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金果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我与玛丽•特拉弗斯是偶然相识。

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轰动的新闻,不过7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玛丽只有5岁。

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真和美的追求已把我引入歧途,我变得相当自私,甚至对存在于我眼皮底下的真和美也视而不见。

我既不是出于病态,也不是特地到乡村教堂的墓地去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这夏日的夜晚。我发现我们乡村的墓地是一块宁静的地方,它给人以无穷的沉思遐想。就在那一天,人们在这块墓地上举行了一次葬礼。可怜的老卢汾去世了,他是留在村里唯一的中国人,淘金热那个时代的遗老,至少有90多岁的年纪。我曾经把这位老人画入一套反映这个地区早期风貌的组画中。他住在村外的一间小草棚里,从不与任何人来往。人们发现他死在床上,便立即将他安葬了。据我所知,只有教区的牧师和殡仪员两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我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沉思地望着这位老人坟头上的新土,试图想象卢汾的童年生活一一假如他曾有过的话一一这时,我瞥见了玛丽•特拉弗斯。

她沿着两边栽有白杨的小道走来,手捧一大束黄色玫瑰花,后来,她跪在卢汾的墓前,把那束玫瑰花放在肥沃的黑土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手平整着那马马虎虎翻整过的草皮。

我忘记了吸烟,惊骇地呆视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玛丽•特拉弗斯。

随后,她也看见了我。

她那对深思的棕色眼睛虽然仍是泪水盈眶,但却好像看穿了我整个面目。我觉得我那卑贱的灵魂仿佛已暴露无遗。

“你是卢汾的朋友吗?”她问。

我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的。”

“我爱他。”她直言不讳地说。

在那一刹那问,我意识到我的寻求已告结束。

“告诉我,姑娘……把有关卢汾的事情说给我听听。”

“卢汾照管赫提婶婶的玫瑰花。赫提婶婶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她的书本,只有卢汾疼爱我。放学归来时,我总能在他的园子里见到他,而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提问,他还送给我一件礼物。”

“孩子,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啊?”我轻声问道,生怕我的问话会中断她的叙述。

“您看。”她说时出乎我意料之外地拿出了一块纯金的小匾,上面精致地雕刻着中文。

“你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吗?”我严肃地问道。

“知道,”她说,“黄金酬商贾,金果报人生。”

她眼里饱噙着泪水。

“我不知道可怜的卢汾是否真的找到了金果,所以我从赫提婶婶的花园里给他带来了这些金色的花儿。”她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我的孩子,”我说,“他确实找到了金果,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

我激动地握着她的小手,领着她走出了教堂的墓地。

【小题1】本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2】“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写“我”这个人?
【小题3】“金果”在文中指什么?作者以“金果”为题有什么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1: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前苏联)基里尔·梁波夫

(1)皮包屁股,是指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双腿、坐着小车在火车过道里滑来滑去、口中大唱悲歌的人。我父亲即是这样的人。1942年他从坦克学校毕业后就上了前线,1945年,他的队伍在华沙城下遭到伏击,所有人都成了肉饼,只有父亲幸存下来。

(2)我当时5岁,疏散后跟妈妈回到列宁格勒,并不知道父亲发生了什么事。从战地医院出来后,父亲没有回家,显然是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我想他仍在战斗,妈妈大概以为他死定了。没有任何他的消息,也没有阵亡通知书,不过却常常有从喀山来的信件寄到战前我们跟外婆住过的地方。有一天,我们从妈妈收土豆的农庄里回城,车厢内爬进一个坐着木头小车、身穿破背心、衣服脏兮兮胡子乱蓬蓬的人。他用双手支撑地板,滑过车厢过道,唱着一支关于营队侦察员的歌。妈妈仔细地看着他,然后就大叫起来,向他跑去,不过那男人却突然决绝地转过身子,向相反的方向滑走了。他在走廊附近跌落到小车外面,剩下的路只好匍匐前进。当我们追上他时。发现他已经烂醉如泥。

(3)他是我的父亲。妈妈扳过他的身子,久久亲吻着他肮脏的脸颊和因失眠、醉酒肿胀的眼睛。她哭了,号啕大哭。

(4)我们把他带回家。从此生活在一起。父亲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从野战医院出来后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靠乞讨为生,此外父亲伤得很重,包括心灵和身体。

(5)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父亲从床上跌到地板上,打着滚,蜷缩着身子。最可怕的是他那绝望的吼叫:“腿,腿疼呀……”妈妈不知该怎么办,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也哭,因为怜悯和恐惧。有时我竟希望他没有回来。

(6)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自从他出现后,妈妈不再关心我,以前她常常坐在床边跟我交谈,可是自从父亲回来后,我不得不睡在地板上,我突然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他们尝试重新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则成了局外人,无法在家庭的崭新蓝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有一天妈妈对父亲说。她想生个孩子,父亲说,他也想有个孩子。不过这很难,他是个残废,没有收入,抚恤金还没发,有个孩子生活很难。妈妈说,没关系,很多人过得比我们差,还养活了3个孩子呢。我真想大声叫。你们是有儿子的呀,你们要拿我怎么办呢?难道我对你们来说就是个空位子吗?

(7)不久,妈妈对父亲说,她怀孕了。她一句话也没跟我说,但是我一清二楚,我整天都跟他们在一起,尽管对他们来说我并不存在。

(8)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非常小,长着一张老人的脸。我常常走到他的床边看着他,这是我的兄弟,我觉得自己对他的爱一点儿也不少于我对父母的爱,尽管他生下来就是为了取代我,这很明显,因为他们甚至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

(9)每天早晨妈妈都去上班,父亲坐在他的小车上为他应得的抚恤金奔波,我则整日坐在窗台上看着外面,秋去冬来,冬去春来。孩子们上学了。他们却忘了让我上学,或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已经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我的兄弟在长大。很快他已经能够单独走上几步路了。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恤金,甚至还在某个残疾人事务所里谋了差事,妈妈现在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一切都很美好,我们的家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幸福生活。夜里父亲不再叫喊,妈妈也早就停止了哭泣,只有我仍旧每日坐在窗台上,生活不声不响地从我身边悄悄溜过。有一天父亲说:“我想去看看科利亚。”

(10)妈妈哭了。

(11)“把我带到他那儿去,”父亲说,“他毕竟是我们的儿子……”

(12)“没错,没错。”妈妈急忙应和。

(13)我默默地看着他们收拾行装,却有种奇怪的轻松感觉。我已经很久没跟他们在一起,我甚至从不出门,不过这一次我决定跟他们一起去。

(14)我们从家里出来。一路上谁都不说话,父亲在妈妈旁边滑行着,努力不使自己落后。

(15)路上他们从一个老奶奶的手里买了一束金合欢,我跟在他们身后,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无比幸福。

(16)墓地上空无一人,大片雪花静静地飘落下来。妈妈很快就找到那座坟墓。

(17)“在这儿。”她指着。

(18)父亲看着小坟丘,久久地一言不发,后来他从怀里掏出一瓶酒放到嘴边喝了几小口,然后将瓶子递给妈妈,妈妈也喝了一小口。

(19)“我会记住,”父亲说,“就算死了,也会记住……”

(20)妈妈又哭起来。

(21)“孩子们都在这儿。”她哭着说。

(22)“走吧,”过了很久,父亲说道,“该去接科利亚了……”

(23)他们向出口走去,很快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雪花中。

(24)而我则留在了自己的墓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人物的身份经历,奠定了小说哀伤悲凉的感情基调。
B.小说中写到父亲军校毕业后就上了反法西斯的战场,可见其热爱祖国,勇于献身;伤残后乞讨流浪,不愿意拖累家人,可见其热爱家庭,勇于担当。
C.小说前文情节有些地方似乎不太合乎情理,如“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弟弟出生后,父母“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等等,但到了小说最后,这一切都得到了合理解释。
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通过描写人物言行、心理,塑造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主题,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新生的期待。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母亲的“哭”,试概括其中包含哪些情感。
【小题3】请探究小说标题“新生”在文中的多层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厨师
帕乌斯托夫斯基
一七八六年一个冬天的傍晚,维也纳城郊的一间小木屋里,一位失明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几年前,这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了眼。从那时起,伯爵夫人的管家就让他住到这间岗棚里,偶然想起时才给他几个佛罗伦。
厨师和他女儿玛丽亚住在一起,她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小屋里全部家什只有一张床、几条瘸腿的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满是裂纹的瓷碟和玛丽亚的惟一财产--一架拨弦古钢琴。
玛丽亚给她临终的老父亲擦过身,穿上冰冷干净的衬衫,这时老人说:“我从来不喜欢神甫和修道士。我不能请牧师听忏悔,但是临终前我要净化一下我的心灵。”
“你到街上去,”老人又说,“把碰到的第一个人请到家里来,听取一个临终人的忏悔吧。我想谁也不会拒绝你的。”
街上空无一人。风把落叶刮得满街跑,昏暗的天空落下冰冷的雨点。
玛丽亚等了很久,才碰到一位陌生人。她用颤抖的声音向他转述了父亲的请求。
“好吧,”那人平静地说,“我虽然不是神甫,但没关系,走吧。”
他俩进到屋里。这个陌生人麻利地把凳子拉到床边,坐下来,俯下身,愉快地注视了一下临终人的面孔。
“您说吧!”他说,“也许我不是用上帝给予的权力,而是用我所从事的艺术的力量,让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轻松下来,并卸下您心灵上的重负。”
“我干了一辈子活儿,直到双目失明,”老人小声说,并把陌生人的一只手拉到自己身边。“干活儿的人是没工夫去犯罪的。我的妻子,她叫玛尔塔,她害上肺病以后,医生给她开了很多种珍贵的药品,还叮嘱要给她吃鲜奶油和无花果,喝滚热的红酒,我于是从杜恩伯爵夫人的一套茶具中偷了一只小小的金盘子,把它砸成碎块卖了。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心里很难过,我对女儿隐瞒了这件事,一直教育她,别人的东西一点也不要动。”
“伯爵夫人的仆人中有人为这事受到牵连吗?”陌生人问。
“我发誓,先生,绝对没有,”老人回答说,哭起来。“要是我知道黄金救不了我的玛尔塔,我怎么会去偷呢!”
“那好,约翰•梅耶,”陌生人说,把一只手放在老人失明的双眼上,“您在人们面前没有罪。您所做的,说不定还该算是您对爱情奉献的壮举。”
“阿门!”老人小声说。
“现在您告诉我您最后的心愿吧。”
“我希望有人能照顾玛丽亚。”
“这由我来做。您还希望什么呢?”
这时,即将逝去的老人忽然露出微笑,大声说:“我希望能再一次看见玛尔塔,像我年轻时看到她那样。我想看见太阳,看见这座古老的花园百花盛开的春天。”
“好吧,”陌生人说着站起来,走到拨弦古钢琴旁边,坐到钢琴前的凳子上。急促的琴声忽然从岗棚里飘散开来,仿佛千百颗玉珠散落到地上。“听吧,”陌生人说,“一边听,一边看。”
“我看见了,先生!”老人说着,从床上微微欠起身来。“我看见和玛尔塔相遇的那一天了,那天她由于难为情,打破了牛奶罐。那是冬天,在山里。天空像湛蓝的玻璃一样透明,玛尔塔笑了,她笑了。”陌生人弹奏着,一边看着黑洞洞的窗口。“现在呢?”他问,“您看见什么了吗?”
老人默默地谛听着。
“难道您没有看见,”陌生人一面弹奏,一面匆促地说,“夜由黑变蓝,之后由蓝变成蔚蓝吗?热融融的阳光已经从什么地方的上空投射下来,您家这些古树的树枝上已经绽开了白色的花朵。依我看,那是苹果树上的花。您看,第一道阳光已经投射到石砌的围墙上,把围墙晒热了,上边直冒热气。可能是浸透着融雪的青苔水气正在蒸发吧。天空变得更高,更蓝,更美了,鸟儿已经成群地从古老的维也纳上空往北飞去了。”
“这些我全都看见了,”老人喊道。老人倒在枕头上,急促地喘息起来,双手在被子上摸索。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像很多年前一样清楚地看到了一切。但是我不能不知道……你的名字就死去。名字!”“我叫沃尔夫康•亚马德•莫扎特,”陌生人回答说。玛丽亚离开床边,双膝几乎触到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深深施礼。
当她直起腰来时,老人已经死了。窗外已是朝霞满天,洒满湿润雪花的花园沐浴在霞光中。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文中着力介绍老厨师家的全部家什,说明厨师家的贫困,为后文厨师因为妻子的缘故迫不得已偷主人家的金盘子做铺垫。同时还特别提到一架古钢琴,这为莫扎特为实现厨师的心愿弹钢琴做铺垫。
B.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围绕一个卑微而自私的灵魂如何得到临终关怀而展开的,莫扎特的音乐让临死的老厨师感受到抚慰与温暖。
C.小说巧妙设置悬念。文章一直没有对陌生人的身份进行说明,只是以陌生人睿智的语言和高超的弹琴技术令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直到末尾才在读者面前揭示出莫扎特这位大师,构思巧妙。
D.莫扎特答应玛丽亚为老厨师弹琴,老厨师希望莫扎特能够照顾玛丽亚,他也答应了,这些都表现了莫扎特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E. 作品通过老厨师描绘听到琴声后看到的景象来直接表现莫扎特高超的弹琴技艺。
【小题2】文章开篇交代故事发生在冬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意外的礼物

(前苏联)帕霍京

谁也说不准安娜·菲利波夫娜有多大年纪,不过,连德高望重的老人们也肯定地说,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人们已经管安娜·菲利波夫娜叫奶奶了。不管他们怎么说,实际上,要是看见她穿着肥大的套鞋,迈着快步,肩上压根白木扁担,挑着满满的两桶水轻松地往家走时,真不敢相信她已经老了。她干什么事都很麻利。从来没有人看到安娜·菲利波夫娜像老太婆那样慢慢吞吞地走路。有时候,有的街坊冲她背后喊道:“哎,菲利波夫娜,你干吗还满处跑哇?在家呆着歇歇得了。”她就举起一只干瘦的手,指着苍天回答说:“我到了那儿再休息,没多久了。”

安娜·菲利波夫娜有个孙女叫维尔卡,每当这轻佻的姑娘从邻居的窗前经过时,这条街上的人都满怀同情地叹息说:“哼,这姑娘有点良心没有?天天把孩子往这儿一送,自个儿就跑了,让老太太在家看孩子。还经常呵斥老人。老太太总是花自己的钱给孩子买东西,孩子妈哪怕说个谢字,要不给老人买点礼物也好。可这想也甭想。唉,瞧这事!”

安娜·菲利波夫娜也知道别人有这些议论,可是很不以为然,她说:“扯什么闲话?姑娘家年纪轻,走错了一步。她好玩、爱跳舞是应该的,可带着孩子怎么去得了呢?我反正在家呆着没事,也该帮帮忙,岁月不等人哪。她感不感谢我,关别人什么事?她兴许已经送给我不少东西呢,这谁知道呀!”

可街坊什么事都知道,要不还算什么街坊。什么事都瞒不过他们。“什么,送了不少东西?”人们瞧着老太太,笑话她说,“你这身衣服已经穿了40来年了。”

过了两年光景,维尔卡出嫁了。大伙松了一口气,可是好景不长。老奶奶又天天晚上照看起曾孙子来了。事情的原委街坊们一清二楚:维尔卡新婚的男人常常拿东西换酒喝。

秋天,维尔卡带着孩子到海滨去休养。没过几天,安娜·菲利波夫娜收到一个小邮包。她拿起一把旧的大剪刀剪开了包上的缝线,一眼就看见裹在厚纸里边一条毛茸茸的时髦而漂亮的大头巾。包裹是维尔卡寄来的,可是老太太在包裹里没有找到片纸只字。安娜·菲利波夫娜收到包裹的消息一传开,左邻右舍的老太太议论纷纷:“这姑娘心眼倒不坏!”

安娜·菲利波夫娜喜不自胜。虽说9月间天气还暖洋洋的,可一到傍晚她就披上头巾出门去。碰上有人叫她,她立刻高兴地站住和人闲扯,说着说着,她便有意把话题悄悄地引到维尔卡和那件礼物上去。“这件礼物挺贵重的,”她说道,“我简直不知怎样才好,总觉着挺过意不去。”

“没什么。”别人劝她说,“比这更好的礼物你也配啊!”

10月初,晒得黑黝黝的维尔卡顺着大街径直往奶奶家走来。坐在街旁长凳上的老人们向维尔卡问好,她大为惊奇。

“他们怎么向我问起好来了?”到了奶奶家她问起这事。

“这有什么……人家尊敬你呗。”

维尔卡哼了一声。

“忽然尊敬起人来了……包裹收到了吗?”她问奶奶。

“收到了,收到了……”

“你明白吗,我不愿意在疗养地随身带着这块头巾,寄回家吧,又怕我丈夫拿它换酒喝。后来想了想还是存在你这儿保险。”

“这么说,这东西……喀,可不是吗……可我傻老婆子……”

维尔卡吃惊地望着奶奶。

“你怎么了,奶奶?”

“哦,没什么,没什么我随口说说。”

她慌忙地在屋里折腾开了,把头巾拿出来,端端正正放在桌上。维尔卡拿起头巾就走,到了门口她说:“明天晚上我把孩子送到你这儿来。让他自个儿跑跑玩玩。我和我丈夫要去看电影。”

“行啊,你送来吧……”

第二天傍晚,安娜·菲利波夫娜牵着曾孙子的手慢吞吞地在街上走着。她拖着沉重的脚步,头上紧紧包着一条破旧的毛头巾。

大家突然发现安娜·菲利波夫娜确实非常衰老。现在看来,在那些老一辈的人还年轻的时候,人家管她叫奶奶,这个说法是可信的。

(摘自《外国微型小说》)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巧用省略号。如“这么说,这东西……喀,可不是吗……可我傻老婆子……”,体现了安娜·菲利波夫娜突然明白这个礼物并不是送给她时从失落到自我安慰的变化。
B.安娜收到“礼物”后喜不自胜。暖洋洋的天气里,她一到傍晚她就披上头巾出门去,高兴和人闲扯,有意把话题引到维尔卡和那件礼物上去。从中可以看出她生活的空虚和内心的虚荣。
C.安娜·菲利波夫娜周围的街坊们是善良的群像,属于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安娜的孙女——维尔卡也有一定道德评判和约束作用。
D.小说前后呼应形成对比。从开始人们真不敢相信安娜已经老了,她干什么事都很麻利,到最后大家突然发现她确实非常衰老。表现出“意外的礼物”给她的心灵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E.文章通过安娜一系列变化及大量直接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的悲喜。如“安娜·菲利波夫娜也知道别人有这些议论,可是很不以为然”、“安娜·菲利波夫娜喜不自胜”等。
【小题2】概括维尔卡的主要性格特点,简要分析维尔卡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
【小题3】安娜收到礼物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小题4】作者为什么用“意外的礼物”作标题,请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旧怀表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大声地说:“这是你父亲当年一直在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德瑞克是我儿子。“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她接着说。
我的手指轻轻地划过旧怀表的外壳,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抚摩着这只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它多像我的父亲!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靠。
这只旧怀表令我想起父亲曾经买过的旧车。
“爸爸,你买这车干吗呀? 油漆都掉了,这么破旧难看!”
“傻丫头,尽管它的外面已经油漆剥落,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嘿,爸可拣了个便宜啦!”  原来爸爸看中的是更重要的东西,真的,旧车的引擎还相当完好。
我还想起早年父亲在我们的房子外面搭建的卫生间,它里面虽然干干净净,但外表简陋,甚至显得寒碜。
我想到了父亲收集在他小房子里的东西:一个旧燃气炉,一盏好用的灯,一张舒服的躺椅。在这间房子里,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这些都是别人因为坏了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拣回来,修好,再用。
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
两年前,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悲伤地,带着怀念的口吻问我姐姐:“女士,你可知道,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关? 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的照顾,才免于饥饿?”我们都摇头说,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码事儿。中年男子接着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家兄弟姐妹一大堆,经济拮据,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我把这个中年男子的话转述给母亲,并询问说:“妈,我们还真的从没有听您和爸说过这事儿。当时咱们家不是也很困难吗?”母亲说:“咱们家那会儿是不宽裕,可毕竟还可以维持生活。所以呀,你爸和我就常省下一些东西来帮助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你们姐妹几个不知道吧,你们父亲给这山里边多少人家都送过食物和柴火。他自己呢,省吃俭用,什么都舍不得扔掉。”
是的,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我们眼见的只有自己家的破车,只关心什么时候,父亲才把它换成新的呢,让我们的小伙伴也羡慕羡慕我们?我们只关心自己家的卫生间,什么时候也能像别人家一样,与卧室配套?而不是建在房子外的陋室一间,让我们脸上无光,遭人耻笑。母亲的话,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父亲会如此节俭。
德瑞克接受了他外公的遗物。我们有一个叫霍布的朋友,家里是珠宝商。德瑞克把旧怀表拿去请他修理。两周后,怀表修好送了回来,并重新做了抛光处理。霍布告诉我们说:“知道吧? 早些年,人们买表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在商店选择表壳,然后再配上挑好的表芯的。所以,当怀表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品的时候,人们都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呀!经我手修过的旧表大多数有豪华的外壳,但是,一看内芯,质量却马马虎虎。”
但父亲的这只旧怀表却很稀罕:它的内芯质量上乘,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能正常使用,而它的外壳,毫不张扬,价格也是最便宜的那种。
“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选表呀?”霍布惊讶地接着问道。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的父亲。”
我那敬爱的父亲。他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只有那内在的美,那才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
父亲的旧怀表,如他本人,在那朴实无华的外表里深藏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父亲生活中的小片断,表现父亲俭朴的生活作风、崇高的人格情怀。
B.“一只旧怀表”不仅是父亲的爱物,也很受母亲的看重,母亲把它送给我的儿子,就是想让他成长为我父亲一样的人。
C.霍布修表时说的那段话中,一般人“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衬托父亲不重外表,内心高尚的人格精神。
D.作者在追忆父亲的同时,对家中狭窄的小屋、寒碜的卫生间、破旧汽车,仍刻骨铭心,说明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太好,从而突出父亲帮助别人的可贵品质。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父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小题3】试从主题表现、人物塑造、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标题“父亲的旧怀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