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咖啡厅很小,她总是在小厅最里端的同一张桌子旁落座。初来乍到的那段时光,她从不跟任何人搭讪,日子一长,她认识了孔岱咖啡馆里的那些常客。有时候,她会坐到他们中间去,但大部分时间里,她还是喜欢坐她自己的那个专座,也就是说坐最里端的那个位子。
有一天晚上,临近午夜时分,她走了进来,当时我也在场,店里只剩下塔尔赞、弗雷德、扎夏里亚和米海依,他们都坐在同一张桌子边。塔尔赞大叫起来:“哎呀,露姬来了……”起初,她显得有些惶恐,但没过多久她的脸上便绽出了微笑。扎夏里亚站了起来,装出一副很庄严的口气说道:“今天晚上,我为你命名。从今往后,你名叫露姬。”久而久之,他们当中所有的人都叫她露姬,我现在想来,她有了这个新的名字之后,反倒觉得放松了。是的,是放松了。
她的衣着非常讲究,跟孔岱的其他客人形成鲜明的反差。一天晚上,她坐在塔尔赞、阿里·谢里夫和拉欧巴的那张桌子,点了一支烟,她那修长的手指让我心头为之一震。尤其让我吃惊的是,她的指甲熠熠闪亮。
(节选自法国作家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
一部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请你结合上述选段谈谈细节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05:26: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普鲁士大兵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因身体肥胖,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何况,他这个人生性爱好和平,心地厚道,他有四个孩子,对他们甚为钟爱,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时,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想着想着,有时禁不住就哭了。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因此,他打心眼里对大炮、步枪、手枪与军刀,怀着一种强烈的憎恨。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到战争结束吧?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他站起身来,决定刻不容缓去实施这个计划。但刚一站起来,他又呆立着不动了,心里又突然冒出令人烦恼的念头与新的顾虑。

他上哪儿才能当上俘虏呢?怎么去当呢?奔哪个方向去?一瞬间,一幅幅可怕的画面,一幕幕死亡的情景,全涌入了他的脑海。

如果碰到当地的农民呢,他们看见他这么一个掉队的没有自卫能力普鲁士大兵,肯定会把他弄死。如果碰到法国的游击队呢?那批家伙可都是些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疯子。如果碰到法国正规军呢?他们的先头部队会把他当做对方一个胆大包天、狡诈非常的老油子侦察兵,肯定要把他射杀掉。

这么想着想着,他感到绝望极了,处境险恶,毫无出路,他无可奈何,又一屁股坐在地上。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的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独具匠心地塑造了一个想当俘虏的德国士兵的形象,以喜剧的外壳包裹严肃的讽刺。
B.施那夫斯想当俘虏却犹豫不决,不敢行动;后来饥寒交迫的他潜入城堡饱餐一顿,却意外地成为俘虏。小说情节体现了“摇摆”的特点。
C.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表现了主人公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将生活的真实与遭遇的怪诞交织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一种滑稽可笑却又无比真切的悲凉感。
【小题2】小说三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小题3】小说结尾划线句说“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联系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他“微笑”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骑马

(法)莫泊桑

这家可怜的人是靠男主人的微薄薪水艰苦地度日的。自从结婚以来,他们已有两个孩子出世了,于是初期不太好的境遇,变成了一种委屈的、没有光彩的而且羞人的苦况了,变成了一种依然要装装门面的贵族人家的苦况了。

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是个住在外省的贵族的子孙,在他父亲的庄园里长大,教育他的是个老年的教士。他们并不是有钱的,不过维持着种种外表苟且偷生而已。

随后在二十岁那一年,有人替他在海军部找了一个位置,名义是办事员,年俸是一千五百金法郎。他从此在这座礁石上搁浅了。世上原有许多没有趁早就预备在人生里苦斗的人,他们一直从云雾当中观看人生,自身不仅没有什么方法和应付力量,而且从小也没有得过机会去发展自身的特别才干,个别性能,一种可供斗争之用的坚定毅力,所以手里简直没有接到过一件武器或者一件工具,格力白林就是这样一个人。部里最初三年的工作,在他看来都是令人恐怖的。

但是在今年初春,有一件例外的工作由科长交给了这个职员。后来他就领到一笔三百法郎的特别奖金。

他带了这笔奖金回来向他的妻子说道:“亲爱的杭丽艾德,我们现在应当享受点儿,譬如同孩子们好好儿地玩一回。”

经过一番长久的讨论后,才决定大家同到近郊去吃午餐。

“说句实在话,”海克多尔高声喊起来,“反正就这么一次,我们去租一辆英国式的小马车,给你和孩子们以及女佣人坐,我呢,到马房里租一匹马来骑。这对于我一定是有益处的。”在以后的整个星期期间,他们谈话的内容都是这个定了计划的近郊游览。

每天傍晚从办公室回来,海克多尔总抱着他的大儿子骑在自己的腿上,并且使尽气力教他跳起来,一面向他说道:

“这就是下星期日,爸爸在散步时跑马的样子。”

于是这顽皮孩子整天骑在椅子上面,拖着在厅子里面兜圈子,一面高声喊道:

“这是爸爸骑马儿哪。”

到了预定的那一天,车子和马同时到了他的门外。他立刻下楼去检查自己的坐骑。他早已叫人在自己的裤脚管儿口上,缀了一副可以绊在鞋底上的皮条。这时候,他又扬起了昨天买的那根鞭子。

等到大家都好好地坐上了车子,他又去检查马身上的鞍辔。随后,他踏到了一只马镫上立起来,就跨到马身上坐了下来。这时候,那匹马开始驮着他乱跳了,几乎掀翻了它的骑士。

慌张的海克多尔极力稳住它,说道:“听话,慢点儿,朋友,慢点儿。”

随后,坐骑恢复了它的常态,骑士也挺起了他的腰杆儿,他问道: “大家都妥当了?” 全体齐声回答: “妥当了。” 于是他下了命令: “上路!”

坐车和骑马的人出发了。

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用英国人的骑马姿势叫马“大走”起来,同时,又过分地把自己的身子一起一落。他刚落在马鞍上,立刻如同要升到天空似的又向空中冲起。他时常俯着身子,像预备去扑马鬃,并且双眼向前直视,脸色发白,牙关紧闭。

他的妻子抱着一个孩子,女佣人抱着另外一个,她们不住地重复说道: “你们看爸爸呀,你们看爸爸呀。”

那两个孩子受了动作和快乐以及新鲜空气的刺激,都用很尖锐的声音叫起来。那匹马受了这阵声音的惊吓,结果那“大走”就变成“大颠”了。末了,骑士在极力勒住它的时候,他的帽子滚到了地上。于是赶车的只得跳下车来去拾,后来海克多尔接了帽子,就远远地向他的妻子说:“你别让孩子们乱嚷了吧,否则你会弄得我的马狂奔!”

他们在韦西奈特的树林子里的草地上,用那些装在盒子里的食品做午餐。 尽管赶车的照料着他们的马,但海克多尔不时还站起来去看他骑的那匹马是不是缺点儿什么,并且拍着它的脖子又给它吃了点儿面包,好些甜点心和一点儿糖。

他高声说道:“这匹马性子很烈。开始它固然掀了我几下子,但是你们也看见了,我很快就让它平静下来了;它承认了它的主人,现在它不会再乱跳了。”

他们按照预定的计划,绕道从香榭丽舍大街回家。

那条路面宽敞的大道上,车子多得像蚂蚁。海克多尔那匹马自从穿过了凯旋门,就陡然受到一种新的热劲儿的支配,撒开了大步,在路上那些车辆的缝儿里斜着穿过去,向自己的槽头直奔,尽管它的骑士用尽了方法让它安静,不过简直毫无用处。

一个身系围腰的老妇人,用一种安安稳稳的步子在街面上横穿过去,她刚好挡住了这个乘风而来的海克多尔的路。他没有力量勒住他的牲口,只得拼命地开始叫:

“喂!喂!那边!”

那个老妇人也许是一个聋子,因为她仍然太太平平继续赶她的路,直到撞着了那匹像火车头一般飞奔过来的牲口,她才滚到十步之外,裙子迎风飞舞,一连翻了三个跟斗。许多声音一齐嚷道:

“抓住他!”

张皇失措的海克多尔一面抓着马鬃,一面高声喊道: “救命!”

一股怕人的震动力量,使得他像一粒子弹似的从那匹马的耳朵上面滑了下来,并且倒在了一个刚刚扑到他跟前的警察的怀里。

到了区公安局,他报了自己的姓名,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海军部职员。随后,大家专心等受伤老妇人的消息。一个派去探听消息的巡警回来了,说她已经醒过来了,但是她说自己内脏异常疼痛。那是一个做粗工的女佣人,65岁,名叫西蒙大妈。

听到她没有死,海克多尔恢复了希望,并且答应负担她的治疗费用。随后,他连忙跑到那药房里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善用伏笔和照应,各个情节之间层层铺垫,使小说最后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海克多尔花三百法郎的特别奖金带家人出去郊游,这只是为了回味自己过去的贵族生活。
C.当马受到惊吓时,海克多尔让妻子禁止孩子们乱嚷,可见他是一个脾气暴躁,对妻儿缺乏耐心的人。
D.香榭丽舍大街上的“车子多得像蚂蚁”这一细节的描写为下文海克多尔“骑马闯祸”这一事件提供了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E.从小说的结局部分看来,如果没有被警察抓住,海克多尔是不会担负西蒙大妈的治疗费用的。
(2)小说第一段对于全篇来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小说中的海克多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以“骑马”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项链(节选)

①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②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③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帏幕一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④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对面,她的丈夫揭开汤锅的盖子,带着惊喜的神气说:“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⑤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都没有。然而她偏偏只欢喜这些,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小题1】以下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项链》发表于1884年,作者莫泊桑,英国作家。
B.《项链》这篇小说的中心线索是舞会。
C.这篇小说的情节开始于序幕,结束于高潮,没有结局。
D.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是一个小人物希望跻身上流社会的必然结局。
【小题2】第①段中,“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一句,“也”字隐含的意思是(    )
A.表现了作者对她美丽相貌的赞叹。
B.表明作者惋惜她出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
C.暗示她未能凭她的美貌跻身上流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处境。
D.点出她具有跻身上流社会,过高雅生活的优越条件。
【小题3】第②段画线句想要表达的意图,以下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出女人们天生都有一种讲究打扮,企盼享受的追求。
B.红颜薄命是古今无数妇女的不幸,漂亮的妇女应力图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命运。
C.漂亮、可人是女人的资本,谁有这些资本,她就理所应当地在上流社会中享受生活。
D.步入上流社会尽情享受是人正常而合理的追求,漂亮女人尤其应该享有这样的特权。
【小题4】第③段与第④段花了不少笔墨来写路瓦栽夫人的“梦想”,同时又在文中点出“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都没有”’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小题5】从选文来看,女主人公是一个耽于幻想、爱慕虚荣的形象,结合《项链》全文,说说你对这一形象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警笛
(法)贝勒马尔·安托尼
凌晨2点15分,当班的见习消防队员克里斯蒂昂·拉斯马森正跟同伴卡尔·斯卡格尔玩牌。突然,电话铃响了,22岁的拉斯马森拿起话筒。是一位老太太的求救电话。
“请把您的名字和您公寓的地址告诉我们!”
“我记不得了,我一个人在家……我再也站不起来了!”
“喂!………喂!……糟糕,她把电话挂上了!”
32分钟后,电话铃又响了。听筒里传来同刚才一样微弱的声音:“我刚才晕过去了……我流血很多,快死了……我怕……快来吧!”
此时,同伴在给邮电局打电话,他解释道:“我们一直跟她保持着联系,你们能否搞清楚她到底从哪儿打来的电话?”
邮电局回答说:“我在这儿只是负责交换台和叫人起床的!凌晨3点钟,我这儿别无他人!”
拉斯马森感到无能为力了。他叫醒了中尉,5分钟后,中尉拿起了电话。只剩最后一线希望了:设法继续跟老人对话,以便推测出她所在的位置,或唤起她的记忆!
“平时谁在照料您?您想得起来吗?”
“想不起来……噢,想起来了,我由于瘫痪,常接受一位大夫的运动疗法,名字只有一点印象。”
“那好。我去找一本专业电话号码簿来,把本市所有从事运动疗法的大夫名字都念给您听,如果您听出那个人的名字, 就打断我,同意吗?”
20分钟后,当中尉念到第48个名字——亨宁·汤姆森时,老太太惊叫起来:“就是他!肯定是他!亨宁·汤姆森!”
已是清晨4点钟了,中尉拨通了汤姆森的电话号码。一个人回答说:“汤姆森先生去度周末了,你们可以给他留个话。”
中尉只好又拨老太太的电话,还好,这次很快拨通了。
“地板是老式的镶木打蜡地板,窗户又窄又高……
“那好,百叶窗关着没有?”
“没关,开着呢。我隐约看到外面的墙,很可能是马路对面的墙,好像马路上有灯光。”
她说最后这句话时,声音越发微弱了。中尉兴奋了,大声地向拉斯马森说:“寻找一幢窗户狭长的老式房子,所在的街道狭窄,因为老太太能看到对面的墙壁。房子的窗口有灯光,大约在二三层……否则,她决分辨不出路灯亮着没有。”
中尉又拎起电话:“夫人……你能告诉我您所住的那个区和街道的名称吗?”然而老太大再也不搭腔了。
中尉无计可施。拉斯马森羞答答地开了腔:“中尉,我倒有个想法,不过您肯定会说是荒唐可笑的。”
半个小时后,消防队的上校被叫醒了。
清晨5点半,14辆轻便消防车同时出动。3刻钟后,整个哥本哈根城都被惊动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
“中尉,听见了!我听见了!消防车大概就在离那儿不远的一条街上!”
中尉用无线电报器命令:“1号车!停止鸣笛!2号车,停止鸣!3号车……8号车……”
依次往下,当第12号车停止鸣笛时,拉斯马森惊呼起来:“就是这儿!”
果然,通过老太太家里的电话听筒,可以清清楚楚地听到12号车的警笛声。
“12号车,用扩音器说明一下理由,让这条街上所有的灯都熄掉!最后亮着灯的一定是老太太的家!”
10分钟后,拉斯马森在电话里听到了撞破房门的声响。
这位老太太名叫埃伦·索恩代尔,72岁,下肢已瘫痪多年。在医院里她总算得救了,并逐渐恢复了记忆。为了救这位老太太的生命,一位年仅22岁的见习消防队员的意见,竟把全城的人从睡梦中惊醒了。不过,这还是值得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警笛”为标题,因为“警笛”既是这篇小说的重要情节,同时又是小说的行文线索。
B.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生动地反映了人物急切的心理,表现了拉斯马森的果敢和机智。
C.小说开头写老太太不记得自己的名字和公寓地址,暗示了救援不会顺利进行,为后文埋下伏笔。
D.救援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中尉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询问到老太太居住的是窗户狭长的老式房子。
【小题2】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小说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并简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小题3】小说结尾具有丰富的意蕴,请谈谈文章结尾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冉阿让侧耳细听,绝没有一点声响。
他推门,鬼鬼祟祟,提心吊胆,门在推力下,微微地动了动,他等待了一会,又推了推,门继续打开,不发出一点声音。现在,门缝已能容他身体过去,但是门旁有一张小桌子,妨碍他过去,得用力把门开得再大些,他又推了一下,这一次,一个不够润滑的铰链在黑暗中突然发出长长的嘶哑的叫声。
冉阿让吓了一跳,这铰链的声音传进他的耳朵,那样洪亮,那样巨大,不啻向他吹起了那最后审判的号声。
他停下来,浑身发抖,原先踮着脚尖,现在脚跟也落地了。他觉得,这怒气冲冲的铰链发出的可怕吼声,犹如地震,会把全屋的人震醒;那个老头就要醒来,两个老妇也要大呼大叫了,左邻右舍都来救助;不到一刻钟,消息会传遍全城,宪兵队会出动……
他呆若木鸡,不敢移动脚步。几分钟过去了,他壮胆看了看房间,丝毫没有动静,但是他心里仍旧惊恐难受,不过他没有后退,他迈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朝前走,唯恐撞了家具,他听到房间深处,传来熟睡的主教均匀而安详的呼吸声。
他忽然停下来,他已到了床边,这时,原本遮住天空的那片乌云忽然散开了,一线月光正正地照在主教的那张苍老的脸上,主教安安稳稳地睡着,一只手垂在床外,指上戴着主教的指环,多少功德都是由这只手圆满的。
冉阿让在黑暗中,呆呆地站着,望着这位全身光亮的老人,有些胆寒,谁也说不出他的心情,不过,他很激动,很震惊,但从他的姿势和面容上显露出来的,仅仅是一种奇特的犹豫神情。似乎他在两个深渊之间踌躇不定,要么击碎那头颅,要么去吻那只手。
过了一会,他缓缓地举起他的左手,脱掉帽子,又缓缓地落下,粗野的头上竖着乱蓬蓬的头发,他又陷入了沉思。
壁炉上方有一个耶稣受难十字架,在月光照映下依稀可辨,受难的耶稣仿佛向他们张开双臂,为一个人祝福,为另一个人赦罪。
突然,冉阿让重新戴上帽子,不再看主教一眼,沿着床边快步朝床头旁的模糊的壁橱走去,他举起那根铁烛台,好象要撬锁,钥匙就在锁上,他打开锁,提起那篮银器,大步穿过房间,不再小心翼翼,也顾不得会弄出声响,走进祈祷室,跨过窗台,把银器放进布袋,猛虎似的跳墙逃跑了。
……
“主教大人,”宪兵队长说,“这人说的话是真的吗?他走路的样子好象是个想逃跑的人,他拿着这些银器……”
主教微笑着打断他说,“他没给你们说,这是一个神甫老头送给他的吗?你们又把他带回来了?这是个误会。”
宪兵们释放了冉阿让,可他却往后退。
“真让放我走了吗?”他说,声音含糊不清,仿佛在说梦话。
“我的朋友,”主教又说,“走之前,别忘了您的烛台。拿上吧。”
冉阿让浑身颤抖,他神态迷惘,机械地接了那对银烛台。
“现在,您放心走吧,”主教又转身对宪兵们说:“诸位也可以走了。”
宪兵们走远了。
冉阿让好象要昏过去了。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对他说:“你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可不要忘了啊,千万不要忘了啊!”
冉阿让想不起来他有过什么承诺,一下愣住了。主教加重了语气,接着说:“冉阿让,我的兄弟,从今后,您不再属于恶,而是属于善了,我是在赎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阴暗而堕落的思想里赎回来,交还给上帝。”
(节选自《悲惨世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了冉阿让一次次地用力推门,踮着脚尖走路,门铰链发出声响时停住脚步,这些细致的动作表明了冉阿让偷盗手法的娴熟,是一个惯偷。
B.“壁炉上方有一个耶稣受难十字架,在月光照映下依稀可辨,……”这样的描写营造了神圣的氛围,并且感染了冉阿让,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C.宪兵们放了冉阿让,可他却后退,还问:“真的放我走了吗?”此时的冉阿让不相信宪兵们会放他走,因为他知道自己偷了东西,是个小偷。
D.“你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主教用给予对待偷盗,用善良对待罪恶的独特方式,表现了他的仁慈和睿智。
【小题2】“主教”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对冉阿让偷盗过程的叙述时,使用了“冉阿让”和“他”两种称呼,这样的相互转换叙述角度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