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名言是哪部作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老人与海》
(2)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宽宏大量,是惟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巴黎圣母院》
(4)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诗选》
(5)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哈姆雷特》
A.(1)(2)
B.(3)(4)
C.(1)(5)
D.(3)(5)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3-07-24 08:4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
不正确
的两项是
A.觉慧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囚禁在家,闲逛时在梅林里碰见了奉太太之命来摘梅花的鸣凤,觉慧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鸣凤凄然地说,她害怕梦做得太好不会长。(《家》)
B.在巴黎愚人节的狂欢活动中,爱斯梅拉达优美的舞姿使侍卫队队长弗比斯为之倾倒,神甫克洛德指使加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抢走。在这危急时刻,弗比斯救下了爱斯梅拉达,并把加西莫多擒获。(《巴黎圣母院》)
C.赵伯韬和尚仲礼准备组织秘密公司做公债多头,因两天内无法调齐四百万现款,所以想邀杜竹斋和吴荪甫加入。杜竹斋起初没有合作的意向,赵伯韬就向他说明想花三十万银子让西北军撤退三十里,从而让公债行情上涨的事。(《子夜》)
D.王和甫已经与孙吉人商量决定背水一战,建议吴荪蒲去找杜竹斋,吴荪蒲答应了下来,他决定把他的厂和他的公馆全部押上,孤注一掷,做最后一搏,同时决定最后一次找杜竹斋。(《子夜》)
E.听到“血光之灾”的鬼话后,瑞钰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攻破了。她收拾起假的笑容,伏在桌上低声哭起来,拒绝到城外分娩。觉新认为“担当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依从;觉民态度坚决,主张反抗。(《家》)
同类题2
下面关于名著导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必须具备道义、礼仪、谦逊、忠诚等多种品质,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论语》
B.大卫是一个“遗腹子”,他在母亲和女仆的照管下长大。母亲改嫁后,继父把他看成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了女仆的哥哥坡勾提先生家里。《大卫-科波菲尔》
C.卡西莫多在艾丝美拉达被执行绞刑后失踪了,后来人们发现他们紧紧连在一起的尸骨,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尸骨便化为了尘土。《巴黎圣母院》
D.冯乐山在高老太爷66岁生日宴会上提亲,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马上答应,但是觉新和觉慧坚决反对,并且帮助觉民逃婚。《家》
同类题3
简述题
(1)突然间,她看见弗比斯头顶上方伸出了另一个脑袋,一张发青的痉挛的脸孔和一副恶魔般的眼光,在那张脸孔旁边有一只手,举着一把尖刀。
上面这段话出自《巴黎圣母院》第七卷中“临窗子的用处”这一章。选文中的“另一个脑袋”是谁的?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2)“那是两个人合而为一,那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成一个天使。那是天堂啊。”这是谁对爱情的看法?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
同类题4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超到曹军寨前搦战,许褚单搦马超来日决战。次日,两军出营布阵。许褚与马超斗了两百多回合,不分胜负。许褚性起,卸甲赤体提刀,来与马超厮杀,直到两人弃刀断枪,在马上乱打。后来两军混杀,曹军大乱,马超臂中两箭。(《三国演义》)
B.林黛玉因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火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口占《葬花词》。不想被前来葬花的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上,怀里的落花撒了一地。(《红楼梦》)
C.弗比斯搂住爱斯梅美拉达,吻着她。忽然,爱斯梅美拉达发现弗比斯的头顶上方出现另一只脑袋,脸孔灰白,不断抽搐。魔鬼般的目光闪闪烁烁。这张面孔旁边有只手,手握着一把尖刀。这是教士的脸和手。原来弗罗洛妒火燃烧,破门扑到这里来了。(《巴黎圣母院》)
D.堂吉诃德被木偶戏的剧情所感动,将木偶视为真人,觉得为逃跑的情侣帮忙的时候到了。他一跃跳上舞台,怒气冲冲地向木偶摩尔人挥剑乱劈,把它们杀得七零八落,结果赔了一大笔钱。(《堂吉诃德》)
同类题5
下列各项中,对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宝玉。
B.漂泊异乡三年的大卫终于回国了,他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坎特伯雷见美丽宁静的爱丽丝,向她诉说:“我出国待在国外,以及回国,都是为了爱你。”
C.卡西莫多从外表看,是个令人讥笑的人物,出身不明和外貌奇丑这两重灾难,使他在唾骂、嘲笑中长大。但他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
D.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因为他以其翘居群首的品德与学业,对儒家的社会行为的最高德行标准和最高法则——仁德做了最好的诠释。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外国文学
法国
雨果
《巴黎圣母院》
《老人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