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对《登高》一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06 08:0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 王 乃 使 使 斩 太 子 丹 欲 献 之 秦 秦 复 进 兵 攻 之 后 五 年 秦 卒 灭 燕 虏 燕 王 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注:①宋子,县名。②庸:做工的人。③矐:熏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大怒,发兵诣赵    益:增加
B.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  亡:逃跑
C.使击筑而     歌:歌曲
D.于秦始皇     闻:报告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B.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C.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D.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等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
B.燕王喜认为,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得以祭祀。
C.高渐离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听到主人家有客人击筑,能听出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D.高渐离取出自己的筑和衣裳,穿戴整齐来到堂前,满座宾客都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把他尊为上宾。
【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①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②,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颉颃(xié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②韬戢(tāojí):收藏;敛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B.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C.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D.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自秦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太师”自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大多是重臣的加衔,既示恩宠,又予实权。
C.“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也获此谥号。
D.“词科”为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
B.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
C.苏轼少有大志,追求不俗。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D.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 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初未知名,着《鹪鹩赋》以自寄。郡守鲜于嗣荐华为大常博士卢钦言之于文帝转河南尹丞未拜除佐著作郎顷之迁长史兼中书郎晋受,拜黄门待郎,封关内候。数岁,拜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初,武帝潜与羊祜谋伐,而群臣多以为不可,唯华赞成其计。及吴灭,诏曰:“尚书、关内侯张华,前与故太博羊祜共创大计,遂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其进封为广武县候。增邑万户,封子一人为亭候,千五百户,赐绢万匹。”惠帝即位,以华为太子少傅。楚王玮受密诏杀太宰汝南王亮、大保卫瓘等,内外兵扰。朝廷大恐,计无所出。华白帝:“玮矫诏擅害二公,将士仓卒,谓是国家意,故从之耳。今可遣驺虞幡使外军解严,理必风靡。”上从之,玮兵果败,及玮诛,华以首谋有功,拜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金章紫绶。固辞开府。及赵王伦、孙秀将废贾后,秀使司马雅夜告华曰:“今社稷将危,赵王欲与公共匡朝廷,为霸者之事。”华知秀等必成篡夺,乃距之。华方昼卧,忽梦见屋坏,觉而恶之。是夜难作,诈称诏召华,遂与裴頠俱被收。使者至曰:“诏斩公。”遂害之于前殿马道南,夷三旗,朝野莫不悲痛之。时年六十九。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槌之无声。帝以问华,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其言,果声闻数里。

(选自《晋书·张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鲜于嗣荐/华为太常博士/卢钦言/之于文帝转河南尹丞/未拜/除佐著作郎/顷之/迁长史/兼中书郎/
B.郡守鲜于嗣荐华为太常博士/卢钦言之/于文帝转河南尹丞未拜/除佐著作郎/顷之/迁长史/兼中书郎/
C.郡守鲜于嗣荐华为太常博士/卢钦言之于文帝/转河南尹丞/未拜/除佐著作郎/顷之/迁长史/兼中书郎/
D.郡守鲜于嗣荐华为太常博士/卢钦言之于文帝/转河南尹丞未拜/除佐著作郎/顷之/迁长史/兼中书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受禅是指旧皇帝将帝位让给新皇帝。
B.吴,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建立的政权,因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
C.驺虞幡是一种绘有驺虞图形的旗帜,危险时,用以传旨解除武装,停止战争。
D.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将军等,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华谋划伐吴,功成受到重赏。当初他与已故太傅羊祜共创灭吴大计,等到吴被消灭后,皇帝下诏书晋封他的官职,并给予奖赏。
B.张华出谋划策,制止兵乱危局。楚王司马玮惹起内外兵乱,朝臣恐惧,束手无策,惠帝采纳张华的意见,司马玮果然被打败。
C.张华深明大义,身遭叛军杀害。张华拒绝参加赵王司马伦、孙秀等篡夺之事,他们就直接去提拿并杀害了他,还灭了他家三族。
D.张华博识多闻,当世无人可比。吴郡临平曾出现一个石鼓,用槌却敲不响,皇帝同张华,照他的办法去做,鼓声果然传至数里之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助。
(2)玮矫诏擅害二公,将士仓卒,谓是国家意,故从之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竟发之。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集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判三司都磨勘司。接伴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滕口说,遽欲生事耶?”惟辅愧谢。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阯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贺契丹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介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程师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B.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C.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D.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的称谓。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一直沿用到清朝。
B.河东,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山西在黄河以东。秦汉时期,“河东”指河东郡地,唐朝以后泛指山西。
C.契丹,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源于东胡,北魏时自号“契丹”。唐朝末年,迭剌部首领阿保机统一各部族,建立辽国。
D.日昃,亦称“日仄”“日侧”等,为天色纪时法。“昃”意为太阳偏向西方,“日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下午六时前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师孟有担当重实干,讲求功效。任职夔州时为了便于治理,提出搬迁治所,设置常平仓的建议,并坚持立即开仓发粮赈灾。
B.程师孟重视水利建设,造福百姓。在任所根据地貌特点兴修水利,改造良田,加固河堤,疏通河道,使百姓不再受洪水祸害。
C.程师孟捍卫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他坚决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面对契丹的指责和傲慢无礼,他义正辞严地进行有力回击。
D.程师孟为官能力突出,政绩卓著。历任各种职务,他都能注重实际,结合实情,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政绩在同列中堪称第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
(2)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李斯论

(清)姚鼐

①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②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③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 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④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⑤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小题1】姚鼐是清代散文家,因其室名而被世人称为______先生。本册教材中选了他的作品《______》。
【小题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哉B.矣C.乎D.耳
【小题3】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且 夫 小 人 虽 明 知 世 之 将 乱 而 终 不 以 易 目 前 之 富 贵 而 以 富 贵 之 谋 贻 天 下 之 乱
【小题4】本文观点明确,说理逐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