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父亲没有赴约
美国  罗伯特•诺格斯
这个故事发生在风景如画的国家丹麦的一个小客栈里。这种客栈通常供应游客食物和饮料。这儿的人都讲英语。我和父亲因为生意上的事,也因为旅游来到了这样的客栈,过着愉快的时光。
“我希望母亲和我们一起在这儿。该多好啊!”我说。
“如果你母亲来这里,带着她去附近旅游一定非常惬意!”父亲说。
年轻时他曾经在丹麦旅游参观。我问:“您自那次旅游后离开此地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
“哦!大约三十年。我依稀记得路途上曾经到过这个客栈。”他朝周围看了看,沉浸在回忆的气氛中。
“那是多么美好的日子……”突然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脸变得异常苍白。随着他的视线望去我发现一个太太手里拿着一托盘饮料站在一群顾客面前。看得出她从前也许很漂亮。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我问父亲:“您认识她么?”
“从前认识。”他说。
这位太太来到我们桌前,问:“要饮料吗?”
“她变得太多太多了。感谢上帝她没有认出我。”父亲轻声低语,手里拿着手帕做了个鬼脸。“在遇到你母亲前我曾经认识她。”他继续说,“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到这里来旅游。她当时是个年轻可爱的少女,温文尔雅、妩媚动人。我们疯狂地相爱了。”
“母亲知道此事吗?”我突然忿忿不平地说。
“当然知道。”父亲焦虑地看着我,轻声说。我能感觉到他此时的窘迫。
我说:“爸,您大可不必……”
“假如你母亲在这儿,她将告诉你这一切。我不想让你为此操心。那时我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完全是个外国人。当时我的生活完全依赖你爷爷。如果她跟我结婚,她不会有任何前途。所以她的父亲竭力反对我们。当我写信告诉父亲我想跟她结婚时,你爷爷便拒绝提供哪怕是一分钱的援助。于是我不得不返回故乡。但是临走前我们见过一次面,我告诉她我必须回美国去借些钱,几个月后回来便跟她结婚。”
“我们知道,”他继续说,“她的父亲可能会拦截我们的来往信件。所以我们决定我将简单地给她寄一个纸条,告诉她我们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在那里我们将举行婚礼。然后我就回美国贷了款并写信告诉她见面的事。她收到信后复函说,‘届时我将如期而至。’可是她没有去。后来我了解到她在约定日期两周前和当地的一个客栈老板结婚了。她没有等到我们预定的时刻。”
接着,父亲说:“感谢上帝她没有赴约。回家后我遇到了你母亲,我们过得非常幸福。我们常为这个年轻时的骑士故事说笑寻开心。我提议将来你把此事写成文字。”
那位太太拿着啤酒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是从美国来的吗?”她问我。“是的。”我说。
她微笑着说:“哦,美国,令人神往的地方。”
“是的,你的许多同胞都去了美国,你考虑过此事吗?”
“不是,不是现在。”她说,“很久以前我曾经想过。但最后我还是留在了这里。留在这里挺不错的。”
喝罢啤酒我们离开客栈。我问父亲:“爸,您给她的信上的日期是怎么写的?”他停下脚步,掏出一信封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像这样,”他说,“12/11/13,就是说1913年12月11日!”
“不!”我惊呼,在丹麦和其他任何欧洲国家不是那个日期。在这些地方,人们按日、月、年的顺序写日期。所以你写的日期不是12月11日,而是11月12日!”
父亲用手捂住脸。“哦!她到了那里!”他惊叫道,“只因为我没有赴约,她才跟别人结的婚。”他沉默了片刻。“还好!”他说,“我衷心祝愿她幸福。实际上看来她似乎确实如此。”
当我们总结此事时我突然说:这真是件幸运的事,否则不会遇上我母亲。
父亲双手放在我肩膀上,温和地看着我,微笑地看着我说:“我是双倍的荣幸,小伙子,不然的话,我既不会遇上你母亲更不会遇上你!”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
A.小说中,“我”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我”与父亲的交流把父亲曾经的风流韵事展现出来,并揭开父亲与丹麦女孩不能走到一起的原因。
B.发生在父亲身上的爱情故事温馨动人,其中蕴含着作者阐述的爱情观:厮守一生的只有一个,对爱情双方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荣幸,面对如此荣幸的事情,应珍惜眼前人。
C.小说并没有直接描写父亲母亲之间的爱情,而是通过描写年轻时与丹麦女孩之间美丽的误会,侧面表达了他们之间忠贞的爱情。
D.文中在叙述父亲的爱情故事时,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交代了父亲如何与丹麦女孩如何相识,相爱;到最后不能结合的整个经过。
E.小说中父亲的神态心理变化贯穿始终,客栈重逢,回忆过去的爱情,交代与丹麦女孩无言的结局,到庆幸遇到“我”的母亲等等都有父亲的神态心理变化描写。
(2)本文以“父亲没有赴约”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根据你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请简要分析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4)文中父亲说:“我是双倍的荣幸。”你如何理解,请结合现实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01:1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寂静的雪野
[美]杰克·伦敦
梅森只是一个劲儿在队伍前面辛苦赶路。在荫蔽的坡底下,有一片密林,他们的路正从这里穿过。梅森弯下腰系鹿皮靴上松开了的带子。一辆辆雪橇都停了下来,狗全卧在雪里,一声不响。周围安静得出奇,没有一丝风吹动这片结满白霜的树林。林外的严寒和沉寂,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敲击着它的颤抖着的嘴唇。只听见空中有一声微微的叹息——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听到这个声音,这不过是一种感觉。接着,那棵大树,在长久的岁月和积雪的重压之下,演出了生命悲剧中的最后一场戏。梅森听见了大树快倒下来的折裂声,正打算跳开,不料他还没有完全站直,树干就已经砸到了他的肩膀。
突然的危险,迅速的死亡——马尔穆特·基德已经见得太多了!松树的针叶还在抖动,他就发出命令,投入行动中。那个印第安女人,既没有昏倒,也没有无益地高声啼哭,她一听到基德的命令,立刻把全身压在一根仓促做成的杠杆一端,来减轻树的压力,一面注意听她丈夫的呻吟。马尔穆特·基德使劲用斧头砍树。钢刃一砍进冻僵的树身,立即发出了清脆的响声,同时,随着斧声,还听得见这位樵夫费劲地“呼呼”喘息。
最后,基德总算把这个不久以前还是个人的可怜东西,放到雪里了。但是比他的伙伴的痛苦更令人难受的,是露丝脸上那种默默无言的悲伤,同她那交织着希望与绝望的问询眼光。在北极地带零下六十五度的气温里,一个人只要在雪里多躺几分钟,就活不了的。他们立刻割下雪橇上的皮带,用皮褥子把不幸的梅森裹好,放在树枝搭成的地铺上面,并且利用那株造成这场灾难的树的树枝,在他面前生起一堆火来。然后,他们在他背后撑起一块帆布,当做一个简单的屏风,把篝火散发出来的热量反射到他身上。
可是,只有遇到过生命危险的人,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梅森给树压得很惨,他的右臂、右腿跟脊背都断了,他的腿从屁股以下全麻木了,内伤大概也很重。只有偶尔的一声呻吟,说明他还活着。
没有希望,也没有办法。无情的黑夜慢慢地过去了。第二天早晨,受伤的人清醒过来了,马尔穆特·基德俯身过去,倾听着他那悄悄的细语:“基德,我算是完啦。最多也拖不了两三天啦。你一定得继续往前走!你必须继续往前走!记着,这是我的老婆,我的孩子——唉,天啊!我只希望是个男孩子!你不能再守在我旁边了——我是个快死的人,我请求你,赶紧上路吧。”
“让我等三天吧,”马尔穆特·基德恳求着。“你也许会好起来,可能会出现想不到的事。”
“不行。”
“只等三天。”
“你必须赶紧走。”
“两天。”
“基德,这是为了我的老婆和我的儿子。你别再说了。”
“那么一天。”
“不行,不行!我一定要你……”
“只等一天。靠着这些干粮,我们会对付过去的,说不定我还会打到一只麇鹿哩。”
“不行……好吧;就是一天,一分钟也不能超过。还有,基德,别……别让我孤零零地在这儿等死。只要一枪,扣一下扳机就行。你懂得的。想想看!想想看!”
“叫露丝过来,我要跟她告别。我要告诉她,叫她想想孩子,不能等到我断气。如果我不跟她说,也许她不肯跟你走。再会,老伙计,再会。”
基德利用附近的松树,很快地干着活。他把那些狗分别套在两乘雪橇前面,把所有的东西都装上去,只留下梅森身上的皮褥子。
露丝顺从地接受了她丈夫的遗嘱。可怜的女人,她受的服从教育太深了。基德领着她走到第一乘雪橇跟前,帮她套上雪鞋。她盲目地、本能地握着雪橇舵杆和狗鞭,吆喝一声,就赶狗上路了。于是基德回到已经昏迷过去的梅森身边。后来,等到早已看不见露丝的影子了,他还蹲在火堆旁边,等待着,祷告着。在铁青的天空下,这一片凛冽的白色的寂静,显得那么冷酷无情。
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可是梅森仍旧没有死。到了正午,太阳在南方地平线下,连边也不露,只把一片火红的光照在天空里,表示了一下意思,就很快地收敛了。马尔穆特·基德突然惊醒了,拖着脚步走到他的伙伴旁边,无奈而又悲伤。随后马尔穆特·基德鞭打得那些狗疯狂地奔腾起来,在雪野上飞驰而去。
(万紫 雨宁译,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马尔穆特·基德的形象特点。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描写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归来(又名《幸福的黄手帕》)

(美国)Pete Hamill

几年前我第一次听到这故事,是在纽约格林尼治碰到的一个女孩子说的。她说当时那些人里有她。此后别人听我提起这件事,便说他们记不起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大致相同的故事,或说听熟人讲过,是那位熟人的朋友的亲身经历。这故事很可能就是那种深藏在人们心底的神秘民间传说,每隔几年,就以不同的说法流传一次。尽管故事中的人物不同,寓意却始终如一。我倒愿意相信某时某地真有其人其事。

他们到佛罗里达去,3个男孩,3个女孩。他们用纸袋带着夹肉面包和葡萄酒,上了长途公共汽车,梦想着金黄色的海滩和海潮。灰暗寒冷的纽约,在他们后面消失了。

长途汽车隆隆南驶,温哥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坐在他们的前面,身穿一套不称身的褴褛衣服,动也不动,灰尘蒙面,使人看不出年纪。不断地咬嘴唇内部,寡合得仿佛处身愁茧,默无一言。

长途汽车深夜驶抵华盛顿郊外,停在路旁一家餐馆门外。大家都下了车。只有温哥没下,像在座位上生了根似的。这批青年觉得奇怪,就猜想他究竟是何等人物:也许是船长,是抛妻别家的人,是解甲归田的老兵。他们回到车上,有个女孩就在他旁边坐下,向他自我介绍。

“我们是到佛罗里达去的,”她爽朗地说,“听说那儿风景很美。”

“不错。”他淡然回答,仿佛勾起了想忘却的事

“要喝点酒吗?”女孩问。他露出笑容,喝了一大口。然后谢谢女孩,又闷声不响了。过了一会儿,女孩回到自己一伙人那里,温哥在点头打盹。

早上,大家醒来,车已开到另一家餐厅外面,这一次温哥进去了。女孩一定要他一道吃。他好像很难为情,叫了杯不加牛奶的咖啡,那群年轻人闲谈着露宿沙滩的事,他却紧张地抽烟。再上车,女孩又和温哥同坐,不久,他不胜辛酸地慢慢说出了自己的沧桑。他在纽约坐了4年牢,现在获释回家。

“你有太太吗?”

“不知道。”

“你不知道?”女孩问。

“说来话长,我在牢里写信给妻子,”他说,“告诉她我要很久才能回家,要是她受不了,要是孩子老在问这问那,要是觉得太丢脸,就忘掉我吧。我会理解她的。她是个了不起的女子,真好的女子,我说另找个男人,忘掉我吧。我告诉她不必给我写信,她没来信。3年半没有消息。”

“你现在回家,还不知道情形怎么样吗?”

“不知道,”他很腼腆地答,“是这样的,上周我确知可以假释了,又写了封信给她。镇口有棵大橡树。我告诉她,假如还要我的话,就在树上挂条黄手帕,我就下车回家。假如不要我,就不必了——没有手帕,我就不下车,一直走下去。”

“喔唷,”女孩叫了起来,“喔唷。”

她告诉了别人,不久大家全知道了,快到温哥故乡时都紧张起来,看温哥拿出的几张照片,照片中是他的妻子和3个孩子,他妻子自有一种朴实的美,孩子还很小,照片抚弄得太多,满是裂痕。

他们离镇只有20里了,年轻人都在车右边靠窗而坐,等着看那棵大橡树出现。车厢里气氛沉郁,寂静无声,想到生离之苦,青春虚掷,大家都默然无语。温哥不再眺望,沉着脸,重又流露出出狱犯的神情,像是怕会再遭挫折,先在心理上加强准备似的。

还有10里,还有5里。接着,突然之间,所有的年轻人都离座起立,狂喊狂嚷狂叫,雀跃不已。只有温哥例外。

温哥坐在那里惊得呆了,目望着橡树。树上挂满了黄手帕——20条,30条,也许好几百条,就像旗帜迎风招展欢迎他。在年轻人欢呼声中,这个刚出狱的人离座起身,走到前面,下车回家了。

(选自《读者文摘》总第22期,有改动)

【小题1】画线句“仿佛勾起了想忘却的事”,是指怎样的事?
【小题2】女孩听了温哥的话后,为什么接连两次发出“喔唷”的叫声?
【小题3】有人说故事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你结合内容简析。
【小题4】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温哥的形象特点
【小题5】这篇小说有两个题目:《归来》和《幸福的黄手帕》。请你分别说说各自的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会珍珠港演讲

(美)罗斯福

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期——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蓄谋已久的进攻。。

合众国当时同日本处于和平状态,并且,根据日本的请求,当时仍在同该国政府和天皇进行会谈,以期维护太平洋和平。实际上,就在日本空军中队已经开始轰炸美国瓦胡岛之后的一小时,日本驻合众国大使还向我们的国务卿提交了对合众国最近致日方信函的正式答复。虽然复函声称继续现行外交谈判似已无用,但并来包含有关战争或武装进攻的威胁或暗示。历史将会证明,夏威夷距日本那么遥远,这次进攻是经过许多天或甚至许多个星期精心策划的。在此期间,日本政府蓄意以虛伪的声明和表示继续维护和平的愿望来欺骗美国。昨天对夏威夷岛的进攻给美国海陆军部队造成了严重损害。我遺憾地告诉各位,很多美国人丧失了生命,此外,据报,美国船只在旧金山和火奴鲁鲁(檀香山)之间的公海上也遭到了鱼雷袭击。

昨天,日本政府已发动了对马来亚的进攻。

昨夜,日本军队袭击了香港。

昨夜,日本军队袭击了关岛。

咋夜,日本军队裳击了菲律宾群岛。

昨夜,日本袭击了威克岛。

今晨,日本袭击了中途岛。

因此,日本在整个太平洋地区采取了突然攻势。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的事证实了这一占美国人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十分清楚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和生存本身。

作为三军总司令,我已指示,采取一切措施保卫我们的国家。

我们整个国家都将永远记住此次对我们进攻的性质。不论要用多长的时间才能战胜此次蓄谋已久的入侵,美国人民一定要以自己的正义力量赢得绝对胜利。

我现在预言,我们不仅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来保卫我们自己,我们还将确保这种形式的背信弃义永远不会再危及我们。我这样说,相信是表达了国会和人民的意志。战争已经开始,无庸讳言,我国人民、我国领土和我国利益都处于严重危险之中。

相信我们的武装部队——依靠我国人民的坚定决心—将取得必然的胜利,愿上帝保估我们!

我要求国会授权我宣布:

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发动无无端的、卑鄙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对美国发动进攻,重创美国在夏威夷岛的部队。
B.日本距夏威夷非常遥远,表明对美国的进攻是经过精心策划、蓄谋已久的。
C.日本先轰炸了美国瓦胡岛,一小时后才向美国宣布停止谈判,进入战争状态。
D.日本不仅偷袭美国,还袭击马来亚、香港等地,是突然袭击了整个太平洋地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点明事件,再深入剖析事件性质,指出其危害,最后表明态度,发出动员号召。
B.文章在论述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削弱了文章的理性,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文章中间部分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列举了日本帝国的侵略行径,语言简练而有力量。
D.本文作为总统发布的作战宣言,事实清楚,逻辑严密,感情饱满,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当时日本已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但美国仍想和日本维持太平洋局部和平。
B.美国曾和日本政府会谈,对和平抱有幻想,因而对日本偷袭珍珠港没有丝毫准备。
C.太平洋战争的全面暴发,威胁到了美国的安全和生存,美国才被迫宣布对日作战。
D.罗斯福相信,美国武装部队依靠本国人民的坚定决心和上帝保佑,必将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