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指男子20岁。在我国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C.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指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D.谥:指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7-09 10:46: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忧,父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B.五鼓,即拂晓时分。古人把黄昏至拂晓为五个更(鼓)次,每更相隔两小时。
C.耕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
D.缙绅,原意为将笏插在束腰的大带上。用于对古代的官员或有钱的人的称呼。
同类题2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离骚》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深远,后代文人常常模仿《离骚》作诗,人们就把文人称作“骚人”,《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骚人”指的就是文人。
B.“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初七”指七夕,即农历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二十九,在汉代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按古代的风俗,女子满十五岁应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笄,以表示成年,故女子十五岁又称“及笄之年”。
D.《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之一,与北朝《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同类题3
下列与古诗有关的说法中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懒起画蛾眉”中的“蛾眉”是飞蛾触须般细弯的眉毛,多指美人之眉,也写作“娥眉”。“宛转娥眉马前死”中则以“娥眉”代指美人。
B.古诗中常以“鱼雁”指书信。“鸿雁长飞光不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中的鱼、雁都是传书的信使。
C.“玉箸应啼别离后”中用玉制的筷子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梨花一枝春带雨”写贵妃脸上带泪,如带雨的梨花。两句都用了比喻手法。
D.“月”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有很多别称。诗句“千里共蝉娟”中的“蝉娟”、“露脚斜飞湿寒兔”中的“寒兔”都是指月亮。
同类题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 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同类题5
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国别体史学名著。国别体是指按国家分别记载历史,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B.“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季”是最小,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C.“修禊事也”,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禊事,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的风俗。
D.“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十五日为“望”,最后一天为“朔”。
相关知识点
语言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
风俗礼仪
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