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再也不能见到你
【美】雷·布雷德伯里
厨房门上响起了轻轻的叩门声。欧·布莱恩太太打开房门,发现她最好的房客雷米利兹先生,夹在两个警察中间站在走廊里。雷米利兹先生在人墙下那么站着显得很瘦小。
“怎么回事,雷米利兹先生?”布莱恩太太问。
雷米利兹先生垂头丧气,他似乎没有什么要解释。
他在两年多前搬进布莱恩太太出租的房间之后,就一直住在这儿。他是乘汽车从墨西哥城到圣迭戈,然后又来洛杉矶的。在这儿他找到了个干净的小房间,地上是平坦的蓝色亚麻地毡,有花纹的墙上挂着图片和日历,房东布莱恩太太严厉而又善良。战争期间,他在一家飞机制造厂工作,为那些飞在世界各地的飞机制造零件。现在战争结束了,他仍干着这个工作。工作以来,他赚了不少钱。他把其中的一部分储蓄起来,每星期去喝一次酒——在布莱恩太太看来,这是每个好工人都应得到的、无可非议的一个小小的特权。
布莱恩太太的厨房里,馅饼正烘在炉子上。一会儿,馅饼就可以带着和雷米利兹先生相像的形貌出炉了:棕色,油亮,松脆。连饼上那些透气的裂纹,也像是雷米利兹先生那细长的黑眼睛。厨房里飘散的香味使两个警察不禁向前探了探身子。雷米利兹先生的眼睛盯在脚上,就好像是它们把他引进了这一切麻烦里。
“发生了什么事,雷米利兹先生?”布莱恩太太问。
雷米利兹先生抬起眼睛。他看到布莱恩太太身后有一张铺了干净台桌布的长桌子,上面摆着一只浅盘子,一些亮闪闪的玻璃杯,一个浮着冰块的大水罐,一碗新鲜的马铃薯色拉,还有一碗拌了糖堆起来的香蕉、橘子。桌边坐着布莱恩太太的孩子们——三个大点的男孩边吃边议论;两个小点的女孩一边吃,一边睁大了眼睛看着警察。
“我在这里已经住了三十个月。”雷米利兹先生看着布莱恩太太丰满的手,声音平静地说。
“这远远超过了六个月,”一个警察说,“他只有一个临时签证。我们正到处找他呢。”
“所以,我来这儿,”雷米利兹先生说,“是要告诉你我得停租我的房间了,布莱恩太太。我来拿一下我的行李,就跟他们走。”
“回墨西哥?”
“是的,回拉各斯。那是墨西哥城北面的一个小镇。”
“我真遗憾,雷米利兹先生。”
“我要被撵走了。”雷米利兹先生声音嘶哑,他很快地眨一下黑眼睛,无助地把手移到身前。警察没制止他,那毫无必要。
“这是钥匙,布莱恩太太,”雷米利兹先生说,“我已经带好了我的包。”
布莱恩太太这才注意到,雷米利兹身后的走廊上放着一只箱子。
雷米利兹先生又一次把目光投向宽敞的厨房,投向明亮的银餐具、吃东西的孩子们,还有闪光的打蜡地板。他转过身,久久地看着相邻的一幢公寓:挺立的三层楼房,高大漂亮。他又望望阳台,望望烟囱,望望走廊后的楼梯,望望晾晒在风中的一绳衣裳。
“你是一个好房客。”布莱恩太太说。
“谢谢,谢谢,布莱恩太太。”他轻轻地说,闭上了眼睛。
布莱恩太太扶着半开的门站在那儿,对着雷米利兹先生。她想起了她曾游览过的一些边境上的墨西哥小镇——天气炎热,沟沟渠渠把河水引向田地,路面肮脏,树苗焦枯。她想起那铁灰色的山岭,尘土飞扬的山谷,还有那延伸了几百英里、除了浪涛别无声息的海滩——没有汽车,没有楼房,什么都没有。
“我真为你惋惜,雷米利兹先生。”她说。
“我不想回去,布莱恩太太,”他声音微弱地说,“我喜欢这儿,我想留在这儿。我已经有工作,已经在挣钱了,我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不是吗?我不愿意回去!”
“布莱恩太太。”他突然哭起来,泪水从他的眼眶里滚出来。他拿起她的手,热切地摇动、绞着、紧握着:“布莱恩太太,我再也不能见到你,再也不能见到你了!”
警察静候雷米利兹先生转过身来,拿上他的箱子起步走开。他们向布莱恩太太轻轻晃晃帽子,跟着他走了。她目送他们走下走廊的楼梯,然后轻轻关上房门,慢慢走回桌边。她拉开椅子坐下,拿起闪亮的刀叉,开始切她的牛排。
布莱恩太太咬了一小口,慢慢嚼了好长时间,然后她凝视着已关上的房门,放下刀叉。
“哪儿不舒服,妈妈?”儿子问她。
“我刚刚意识到,”布莱恩太太用手覆住了脸,“我将再也不能见到雷米利兹先生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直接引出文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布莱恩太太和雷米利兹先生,“夹”这个字形象地表现了雷米利兹消瘦、矮小的样子,引出下文对雷米利兹的描写。 |
B.文章多次通过对声音的描写来表现雷米利兹的心情,比如开始时的“声音平静”,说到被撵走时的“声音嘶哑”以及说不想回国时的“声音微弱”,情感逐步升级。 |
C.房东太太是一位善良的女士,她对雷米利兹充满同情之心,认为警察把雷米利兹遣送回国是错误的做法,因此她在警察带走雷米利兹后伤心地用手捂住了脸。 |
D.小说十分注重语言描写,通过雷米利兹和布莱恩太太的对话交代了故事的情节,比如交代了雷米利兹被遣送回国的具体原因以及雷米利兹到美国的经历等。 |
【小题2】雷米利兹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把雷米利兹与房东太太短促的告别安排在厨房里,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