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再也不能见到你
【美】雷·布雷德伯里
厨房门上响起了轻轻的叩门声。欧·布莱恩太太打开房门,发现她最好的房客雷米利兹先生,夹在两个警察中间站在走廊里。雷米利兹先生在人墙下那么站着显得很瘦小。
“怎么回事,雷米利兹先生?”布莱恩太太问。
雷米利兹先生垂头丧气,他似乎没有什么要解释。
他在两年多前搬进布莱恩太太出租的房间之后,就一直住在这儿。他是乘汽车从墨西哥城到圣迭戈,然后又来洛杉矶的。在这儿他找到了个干净的小房间,地上是平坦的蓝色亚麻地毡,有花纹的墙上挂着图片和日历,房东布莱恩太太严厉而又善良。战争期间,他在一家飞机制造厂工作,为那些飞在世界各地的飞机制造零件。现在战争结束了,他仍干着这个工作。工作以来,他赚了不少钱。他把其中的一部分储蓄起来,每星期去喝一次酒——在布莱恩太太看来,这是每个好工人都应得到的、无可非议的一个小小的特权。
布莱恩太太的厨房里,馅饼正烘在炉子上。一会儿,馅饼就可以带着和雷米利兹先生相像的形貌出炉了:棕色,油亮,松脆。连饼上那些透气的裂纹,也像是雷米利兹先生那细长的黑眼睛。厨房里飘散的香味使两个警察不禁向前探了探身子。雷米利兹先生的眼睛盯在脚上,就好像是它们把他引进了这一切麻烦里。
“发生了什么事,雷米利兹先生?”布莱恩太太问。
雷米利兹先生抬起眼睛。他看到布莱恩太太身后有一张铺了干净台桌布的长桌子,上面摆着一只浅盘子,一些亮闪闪的玻璃杯,一个浮着冰块的大水罐,一碗新鲜的马铃薯色拉,还有一碗拌了糖堆起来的香蕉、橘子。桌边坐着布莱恩太太的孩子们——三个大点的男孩边吃边议论;两个小点的女孩一边吃,一边睁大了眼睛看着警察。
“我在这里已经住了三十个月。”雷米利兹先生看着布莱恩太太丰满的手,声音平静地说。
“这远远超过了六个月,”一个警察说,“他只有一个临时签证。我们正到处找他呢。”
“所以,我来这儿,”雷米利兹先生说,“是要告诉你我得停租我的房间了,布莱恩太太。我来拿一下我的行李,就跟他们走。”
“回墨西哥?”
“是的,回拉各斯。那是墨西哥城北面的一个小镇。”
“我真遗憾,雷米利兹先生。”
“我要被撵走了。”雷米利兹先生声音嘶哑,他很快地眨一下黑眼睛,无助地把手移到身前。警察没制止他,那毫无必要。
“这是钥匙,布莱恩太太,”雷米利兹先生说,“我已经带好了我的包。”
布莱恩太太这才注意到,雷米利兹身后的走廊上放着一只箱子。
雷米利兹先生又一次把目光投向宽敞的厨房,投向明亮的银餐具、吃东西的孩子们,还有闪光的打蜡地板。他转过身,久久地看着相邻的一幢公寓:挺立的三层楼房,高大漂亮。他又望望阳台,望望烟囱,望望走廊后的楼梯,望望晾晒在风中的一绳衣裳。
“你是一个好房客。”布莱恩太太说。
“谢谢,谢谢,布莱恩太太。”他轻轻地说,闭上了眼睛。
布莱恩太太扶着半开的门站在那儿,对着雷米利兹先生。她想起了她曾游览过的一些边境上的墨西哥小镇——天气炎热,沟沟渠渠把河水引向田地,路面肮脏,树苗焦枯。她想起那铁灰色的山岭,尘土飞扬的山谷,还有那延伸了几百英里、除了浪涛别无声息的海滩——没有汽车,没有楼房,什么都没有。
“我真为你惋惜,雷米利兹先生。”她说。
“我不想回去,布莱恩太太,”他声音微弱地说,“我喜欢这儿,我想留在这儿。我已经有工作,已经在挣钱了,我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不是吗?我不愿意回去!”
“布莱恩太太。”他突然哭起来,泪水从他的眼眶里滚出来。他拿起她的手,热切地摇动、绞着、紧握着:“布莱恩太太,我再也不能见到你,再也不能见到你了!”
警察静候雷米利兹先生转过身来,拿上他的箱子起步走开。他们向布莱恩太太轻轻晃晃帽子,跟着他走了。她目送他们走下走廊的楼梯,然后轻轻关上房门,慢慢走回桌边。她拉开椅子坐下,拿起闪亮的刀叉,开始切她的牛排。
布莱恩太太咬了一小口,慢慢嚼了好长时间,然后她凝视着已关上的房门,放下刀叉。
“哪儿不舒服,妈妈?”儿子问她。
“我刚刚意识到,”布莱恩太太用手覆住了脸,“我将再也不能见到雷米利兹先生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直接引出文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布莱恩太太和雷米利兹先生,“夹”这个字形象地表现了雷米利兹消瘦、矮小的样子,引出下文对雷米利兹的描写。
B.文章多次通过对声音的描写来表现雷米利兹的心情,比如开始时的“声音平静”,说到被撵走时的“声音嘶哑”以及说不想回国时的“声音微弱”,情感逐步升级。
C.房东太太是一位善良的女士,她对雷米利兹充满同情之心,认为警察把雷米利兹遣送回国是错误的做法,因此她在警察带走雷米利兹后伤心地用手捂住了脸。
D.小说十分注重语言描写,通过雷米利兹和布莱恩太太的对话交代了故事的情节,比如交代了雷米利兹被遣送回国的具体原因以及雷米利兹到美国的经历等。
【小题2】雷米利兹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把雷米利兹与房东太太短促的告别安排在厨房里,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2 02:57: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使圆成方

欧·亨利

自然界的事物是循圆周运动的,人为的事物则沿直线行进。孩子的圆眼睛象征天真,女人卖弄风情时眯缝成一条线的眼睛就说明矫揉造作。

在大城市里,本性丧失得最快。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的直线,法律和社会风俗的拘泥古板,人行道的循规蹈矩,城市生活方式的严格、冷酷和沉默,毫不通融的规则——这一切都冷漠而鄙夷地对自然界的弧线表示轻蔑。

这个数学气十足的引子揭示了肯塔基州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的前因后果。

这个世仇是在坎伯兰山岭的福维尔和哈克尼斯两个家族之间形成的。冤仇的第一个牺牲品是比尔·哈克尼斯的猎狗。哈克尼斯家立刻杀掉福维尔族的头儿作为赔偿。福维尔的亲属急于报复,又让比尔·哈克尼斯跟随他的猎狗到了另一个国度。

四十年来,这两个家族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哈克尼斯家的人一个个地被枪杀,福维尔家族的成员也给一枝一枝地砍掉。两个家系的树枝经过这样修剪之后,都只剩下一个成员。卡尔·哈克尼斯也许领悟到了什么,便突然离开了坎伯兰山岭,避开了福维尔家族最末一个后裔山姆的报复。

一年后,山姆听说那个冤家住在纽约市,于是整装准备出发。他从梳妆台抽屉里找出一把老式而可靠的科尔特左轮手枪。在城市里干冒险和复仇的勾当,这把手枪似乎是最好的武器了。山姆把它放在毡提包里。骑上骡子,向火车站进发。

山姆到纽约时天色已晚。他的行动和生活仍旧遵循着自然界自由的圆周运动,看不到大城市隐藏在黑暗里的可怕、无情、好动、凶恶的手段,准备向他圆形的心脏和头颅包拢过来。一辆马车飞快地把他送到一家同他的靴子和毡提包相称的旅馆。

第二天早晨,福维尔家硕果仅存的后代向那个掩护哈克尼斯家最后一个子弟的城市发起了突袭。他把科尔特手枪藏在上衣里面。他只知道这两个情况:卡尔在这个城市里驾驶运货马车,而他自己,山姆,要来杀他。山姆踏上人行道时,眼珠变红了,心头升起一股世袭的仇恨。

但是一小时过去了,卡尔没有出现。中午时分,山姆站在城市里两条笔直的大动脉互相交叉的地方。人们形成直排熙来攘往;可怕的喧嚷和轰响把他吓蒙了。

山姆靠在一座石头建筑的尖角上。在他身边经过的人何止千万,可是没有一个转过脸来向他看看。

一个胖子从人流中滑了出来,站着等汽车,离他只有几步远。山姆挨到他身边,在嘈杂声中嚷着对他说:

“兰金斯家喂的猪比我们的肥多啦,不过他们那边的猪草也比我们这边的好——”

胖子神气活现的样子有所收敛,他走开去买炒栗子,以便掩饰自己的惊惶。

山姆感到需要喝一点山间露水。对街的人们在弹簧门里进进出出。隐约可以看到门里一个金光锃亮的酒吧和酒吧上面的装饰。这个复仇者穿过街道,打算进去。人为的事物又在这里挤掉了熟悉的圆形。山姆找不到门的把手,连大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

他手足无措,羞红着脸,伤心地从这扇没有用的门前走开;坐到石阶上。一根警棍戳戳他的肋骨。

“另找个地方去遛遛吧。”警察说,“你在这里闲荡得太久啦。”

在下一个拐角上,一声锐厉的口哨直刺山姆的耳朵。他赶快转过身去,只见一个满面怒容的恶狠狠的家伙,在热气腾腾的堆着花生豆的机器后面朝他直瞪眼睛。他穿过街去。一辆庞大的、不用骡子拖的车辆,发着牛吼似的声音和冒烟的煤油灯似的气味,刷地擦过他的膝盖。

一个马车夫用车毂撞了他一下,还训斥他;一个电车司机使劲踩铃叫他闪开;一个穿着走样的绸坎肩的胖太太用胳臂肘撞他的背脊;一个报童不慌不忙地朝他扔香蕉皮:“我不愿意这样干,可是看到我的人得让路!”

卡尔干完了一天的工作,存好运货马车,从一幢房屋旁边拐出来。他在三码开外的地方,在一群匆匆忙忙的行人中间发现了那个仍旧活着的、不共戴天的、世世代代的仇人。

他猛地站住,犹豫了片刻,因为他身边没有武器,情况又那样突然。山姆锐利的山地居民的眼睛也在人群中发现了他。

来往的人流中间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山姆的声音响了起来:

“好啊,卡尔!我见到你真高兴!”

在百老汇路、五马路和第二十三号街的交岔口,坎伯兰山岭的世仇握手言欢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两个世仇家族冤冤相报,都只剩下最后一个成员的时候,卡尔决定离开家乡,避开福维尔家族的报复,因为他已领悟到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对双方都没有意义。
B.小说多次对“圆”与“直线”加以描述,如“笔直的大动脉”“人们形成直排熙来攘往”“挤掉了熟悉的圆形”等,暗示了山姆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
C.小说用语形象幽默,如把家族成员的被杀形容为树枝的修剪,把胖子走出人流形容为“滑”出来,把找不到门把手说成“连大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
D.“来往的人流中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表明在城市的直线运动中,有了一点和谐的圆周运动,突出表现了小说追求自然本性的主题。
E.小说记叙了山姆到纽约找卡尔复仇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细致生动地刻画了这两个人物形象,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大团圆结局。
(2)小说前三段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山姆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欧·亨利小说结尾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本小说对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桥畔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满身尘土,戴着一副钢边眼镜的老人坐在桥畔。
这是一座浮桥。桥上车水马龙,汽车、卡车、男人、女人,还有小孩,蜂拥地渡过河去。
一辆辆骡拉的车子靠着士兵推转车轮,在浮桥陡岸上摇摇晃晃地爬动着。而这个老人却一直坐在那里,木然不动。他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迈动脚步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了解桥头周围的情况,模清敌人的动向。这项任务完成以后,我又回到了桥畔。这时,桥上的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寥寥无几;而这个老人还是坐在那里。
“你是哪里来的?”我上去问他。
“从桑·卡洛斯来的。”他说时,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桑·卡洛斯是他的家乡,所以一提到家乡的名字,他感到快慰,露出了笑容。
“我一直在照管家畜”他解释着。
“喔。”我对他这句话似懂非懂。
“是呀,”他继续说,“你要知道,我在那里一直照管家畜。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桑·卡洛斯的呢。”
他看上去既不像放牧的,也不像管理家畜的。我看了看他那满是尘土的黑衣服,看了看他那满面泥灰的脸颊,和他那副钢边眼镜,问道:
“是些什么家畜呢?”
“好几种,”他一边说一边摇着头,“没有办法,我是不得不和它们分开的。”
我注视着这座浮桥和这块看上去像是非洲土地的埃布罗三角洲,心里揣摩着还有多久敌人会出现在眼前,也一直留神地听着是否有不测事件发生的联络信号声。而这个老头仍然坐在那里。
“是些什么家畜呢?”我又问他。
“共有三头家畜,”他解释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一定要同它们分开吗?”
“是呀,因为炮火呀!队长通知我离开,因为炮火呀!”
“你没有家吗?”我问的时候,举眼望着浮桥的尽头,现在只有最后几辆车子正沿着河岸的下坡,疾驰而去。
“我没有家,”他回答说,“我只有我刚才说过的那些家畜。当然,那只猫没有问题,它会照管自己的,可是,其他的牲畜怎么办呢?”
“你的政见怎样?”我问他。
“我毫无政见,”他说,“我今年76岁,刚才走了12公里,现在已经寸步难行了呀。”
“这里可不是歇脚的好地方,”我说,“要是你还能走的话,你就到去托尔萨的叉路口公路上,那里还有卡车。”
“我等会再去。那些卡车往哪里去呀?”
“朝巴塞罗那方向去的。”我告诉他。
“那个方向我没有熟人,”他说,“谢谢你,非常感谢你。”
他面容憔悴,目光呆滞地望了望我,似乎要谁分担他内心的焦虑似的。然后说: “那只猫没有问题,,我心中有数,不必为它担心。但另外的几只,你说它们该怎么办呢?”
“嘎,它们可能会安然脱险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罗,”我说时,又举目眺望远处的河岸,现在连车影也没有了。
“我是因为炮火,才不得不离开的。而它们,在炮火中怎么办呢?”
“你有没有打开鸽子笼?”我问。
“打开了。”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对,对,它们会飞的。……但另外的牲畜呢?唉,最好还是不去想它们吧。”他说。
“要是你已经歇得差不多了的话,应该走了。”我劝着他,“站起来,走走试试吧!”
“谢谢,”他边说边挣扎着站起来,但身子一个摇晃,朝后一仰,又跌倒在尘土中了。
“我一直在照管那些家畜,”这时,他说话的声音单调、刻板,也不是在对我说,“我一直就是照管家畜的。”
此时此刻,我对他已经无能为力了。那是复活节后的星期天,法西斯军队正朝埃布罗推进。阴霾的天空中,云幕低垂,一片灰暗,连敌人的飞机也无法上天。
猫儿会照管自己,飞机没有上天,这就是那个老人能碰上的全部好运了。
【小题1】小说一开头,便写那车水人流蜂拥过河的画面,写那孤零零地坐在桥畔的老人,写作效果如何?(2分)
【小题2】联系文中三处划线句子,分析“老头坐在那里”的原因。(4分)
【小题3】小说最后两段的表达效果和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4】分析小说中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4分)
【小题5】小说主要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却从“桥”切入,以一个“老人”为刻画对象,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理由。(4分)
【小题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再现了战争中的真切场景,这种逼真而恢宏的战争场景描写与作者曾到欧洲战场采访和参战的经历分不开。
B.老人反复说“我一直照管家畜”,这足以揭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既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畜而感到内疚,又为它们将会遭到不幸而忧心忡忡。
C.“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敷衍了事;老人问“我”动物能否躲过炮火,“我”心不在焉。这主要由于两人身份不同,关心和关注的焦点不同。
D.老人几次唠叨着自己的家畜,为它们的命运担心,这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老人对和平的向往,对政治的关注,对罪恶战争充满谴责的心理。
E. 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我的“沉稳”与老人的“焦虑”构成鲜明对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宅琐记

美霍桑

①那古宅吗!我们已经快要把它忘记了,不过我们马上就要穿过果园回到那里。果园为已故牧师于其暮年所辟。邻居见这位两鬓斑斑的老人还要种树,自不免讥笑他,认为他已无望摘取果实了,但这反而使他种树的动机更加强烈,这时他已全无利已之念,而一心想着施惠后人。在这点上,许多更有雄心壮志的人都未必能做到。但是说来有趣,这位牧师在跨入九十高龄之前,居然从园中吃到了他亲手栽种的苹果,而且还颇享用了几年。每当我想起他在那悠闲的秋天午后,一个人穿行树下捡拾果子的情景,心中顿感十分愉悦。他一定爱着园中的每一株树,好像它们都是他的亲生儿子。真的,果园这东西常能和人结成亲密关系,它的一切都使人萦怀于心。这里的果木也都成了“家”木。何况这里的苹果树一株有一株的个性,因而也就益发引起人对它们的浓厚兴趣。例如其中一株所结的苹果又苦又涩,另一株就如仁爱一般的甘美。一株鄙吝小气,唯恐它结下的几颗果子让人摘去;另一株则豪爽大方,不辞辛苦,尽量多产。果树那枝柯盘曲,杈桠奋张的样子,对熟悉它们的人来说也别有一番趣味。

②所以当我终于成了这位老牧师果园的唯一继承人时,我觉得自己实在找到了一桩世上最惬意不过的差事。这里整个长夏期间樱桃与红醋栗不断。秋天到来之后,树上结满数不尽的苹果。在那些悄无声息的秋日下午,只要我肯凝神谛听的话,往往能听到大红苹果啪啪的落地声,这并不是因为什么风,而是果实熟透所致。苹果而外,便是梨子,摘收下来,盈框满箧;还有蜜桃,遇到年成好时,真是既吃不了,也存不下,成了极大的麻烦。即使送给人吃,也要费很大的辛苦与筹措。不过虽然辛苦,因此而识得大自然母亲对人的赏赐之丰,也算完全值得。这种感情或许唯有那四季如夏的南海岛民最能懂得,那里面包树、可可、棕榈、橘柚之属天然繁茂丰盈,从无枯竭匮乏之时。但是对于一个长期习惯于城居而刚刚投身这座幽静古宅的居住者来说,他也几乎同样能领会其中的佳妙:他在这里所摘采的果实全不是他自己所栽,因此这一切实在和伊甸园中的情形颇有类似之处。尽管五千年来,一贯的说法总是“东西只有辛苦挣得的才适口”,但此刻对我而言,似乎还是上天的恩赐更佳。

③当然,一个人如果肯在一片占地有限的菜园中投点轻微劳动,他的园蔬一定会比从菜农那里购来的更为鲜美。无儿无女的人如果想要懂得一点为人父母之乐,最好是亲自种一畦菜。不论是南瓜、菜豆、玉米乃至任何闲花野草都行,而且要自小至大,亲自浇灌。只要所种不多,其中的每一株苗便都会单独引起兴趣。我的菜园恰好通过古宅的两旁,大小正合理想。每天早晨只需一两个小时的劳动便已毕其事,但是一天之中我却可能跑到那里去探望上十次八次,我满怀柔情地默默注视着亲如子女的菜蔬,感情之深不曾亲与其事的人是难以体察和想象的。天下最迷人的事实在莫过于窥见一畦豆苗,坟然隆起;或者一垅豌豆,破土将出,于是远近依稀一抹新绿。夏天南瓜花开时节,更可以见到成群的蜜蜂潜入花内,恣意饱吮,这同样是令人欣慰的事。虽然一旦它们载满蜜糖之后,便要无迹无踪,不知飞回何处。我很愿意对这随风而逝的蜂群稍稍作点布施,因为我深信,总有一些人会从中获益。

④夏季南瓜的形体之美也值得多谈几句。它们真是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以样式论,如瓮如瓶;以花色论,有的单一素净,有的灿如贝壳;那花纹图样之美真是巧夺天工,任何一位雕刻家都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但我的灌园之劳所餍足的还不仅仅是对美的无尽追求,观看那弯脖子的南瓜的生长也别有一番乐趣。起初也不过那么小小一点儿,上面还缀着枯花的痕迹,但是不久,一个个就已肥肥大大,滴溜滚圆,横七竖八地仰卧在地上,头钻进了树叶底下,但那黄橙橙的大肚子却腆得老高,曝露在中午的炎阳之下。注视着它们,我不禁想到,凭我的努力,我总算做了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我总算给这个世界上添了一点新的生命,它们完全是摸得着见得到的实在东西,人的心灵既能把握又能喜爱。白菜也是这样——尤其那体大腰粗、心胸不可一世,直到非得炸裂不可的荷兰大白菜——一旦能够参与造化,把它培育出世,确实值得我们大大骄傲一番。不过最大的乐趣毕竟还在一个“吃”字:当它们热气腾腾于几案之上,我已忍不住食指大动,要把它们统统吞进肚里。

(取材于霍桑《古宅琐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果园为已故牧师暮年所辟,他全无利己之念,一心想着施惠后人,结果却从园中吃到了自己亲手栽种的苹果,利人也利己。
B.老牧师逝世后,“我”成为了果园的唯一继承人,累累硕果不但让我充分领略到坐享其成的幸福,也带给我极大的麻烦,连送人都很辛苦。
C.在作者看来,果园、菜园才是古宅最有趣的地方,因此他只是提到了古宅,对自己在果园、菜园中的一切却不吝笔墨,详略之中已见作者深情。
D.这篇文章语言质朴而形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全文内容丰厚,情感浓郁,富含哲理。
【小题2】根据第①段,谈谈作者为什么把果园的树木称之为“家”木。
【小题3】文章的题目是《古宅琐记》,所写内容虽然琐细,但笔墨生动,笔端常带感情,读来令人兴趣盎然。请结合第④段的相关内容加以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茏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本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民交于出版社《外国小说欣赏》)

(注)①小说的背景是20世纪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②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③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小题1】下列对“桥边的老人”这一人物相关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次提到老人“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再也走不动了”,可以看出老人年迈体弱,非常疲惫。
B.当“我”闻及老人“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时,老人回答“政治跟我不相干”,说明老人不关心政治,对政治无动于衷。
C.小说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
D.小说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小题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他太累,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说明我对老人非常了解。
B.小说划线中的“只是”意味深长,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只是”中隐藏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C.小说已知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氛围,而结尾却写“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暗示了法西斯必然失败的结局。
D.小说的情节展开和人物刻画都主要借助于人物的对话,小说中的对话中蕴涵着生动的细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
E. “桥边的老人”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是战争无辜的受害者,作者借此表现出对声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小题3】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