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不是你的恩人

(日本)石板洋次郎

珠子受未婚夫田边贞辅之约共进午餐,由于下电车早,决定去护城河畔散步。一位衣着考究的青年向她问路:“请问,日东殖产公司在哪?”

“前面第二个拐弯处左拐,靠左角的那幢大楼。”珠子热心指点他。她的未婚夫就在那工作,是采购部部长。

“啊,还那么远啊,谢谢……”青年手举到帽檐敬了个礼。端庄的脸,浓眉,锐目,大耳朵,尖下巴,长黑痣。看到这张脸,珠子不由自主地“啊”了一声,记忆回到四年前。

四年前,珠子随军南下,从长崎乘上了陆军518号运输船。航行第四天,运输船突遭鱼雷袭击,袭击把她甩到邻人身上,弹出一丈来远。

霎时舱内混乱。眼看船要沉,人们纷纷挤向甲板,不少人被活活挤死。珠子好不容易挤上去,船已下沉。

仅有的几只救生艇挤满了人,漂在海里的人想爬上去,却被艇上伸出的木桨和手重新打入水中,再也没浮上来。救生艇多加一个人,就多增加一分危险。生死存亡之下,谁都变得自私而冷漠。

珠子拼命朝最近的那艘游去,无助地叫道:“让我上去!”艇上人个个铁青着脸一声不吭。眼看珠子要绝望了,艇上一青年突然站起:“喂,让这姑娘上来!我换她,我到对面筏子上去。我比她重,这样,小艇安全些。”艇上人迟疑一下,把珠子拉了上去。那青年很守信,非常干脆地跃入海中。

此后不久,珠子决定重赴战场,打听那个青年,珠子一直想着和他重逢,并向他致谢……

珠子努力思索四年前那个青年的面貌,心猛地跳起来:“没错,是他!就是他!”珠子反身也朝日东殖产公司走去。她要去找他,当面感谢救命之恩。

走到田边办公室门前,珠子听到有人在说话。很凑巧,刚才那人正坐在田边对面。珠子笑起来:“原来你是找田边的?”

青年露出莫名其妙的神情:“是问我吗?你是……”

“请问,你战争期间有没有随军去过南洋?”

“啊,有过。”

“你乘过518号运输船吗?”

“518号?被鱼雷击中的那条?”

“是啊,你肯定也在船上。还记得吗?你曾把一个女人救上救生艇,自己代她跳入海中?”

“啊,似乎有过,不过已过去了,那你……”

“被救的人就是我啊……我总算遇见你了……”珠子激动不已,两手平放在桌上,恭恭敬敬向他致谢,“非常感谢,多亏了您,我才活到今天。”

“啊,不客气……”青年的脸涨红了。珠子向田边说明事由,田边也一并跟着致谢。

那青年面对两人的感谢显得很狼狈,屡次欲言又止。最后,他毅然站起来对珠子说:“小姐,你两次都在我人生关键时刻出现。不过,我们再也不会见面了。”说完转身对田边说:“田边先生,我们的合同作废了,这些钱还给你。”说着,拿出好几沓纸币,堆放在桌上,自顾自地走了,扔下田边和珠子目瞪口呆,百思不解。

田边说:“珠子,你害苦我啦,我刚跟他签了合同。你这一搅和,生意全泡汤了。”珠子满脸歉意,但也不知怎么回事,她只想向他道谢,感激救命之恩。可他为什么会很生气地毁了合同就走了呢?

几天后,田边收到一封信。

“田边先生、珠子小姐:

我带着歉意给你们写这封信。

珠子小姐,对于你的感激,我实不敢当。当年我并非存心救你。其实我很自私,看到小艇挤满了人,心想到时准会翻船,不如趁有力气游到附近筏子上安全些。所以我就顺便拉你上来,却没料到你竟这样刻骨铭心,还那样感激我。我真是……

战后,迫于生存,我加入了诈骗公司,现在我的公司和本人都在警察通缉令上。老实说,我本打算搞到这笔钱后暂时销声匿迹。没想到……珠子小姐口口声声叫我恩人,真让我无地自容。我再也没勇气这么干了。所以……事情就是这样的。我祝福你们生活幸福……

如果有一天你们得知我上了断头台,请为我烧一炷香吧……”

(选自《国外经典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说珠子“热心指点他”,这“热心”除了性格使然,还因为她熟悉日东殖产公司,且因要同未婚夫共进午餐而拥有好心情。
B.青年脸上的黑痣是故事发展的纽带,就是这颗黑痣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它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C.小说在记叙故事的过程中,用“记忆回到四年前”引出了一大段过去的事,对那个青年起到了补充交代的作用。
D.文中写珠子和田边向青年道谢后,青年狼狈而逃,珠子因“搅了生意”而不知所措,使小说达到了高潮;结局没有涉及珠子却以信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题2】“如果有一天你们得知我上了断头台,请为我烧一炷香吧……”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回答
A.
【小题3】小说标题是“我不是你的恩人”,那么小说的主人公应是那个青年,可是珠子却一直是小说的叙述主体
A.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1:38: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儿子就像“外星人” (印度)贾格迪什·帕特尔
“爸爸,你受伤了?”维贾伊看着我,伤心地问。
刚才,我和维贾伊正在玩着王子和马的游戏。我们一块儿笑呀,跳呀,摇呀。突然,维贾伊身体失去平衡,挥舞的手臂碰到了旁边的茶几。一只杯子啪地摔落到石地板上,只见鲜血从我的臂上滴落下来。刚才欢乐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看到我脸上痛苦的样子,蹒跚学步的三岁儿子露出一副关切的表情。
看到这,我感到无限欣慰,眼里不禁噙满了泪水。
三十年过去了,这一幕场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此时此刻,维贾伊驱车前往休斯顿国际机场,送我返回故土。我不知道,维贾伊这次是否真的欢迎我的到来,也许我的离去会使他感到如释重负。然而,从明净的挡风玻璃,我发现一向做事专心的维贾伊似乎有点心乱神迷。一路上,我们默默无语。我闭上眼睛,过去六个月来的那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我的妻子吉塔在孟买的一次车祸中命丧黄泉。面对眼前的现实,我无法接受,整天躲在过去的阴影中难以自拔。出事后,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慰问。然而,曲终人散之后,面对人去楼空的家,我感到十分孤独和沮丧,渴望有人来陪伴。于是,儿子维贾伊的来信就像一根伸向一个落水者的救命稻草:“爸爸,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吧,你会感到好些的。”很快,我便将公司卖给了合伙人,匆匆踏上了美国这片土地,准备和孙子维克拉姆一起玩耍,享受天伦之乐,找回昔日那种其乐融融的生活。
然而,来到休斯顿,我的梦想并没有实现。维贾伊忙于医务,整天操心的是他的诊所;他的妻子黛维也有她自己的朋友;而维科拉姆有司各特、贾森,还有一屋子的玩具,对我的热情毫不领情,整天将自己置身于动漫和游戏世界中。几天过后,我感到在儿子的家中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同在屋檐下,我们却没有共同的语言。只有在一起吃饭时,我们才有片刻的欢笑。而这种欢笑却不是那么亲密无间,就像油和水一样难以交融。几个星期过去了,我的脑海里产生一个可怕的念头,尽管我不想承认:维贾伊,迪维,维克拉姆,没有一个爱我。
就在这时候,我遇到了拉杰什。
在一次聚会上,相见一分钟之后,我便被他那不同凡响的话语触动了。
“你不喜欢这里?”拉杰什问,“过一段时间你就会适应的。”
“你在美国多久了?”我问。
“下个月就到两年了。在这里,我长了不少见识,学会了而且还在努力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拉杰什答道。
凌晨一点,我们回了家。躺在床上,我反复问自己,我需要学些什么呢?我是不是对儿子寄予太高的期望?我辗转反侧,整个晚上都在想着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过去,我是一家之长,如今,我只是作客儿子家的父亲。
第二天,我意外地接到了拉杰什的电话。电话中,他显得神采飞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谈到日常生活时,拉杰什说他每天都要去公园,并鼓动我陪他一起去。“公园里到处是孩子、年轻的妈妈们,还有像我们这样的老人。”他还开起了玩笑,“你大概喜欢看那些年轻妈妈们可爱的长腿吧。”即使那里没有一草一木,没有娱乐场,没有座椅,我也乐于前往。于是,我答应了他的邀请。
我们见了一面又一面,见面似乎成了我每天提神的一剂良药,成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坐在湿漉漉的椅子上,看着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嬉闹,不时听到某位妈妈尖脆的喊声,我和拉杰什又沉入往事的回忆之中。有时候,我们坐在那里遥望着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不觉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几天后,一个电话打破了我们平静的世界。那是拉杰什儿子打来的。他说,我最亲密的朋友前天突然中风,现在住进了医院,生命垂危。
整个一天,我都坐立不安,忧心忡忡。看来,我们之间已经了建立一条友谊的纽带。这种关系最初出于一种需要,而如今发展成为一种休戚与共的友情。真不知道,没有拉杰什我该如何是好?
维贾伊一下班,我便把这一不幸消息告诉了他。随即,我们赶往医院。拉杰什微闭着眼睛,苍白的身上插着讨厌的管子,但却显得十分安详。我刚坐下,他便醒来了。我们寒暄了几句。维贾伊出去了解拉杰什的病情。这时,拉杰什招呼我。我走近病床,握住他那温暖的手。拉杰什用尽力气说道,“你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我告诉过你在这个国家要学会生活,培养兴趣吗?其实,那只是一个如意的想法。美国人试图用印度古吉拉特语与外星人交流。而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儿子对我们来说似乎变成了外星人。”
我止住他的话,“现在,别去想这些了。”
几分钟后,维贾伊走回了病房,我们又匆匆离去了。第二天,拉杰什便离开了人世。
“爸爸,机场到了。”维贾伊唤醒了我的回忆。
在售票处,我们得知航班已经推迟了。维贾伊提议我们去候机室喝点什么。一杯饮料之后,我觉得神清气爽,郁闷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爸爸,这三个月来,我没能抽出时间陪你,也没有带你去任何地方。”维贾伊说道。
“你工作忙嘛。”我没有勇气说出实话。
“不,这不是事实。我和迪维本应给你更多的关爱。”维贾伊坦率地说道,“为什么你什么事都不告诉我们呢?”
真正的爱是不需要别人提醒的。”我禁不住讥讽了一句。
“对不起。下一次,我保证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维贾伊凝望着我,深情地说道。
走上舷梯,我转身朝维贾伊挥了挥手。他那满脸愧疚的神情似乎在告诉我,“爸爸,我伤害了你,请原谅。”
想到这,我的眼里又不禁噙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22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小说完全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情节,从“我”陪着三岁的儿子维贾伊玩游戏的描写开始,以到留学美国的儿子送“我”回国结束。
B.因为妻子在一次车祸中丧命,“我”陷入过去的阴影中难以自拔,面对人去楼空的家,感到十分孤独和沮丧,渴望有人来陪伴。
C.儿子维贾伊的来信被“我”视为救命稻草,便将公司卖给了合伙人,准备去美国享受天伦之乐,找回昔日充满快乐的生活。
D.儿子一家人生活处境艰难,整天要为诊所操心,孙子沉浸在动漫和游戏中,把“我”当作局外人,“我”的梦想破灭了。
E. 自从和拉什杰相识后,“我”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过去是一家之长,现在是作客儿子家的父亲,想调整心态以适应环境。
【小题2】这篇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分条概括,并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中插入“我”与拉什杰的相识、相交的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文中“真正的爱是不需要别人提醒的”一句话很有现实意义。情节和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西莫·邦滕佩利
我曾在塞尔彭蒂街×号三楼的一户人家里做过钢琴教员。
三月初的一个下午,我凭窗向上望去,目光正好和四楼窗前一位金发女郎的两只蔚蓝色眼睛对视。以后上课的日子里,这种四目相互顾盼的情景又出现过几次。后来我得知四楼住着一户有钱人。我的守护神使我预见到自己将成为一个生活舒适、幸福的丈夫;经过一段神速的、传奇式的爱情浪漫史后,与那位金发蓝眼女郎结为夫妇。
我等待,希望有机会和她相遇。在爱情之月的初旬,我和她终于相遇了。那天,我到主顾家去,刚登上一段台阶,突然,在我身后,下面作响,或许是一种心声在作怪,我回过头去。是她,她正在上楼梯。我放慢了脚步。我的脚每登上一级台阶,心就怦怦跳上十下。猛地,我像触了电似的,闪电穿过我的全身,打在了我的鞋上。
我想撇下故事暂且不表。我曾经拜读过美国所有诸如某某大王之类的亿万富翁的发迹史:在他们刚刚起步开始自己的生涯时,都是穿“一双破鞋”到达某座城市的。事情就是这样,即使什么人故意把鞋子弄破也无济于事,这是有经验的人告诉我的。鞋可以破在前面 ,也可以破在后面;而破在后面,那就顶顶糟糕了,因为观察到你鞋后面破的人,你自己是看不见他们的,你甚至可以想像你后面跟着一群数不清的人在讥笑你 。另外,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当你上楼时,在你背后的人最容易观察到你的破鞋。但是有一点是确凿的,那就是我的一双鞋是破的,并且是破在了后面。
正当我和她初次交谈的神圣时刻即将来临 ,我的心几百倍地跳动时,我蓦地想起这档事儿。紧接着,另一个闪念提示我要赶快摆脱这一困境,不然它一下子就会毁了我的现在和将来,误了我的爱情和幸福。但是,我又不能加快步伐,她会怎么看待我的出人意外的逃离呢?于是,我掏出一支香烟,止住脚步,靠墙而立,开始摸索口袋,好像在寻找火柴。我估计这番动作可以给予她时间,让她打我面前经过,使我有机会向她投去决定性的伟大一瞥,而我的鞋后跟又能紧紧贴着墙,避开她那蔚蓝色的眼睛。但是,她见我停下来,似乎有点踌躇不决;没错,她怕我使用暴力去亲近她。怎样才能叫她明白我不至于如此不慎和下流,而是情愿小心翼翼地、毕恭毕敬地跟在她后面?不,她不懂这一切。我站在墙边,在口袋里摸索着,寻找火柴。她呐,在距离我二十级台阶上也停了下来。最后,姑娘只好鼓起勇气,应付想像中的危险,重又开始上楼。
她愈向我走近,我愈急切地望着她,她的脸蛋儿就愈加绯红。她登上我所站的台阶,身子竟然簌簌发抖,像是要昏厥过去的样子。 难道在楼梯上爱我竟爱到如此地步了吗?不过,她很快就神智清醒了,强打起精神,明显地加快了步伐,向上跑去。我手里拿着熄灭了的香烟,几乎是立刻就跟在她后面继续上楼。我用爱怜的目光望着她那婀娜多姿的身躯,从一头金发开始,顺势看到她那百合花般洁白的脖颈,往下是细弱的肩膀,慢慢落到她那轻柔的衬裙,又卑微地向下看到她那小巧的双脚……天上的云,苍穹上的星啊!那对小巧的脚上穿着一双破鞋,一双破在后面的鞋!她自己明白这点。是的,她明白,所以仓惶逃去。
可以肯定,她并不是四楼有钱人家的千金小姐,只不过是魔鬼创造出来的美女,安排了一个粗俗的插曲,来考验我的德行。我憎恨自己,厌恶这个世界。于是,我转身向后,下楼,狼狈逃去。从此,我和家庭钢琴老师这个职业绝了缘,也无心再去追逐有钱人家的女子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鞋”为中心,情节曲折起伏,结局更是出人意料。作者通过鞋来隐喻人身上的缺点,讽刺人们对缺点的不敢正视。
B.小说第四段运用了插叙的表现手法,引出对“鞋”特别之处的介绍,既照应了标题,又使得小说情节发展更加合情合理。
C.在楼梯上,金发女郎越向“我”靠近的时候,脸蛋儿就愈加绯红,这是她在“我”急切地注视下产生的正常的少女心理反应。
D.倒数第二段中“天上的云,苍穹上的星啊!”语言幽默风趣,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看到牛郎穿的也是破鞋后的失望。
【小题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的“破鞋”于“我”而言,有何特别的意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验

西班牙塞尔吉·巴米艾斯

阿图罗总是在固定时间起床。他从来不改变上班路线,并且认为为了世界的正常运转,日常习惯的系统化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最近几个月,他发现周围的人不能理解自己这种对规则的遵守。比如,孩子们就取笑他,说他躲藏在这种一成不变的程式里是因为害怕面对生活环境的多变。

阿图罗没有争辩。妻子抱怨他那种一成不变的程序化生活(周一看电视,周二看电影,周三去超市,周四看电视,周五滑冰,周六探望父母,周日做弥撒),他也没有争辩。在工作中,阿图罗也察觉到了风向的改变。经理不久前还夸奖他的才干和谨慎,转而却更加关注那些难以预料的“有创造力的”职员。对阿图罗来说,这种所谓的创造力不过是用“首创精神”这种委婉的说法来对草率行事进行美化而已。

他感觉到自己一直奉行的价值观不再像从前那般被推崇。不仅在家里和工作中大家开始贬低他的条理性,在报纸上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现一些证据,表明人们更崇尚那种仿佛过了今天没明天似的随心所欲,轻易改变看法和感情上的朝三暮四也常常受到赞美。

在与这种大肆鼓吹反复无常习气作斗争时,阿图罗努力不生气:生气相当于在对手面前示弱。越来越少有人意识到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这种情况让阿图罗很吃惊。出于实验和打赌这双重目的,他决定稍微改变一点习惯。这个决定不是为了求证,而是为了再次肯定自己的态度;也不是源于冲动,而是出于理智。为了不惊动周围的人,他做得很谨慎。实验就这样开始了。

最初的举动:上班迟到20分钟,不穿平时的那件西装上衣,而是穿着一件鹦鹉绿休闲毛衣;平时到了晚上,他都是坐在沙发上,准备看事先和妻子说好的节目,然而那天他向她提议到一家泰式餐馆吃晚饭。在这两件事上他都遭到了当事人的不理解。经理批评他迟到,并且上下打量他的学院风毛衣。要知道他从来没改变过穿衣习惯,总是那两套一模一样的外套和裤子,一周换一次。至于去泰式餐馆吃晚饭的提议,妻子连一声回应都没有。

阿图罗一点也没有沮丧,失败恰恰让他坚信自己平时的态度是正确的。然而他不喜欢半途而废,一周后他又再次开始实验。在原本该看电影的那一天,他没有事先通知妻子,就对她说想待在家里吃晚饭。妻子很惊讶,继而明确反对,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既然星期二都定好了要看电影,为什么要改变?真见鬼!

阿图罗只是反复说着她曾年复一年对他说的那些理由:“有时应该改变一下,就算已经定好了某些目标,违反一下也好,可以让我们感觉更有活力。”妻子吁了一口气,说道:“那么,我们到底干什么?”她的怒气是那么明显,他激动得差点想拥抱她。这正是他所期待的反应。

可此后,阿图罗开始察觉到无论是妻子还是同事,对待他的态度都和以前不同了。一天晚上,阿图罗正在等孩子们回家。像平时一样,他坐在门前,数着分秒等待约定时间到来。这时他开始自问:既然准备好引入“创造性”的变化,那么出去转一圈是不是更合适?妻子自行吃了安眠药睡得正香,利用这个机会,他穿上衣服出门而去。

黎明时分,他在大街上晃了一圈回到家,却看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妻儿都在门口等着他。他们冲他大吼大叫,指责他既没有事先通知也没有留张便条。他微笑起来,对家人的反应很满意,坚信自己能够向他们解释清楚这是他的实验。然而大家都不听他解释。妻子开始呜咽,断断续续地发出刺耳的声音,孩子们则仿佛面对堕落分子似的看着他。阿图罗向他们保证会恢复自己素来的习惯,然而都是徒劳。

接着就在同一天,妻子和经理对他说了同样一句话:“我们得谈一谈。”两场谈话的共同点似乎都在重复着同一个理由:他们要赶他走,因为他们发现他心不在焉,已经没有从前一直坚持的沉稳。那种沉稳虽然也不值得称道,但是至少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两场谈话中,阿图罗都没有争辩。在内心里,他觉得这是自己的错。他不应该抵挡不住混乱无序的诱惑。他默默地办理了离职手续。而在家里,由于被急剧增长的敌视氛围所迫,他不得不收拾行李离开。

面试新工作时,他重新穿上那件常穿的西装上衣。尽管人家要求的是诸如既要年轻活力又要经验丰富等相悖的条件,他还是坚持呈现自己始终如一、严格精准和认真负责的一面。给他做面试的人不屑地看着他,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他还是意识到他们要找的是那种有创造力、不满足于现状、不合常规、难以预测的人。

如今的他保持着固定的生活节律。上午去图书馆,下午在综合体育馆,在那里他观察社区业余排球队的变化。在训练方式上,阿图罗也发觉即兴创造与按部就班之间的斗争。一些人的力量和另一些人的才干互为补充,懂得这些的人总是这样说。通过观察比赛,阿图罗得出结论,从统计数据来看,始终如一和可以预见比心血来潮更为可靠。

这更坚定了他的原则。

尽管目前出于环境原因,他不再向任何突如其来、出乎预料,却可能改变他生活的变化关闭大门。更有甚者,他盼望它。最初几周,他多少有些急切地盼望。后来,是平静地盼望。随着时间流逝和不断坚持,他把这种盼望变成了一种习惯。

(选自2019年02期《译林》,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阿图罗做实验,是为了证明“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只可惜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实验,以致于他最后因此失去了工作和家庭。
B.面对身边的人的取笑、抱怨和不理解,阿图罗从不争辩,并且在第--次实验遇挫后他“一点也没有沮丧”,说明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
C.作者以阿图罗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有利于读者深入主人公的内心来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而作者本身的情感却隐藏了起来,叙事风格较为平和、稳重。
D.小说以“实验”为题,既因“实验”是整篇小说的中心事件,还因“实验”中人的态度和反应都体现了作者对像阿图罗这样的小人物的讽刺和批判。
【小题2】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图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阿图罗的实验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简要阐述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小题1】阅读第3~7段,简要说出作者先后写了哪些展览内容,以及参观者的哪些感受。
展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观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1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小题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