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说:“求!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等到燕太子丹谋划派荆轲到秦国去刺杀秦王,这才加速了(灭亡的)祸患。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石头(敲击后)能发出铿然的声音,到处都是这样。
D.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27 10:5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汪纲字仲举,黟县人,签书枢密院勃之曾孙也。以祖任入官,淳熙十四年中铨试,调镇江府司户参军。马大同镇京口,议者欲以两淮铁钱交子行于沿江,廷议令大同倡率行之,纲贻书曰:“边面行铁钱,虑铜宝泄于外耳。私铸盛行,故钱轻而物重。”大同始悟。试湖南转运司,又中,纲笑曰:“此岂足以用世泽物耶?”乃刻意问学,博通古今,精究义理,覃思本原。

调桂阳军平阳县令,县连溪峒,蛮蜑与居,纲一遇以恩信。科罚之害既三十年,纲下车,首白诸台,罢之。岁饥,旁邑有曹伍者,群聚恶少入境,强贷发廪,众至千余,挟界头、牛桥二寨兵为援,地盘踞万山间,前后令未尝一涉其境,不虞纲之至也,相率出迎。纲已夙具酒食,令之曰:“汝何敢乱,顺者得食,乱者就诛。”夜宿寨中,呼寨官诘责不能防守状,皆皇恐伏地请死,杖其首恶者八人,发粟振粜,民赖以安。

改知金坛县,亲嫌,更弋阳县。父义和为侍御史主管佑神观。寻丁父丧,服除,知兰溪县,决擿如神。移疾乞闲,得直秘阁、知婺州,改提点浙东刑狱,皆屡辞不得请。虑囚,至婺,有奴挟刃欲戕其主,不遇而杀其子,瞒谰妄牵连,径出斩之。释衢囚之冤者。台盗钟百一非共盗,尉觊赏,躐申制司,纲谓:“治盗虽尚严,岂得锻炼傅会以成其罪邪?”于是得减死。

绍定元年,召赴行在,纲入见,言:“臣下先利之心过于徇义,为身之计过于谋国,偷惰退缩,奔竞贪黩,相与为欺,宜有以转移之。”帝日:“闻卿治行甚美,越中民力如何?”对日:“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权户部侍郎。越数月,上章致仕,特畀二秩,守户部侍郎,仍赐金带。卒,越人闻之多堕泪,有相率哭于寺观者。

纲学有本原,多闻博记,兵农、医卜、阴阳.律历诸书,靡不研究;机神明锐,遇事立决。在越佩四印,文书山积,而能操约御详,治事不过二十刻。

(选自《宋史·汪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
B.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
C.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
D.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铨试,唐宋时期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官吏的方式,由吏部主持。
B.交子,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可以兑现,便于流通。
C.直秘阁,是宋代官名,简称直秘,以京朝官充任,掌秘阁事务。
D.致仕,指古代官员到一个地方就任新职,又可以称为“拜”“除”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纲智力超群,勤奋好学。参加湖南转运司试官合格后,认为自己的知识不足以用来治理社会,于是就专心学习,博古通今,深入研究义理及其本源,
B.汪纲为政有方,政绩卓著。他刚任平阳县令,就废止了祸害三十年的摊派刑罚;他治理的越中地区政绩很好,十年之间,千里安定。
C.汪纲为政清廉,深得民心。改为金坛县知县,因避亲属嫌,改为弋阳县知县;他清廉自持,因此死后越人相继到寺观哭祭。
D.汪纲学识渊博,敏锐果断。他对兵农、医卜、阴阳、律历各种书籍,没有不研究的;他神机妙算,十分敏锐,遇事当机立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科罚之害既三十年,纲下车,首白诸台,罢之。
(2)寻丁父丧,服除,知兰溪县,决擿如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逐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学而归,孟母方   绩:缉麻,把麻纤维拧成线
B.宁能其夫子 衣:使……穿衣
C.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妾也 客:把……当作客人
D.孟子,遂留其妇     谢:感谢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B.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C.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D.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母多次搬迁住所,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来打比方,告诫孟子不可荒废学业。
C.孟母认为男子如果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么他不是去偷就是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晓之以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茶,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日:“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曰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人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人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仪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小题5】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平元襄王萧伟,字文达。幼清警好学,起家晋安镇北法曹行参军府。高祖为雍州,虑天下将乱,求迎伟及始兴王檐来襄阳。俄闻已入沔,高祖欣然谓佐吏曰:“吾无忧矣。”义师起,南康王承制,板为冠军将军,留行雍州州府事。义师发后,州内储备及人皆虚竭。魏兴兴太守颜僧都并据郡不受命,举兵将袭雍州,伟遣兵于始平郡待师仁等,要击大破之,州境以安。天监元年,封建安郡王,食邑二千户,给鼓吹一部。十五年,生母陈太妃寝疾,伟及临川王宏侍疾,并衣不解带。及太妃,毁顿过礼,水浆不入口累日,高祖每临幸譬抑之。伟虽奉诏,而毁瘠殆不胜丧。十七年,高祖以建安土瘠,改封南平郡王,邑户如故。五年,薨,时年五十八。诏敛以衮冕,给东园秘器。伟少好学,笃诚通恕,趋贤重士,常如不及。由是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而性多恩惠,尤愍穷乏。常遣腹心左右,历访间里人士,其有贫困吉凶不举者,即遣赡恤之。太原王曼颖卒,家贫无以殡敛,友人江革往哭之,其妻儿对革号诉。革曰:“建安王当知,必为营理。”言未讫而伟使至,给其丧事,得周济焉。每祁寒积雪,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即赋给之。晚年崇信佛理,尤精玄学,著《二旨义》,别为新通。又制《性情》《几神》等论其义,僧宠及周舍、殷钧、陆锤并名精解,而不能屈。

(选自《梁书·列传第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B.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C.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D.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中国古代君主封赐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亦称“采邑”。
B.薨,古代诸侯或大官的死称“薨”,太妃死亡也可称“薨”。
C.衮冕,是古代帝王及三公穿戴的绘有龙纹的礼服和礼帽。
D.玄学,盛行于魏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一种学术思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伟遭遇袭击,巧设伏击。裴师仁、颜僧都发兵袭击雍州,萧伟派兵在始平郡伏击,拦腰截击打败他们,雍州境内才得以安定。
B.萧伟侍奉母亲,极尽孝道。萧伟母亲病重,萧伟衣不解带侍候她,母亲去世后,萧伟哀伤过度,多日水米不进,高祖时常前往开导抚慰他。
C.萧伟礼待贤士,受到拥护。萧伟接近贤才重用士人,还常常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当时许多游士、有名之人,都到他家里去拜访他。
D.萧伟关爱穷人,尽力赈济。太原王曼颖去世,家中贫困无法安葬,友人江革向萧伟求助,萧伟派使者前来,帮助王曼颖家办理了丧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闻已入沔,高祖欣然谓佐吏曰:“吾无忧矣。”
(2)每祁寒积雪,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即赋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