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解释加点的词
(1)宫中促织之戏,征民间  (2)此物非西产 (3)试使斗而
(4)昂其直,为奇货 (5)辄数家之产 (6)邑有成名者,童子业
(7)遂猾胥报充里正役 (8)征促织 (9)死何
(10)成之 (11)计不施,无济 (12)余,至百
(13)成妻具资诣问     (14)唇吻辟 (15)各各竦立
(16)无毫发爽 (17)青麻头伏焉 (18)得无教我猎虫所
(19)与村东大佛阁似 (20)成愕,急逐之 (21)虽连城拱璧不
(22)斯须就毙 (23)翁归   (24)未几
(25)如冰雪 (26)既而得其尸于井   (27)夫妻向
(28)则又超忽跃     (29)审之   (30)成以其小,
(31)村中少年好事者  (32)径庐访成 (33)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34)撩之,虫怒   (35)虫翘然鸣 (36)见鸡伸颈摆扑
(37)置笼中 (38)虫尽靡   (39)献抚军
(40)细其能 (41)无何,宰以卓异闻 (42)又嘱学使邑庠
(43)一人飞升,及鸡犬。夫 (44)又期月  (45)劣弱不中于
(46)不如拼一笑    (47)搜未已 (48)民日妇卖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08-24 08:4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师说》全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 )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官盛则近(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 )、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之。

【小题1】将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其后面的括号内。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地方补出原文漏掉的语句。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
②其闻道也先乎吾 固:
③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出:
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
⑤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  明:
⑥圣人无师 常:
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于弟子 贤:
⑧余其能行古道   嘉:
⑨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
⑩作《师说》以之 贻:
【小题4】请找出本文(补充完整后)中的活用词,完成下列表格。
活用词
含活用词的语句
活用情况
含义
 
 
 
 
 
 
 
 
 
 
 
 
 
 
 
 
 
 
 
 
 
 
 
 
 
 
 
 
 
 
 
 
 
 
 
 
 
 
 
 
 
 
 
 
 
【小题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加以解释。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6】请具体说出下列各句加点多义词的用法或意义。
之:
人非生而知
师道不传也久矣
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
圣人所以为圣
句读不知
巫医乐师百工
郯子
六艺经传皆通习
不如登高博见也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目似瞑,意暇甚
孔子云:何陋
吾欲南海
乎:
吾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闻道也固先乎吾
皆出于此乎
可怪也欤
【小题7】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
③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
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小题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⑥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居而笑之。
⑦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⑨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⑩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小题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韩愈提出的择师标准,你同意他的说法吗?结合实际谈一谈你的观点。
【小题10】韩愈一方面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11】《师说》是一篇典范的说理文,结构非常严谨,请你分析一下全文的论证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小题2】下列词语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乱易整,不武   ②不敢兴兵拒大王
B.①是寡人过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C.①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 ②度我至军中,公
D.①吾还也 ②太子及宾客知事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忠良有异

吴兢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徵,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其事,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徵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徵曰:“尔谏正我数百条,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已后,不得不存形迹。”

居数日,太宗问徵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徵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云:‘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惟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丧,或未可知!”太宗矍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徵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选自《贞观政要·直谏》)

(简注)
①吴兢:唐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编修国史。撰有《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10卷40篇,8万余字。该书言简意赅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房玄龄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等。②阿党:偏袒。  ③不直:不实。④不存形迹:不注意言行举止。形迹,仪容、礼貌。⑤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意为君臣同气相连,利害关系一致如同一人。
(阅读指要)
《贞观政要》以记言为主,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选文中唐太宗与魏徵的一席对话,栩栩如生地刻画出魏徵的正直无私、忠贞为国的形象,也表现出唐太宗的胸怀宽广、善于纳谏。
(阅读训练)
【小题1】魏徵是唐朝有名的谏臣,高中课本中我们学过他的名篇《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言者不直(__________)   (2)以此小事,便损众美(__________)
(3)已悔之(__________) (4)君莫违此言(__________)
【小题3】对于“因何不存形迹”,魏徵指出“此言大不是”,唐太宗也认为“实大不是”,为什么?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只能使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
B.因为它客观上助长了小人诬害忠良的嚣张气焰,陷害无辜。
C.因为它只能造成大臣们谨小慎微,不顾国家大计,这于治国无补。
D.因为既已查明告发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就不应再追究魏徵责任。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温彦博认为魏徵虽公正无私,但他平日不注意言行,而给人留下话柄,因此也该受到责备。
B.唐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告诫魏徵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损害君王众多美德,以后进谏要注意影响。
C.魏徵不同意太宗对他的指责,认为如果君臣上下因怕授人以口实而谨小慎微,那么国家的前途将是危险的,既然以身许国,就应该直言而无所欺瞒。
D.唐太宗为魏徵的直谏所感动,并当面表示自己一定不忘社稷永存的大计,并赏赐了魏徵。
【小题5】根据文意,说一说魏徵所说的“忠臣”和“良臣”异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