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燥热的一天

朝鲜(金思安)

燥热,难以忍受的燥热。无云的青空上,一颗滚热的火球正用他光芒万丈的毒舌舔舐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像是来自非洲的风,夹杂着黄土和泥沙,不时呼啸着。地面上一滴水也没有,仿佛前一天那场淹没全城的暴雨从未来过一般。柏油路上升腾着阵阵青烟,散发出城市特有的臭味。

马路上车很少,行人也很少。商贩倒是有,他们龟缩在某个阴凉的角落,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侃天侃地,逃避着灼人的烈日。小区里的人们都顶着一床被子或些许衣物走出了房门,胡乱的将它们挂在晾衣绳上,又逃荒似的跑回屋内。前两天的大雨使屋子里发了霉,人们正需要这种天气来驱散屋里的霉味。

城管是积极的,从空调房里出来,迫不及待的骑上工作用的摩托,戴上上次没收摊贩的墨镜,点上烟,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年头,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真是不多见了。有个人是例外:他腆着肚子,摇晃着从门口走到了一辆豪车前,像沙丁鱼挤进罐头一样上了车,又费力的关好车门。并不是他的大腹便便赋予了他享有这种特权的殊遇,兴许只是因为他是这帮人的头头,需要也应该如此享受罢了。

越是空无一人的街道,便越是适合飙车。几个年轻的城管像风儿一样飞驰,跟在后面的,便是那胖子摇摇晃晃的车,就像他那人一样,有好几次差点撞上道旁的路灯。交警并不管他们——都是自己人嘛!同样的,交警有要事干,不然也不会在这种死天气出来。快月底了,谁都希望自己的奖金会随着违章的人数增加而增长。他们是机智的,不约而同的站在一个交通灯(准确来说是一个几乎被树叶挡住的交通灯)前。这可是个赚钱的好机会,所有人都这么想。没有人管那棵树,更没有人去砍掉它,不会有哪个笨蛋蠢到对自己的摇钱树动刀。

城管们继续搜寻着猎物。他们并不心急,而是耐心的,仔细的,一寸一寸的去寻觅,活像一条条训练有素的警犬,并排的,有条不紊的用各自灵敏的嗅觉嗅闻着空气中的各种气息。天气更加燥热了。商贩们嘀咕着抱怨这该死的天气,放弃了最后挣扎的希望,便都收拾好东西,推着车,准备回家。在一个转弯处,可怜的猎物撞上了等待杀戮的猎犬。

猎犬们自然很高兴,辛苦了半天,也总算有所收获,而且还收获颇丰。他们望着面前满车的水果和小商品,不由得都流出了串串涎水,不顾一旁商贩的苦苦哀求,便互相拍手庆贺。

胖子的酒顿时醒了大半,用并不流利的话语告诉商贩:“你们..走..快快地…东西…留下…”倒是与电视中的太君有几分相似。商贩当然不情愿,一个个聋拉着脑袋。但这燥热的天气总会激发人们心中的怒火,一个人拿起手中的秤使劲朝附近的一个城管掷去,那城管被结结实实的砸了一下,砸的还不轻。城管们也愤怒了,抄起警棍一拥而上,冲突爆发了。

商贩终敌不过装备精良的城管。也就几分钟吧,得意洋洋的胜利者们便用布袋装拾好了为数不多的完好的水果,各自分了后,骑着摩托扬长而去。

有人流了血,地面上斑斑点点凝结了的血点子印证了这一事实。在场的都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不停地搓手,商议。那人就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死了一样,血从他的脸上,身上不住地流下。有人拿出手机叫了救护车,又有人要报警,想了想,就放弃了。

那边,城管们倒是斗志昂扬。分了水果,又拿了奖金,个个都趾高气昂。被砸的那位也是笑得合不拢嘴,手中比别人多提了一杆秤。他们仍在路上飞驰,全然不顾迎面吹来的风沙。

风中,有个城管该是要说些什么,话还没出口,自己反倒呛了一大口沙子,半天没缓过劲儿来。他稍稍平稳了气息,又把摩托减了减速,大声喊道:“我听说有的小贩在货里下毒,咱们可小心点儿啊!”其他人也觉得这是个问题,便停车开始商议如何处理这些水果。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丢掉自然是不可能的,自己又不敢吃,就想到将水果送给对面执勤的交警。

交警一直都在。此刻,那些人正在为谁最先发现一车主违章而吵得不可开交。他们终于选出了一个代表,那代表拿着一打罚单走过去说:“根据,咳..咳..根据我市最新交通法,不论红灯绿灯,车都应该礼让行人,所以,你该缴纳……”回头清点了一下人数,六个人,他继续说,“……600元,交给,呃,交给国家。”待车主极不情愿的掏出钱后,转眼间,钱便被几个交警平均分了。队长挥了挥手,示意那车主可以走了。

“嘿,都干什么呢?快,去找你们领导。”胖子走到交警们面前,催促道。

片刻,又一个胖子出现了,一样的大腹便便,一样的油光满面,只不过后者明显是刚睡醒,还不住的打着哈欠。

“哈,兄弟,”城管胖子寒暄道,“我给哥几个弄来几斤水果,都分了,让大伙尝尝,解解渴。”

那边的胖子也是很不耐烦,简单回了几句客套话,收下了水果,便将他们打发走了。

水果,当然是要自己吃。交警胖子在目送他们远去后,叱散了身旁对水果跃跃欲试的下属们,自顾自的,慢慢挪回了车上。车上的空调一直开着,胖子打了个寒战,拿起一个苹果,大嚼特嚼起来。

城管们总算送出了大麻烦,个个都舒了口气,感觉就连胯下的摩托也变得轻快许多。不多时,还没等回到大队,他们就看到两辆救护车拉着警笛向他们回来的方向疾驶而去……

日头偏西,天气也渐渐凉爽了。沉寂了一天的街道重新热闹起来,人们纷纷走出蜗居,到大街上解放自己。没有人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他们所看到的,只有某个角落的斑斑血迹和一兜子散落在马路中央的水果。

一对夫妇正在自己的家中看电视,满足地享受人生中的片刻清欢。“燥热的白天终于过去,日光下的狩猎者都收起了利爪,可深夜的屠夫也随之悄然降临。”电视中,正放着一档著名的节目,解说员用他富有磁性的嗓音解说着。那妇人低头看了眼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转过身,对先生说:“哎!明天,又是燥热的一天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错误两项的是(  )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这燥热的天气,为下文描写城管和商贩等群体的活动做了铺垫。
B.文章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等手法刻画了城管们嚣张跋扈,无视法纪的形象,与交警执勤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城管们恶劣的行径。
C.“可怜的猎物撞上了等待杀戮的猎犬。”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刻画了商贩和城管们各自的形象特点。
D.因为作品的灵感源于生活,所以作者的身边一定发生过同样的令人愤怒的事情。
E.文章以戏谑的口吻讲述了一系列荒唐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当今社会执法人员违法乱纪的行为的批判。
【小题2】文章题目“燥热的一天”有何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结尾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4 03:40: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苍 蝇

(新西兰)曼斯菲尔德

“你这儿可真舒服。”伍迪菲尔德坐在皮椅中,像婴儿车中的婴儿似地看着经理——他的朋友——的办公室。要说的都已经说了,现在该走了,他却不肯走。中风后,妻子和女儿把他禁锢在家里。只有星期二,她们给他打扮一番,放他进城。至于他在城里做些什么,她们一无所知。她们想,他是去惹人讨厌的吧……人们对于最后的乐趣都是依依不舍的,就像树木依恋最后几片叶子一般,伍迪菲尔德就那么坐着,羡慕地盯着经理。经理比他大五岁,身体健壮。

“是的,舒服极了。”经理深感自豪,他喜欢让别人,尤其是让伍迪菲尔德羡慕。现在,他端坐在办公室正中,瞧着羸弱的伍迪菲尔德,心满意足。

“这是我新布置的!新地毯!新家具!新电炉!”他没有提及那张照片。照片中是一个身穿军服的小伙子。照片不是新的,它摆在桌上六年了。

“有件事想告诉你。什么事呢?”伍迪菲尔德回忆着,目光暗淡,双手颤抖。可怜的老头,时日不多了。经理动了恻隐之心,打开办公桌下面的柜子,拿出一个黑色的方瓶。

“威士忌?在家里她们根本不让我沾唇。”酒暖和了他的身子,也暖和他那冷冰冰的脑袋。

“是这么回事,”他说,“上星期,我女儿到比利时去了,去看看里奇的坟墓,碰巧也见到了你儿子的墓。”

他顿住了。经理默不作声,眼皮的跳动表明他是听到了。

“我女儿对那里的情况很满意,”他说,“照管得很好,你没有去过吧?”

“没,没有!”

 “方圆好几英里都是坟墓。像个公园,坟墓上都栽着鲜花,道路又宽又平。”听那副腔调可以看出他对又宽又平的道路十分赞赏。

伍迪菲尔德又顿了一顿,忽然兴奋起来。“你知道,在那儿一罐果酱要多少钱?”他说,“十法郎!简直是抢劫。格特鲁德说,就半个金镑那么大一罐,他们竟要她十法郎。格特鲁德干脆把罐子带走了,为了教训教训他们。干得好。他们利用我们的感情赚钱,以为我们到那边去扫墓,就什么钱都肯花。”他转身向门口走去。

伍迪菲尔德走了,经理呆呆地立了很久。头发花白的听差看着经理,活像一条狗,渴望主人带它出去溜达一下。“麦凯,半小时之内我不见任何人。懂吗?谁也不见。”

门关上了,沉重的步履踏过鲜艳的地毯,肥胖的身躯跌坐在弹簧椅上;他想要,他打算,他已准备好大哭一场……

我的儿子啊!”他深深地叹道,但没有落泪。过去,在孩子死后的最初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里,他一说这几个字,就心如刀绞,非大哭一场不可。那时,他逢人就说时间不能减轻他的痛苦。别人可以忘却不幸,他却不能。他儿子是独生子,自孩子出生之日起,他就含辛茹苦,为他创业;要不是为了儿子,不但蒸蒸日上的企业毫无意义,就是生活本身也都索然无味了。他不时想像着儿子继承他事业的美妙前景。

这个前景的实现只是功亏一篑。战争爆发前,儿子已在公司见习了一年,深受公司职员爱戴。然而,这一切都成了过眼烟云。那一天,麦凯交给他一封电报:“兹沉痛通知阁下……”他悲痛欲绝,生活彻底毁灭了。

六年过去了。六年……时间过得真快!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啊。经理没有落泪。他似乎感到有些不对头。他想站起来去看看儿子的照片。

他看见一只苍蝇落在墨水瓶里,正在拼命挣扎。瓶壁湿滑,它爬上来又掉下去了。他拿起钢笔,把它拨出瓶子,放在吸墨纸上。苍蝇在那滩墨水中静静地躺了一会,随后它的前腿开始动了几下,继而立住脚跟,把湿漉漉的小身子支撑起来。它踮起脚尖,竭力展开一片翅膀,然后是另一片。现在,你可以想象,它在轻快地、欢乐地摩擦前腿呢!危险业已过去,它死里逃生,准备飞向生活了。

这时,一滴墨水滴了下来,不偏不倚落在它身上。那小家伙吓坏了,一动也不敢动。过了一会,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移动前腿,站住脚跟,一切重新开始。

真是个有勇气的小家伙,办事就要有这种勇气,他想。这时,苍蝇又完成了那艰巨的工作。然而,又是一滴墨水,不偏不倚地滴在它擦净的身体上。

这次看它怎么办?经理焦急地等了一会儿。看哪,它的前腿又在动了。他松了一口气,同情地俯身对它说:“你这能干的孩子……”他吹几口气帮它擦干身子。尽管如此,苍蝇已经有气无力了。经理把钢笔插入墨水瓶中,决定最后再来一次。

最后一滴墨水落在吸墨纸上,苍蝇躺在墨水中不动了。后腿粘在身上,前腿不见了。

“爬起来,”经理说,“快!”他用笔拨了拨苍蝇,毫无动静。苍蝇死了。

经理用裁纸刀挑起苍蝇扔进废纸篓中。突然,他觉得有些不安,于是揿铃传呼麦凯。“给我送几张吸墨纸来,”他厉声说,“快点!”

听差离开后,他开始回想刚才在想些什么来着。想什么呢?是……他掏出手帕擦擦脖子。他怎么也记不起来了。

(有删改)

【小题1】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简析伍迪菲尔德的生活状态。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经理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我的儿子啊!”
(2)“你这能干的孩子……”
【小题3】简要概括你对小说中苍蝇形象的理解。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我的助手是哈桑。
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在临近的街区奔走,直到它盘旋着跌落在田里,或者掉进某家的院子里,或挂在树上,或停在屋顶上。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人们会将其挂在壁炉架之下,供客人欢欣赞叹。每当满天风筝消失得只剩下最后两只,每个追风筝的人都厉兵秣马,准备摘取此项大奖。他们会朝向那个他们预计风筝跌落的地方,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当最后一只风筝被割断,立即一片骚动。
我记得有个阴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着一只风筝。我跟着他,穿过各处街区,跳过水沟,侧身跑过那些狭窄的街道。我比他大一岁,但哈桑跑得比我快,我落在后面。
“哈桑,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大喊,有些恼怒。
他转过身,挥挥手:“这边!”说完就冲进另外一个拐角处。我抬头一看,那个方向与风筝跌落的方向恰好相反。
“我们追不到它了!我们跑错路了!”我高声叫道。
“相信我!”我听见他在前面说。
我看到我们最终停在一条车辙纵横的泥土路上。路边有块田地,夏天会种满莴苣;路的另外一边有成排的酸樱桃树。只见哈桑盘起双腿,坐在其中一棵树下,吃着手里的一捧桑椹干。
“我们在这干吗呢?”我上气不接下气,胃里翻江倒海,简直要吐出来。
他微笑:“在我这边坐下,阿米尔少爷。”
我在他旁边颓然倒下,躺在一层薄薄的雪花上,喘着气。“你在浪费时间。它朝另外一边飞去了,你没看到吗?”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它飞过来了。”我呼吸艰难,而他一点都不累。
“你怎么知道?”我问。
“我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转过身,有些汗珠从他额头流下来,“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他久久看着我的脸。我们坐在那儿,两个男孩,坐在一棵酸樱桃树下,突然间我们看着,认真地看着对方。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他终于说,眼睛直看着我。我垂下眼光,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不过我怀疑,”他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弄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
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我以微笑,不过他并非强颜欢笑。“我知道。”他说。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风筝来了。”哈桑说,指向天空,他站起身来,朝左边走了几步。我抬头,望见风筝正朝我们一头扎下来。我听见脚步声,叫喊声,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
(节选自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文中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个富家少爷,哈桑是他的仆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阿富汗古老的斗风筝风俗写起,其追风筝的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也为下文的情节展开营造氛围。
B.“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这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气氛。
C.小说中叙述了哈桑带“我”追风筝的一次经历,通过“我”与哈桑的对比,可以看出哈桑追风筝的高超本领。
D.“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表现了他的悠然自得和信心满满,这种近乎戏谑的动作也流露出他对“我”的轻视。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2)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小题3】小说在塑造哈桑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巧妙的安排?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画一个更大的圈
Peter Salovey
在1945年,Pauli Murray还是一位年轻的律师和民权活动家。她写下了她的志向:“我要通过积极和包容的方式打破隔离。当我的兄弟们试图画一个圈把我排除在外时,我会画一个更大的圈来包容他们。他们为小团体的特权发言,而我为全人类争取权利。”
所以今天我想问你们:你会画多大的圈呢?你会画一个兼容并包、充满活力的圈,还是拉帮结派的圆?
要实现兼容并包很难,但未来的回报巨大。
当你们即将离开校园时,我建议你们可以仿照Pauli Murray以及其他许多耶鲁毕业生的例子。
首先,要确保你画的圈足够大
如今的世界,你可以在推特上拥有700位粉丝,也可以在脸书上交1000位好友。看起来拥有一个很大的圈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你所谓的“朋友”都在分享相同的故事、类似的观点,那么你的世界可能很窄。
在耶鲁大学的这些年,我很荣幸能认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我也了解到最伟大的学者们所画出的那些很大的圈。他们博览群书,也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想法颇感兴趣。
Robert Dahl是一位曾在耶鲁大学任教40年之久的政治学教授。因其在民主和民主制度研究中的权威,Dahl教授可谓是同时代最受尊敬的政治学家之一,也是一位深受喜爱的导师。
2014年,98岁高龄的Dahl去世,他曾教过的学生纷纷表达对他的哀思。一位名为Jeffrey Isaac的学生回忆道:尽管他非常喜欢Dahl教授的课,但他强烈反对Dahl教授的一些论点。Isaac还发表论文驳斥Dahl的理论。令他惊讶的是,系里最支持他的老师竟然是Dahl教授本人!Dahl教授还同意担任他的论文导师。Isaac说:“Dahl教授花费了数不尽的时间在他的办公室里和我讨论论文主要论点,以及我要驳斥的人——他自己!我们客观地讨论‘Dahl’这个人和他论点的局限性,并猜测‘Dahl’会如何回应我的论点。”
Dahl教授欢迎他的批评者,并且倾听他们的意见,与他们展开交流。这是一种开放且积极的研究精神和教学模式,是耶鲁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校园之外。
气候变化、贫困、动荡和暴力是我们社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这需要创新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然而,政治分化令这些问题比以往更加难处理。我们需要与不同政见者交谈,尽管我们并不同意他们的观点。
我们或许可以效仿Dahl教授以及许多其他智慧、通达的思想者,画一个够大的圈,并不断填充人类的认知。
然后,尽你所能画更多的圈。
其中一个圈是你的工作。你不仅要确保你喜欢它,还要确保它不是你生活中仅有的圈。我们知道,幸福的源泉之一是培养工作之外的激情和专业。与他人分享这种激情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喜悦,还能将我们与其他圈子的朋友和同事连接在一起,而这些人可能与我们平时遇到的人迥然不同。
许多人知道,我对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区的音乐甚为喜爱。我对传统乡村音乐和蓝草音乐的热爱,能牵引我至弗吉尼亚西南部和肯塔基州东部等地,担任国际蓝草音乐博物馆的董事,并且能和蓝草音乐教授一起演奏贝斯达30年。这让我在夏季蓝草音乐节期间能与陌生人尽情分享音乐和故事。最重要的是,对音乐的热爱,让我建立超出我成长的故乡、学校和我所从事的心理学专业的友谊圈。
根据Linville教授的说法,“自我复杂性”是一个更大的概念,指一个个人的多面性。换句话而言,这个个体画了很多圈。
比如,一个女人可以视自己为学生、马拉松选手、戏剧爱好者、《纽约客》杂志的读者。她可能比那些只视自己为律师的人有更大的自我复杂性。
Linville教授在她的研究中发现,更大的自我复杂性可以作为消极经历的“缓冲器”。如果你全靠工作定义你自己,那么当你没得到升职时,或许会对你的自我价值认知造成深重的打击。Linville教授将其称为“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认知的篮子里”。Linville教授甚至发现,自我复杂性更大的大学生患有抑郁等精神疾病的比例更低。
最后,我想提出一个扩大圈子的重要途径 —— 结识更多人并与之互动。扩大我们的圈子并非易事。这当然需要勇气,也需要对生活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它拒绝恐惧和怀疑,要求我们互相倾听,量度人性的边界。
我希望你们也可以如此,尽可能画许多圈,并且让它们足够大。
虚心聆听,批判地参与,创造性地应对挑战和难关,在寻求幸福的同时接受你的责任,画一个更广阔的圈,包容和理解这个世界。
如此,你就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
(摘编自《耶鲁校长Peter Salovey 2018毕业典礼演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推特上拥有700位粉丝,在脸书上交1000位好友,不等于你拥有了足够大的圈子,因为他们都在分享相同的故事、类似的观点。
B.作者认为你要确保喜欢自己的工作,还要确保它不是你生活中仅有的圈,你还需要工作之外的圈,它给你工作之外的激情和专业,这会给你带来幸福。
C.一个女人视自己为学生、马拉松选手、戏剧爱好者、《纽约客》杂志的读者,说明这个女人给自己画了很多圈,她有更大的自我复杂性。
D.“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认知的篮子里”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一个人只有一个工作的圈子,全靠工作定义你自己,缺少了消极经历的“缓冲器”。
【小题2】作者说“要确保你画的圈足够大”,“尽你所能画更多的圈”,请结合原文分别概括“圈足够大”“更多圈”的具体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夏天的阅读

伯纳德·马拉默德

乔治·斯塔约诺维奇是邻居家的小伙子。他16岁的时候因为缺乏耐性,一时冲动退了学。今年夏天是找工的困难季节,他找不到事情可做,结果整天把大部分光阴都消磨在街头和家里。

有时候他大白天也出去散步,但是大多时候他要等炎热的太阳西沉后才上街。他没什么既定的目标,只是到处溜达,穿过一个个街口,来到一座灯光幽暗的小公园内。他在一把椅子上坐下来,望着铁栏内枝叶繁茂的大树和盛开的鲜花,思索着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好些。直到午夜,他才起身,拖着脚步回到闷热冷清的家里。

一次乔治散步时碰见很晚才下班回家的卡坦扎拉先生。卡坦扎拉先生在RT车站的售票处上班,住在距乔治家一个街口的一家鞋铺楼上。晚上,天气闷热时,他就穿条裤衩,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借着鞋匠窗户内透出来的灯光看《纽约时报》。

卡坦扎拉先生回家时常常喝得醉醺醺的,但醉态总是安详的。乔治喜欢卡坦扎拉先生,因为在他小时候卡坦扎拉先生曾给过他零钱去买柠檬冰棍。卡坦扎拉先生与大多数邻居迥然不同,他见到你时,不时会问你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每当他那病恹恹的胖老婆趴在窗户上朝外张望时,他就肯定在读报。

“你这个夏天干些什么啦,乔治?”卡坦扎拉先生问道“我见你每晚都在溜达。”

“现在还没什么可干,我在等工作。”接着乔治又说,“我在家里看书,提高修养。”

卡坦扎拉先生对此饶有兴趣,他用一块红手绢擦了一下脸。“看些什么书?”

乔治犹豫了一会,然后说:“我到图书馆开列了一张书目单,准备今年夏天读完。”

“一共有多少书?”

“我没数过,也就是那么一百来本吧。

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

“我琢磨着,如果我读完它们,”乔治诚恳地说,“对我的教养会有很大好处。我不是指高中时他们教的那种教养,我想知道各种各样的事情。”

此后的一天傍晚,隔街的那位鞋匠叫住乔治,说他是个好孩子。乔治猜想一定是卡坦扎拉先生把有关他正在读很多书的事情告诉鞋匠了。从鞋匠那里可以看出,事情已经传遍了整个居民区。虽然没人跟他直接打招呼,但是他看见好些人朝他温和地微笑。他对这片居民区感到了一点快慰,增加了一点好感,尽管他从来就没想过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连在离家很远的咖啡店工作的姐姐索菲也知道他读书的事了。索菲对他更和蔼了,她用种种方式表示出为他感到骄傲。

夏天在一天一天过去,乔治每日清扫房间,作为对索菲的回报。修长憔悴、收入微薄的索菲每星期给他一块钱,尽管仍旧不够开销,但比以前只有两三角钱强多了。他把钱花在香烟上,买一罐啤酒或是一张电影票。偶尔他会到书报摊买一本折价书,他喜欢在房间里摆上几排书,虽然从来不读。晚上是最令人愉快的时光,当他从坐在自己店铺前的店主们面前走过时,虽然没跟他们说什么,他们也没跟他说什么,但他可以感觉到四处都是赞许的目光。有那么几个晚上,他的感觉是如此的好,禁不住整夜在公园内蹦蹦跳跳。他在居民区内悠然漫步,然后回家,脱衣上床,安然入梦。

在这几个星期当中,他只跟卡坦扎拉先生谈过一次话。那个售票员没谈及书,也没问什么,可是乔治对这种缄默感到很不自在。乔治打定主意在读过几本平装书前,不与卡坦扎拉先生说话。但是当他开始阅读时,他又顿感索然无味,不再想读啦。因此,一天的大部分时光,乔治拧开收音机,听厌了说话声,转而听音乐。他把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即使有一天忘了打扫卫生,索菲也无话可说。

不过总的说来还算不坏。不管白天多糟,到了晚上散步时他便可以打起精神。一天晚上乔治看见卡坦扎拉先生在街上朝他走过来。乔治刚想转身避开,但是卡坦扎拉先生赫然在他的身旁站住了,浑身散发出啤酒的味道。他的目光在投向乔治时,显得黯淡忧郁。

“你那些书读得怎么样了?”卡坦扎拉先生问道。他试图站稳,但还是晃了一下。

“还好,我觉得。”乔治说着,感到热血涌上脸颊。

卡坦扎拉先生的脑袋虽然有点摇晃,但眼睛沉稳。

“乔治,”他说,告诉我其中一本的书名。谁知道呢,也许那是本好书,我也想看看。”

乔治无法回答,闭上了眼睛。当他睁开眼睛时,卡坦扎拉先生已经不无遗憾地走开了。他听见卡坦扎拉先生临走时丢下的一句话:“别学我,乔治。”

第二天晚上他不敢离开家门。整整一星期,除了没人时偷偷溜进厨房外,他整天都闭门不出。一天晚上,他再也无法忍受炎热的折磨,在凌晨一点钟孤身冲到大街上。他希望神不知鬼不觉地钻进公园,但是各个街口都躺着人,倦怠不堪,等待着微风。乔治垂下眼皮,畏畏缩缩地从他们旁边走过,但是不一会儿,他就发现他们对他仍旧非常友好。他猜想卡坦扎拉先生并没有跟他们说起过他,可能卡坦扎拉先生第二天清早从醉梦中醒来后,把见到他的事忘得一千二净了。乔治感到信心又缓缓地回归到他身上。

那天晚上,街角上的一个男人问他是否真的读了很多书。乔治承认说是的。那人说像他这样年纪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是啊。”乔治回答说。他真希望谁也别再提起书的事。过了一两天,乔治又碰上了卡坦扎拉先生,卡坦扎拉先生并没有提到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听到乔治说自己要读一百来本书时,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这说明他不相信乔治会读这么多书。
B.乔治因为得到姐姐索菲给的零花钱,所以每天主动把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以减轻姐姐的负担。
C.乔治对卡坦扎拉先生十分敬重,而卡坦扎拉先生又对乔治读书十分赞赏,这是乔治撒谎的全部根源。
D.小说中“书籍成为社会价值的同义语”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主人公意图通过读书来获得社会权威认同的心理需求。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乔治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你认为乔治会兑现读“一百来本书”的诺言吗?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小杜果

土耳其苏阿德·得尔威希

老太太弯下腰对小杜果温柔地说:“来吧,小宝贝,上我家去吧,你可以在花园里玩,那儿有的是李子,你随便吃多少都行。”

小杜果惊讶地看着这个老太太。这是阿依色奶奶,她就住在隔壁的那所小白房子里,房子前边,有个小小的花园,花园当中有棵大李子树。

小杜果知道阿依色奶奶不喜欢小孩,孩子们一走近李子树,她就冲着他们大声嚷嚷,要不就用她那根老不离手的大棍子吓唬他们,把他们轰走。

可是今天她怎么啦?变得这么温柔,几乎是慈爱了。

这简直不能使人相信。说真的,今天,从爆炸袭击发生以后,一切事都没法叫人相信,一切全跟平常不一样。

爆炸以后,军火工厂的汽笛长鸣着;人们都从房子里跑了出来,涌到工厂的大门口去了。在这些平常上工的时候很少看见人影的街道上,那时忽然有了很大的骚动。

家里来了好多陌生人,他们的脸都是很苍白而又很难过的样子,有些女人甚至在啜泣着,这是为什么呢?小杜果想不出。

阿依色奶奶把杜果的小手握在她的手里。对这个,杜果觉得不大舒服,当他在阿依色奶奶身边走下台阶的时候,他喃喃地自语:¨我已经够大了,能自己下去,干吗还领着我?妈妈从来不这样。……她知道我已经长大了。”

啊,妈妈!……当想到她的时候,小杜果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他妈妈今天晚上从工厂下工回来的时候,他要把阿依色奶奶请他上她那儿去玩,去吃李子的这件了不起的事告诉她……妈妈一定会因为他而骄傲的。

小杜果忽然间变成一个惹人注意的目标了,所有挤在房子里和小路上的人都那么注意他,有的抚摸他的长头发,有的轻轻地拍拍他的小脸蛋,有的还拥抱他,路角上那个卖杂货的还给他一大块巧克力糖。

杜果十分满意于自己的显要地位。

花园里起风了,那棵李树孤零零地站立在角落里,挺老实,挺安静,几乎是一动不动的。小杜果一个人坐在花园的台阶上,那只小狗又碰到了小杜果,似乎很满意,快活地摇着尾巴,要和杜果一块儿玩。可是,小杜果不想和它玩,也不想吃李子。他想:妈妈下工回来的时候,他要向妈妈要钱去买个西瓜,他爱那红红绿绿的颜色,还有那香甜的味道……

他的妈妈……他是多么爱她呀!妈妈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今天早晨去上工的时候,她的嘴唇是多么红,她总是那么笑嘻嘻的,总是那么美丽,他的妈妈……想到他的美丽的妈妈,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有点想哭。他只有一个愿望——离开这里,回到家里去找妈妈。

花园的门又打开了。杜果还在原来的地方,但他不再是站着,而是躺在地上,睡着了。一只抚摸着他的脸蛋的手把他弄醒了,他突然喊出一声:“妈妈……”不,那不是妈妈,那是和妈妈长得很像的玛利哈姨。

听到“妈妈”的叫声,玛利哈姨那只抚摸他的手缩了回去;她用两只手捂着脸鸣咽起来了。阿依色奶奶喃喃地说:“瞧你怎么啦……安静下来吧,别吓着孩子!……这孩子……”

这个年轻的女人重新俯下身子把小杜果抱了起来,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并且亲吻着他那苍白的小脸,把它浸在眼泪里。

“来吧,小宝贝,咱们回家去吧,”她抱着他,向花园的门口走去。

小杜果,每当人家抱着他的时候,他便觉得妤像是受了侮辱似的。可是,今天,他没有反抗,他疲乏地把他的小脑袋靠在玛利哈姨的肩膀上,闭上了眼睛。

玛利哈姨把他带到她家去了。杜果没有问她:“为什么把我带到您这儿来!妈妈在哪儿呢?……”

几个月过去了,杜果从来没有提过他的妈妈,好像他的妈妈根本没有存在过似的,这孩子用安静和漠然来对待他妈妈的不在。

可是,有一天,当军火工厂里的爆炸再一次震撼了工人们的小房子,工厂汽笛的长鸣声在空中激荡着……这孩子,突然脸色苍白,放下了手里的玩具,站起来迟缓地走近玛利哈姨,用一种沉重的声音说:“我知道,妈妈死了……就是在爆炸声音以后,工厂汽笛响起来的那天,像今天一样……”

在很短的时间里,他想抑制住自己,可是,他的嘴唇颤抖了,在玛利哈姨还没有来得及回答他以前,眼泪从他的眼睛里涌岀了。忽然,他妤像从自尊心的重担下解脱了出来似的,他开始哭泣了,嘴里呻吟着:“妈妈!……妈妈!……”

(俞天民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阿依色奶奶一向不喜欢小孩子和现在对小杜果出乎意料的温柔慈爱进行对比,引出下文对小杜果不幸遭遇的叙述。
B.在大人哭的时候,小杜果没有哭,爆炸再次发生时,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开始哭泣,体现了小杜果的坚强和懂事。
C.小说中,小杜果表现得先是惊讶、满意,继而安静、漠然,最后哭泣、呻吟,这一系列的变化合情合理、自然可信。
D.小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周围的人和事,故意造成一种与恐怖环境的距离感,巧妙地表现了人们不敢面对残酷的现实、逃避现实的精神状态。
【小题2】小说塑造小杜果这一形象的手法较为多样,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小题3】有人说,小说最后两段以军火工厂再次发生爆炸为结尾有重复之嫌,删除更好;有人认为不可以删除。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