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名著阅读填空。
《巴黎圣母院》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_________________ 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_________________一下子对美丽的姑娘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_________________把姑娘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姑娘,抓住了敲钟人。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敲钟人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_________________,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姑娘,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姑娘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副主教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姑娘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
敲钟人把姑娘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_________________内,副主教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敲钟人愤怒地把副主教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姑娘的尸体也死去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12 03:30: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报 复

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扣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小说环境描写来看,“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B.从小说人物设计来看,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小说结构安排上,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情节设计上,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小题2】小说题为《报复》,开头却详细交代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小题3】结合文中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魔鬼心里的上帝

雨果

母亲已经攀着荆棘滚进沟里。她披头散发,身上被刺伤,流着鲜血。西穆尔丹和盖尚都在沟里,像塔里的戈万一样束手无策。士兵们无能为力,绝望地围在他们身边。炙热难忍,但是谁也感觉不到。大火还在继续,令人畏惧。人们看见在烧得通红的窗口有三个金发脑袋。拉杜对天挥挥拳头,仿佛在用眼光寻找什么人,说道:“这叫行善吗,老天!”母亲跪着亲吻桥拱,一面呼喊道:“发发慈悲吧!”

大火的劈啪声中夹杂着低沉的爆裂声。图书室里书橱上的玻璃裂开了,哗啦啦地掉了下来。显然屋架要坍了。谁都无能为力。再过一会儿,一切都将倒坍。大难临头。只听见孩子们在喊叫:妈妈!妈妈!人们恐慌万状。

突然间,在与孩子们相邻的另一扇窗口,在大火的朱红色底幕前,出现了一个高高的人影。

所有的头都抬了起来,所有的目光都凝住了。一个男人站在楼上,站在图书室里,烈火之中。他的身影在火焰中发黑,但是满头白发。人们认出这是德·朗特纳克侯爵。

他消失了,不久后又出现。

这位可怕的老人在窗口摆弄一个很长的梯子,这就是放在图书室里的救火梯。他去墙边找到梯子,将它一直拖到窗前。他抓住长梯的一端,像竞技者一样灵巧自如地将它搭在窗栏边沿往外滑动,一直滑到沟底。拉杜站在下面,惊喜万分,伸手接过梯子,紧紧抓住它,喊道:“共和国万岁!”

侯爵回答说:“国王万岁!”

拉杜低声说:“你愿意怎么喊都行,胡说八道也可以,反正你就是仁慈的天主。”

梯子放好了。燃烧的大厅和地面建立了联系。二十个人跑了过来,拉杜一马当先,他们很快便从上到下站到了梯子上,背靠着梯级,像是上下传递石头的泥瓦工。这是木梯上的人梯。拉杜站在梯头,挨近窗口,面向大火。

分散在欧五南地和斜坡上的军队惊喜交加,涌向高原、沟壑和塔顶平台。

侯爵再次消失,然后再次出现,手里抱着一个孩子。

掌声雷动。

这孩子是侯爵随手抱起的,他是胖阿兰。

胖阿兰喊道:“我怕。”

侯爵将胖阿兰递给拉杜,拉杜又递给身后下方的士兵,士兵又递给另一位士兵。害怕地叫嚷的阿兰就这样被传递下来,一直传到梯底,与此同时,侯爵又消失了一会儿,然后将勒内-让抱到窗前,勒内-让又哭又闹,当他从侯爵手中转到拉杜手中时,他还跟打拉杜。

侯爵又返回满屋是火的图书室。若尔热特一个人呆在那里,他朝她走过去。她微笑。这个铁石心肠的人感到眼睛湿润,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若尔热特。”她说。

他将她抱在怀中,她仍然微笑。当他把孩子交给拉杜时,他那如此高傲、如此隐秘的心灵竟被天真无邪的孩子迷住了,他亲吻了她。

“这是小姑娘!”士兵们说。若尔热特便在一片欢呼声中被一双双胳膊传下来,直到地面。人们在鼓掌、跺脚,老兵们在抽泣。她对他们微笑。

母亲站在梯子下面,气喘嘘嘘、懵懵懂懂,面对意外的惊喜如痴如醉,因为她从地狱跃进了天堂。过度的快乐会损伤心灵。她伸开双臂,先抱住胖阿兰,再抱住勒内-让,最后拖住若尔热特,她狂热地亲吻他们,接着便大笑起来,晕倒在地。

响起了高呼声:“都得救了!”

确实,都得救了,但老人除外。

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他本人多半也没有想到自己。

他在窗前呆了几分钟,若有所思,仿佛在给大火一点时间来决定去留。接着他便不慌不忙地、慢慢吞吞地、高傲地跨过窗栏,头也不回地直立在梯子上,背靠梯级,面对深渊,背靠大火,像威严的幽灵一样默默走下楼梯。梯上的人们赶紧下来,在场的人都不寒而栗,面对这个自天而降的人仿佛面对异象一样,感到一种神圣的恐惧,纷纷后退。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他那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人们在黑暗里惊恐地盯着他。他每走近一步,就似乎又高大一分,梯子在他死亡的脚步下颤抖,发出响声,仿佛是骑士的石像再次进人坟墓。

当侯爵走下最后一个梯级,踩上地面时,一只手抓住了他的衣领。他转过身来。

“我逮捕你。”西穆尔丹说。

“我同意。”朗特纳克说。

(注)本文选自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有删节。《九三年》创作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小说围绕封建势力旺岱、叛军首领朗特纳克、资产阶级革命代表西穆尔丹等人物,生动地展现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生死斗争的历史画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朗特纳克把梯子滑到沟底时,拉杜呼喊“共和国万岁”,侯爵回答“国王万岁”,拉杜的低声回应展现了拉杜在情势危急情况下内心的焦急,“反正”一词也展现出拉杜意图告诉朗特纳克侯爵先把孩子们救下来,立场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B.当三个孩子被救后,作者对站在梯子下的母亲运用了一系列的心理、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
C.“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他那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这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既体现了朗特纳克侯爵的威严,又表现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担忧,还表现出他已做好了束手就擒的准备。
D.小说以朗特纳克侯爵挽救了三个孩子的性命,自己却被西穆尔丹逮捕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戛然而止式的结尾,引起读者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小题2】这篇小说场面描写的描写形象生动,细腻真切,请举例简要分析其特点与作用。
【小题3】小说的标题“魔鬼心里的上帝”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和创作背景探究其内涵和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冉阿让侧耳细听,绝没有一点声响。
他推门,鬼鬼祟祟,提心吊胆,门在推力下,微微地动了动,他等待了一会,又推了推,门继续打开,不发出一点声音。现在,门缝已能容他身体过去,但是门旁有一张小桌子,妨碍他过去,得用力把门开得再大些,他又推了一下,这一次,一个不够润滑的铰链在黑暗中突然发出长长的嘶哑的叫声。
冉阿让吓了一跳,这铰链的声音传进他的耳朵,那样洪亮,那样巨大,不啻向他吹起了那最后审判的号声。
他停下来,浑身发抖,原先踮着脚尖,现在脚跟也落地了。他觉得,这怒气冲冲的铰链发出的可怕吼声,犹如地震,会把全屋的人震醒;那个老头就要醒来,两个老妇也要大呼大叫了,左邻右舍都来救助;不到一刻钟,消息会传遍全城,宪兵队会出动……
他呆若木鸡,不敢移动脚步。几分钟过去了,他壮胆看了看房间,丝毫没有动静,但是他心里仍旧惊恐难受,不过他没有后退,他迈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朝前走,唯恐撞了家具,他听到房间深处,传来熟睡的主教均匀而安详的呼吸声。
他忽然停下来,他已到了床边,这时,原本遮住天空的那片乌云忽然散开了,一线月光正正地照在主教的那张苍老的脸上,主教安安稳稳地睡着,一只手垂在床外,指上戴着主教的指环,多少功德都是由这只手圆满的。
冉阿让在黑暗中,呆呆地站着,望着这位全身光亮的老人,有些胆寒,谁也说不出他的心情,不过,他很激动,很震惊,但从他的姿势和面容上显露出来的,仅仅是一种奇特的犹豫神情。似乎他在两个深渊之间踌躇不定,要么击碎那头颅,要么去吻那只手。
过了一会,他缓缓地举起他的左手,脱掉帽子,又缓缓地落下,粗野的头上竖着乱蓬蓬的头发,他又陷入了沉思。
壁炉上方有一个耶稣受难十字架,在月光照映下依稀可辨,受难的耶稣仿佛向他们张开双臂,为一个人祝福,为另一个人赦罪。
突然,冉阿让重新戴上帽子,不再看主教一眼,沿着床边快步朝床头旁的模糊的壁橱走去,他举起那根铁烛台,好象要撬锁,钥匙就在锁上,他打开锁,提起那篮银器,大步穿过房间,不再小心翼翼,也顾不得会弄出声响,走进祈祷室,跨过窗台,把银器放进布袋,猛虎似的跳墙逃跑了。
……
“主教大人,”宪兵队长说,“这人说的话是真的吗?他走路的样子好象是个想逃跑的人,他拿着这些银器……”
主教微笑着打断他说,“他没给你们说,这是一个神甫老头送给他的吗?你们又把他带回来了?这是个误会。”
宪兵们释放了冉阿让,可他却往后退。
“真让放我走了吗?”他说,声音含糊不清,仿佛在说梦话。
“我的朋友,”主教又说,“走之前,别忘了您的烛台。拿上吧。”
冉阿让浑身颤抖,他神态迷惘,机械地接了那对银烛台。
“现在,您放心走吧,”主教又转身对宪兵们说:“诸位也可以走了。”
宪兵们走远了。
冉阿让好象要昏过去了。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对他说:“你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可不要忘了啊,千万不要忘了啊!”
冉阿让想不起来他有过什么承诺,一下愣住了。主教加重了语气,接着说:“冉阿让,我的兄弟,从今后,您不再属于恶,而是属于善了,我是在赎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阴暗而堕落的思想里赎回来,交还给上帝。”
(节选自《悲惨世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了冉阿让一次次地用力推门,踮着脚尖走路,门铰链发出声响时停住脚步,这些细致的动作表明了冉阿让偷盗手法的娴熟,是一个惯偷。
B.“壁炉上方有一个耶稣受难十字架,在月光照映下依稀可辨,……”这样的描写营造了神圣的氛围,并且感染了冉阿让,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C.宪兵们放了冉阿让,可他却后退,还问:“真的放我走了吗?”此时的冉阿让不相信宪兵们会放他走,因为他知道自己偷了东西,是个小偷。
D.“你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主教用给予对待偷盗,用善良对待罪恶的独特方式,表现了他的仁慈和睿智。
【小题2】“主教”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对冉阿让偷盗过程的叙述时,使用了“冉阿让”和“他”两种称呼,这样的相互转换叙述角度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