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炮兽》节选)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海军陆战队的兵士们举枪致敬。
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
“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惊惶代替了欢呼。
于是在坟墓般的静寂中,老人抬高了嗓音。他说:
“一个疏忽危害了这只船。到了现在,这只船也许已经没法挽救。在海上,就是面对着敌人。一只渡海的船就是一支作战的军队。风暴隐藏着,可是并没有消失。整个大海就是一个陷阱。面对着敌人的时候,犯了任何过失都要处以死刑。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老头儿望着兵士们,加上一句:
“执行。”
那个胸前闪耀着圣路易十字勋章的汉子低下了头。
布瓦斯贝特洛伯爵做了一个手势,两个水手走下中甲板,然后带着裹尸布回来。船上的随军神甫从开船起一直在军官们的饭厅里祈祷,也跟着两个水手来了。一个曹长从排列着的海军陆战队中喊出了十二个兵士,把他们排成两行,六个一行。炮手一句话也不说,走到两行兵士中间。随军神甫手里拿着十字架,走上前,站在炮手旁边。“开步走。”曹长说。两排兵士用慢步向船头走去,两个水手拿着裹尸布跟在后面。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
【小题1】战胜了“炮兽”后,小说经历了哪几个场景?
 
【小题2】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场景的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小题3】雨果有句名言: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请你结合片断,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巴尔扎克之死
〔法国〕雨果
1850年8月18日,我的夫人告诉我,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我急忙赶去看他。
匆匆吃罢晚饭,我乘出租马车赶到巴尔扎克先生住的博戎区福蒂内林阴大街14号。我按了门铃,没有人来开门,我又按了一次铃。门打开了,一个女仆手持蜡烛出现在我面前。
“先生有何贵干?”女仆问,她在哭泣。
我通报姓名后被领进一楼的客厅。客厅壁炉对面的一个托架上,放着大卫雕刻的巴尔扎克硕大的半身像。客厅中央,一张华贵的椭圆形桌上点着一支蜡烛,摆着六个精美的金色小雕像。
另一个女仆哭着走过来对我说:“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医生们从昨天起已撒手不管他了。今天早上六点,先生不能说话了。夫人派人找来了神父,神父给先生做了临终涂油礼。从11点起,他不断地喘着粗气,再也看不见东西。他过不了今夜。如果您愿意,先生,我去找德·舒维尔先生,他还没有睡。”
女仆离开了我,我等了一会儿。蜡烛刚刚照亮客厅富丽的陈设和挂在墙上的波布斯以及霍勒拜因的几幅杰作。大理石胸像好似不久于人世的那个人的幽灵那样,朦朦胧胧伫立在昏暗中。一种尸体气味充满了屋子。
德·舒维尔先生走进客厅,给我证实了女仆告诉我的一切。我要求见见德·巴尔扎克先生。
我们穿过一个走廊,登上铺着红地毯和摆满艺术品——瓷瓶、雕像、油画,搁着珐琅制品的餐具橱的楼梯。在穿过另一道走廊后,我看到一扇打开的门,听见一个人喘着粗气,给人以不祥的感觉。
我走进了巴尔扎克的卧房。
巴尔扎克先生躺在床上,头靠着一大堆枕头,枕头上还加上了从房间的长沙发上取下的红锦缎坐垫。他的脸呈紫色,近乎变黑,向右边耷拉,没有刮胡子,灰白的头发理得很短,眼睛睁开,眼神呆滞。我从侧面看着他,觉得他很像皇帝①。
一个老妇人和一名男仆分别站在床的两侧,面带恐惧,屏声静息地听着临终之人喘着粗气。
床头柜上的蜡烛把壁炉旁挂着的一幅画照得通亮,画上的年轻人红润的脸庞上泛着微笑。
床上散发出一股令人无法忍受的气味。我撩起被子,握住了巴尔扎克的手。他的手上全是汗,我紧紧地握着,他却毫无反应。
一个月以前,我曾来到这个房间里看他。当时他很高兴,充满了希望。他笑指着身上浮肿的地方,相信自己的病会痊愈。
我们谈了很多,还争论了政治问题。他是正统派,他责怪我“蛊惑人心”。他对我说“你怎么能那么泰然自若地放弃法兰西贵族院议员的头衔呢?除了国王的称号之外,那可是最尊贵的头衔了!”
他还对我说:“我买下了博戎先生的房子,房子不带花园,但有一个廊台,廊台楼梯上的门对着小教堂,我用钥匙开了门就可以去望弥撒。花园对我无所谓,我更看重这个廊台。”
那天我离开他时,他一直把我送到廊台的楼梯上。他走路很吃力,指给我看那扇门,还大声对他夫人说:“别忘了让雨果好好看看我藏的那些画。”
老妇人对我说:“他活不到天亮了。”
我走下楼梯,满脑子都是他那张没有血色的面孔。穿过客厅时,我又看见了那尊静止不动的、表情沉着高傲的、隐隐约约焕发着容光的半身雕像,我想到了对比鲜明的死亡和不朽。
他在夜里去世了,终年51岁。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5分)
A.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记叙巴尔扎克的死亡,写出了死亡的不可抗拒,也暗寓死亡并非巴尔扎克的终结。
B.文章多次写道女仆在哭泣,这从侧面说明巴尔扎克的病已回天无力,也说明巴尔扎克平时待下人友好,关怀备至。
C.巴尔扎克认为雨果泰然自若地放弃法兰西贵族议员的头衔的行为不可理喻,他很迷恋权力,不满雨果蛊惑人心。
D.雨果捏紧巴尔扎克的手,是想通过这样的动作把他的感情传递给巴尔扎克,唤醒绝望心死的巴尔扎克,但没作用。
E. 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死亡过程如果采用隐讳或艺术的笔法来写,或许将更能使巴尔扎克美好的形象永远存于世人心中。
【小题2】(小题2)文章三次(划线处)写了巴尔扎克的胸像,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题3)雨果追忆巴尔扎克,留下了一代巨匠临终前的最后一刻。但追忆这样一位文学史的杰出人物,作者为什么要把文章的气氛渲染得那么恐怖、压抑甚至是恶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

雨果

各位先生:

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全国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诸位先生,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佗,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再看一眼他的祖国,就像一个人出门远行之前,再来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在同我们一起旅居在这世上的期间,经历了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这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冲突与仇恨。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站在这里的诸位先生,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这五种表达方式,抒发了对巴尔扎克逝世的痛惜之情。
B.文章高度概括总结了巴尔扎克作品的特点,表现出巴尔扎克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
C.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将“作品”与“岁月”相比,这是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D.这篇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富有感染力。最后一段感叹句的多次出现让情感达到高潮。
【小题2】对“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小题3】请赏析“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句话。
【小题4】《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为悼词,二者有何异同?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人兽大战
一尊二十四磅重的大炮滑脱了。它像一只怪兽,在中甲板上滚来滚去、左冲右突,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苍蝇似的压死。
所有的炮手都急急忙忙向楼梯奔去.一转眼,炮舱里都跑光了,有一个人一一船上的乘客,那个乡下老头,走到楼梯底,停了下来,用严峻的眼光望着,一动也不动,大炮继续进行破坏船的工作,沉船似乎不可避免了,大家都沉默起来。
突然,在这个没有人能够进去,只有那尊自由的大炮跳动的“竟技场”里,出现了一个手里拿着一根铁棍的汉子。他就是这次灾难的祸首,这尊大炮的主人,犯了疏忽的错误、造成这次事故的那个炮队队长。既然闯了祸,他想来补救,他一只手抓住一根起重铁棍,一只手拿着一条打着活结的舵索,从方宙眼跳进中甲板里。
场凶猛的斗争开始了。那汉子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紧握着铁棍和带子,背靠在一根船骨上,两条小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面容苍白、镇静、凄苦,像在甲板上生了根似的,等待着。他仿佛很希望它向他走过来。他开始像对他的狗一样跟它说话了。“过来。”他说。可是向他走过来就是从他的身上碾过,这么一来他就完了。怎样避免被碾死呢?这是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惊骇地注视着.没有一个人能够自由地呼吸,也许只有那个老头儿能够,他单独在中甲板里和这两个斗士在一起。
盲目的浪头在他们下面导演着这场战斗。炮手接受了这场可怕的搏斗而且走过来向大炮挑战的一刹那间,大海的颠簸偶然使大炮停止片刻,仿佛大炮惊呆了似的,“来呀!”汉子对它说
它突然向他扑过来。汉子躲过了。它继续向汉子冲过来。汉子又敏捷灵便地躲过了。可是他躲过的撞击都落在船身上,破坏了船。断掉的铁链还有一段留在炮身上,铁链的一端扣在炮架上,另一端不受什么束缚,绕着大炮疯狂地旋转,仿佛造成一阵可怕的风,使大炮的跳动显得更加猛烈。可是汉子继续搏斗,有时甚至是他向大炮进攻。他沿着船舷爬行,手里拿着铁棍和绳子,大炮仿佛很懂事,好像猜出他的诡计似的逃走了,伟大的汉子追赶它。
这种情形不能拖延很久。大炮仿佛突然自己对自己说:“够了!应该结束了!”它停了下来。大家都感觉到结局近了,暂停片刻的大炮突然向炮手冲过去。炮手闪到一边,让它走过,笑着向它叫喊:“再来!”大炮仿佛愤怒似的,把左船舷的一尊大炮撞坏;然后,好像被系住它的一条无形的投石带拋了出去,它转向右船舷朝汉子冲过来,汉子躲过了。
另外三尊大炮也被它撞翻倒了,然后,大炮转过来背着汉子,从船尾滚到船头,撞坏了船头木,就要在船头的板壁上撞开一条裂缝。汉子躲在楼梯脚,距离在旁观看的老头儿几步远。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劈斧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己经到了绝境.全体船员发出了一声呼喊。
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他抓住一袋伪钞,冒着被压死的危险把这袋伪钞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这袋伪钞起了缓冲器的作用,炮手抓住这个机会,把铁棍插进大炮的一只后轮的轮辐中间,大炮停下来了。汉子浑身冒着汗撬翻了这只庞然大物,用尽气力窜过去,把舵索的活结套在这只怪物的胖子上。
斗争结東了、汉子胜利了。
炮手向那位乘客行礼。“先生,你救了我的性命。”
老头儿又恢复了他的不动声色的态度,没有回答。
(选自雨果《九三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将笔墨集中在一尊滑脱的大炮身上,突出这个没有生命的冰冷武器的威猛残忍,暗示出人们的渺小和无能为力,烘托出紧张恐惧的气氛。
B.炮兽的两次主动扑击都被“汉子躲过了”,这好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斗争,然而人还是处于劣势,因为“他躲得过的撞击都落在船身上,破坏了船”。
C.作者川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描绘斗争场景中的炮兽,赋予其人的情感和智慧,它好像会因为“再来”的挑衅而愤怒,会主动出击,更会吊人胃口。
D.小说抓住炮兽与炮手之间严峻斗争的过程进行详细描写,除了热情赞美人物的英勇无畏之外,更重要的是向读者传递一种“人定胜天”的朴素思想。
【小题2】乡下老头有什么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交替使用“他”和“它”两个人称描写斗争,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