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专门用于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在写作风格上以议论为主,侧重于“陈情”,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
B.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其中“授”“拜”“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拔”“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C.簪笏: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D.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26 07:50: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日;“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日:“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口:“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鞭,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回:“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贵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身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连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陶渊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B.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D.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司马,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
B.祭酒,本指在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需长者立主位,面南酹酒祭神开席。引申为对同辈或同官中年高望重者的尊称,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
C.绶,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后用来拴勋章。文中“解绶去职”是指陶渊明解下绶带,此后便取消了这一官职。
D.刺史,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辞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悠然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景俭,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B.“出”,京官外调。古代涉及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如“拜” “除”,授予官职;“迁”“ 谪”,贬官降职;“陟”“徙”,提升官职。
C.“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常见的敬辞有台、尊、贤、仁、令等。
D.“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