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何谓艺术
[匈牙利]厄尔凯尼·伊斯特万
莫里哀的剧本一般都以请来证人和文书制订婚约或口授遗嘱而结束。
正是托了这个福,费里凯在试排中就在舞台上占据了固定的位置。当一些主要演员还只能在象征性的道具中走来走去的时候,那张在莫里哀剧中多次用过的文书案子已经给他放好了。小桌子虽然被病床遮了一半,不过纸和墨水瓶却是放得好好的,墨水瓶旁边还有两支鹅毛笔。
“费里凯,劳驾,可别折腾!”导演对费里凯说。
“你说什么?”他问。
费里凯在剧院已经度过二十六个春秋了。去年是“逢五”的周年,剧院领导给他发了一张纪念奖状、一瓶香槟酒和一封贺信。在这1/4个世纪的舞台生涯中,他的最大业绩是跑过几次只说一两句话的小龙套。由于不甘寂寞,他总是在演出中试图给剧本增添点儿东西,可是他的努力无一不以碰壁而告终。
这次他记住了导演提醒他的话,只是不声不响地记录着垂死老人的遗嘱。
但是在第六次排练时,他打起喷嚏来了,而且还伴有咳嗽。他放下笔,掏出一条巨大的红格子手帕,大声地擤起鼻涕来。他想,这点儿情节总是可以加进去的。
可是当他擤到第三下时,导演就注意到了。
“你感冒了?”导演问。
“也许。”他说,“我可能在什么地方冻着了。”
他两夜没有睡着,深悔自己在像擤鼻涕这类表面手法上动脑筋,觉得应该从内心来塑造这个文书。
第三天,他把小桌子往台中央推了推,不过还是被床帘遮住半张脸。
他从自己的位置上向垂死的老人投以异样的目光——开始是讥讽的,继而是鄙视的,最后则是仇恨的。在两个不眠之夜里他悟出来的是:这个文书从小被躺在床上的那位父亲遗弃他乡,是孤苦伶仃地成长起来的,因此他总是忌妒那些有父亲的孩子。今天他是第一次面对即将咽气的父亲,但这个没心肝的人在遗嘱里还不承认他这个儿子。
他记录不下去了,不断地抬起头来,眼睛里射出仇恨的光芒。扮演咽气老人的那个演员烦躁起来。
“你老瞪我干吗?”
导演也过来了。
“你又折腾啦,费里凯!”
“我只是对这个坏父亲做出反应。”他深感委屈地解释。
“人家说什么,就记录什么。”导演向他吼道,“你什么反应也用不着做。” 
他咽了口唾沫,在墨水瓶里蘸了一下,继续写起来。一连几天,他脑子里都是空白。后来,有东西开始在他脑子里出现,最后,这东西成形了。
起初他只是木然坐着,记下病人口授的话。可是他的脸突然抽搐了一下。对这种动作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老式鹅毛笔书写不畅是常事。他甩了甩笔,然后放进嘴里,把它舔干净,可是纸上还是留下了墨渍。他恼火地摇摇头,拿过第二支笔,可是那支也不顺手。坐在观众席里的那几个行家都兴趣十足地看他怎样对待鹅毛笔。后来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把刀,削了削笔,正想拿起来试一试的时候,咽了气的父亲坐起来了。
排练中断。尖刻、无情和粗暴的指责声四起。唉,让我们忘了这充满屈辱的时刻吧!
费里凯消沉了,一连几天,他像一架机器一样只是呆板地记录,但他只能憋到公演那天。就在开幕前几分钟,在化妆室里,他脑子里闪耀着对角色全新的理解。这样的理解虽然大胆,但谁也无法指责。他要一块黑绸,哪怕一块黑纱也行。
在首场演出中,这位文书臂缠黑纱登上舞台。文书是穿黑衣服的,所以袖子上的黑纱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从他沉着的表情中没有人看得出来他刚失去了生活中的唯一慰藉——爱女珍妮。他坐下来,写着,但在他心中,痛楚像海浪一样汹涌澎湃,因为垂死的老人唤醒了他对已故女儿的怀念。这位父亲弥留之际的痛苦使他差一点儿就要放声大哭,然而他以铁的意志控制住了自己。谁也没有看出他的这场内心搏斗。
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评论家纷纷对演员的表演进行分析。可是以这些人的眼光,他们只能论及那些表面的、易于讨好的角色,对于文书一角只字未提。他挥挥手——这些人根本不懂何谓艺术!在鲜为人知的情况下也能创造出伟大的成就……这样做值得吗?值得。他想。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里哀的戏剧作品中常常有请证人和文书制订婚约或口授遗嘱的情节,因此跑龙套的演员费里凯的舞台位置往往是固定的。
B.在公演时,费里凯刚失去了爱女珍妮,他以铁的意志控制住了自己心中像海浪一样汹涌澎湃的痛楚,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C.全文主要使用第三人称,而“唉,让我们忘了这充满屈辱的时刻吧”一句使用第一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感受真切,如身临其境。
D.小说叙述了一个龙套演员的故事,标题“何谓艺术”点明了导致他和他所工作的环境总是格格不入的焦点问题,引人思考。
【小题2】文中多次描写导演提醒甚至怒斥费里凯“折腾”,有何作用?
【小题3】你是否喜欢作者塑造的费里凯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析你的理由,并谈谈费里凯这一形象给你怎样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4 02:31: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汽车司机
〔匈牙利〕厄尔凯尼
彼莱斯雷尼·尤若夫是个运输工人,他驾驶的车牌为“CO-75-14”的汽车停在一个角落的售报亭旁。
“我要一份《布达佩斯新闻报》。”
“对不起,售完了。”
“那么来一份昨天的也行。”
“昨天的也卖完了,不过我这儿碰巧有一张明天的报纸。”
“那上面刊登电影院的节目吗?”
“电影院每天放映的电影都登在上面。”
彼莱斯雷尼坐在车上翻阅起报纸来,不一会儿,他看到了一条放映捷克斯洛伐克电影的预告——“金发姑娘的爱情”,别人也在夸耀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在斯塔奇大街的“蓝色山洞”电影院放映,五点半开始。正巧,离开映还有一段时间,他继续往下翻报纸。他的眼睛一下子停在一条关于彼莱斯雷尼·尤若夫的报导上,上面写着,彼莱斯雷尼驾驶一辆车牌为CO-75-14的小轿车在斯塔奇大街上超速行驶,在离“蓝色山洞”电影院不远处与迎面开来的一辆卡车相撞,运输工人彼莱斯雷尼当场丧命。
“竟然有这样的事!”彼莱斯雷尼自言自语道。他看看表,马上就到五点半了。他把报纸往口袋里一塞,开着车就走了……
(1)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给它补写一个有意蕴的结尾。80字以内。(4分)
(2)结合你补写的内容,谈谈整篇小说给你的启示。120字左右。(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

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 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你有这么多的孩子!”

“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给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还能不动心呢?他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的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

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000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000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1000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圣诞夜里的故事,语言质朴,表现手法多样,情节张弛有度,主题耐人寻味。
B.“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更是因为孩子们收到了礼物。
C.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的心理。
D.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充裕,但并不快乐。
【小题2】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时的心理变化。
【小题3】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七个铜板
匈牙利莫里兹
①穷人也可以笑,这本来是神明注定的。茅屋里不但可以听到呜咽和嚎哭,也可以听到由衷的笑声。甚至可以说,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
②我很熟悉那个世界。我父亲所属的苏斯家族的那一代经历过最悲惨的贫困。那时,我父亲在一家机器厂打零工。他不夸耀那个时代,别人也不。可是那时候的情景是真实的。在我今后的生活中,我再也不会像在童年的短短的岁月中笑得那样厉害了,这也是真实的。没有了我那笑得那么甜蜜、终于笑得流眼泪、笑到咳嗽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红脸盘的、快活的母亲,我怎么会笑呢。
③有一次,我俩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找七个铜板,就是她,也从来不曾像那一次笑得那么厉害。我们找寻那七个铜板,而且终于找到了。三个在缝衣机的抽屉里,一个在衣橱里,另外几个却是费了更大的劲才找出来的。
④头三个铜板是我母亲一个人找到的。她希望在缝衣机抽屉里再找到几个,因为她时常给人家做点针线活,赚来的钱总是放在那里面。我看着我母亲在抽屉里边搜寻,线、顶针、剪子、扣子、碎布条等等中间摸索,又突然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它们都躲起来啦!”她蹲在地板上,把抽屉放下来,像是怕它们会飞掉。她又像人家用帽子扑蝴蝶似的突然把抽屉翻了个身。
⑤看她那个样子,叫你不能不笑。“它们就在这儿啦,在里头啦。”她咯咯地笑着说,不慌不忙地把抽屉搬起来,“假如只剩一个的话,那就应该在这儿。”
⑥我蹲在地板上,注视着有没有晶亮的小铜板悄悄地爬出来。可是,那儿没有一样东西蠕动。事实上,我们也并不真的相信里面会有什么东西。我们彼此望望,觉得这种儿戏可笑。
⑦我碰了碰那个翻了身的抽屉。“嘘!”我母亲警告我,“当心,会逃走的啊。你不晓得铜板是个多么灵活的动物,它会很快地跑掉,它差不多是滚着跑的。它滚得可快哪……”我们笑得前仰后合。我们从经验中知道一个铜板多么容易滚走。
⑧不过,我的心里倒动了一个念头。“亲爱的妈妈,我知道一个地方有一个铜板。”
⑨“在哪儿,我的孩子?我们快把它找出来吧,别让它像雪一般融掉。”
⑩“玻璃橱里,在那个抽屉里。”
“哦,你这倒霉孩子,亏了你早先没有说出来!不然,这时一定不在那里了。”我们站起来,走到早已没有玻璃的玻璃橱前,还好,我们在它的抽屉里找到了那个铜板,我知道它一定是在那。这三天来,我一直准备把它偷走,就是不敢。假如我敢偷的话,我一定拿它买了糖啦。
“得,我们已经有四个铜板了。打起精神来吧,我的小宝贝,我们已经找到一大半了再有三个就够了。在天黑以前我还可以洗不少衣服呢。快点儿吧,也许其余的抽屉里都有一个铜板呢。”我母亲对每一个抽屉都唠叨一番。“瞧,这一个最多!”她笑着叫道,拉出那个连底也没有了的最下一层的抽屉。她把它套在我的脖子上,于是我们坐在地板上,放声大笑。
“别笑了,”她突然说道,“我们马上就有钱了。我就要从你爸爸的衣服里找出一些来。”墙上有些钉子,上面挂着衣服。你说怪不怪,我母亲把手伸进头一个口袋,就马上摸到了一个铜板。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瞧,”她叫道,“我们找着了!我们已经有多少啦?简直数不过来了!一,——二,——三,——四,——五,——五个!再有两个就够了。两个铜板算什么?算不了什么。既然有了五个,另外两个没有疑问就要出现的。”
她非常热心地搜寻那些衣袋,可是,天哪,什么结果也没有。她一个也找不出来了。就连最有趣的笑话也没法把另外两个铜板逗出来了。由于兴奋和辛苦,我母亲的两颊已经泛起两朵红晕。再不能让她干下去了,因为这样会叫她马上害病的。夜,不久就要来临。我父亲明天需要一件衬衫,可是我们没法洗。单是井水是洗不掉油污的。这时,我母亲拍了拍前额。“哦,我有多么傻!我就不曾看看我自己的衣袋!既然想起来了,我就去看看吧。”她去看了一下,你相信么,她真在那里找着了一个铜板。第六个。我们都兴奋起来,现在只缺一个了。
到了晚上,我们有了六个铜板,可是我们真好像一个也没有一样。那个犹太人不肯放账,邻居们又像我们一样穷,也不作兴去向人家讨一个铜板啊!除了打心坎上笑我们自己的不幸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这时,一个叫化子走了进来。他用歌唱的调子发出一阵悠长的哀叹。
我母亲笑得几乎昏过去了。“算了吧,我的好人,”她说道,“我在这儿糟蹋了整整一个下午,因为需要一个铜板。少了它就买不到半磅肥皂。”
那个叫化子,一个脸色温和的老头儿,瞪着眼睛看着她。
“一个铜板?”他问道。
“是的。”
“我可以给你一个。”
“这还了得,接受一个叫化子的布施!”
“不要紧,我的姑娘。我不会短少这一个铜板的。”
他把一个铜板放在我的手里,然后满怀着感恩的心情蹒跚地走开去了。
“好吧,感谢上帝,”我母亲说道,“再没有……”她停了一会儿,然后大大发出一阵笑声。“钱来得正是时候!今天再也洗不成衣服了。天黑了,连灯油也没有!”她笑得透不过气来。这是一种可怕的,致命的窒息。她弯着腰把脸埋在手掌里,我去扶她的时候,一种热乎乎的东西流过我的手。
那是血,那是我母亲的血,是她宝贵的、圣洁的血。我的母亲呀,就连穷人中间也很少有像她那样会笑的。
(选自安徽教育出版社《外国文学名篇选读》,有改动)
注:该篇为作者的成名作。作者曾作为战地记者,深入乡村,与农民交友,写下了很多反映社会阶层矛盾、关注贫苦百姓的优秀作品。
⑴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⑵文章多次写到母亲的笑,表现了母亲形象的哪些特征?
⑶解释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①她又像人家用帽子扑蝴蝶似的突然把抽屉翻了个身。
②那是血,那是我母亲的血,是她宝贵的、圣洁的血。我的母亲呀,就连穷人中间也很少有像她那样会笑的。
⑷试从小说的情节发展、表达技巧的角度探究赏析小说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