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远 鄙(边邑)
C.至易水上,既,取道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侵损、削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11 09:0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送童子鸣序

归有光

越中人多往来吾吴中,以鬻书为业。异时童子鸣从其先人游昆山,尚少也。数年前,舣舟娄江,余之。子鸣示余以其诗,已能出人。今年复来,吾友周维岳见余,为念其先人相与之旧,谓子鸣旅泊萧然,恨无以恤之者。已而子鸣以诗来,益清俊可诵。然子鸣依依余,有问学之意,余尤念之。

尝见元人题其所刻之书云,自科举废而古书稍出,余盖深叹其言。夫今世进士之业滋盛,士不复知有书矣。以不读书而为学,此子路之佞,而孔子之所恶。无怪乎其内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临人之术,纷纷然日竞于荣利,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子鸣于书,盖历能诵之。余以是益子鸣。夫典籍,天下之神物也。人日与之居,其性灵必有能自开发者。“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1)书之所聚,当有如金宝之气,如卿云轮囷,覆护其上,被其润者不枯矣。

庄渠先生尝为余言:广东陈元诚少未尝识字一日自感激取四子书终日拜之忽能识字。以此知书之神也。非书之能为神也,古人虽亡,其神者未尝不存。(2)今人虽去古之远,而其神者未尝不与之遇。此书之所以可贵也。虽然,今之学者,直以为土梗已耳。子鸣鬻古之书,然且几于不自振,今欲求古书义,吾惧其愈穷也。岁暮,将往锡山寓舍,还归太未,书以赠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舣舟娄江,余之 过:经过、路过
B.为念其先人相与之旧, 相与:相处、相交往
C.夫今世进士之业滋盛   滋盛:众多、兴旺。
D.余以是益子鸣 奇:认为……不同凡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子鸣依依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B.纷纷然日竞于荣利,成流俗   私见张良,具告
C.其神者未尝不存     冰,水为之,寒于水
D.今欲求古书义 填然鼓
【小题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童子鸣“不蹈世俗刻苦求学”的一组是
①子鸣示余以其诗,已能出人
②已而子鸣以诗来,益清俊可诵
③谓子鸣旅泊萧然,恨无以恤之者
④然子鸣依依于余,有问学之意
⑤然且几于不自振,今欲求古书之义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广东陈元诚/少未尝识字/一日自感激/取四子书/终日拜之/忽能识字
B.广东陈元/诚少未尝识字/一日自感激/取四子书/终日拜之忽/能识字
C.广东陈元/诚少未尝识字/一日自感激/取四子书/终日拜之忽/能识字
D.广东陈元诚/少未尝识字一日/自感激/取四子书/终日拜之/忽能识字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介绍与童子鸣交往的一些生活片段,欣赏童子鸣积极求学的精神,也为他的生计而担心不已。
B.自从科举被废除以后确实一些古书渐渐出来,作者深深叹服童子鸣说的这些话。
C.作者认为典籍是天下的神灵、怪异之物,每日与它们在一起,智慧必定有能够自行开发的机会。
D.作者强调读书的重要作用,批评世人忽视读书而去争相谋取功名利禄的不良风气。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书之所聚,当有如金宝之气,如卿云轮囷,覆护其上,被其润者不枯矣。
(2)今人虽去古之远,而其神者未尝不与之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教战守策

苏轼

①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新对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③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④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白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⑤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那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⑥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游戏酒食之间 豢:安养
B.而唐室固以矣 微:微小
C.而求之者无 厌:同“餍”,满足
D.陵压百姓而其上者 邀:邀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惟其民安太平之乐 而智勇多困所溺
B.又挠军法 其责己也重
C.知安不知危 骄豪多怨
D.庶人在官者 蚓无爪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教战守策》)
(2)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越州赵公救灾记》)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小题5】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作者针对哪些情况提出“教战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