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B.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C.问征夫以前路D.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18 09:0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教战守策

苏轼

①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新对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③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④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白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⑤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那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⑥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游戏酒食之间 豢:安养
B.而唐室固以矣 微:微小
C.而求之者无 厌:同“餍”,满足
D.陵压百姓而其上者 邀:邀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惟其民安太平之乐 而智勇多困所溺
B.又挠军法 其责己也重
C.知安不知危 骄豪多怨
D.庶人在官者 蚓无爪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教战守策》)
(2)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越州赵公救灾记》)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小题5】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作者针对哪些情况提出“教战守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崔立之书(1)

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至于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人尤谓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于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下,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剖,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而宰相以为忧。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士固信于知己,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

(取材于韩愈《答崔立之书》)

注释:(1)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夏,韩愈三次上书宰相不遇,离京东归时。崔立之,字斯立。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有举进士者,人多之  贵:看重
B.而又于中书 黜:降职
C.尤非相之辞也 悉:了解
D.主上不得    怡:快乐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分)
①衣食不足,谋所亲    ③人尤谓
②然后见知天下 ④以为必俟工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
身处困厄而不懂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
B.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
主持考试的官员重在考查应考者人品的好坏
C.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
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
D.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您不必为我过于忧伤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韩愈在十六七岁时,认为做官就是为他人谋福利,到二十岁之后,认为做官不仅仅是为他人,这与他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有关。
B.韩愈两次参加博学宏辞科的选拔求官都失败后,心中郁闷不平,认为博学宏辞科考试中的应试文章就像歌舞滑稽戏艺人的语言。
C.崔立之在来信中将韩愈比作献玉者,认为他的璞玉必须经过加工磨砺,才能扬名天下,即使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也应毫不动摇。
D.韩愈自信,潜心研究总结自己人生经验中的得失,就能被当权者举荐任用,上可以得到卿大夫的职位,下也可以做个地方官员。
【小题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②乃不自进而已耳
【小题6】孟子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韩愈在《答崔立之书》中也多次表达了类似的想法,请选取其中的一处简要概括和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先生奏,与文正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忤,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迷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选自清姚鼎《朱竹君先生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下诏求遗书。    会:适逢
B.而金坛于文公独先生奏。     善:友好
C.与文正争执 固:坚决
D.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 忤:违背
【小题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B.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C.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D.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正和文襄二公对朱竹君从《永乐大典》中搜寻古书的奏言持不同意见。
B.文襄公对朱竹君态度的变化,从侧面表现了后者不攀附、不阿谀的性格。
C.因为朱竹君的称赞和爱护,不少后学之辈得到了好名声。
D.朱竹君因为交友广泛而见识广博,且酒量极大,才气纵横。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2)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