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26 11:0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察孝廉,补尚书郎,公事免官。父赐丧阕后,茂才,除巫令,迁交阯太守。

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苟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令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其见称如此。

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萧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央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妻妾乘辎軿,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不足逾也。

朱符死后,汉遣张津为交州刺史,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而荆州牧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吴巨代之,与恭俱至。汉闻张津死,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后燮遣吏张旻奉贡诣京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特复下诏拜安远将军,龙度亭侯。

后巨与恭相失,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权加燮为左将军。建安末年,燮遣子廞入质,权以为武昌太守,燮、壹诸子在南者,皆拜中郎将。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益嘉之,迁卫将军,封龙编侯,弟壹偏将军,都乡侯。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瑇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壹时贡马凡数百匹。权辄为书,厚加宠赐,以答慰之。燮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

(节选自《三国志·士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B.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C.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D.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古代推荐、荐举有才能的人,如“举孝廉不行”“举国上下”,这与下文“除巫令”的“除”意义不同。
B.书传,古时候一般指典籍、著作等,有时也专门指有关《尚书》经义的传述解释;传,则多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C.古今之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但是指经学研究时所持底本字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对于经典内容阐释方面的差异而言的。
D.封,我国古时候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赐予亲属或臣僚,这与文中的“拜安远将军”中的“拜”意义是不相同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燮钟爱传统文化,学识渊博。士燮从少年时就研究《左氏春秋》,为官闲暇研习经传,兼通《春秋》《尚书》的古文、今文。
B.士燮器量宽容厚道,礼贤下士。士燮升任交阯太守后,中原地区的人有数百前往他那里避难或依附。
C.士燮通晓为官之道,政绩突出。袁徽在给荀彧的信中极力称赞士燮的治理才能,称赞他在大乱之中能使百姓们安居乐业。
D.士燮威望尊贵无比,但过于招摇。士燮兄弟们同时担任郡守期间,出入鸣钟响磬,礼仪完备齐全,车辆马匹等挤满了道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
(2)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者易动以利。愿沛公且军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秦将果畔,欲联合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从良计,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后良至下邑,汉王下马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地,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为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下邳留:地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 啖:利诱、引诱
B.汉王下马鞍而问曰  踞:坐,蹲坐
C.与项王有郤:通“隙”,隔阂、嫌怨
D.张良多病,未尝将也。 特:单独,独自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B.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不禄”,士死为“卒”,“卒”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C.谥,是指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也称为谥号。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前四史”之一,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世家”是叙述贵族王侯之事的。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打败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C.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啖秦军将领,从而没有动用一兵一卒,一举拿下了咸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军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子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父埃,生而不慧,位秘书郎,早亡。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灵运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①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羨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

动踰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在郡一周,称疾去职,从弟晦、曜、弘微等并与书止之,不从。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旧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文帝诛徐羨之等,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使光禄大夫范泰与书敦奖,乃出。使整秘阁书遗阙,又令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竞不就。寻迁侍中,赏遇甚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竞,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至是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

赏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位素不踰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表陈疾,赐假东归。将行,上书劝伐河北。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奏免官,是岁,元嘉五年也。

(节选自《南史·谢灵运传》)

注①构扇:挑拨煽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
B.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
C.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賦/并自注以言其事/
D.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指堂房的亲属。文中"从子"可解释为侄子,“从弟”可解释为堂弟。
B.江左,即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故以此段江为标准定东西和左右。
C.文帝是古代皇帝庙号之一。经天炜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德美才秀曰文。
D.东归指回故乡。因汉、唐定都长安,中原、江南人士辞京返乡多言东归。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灵运系出名门,聪颖好学,富有才华。他的文章与颜延之相较,奔放自如,文釆飞扬,然而深细密致稍逊一筹。
B.谢灵运在与掌权大臣的较量中落败。少帝即位,他挑拨煽动一些不同意见的人,非议破坏执行政策,故被排斥出京。
C.谢灵运的诗书在当时堪称独一无二,深受文帝赏识,他自认为可参与时政,然而历经少、文二帝,皇帝始终以文士待之。
D.谢灵运参政理想落空,更加不受约束。他看出真正受重用的是些名望才千远不如他的人,故常托病不上朝,沉溺玩乐宴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殷景仁等名位素不踰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
②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

同类题4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范,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迁尚书郎。

出参征西军事,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景元四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B.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C.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D.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下划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文中“少孤”即指邓艾年幼时父亲就死了。
B.“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字供长辈呼唤。
C.“辟之为掾”中“掾”即掾吏,是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里的办事员。
D.“迁南安太守”中“迁”与徙,都指调动官职。“迁”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在战乱时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颍川看到一篇谈及如何作文、为人的碑文,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励其志。
B.邓艾做过都尉学士,后来改任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同郡一个官吏的父亲可怜他家贫,送给他很多财物,邓艾最初没有很表示感谢。
C.邓艾和征西将军郭淮一道抵御蜀国的偏将姜维。姜维撤退,邓艾认为应该分兵把守,后又识破了姜维的计谋,得以不败。
D.邓艾率军从阴平进攻,他击败了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印,到邓艾面前请求投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②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恢字弘达。幼聪颖,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既长,美风表,涉猎史籍。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宣武之难,逃在京师。高祖义兵至,恢于新林奉迎,以为辅国将军。建康平,还为冠军将军、右卫将军。天监元年,为侍中、前将军。二年,为使持节、征虏将军。四年,改授后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如故。义兵初,郢城内疾疫死者甚多,不及藏殡,及恢下车,遽命埋掩。又遣四使巡行州部,境内大治。十三年,迁散骑常侍、益州刺史,使持节如故。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恢乃市马千匹,以付所订之家,资其骑乘,有用则以次发之,百姓赖焉。普通五年,进号骠骑大将军。七年九月,薨,时年五十一。遣中书舍人刘显护丧事。恢有孝性,初镇蜀,所生费太妃犹停都,后于都下不豫,恢未之知,一夜忽梦还侍疾,既觉忧遑,便废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后又目有疾,久废视瞻,有北渡道人慧龙得治眼术,恢请之。既至,空中忽见圣僧,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咸谓精诚所致。恢性通恕,轻财好施,凡历四州,所得俸禄随而散之。在荆州,常从容问宾僚曰:“中山好酒,赵王好吏,二者孰愈?”众未有对者。顾谓长史萧琛曰:“汉时王侯,屏而已,视事亲民,自有其职。中山听乐,可得任性;彭祖代吏,近于侵官。今之王侯,不守藩国,当佐天子临民,清白其优乎!”坐宾咸服。

(节选自《梁书•萧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B.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C.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D.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兵,指起义的或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犹义师;也指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
B.出,一般指京官正常外调,而《琵琶行》“予出官二年”的“出”则是因罪贬谪。
C.中书,当时所施行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简称,舍人是其官员的官职名。
D.藩,有屏障的意思,古代封建王朝用诸侯国来保护王室,所以称诸侯的封国为“藩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恢聪颖好学,深受朝廷赏识。他童年就通晓一些儒家典籍,并善于解说疑难,长大后又涉猎史书;后来遭逢乱世,走上仕途,得到了明帝和高祖的重用。
B.萧恢倾心为民,治政卓有成效。他刚到郢州就命人及时埋葬病死者的尸体,并派使者巡察辖区;在益州又巧妙化解了官府与百姓在交通方面的矛盾,百姓因此得利。
C.萧恢恪遵孝道,乐于救济他人。人们都认为,正是因为他的真诚感动上天,其母亲的眼疾才得以治好;他担任过四州刺史,所得的俸禄常常用于行善施舍。
D.萧恢谈古论今,富有政治眼光。他在荆州时曾表示,汉朝的王侯应当帮助天子治理百姓;现在的王侯情况不同,更应当注重保持自身清白廉洁的品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
(2)既觉忧遑,便废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