方为正面事例,充分证明了城堡设置要有战略眼光,守住战略要地,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C.面对西北驻军过多,而东南驻军不足的局面,曾巩建议省西北之兵以补东南,这个设想既不增加军费负担,又能增强国家防务能力,可谓两全其美。
D.本文属于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进言议事,曾巩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揭露了西北将领们拥兵自重的野心。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守 边 之 臣 知 其 要 者 所 保 者 必 其 地 故 立 城 不 多 则 兵 不 分 兵 不 分 则 用 士 少 所 应 者 又 能 合 其 变 故 用 力 少 而 得 算 多 犹 之 善 弈 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
(2)殆疆场之吏,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再以忧去,未代。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化龙以京营根本,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尚书萧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亦数万。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帝皆不报。卒官,年七十。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节选自《明史·李化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B.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C.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D.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
B.终制,古代礼制,父母死后,子女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但官员无须离职。
C.工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央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
D.谥,即谥号,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化龙奉命讨逆,不辱使命。他巡抚四川,征讨叛臣杨应龙;皇帝赐他尚方宝剑,充分放权;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在两年之内,平定杨应龙之乱。
B.李化龙尽心为政,建言献策。他在工部任职时,与淮、扬巡抚李三才一起奏请疏通河道,以避吕梁之险;担任戎政尚书,奏陈十--滥、十二苦、十九宜。
C.李化龙体恤下情,条陈进谏。辽地不少战士老弱贫残,但税监残暴,李化龙便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又逐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
D.李化龙官高权重,赠谥美显。他二十岁便出任知县,后官至巡抚、总督,因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加封少保,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师、太师,赐谥襄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
(2)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
【小题5】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